資源簡介 《文物視域下的歷史觀察——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本課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文物視域下的歷史觀察”為主線。同時,本課還借鑒了項目式研究學習的模式,通過學生課前搜集、整理春秋戰國的文物信息,課上成果分享和合作答疑的方式,從不同角度認識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與轉型。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整合了統編版高中歷史必修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和第30課活動課的內容,主要講述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與轉型。同時,本課上承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的形成,下啟秦漢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情況分析本課教授的對象是高一學生,這是他們高中以來接觸到的第二節課。通過初中的學習,他們對本課的基本史實有了了解。但他們的學科素養涵養不夠,理性思維能力不強,對各史實還缺乏邏輯關系的聯系。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理解戰國時期變法的必然性,以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2.史料實證:運用春秋戰國的多種文物,探究這一時期政治變動、經濟發展和民族交融的表現及影響。3.歷史解釋:多角度對商鞅變法作出歷史解釋,通過情景創設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并從不同維度認識百家爭鳴的意義。4.家國情懷: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對中華民族的使命感。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商鞅變法的背景和措施、百家爭鳴的意義。教學難點理清春秋戰國時期各領域大變革的內在邏輯關系。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以及情境創設板書設計一、從文物再現諸侯紛爭二、從文物看鑒經濟發展三、從文物回望民族交融四、從文物見證變法運動五、從文物聆聽百家爭鳴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播放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片段,以“你相信文物會說話嗎?你聽過文物低聲細語的講故事嗎?你見過文物不動聲色的演繹歷史嗎?”設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點明本課從文物視域觀察春秋戰國社會轉型的主題。 課前準備:全班分成四個考古小分隊,從春秋戰國的文物中任選一組進行合作探究,為該文物寫一段200字內的介紹,并在探究的過程中圍繞春秋戰國的社會轉型提出一個歷史疑問。 培養學生史料信息搜集、整理的能力,增強他們善于思考和敢于提問的積極性。一:從文物再現諸侯紛爭 通過對兩組文物的解讀,重構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局面:戰爭頻繁,禮崩樂壞,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被打破。(過渡)從文物窺探到了春秋戰國的政治面貌,接下來,我們有請考古二分隊的同學,帶我們從文物看鑒春秋戰國時期的另一面——經濟的發展。 考古一分隊同學展示課前成果:介紹鄭國祭祀坑九鼎和春秋青銅戈。提出疑問1:諸侯九鼎符合周朝禮制嗎?疑問2:虢國太子可能因戰而亡說明了什么? 通過對文物的敘述,在對文物的解釋中認識歷史現象,提高學生表達的能力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二、從文物看鑒經濟發展 從唯物史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角度,讓學生了解鐵制農具以及牛耕的使用,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引發了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奴隸主貴族逐漸被新興地主階級取代。從做工精美的漆器我們不難看出,春秋戰國的手工業有了很大發展。鼓勵學生運用科學的歷史思維,大膽的推測秦楚兩地已經有了商品交流。同時,提供春秋戰國各諸侯國出土的貨幣,再次論證春秋戰國時期商品交流的發展。(過渡)再次感謝二分隊的同學,帶我們從文物看鑒了春秋戰國經濟的大發展。我們繼續有請考古三分隊的同學,帶我們從秦國都城的變遷,回望春秋戰國的民族交融。 考古二分隊同學展示課前成果:介紹春秋牛尊。提出疑問:為什么這座牛尊會有鼻環呢?考古二分隊同學繼續展示課前成果:介紹云夢睡虎地秦墓的漆器和陶器。提出疑惑:為什么秦地的陶器會大量出現在楚地的墓葬里呢? 達到唯物史觀素養水平1:能夠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感知春秋戰國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階級關系變化的關系。三、從文物回望民族交融 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得出戰爭客觀上會推動民族交融的結論。教師再以云夢睡虎地秦簡主人喜的名字論證,從而感知戰爭增強了各地區同源共祖的華夏觀念,推動了民族交融。(過渡)感受了春秋戰國的民族交融以后,接下來,我們來看一段視頻,它是考古四分隊的同學為大家帶來的:從商鞅銅方升見證春秋戰國的變法運動。提出疑問:為什么說,小小的銅方升,使一個國的標準轉變為了天下的標準呢?(過渡)感受了春秋戰國的民族交融以后,接下來,我們來看一段視頻,它是考古四分隊的同學為大家帶來的:從商鞅銅方升見證春秋戰國的變法運動。提出疑問:為什么說,小小的銅方升,使一個國的標準轉變為了天下的標準呢? 考古三分隊同學展示課前成果:解說他們手工制作的秦國都城變遷地圖。提出疑問:秦國在不斷東遷的過程中,與其他地區除了有軍事方面的沖突以外,會不會有文化、風俗的沖突呢? 通過地圖的制作和解讀,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和歷史敘述的能力。同時,強化他們孤證不立的史料原則,在史料互證中感知春秋戰國的民族交融。四、從文物見證變法運動 春秋戰國就是這樣一個破舊與立新的時代,通過以上文物的解讀,我們一起來梳理這個時代的大變化。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引導學生梳理春秋戰國經濟的大發展、政治的大變革、民族的大交融與思想的大解放之間的邏輯關系。從唯物史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角度,理解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和經濟的反映之間的關系。過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針對社會大變革中的現實問題,由士階層形成的諸子百家,紛紛提出了他們的主張,使社會意識領域迎來了百家爭鳴,形成了思想領域的大解放?,F在,就讓我們從甲骨文的述說中,聆聽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 讓學生嘗試理解一國的標準變成天下標準的含義??偟膩碚f,一升量天下,銅方升雖小,但為天下制定了統一的標準。結合教材P12,一起來感悟商鞅變法的理念:一個目標(富國強兵)、兩種手段(賞:耕、戰;罰:法、制)。用思維流程圖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商鞅變法的措施,并從對當時、后世、秦國、商鞅本人等多角度理解商鞅變法的意義,同時感悟商鞅的精神。 以思維導圖的形式,使學生更加清晰的理解商鞅變法的措施與變法目的之間的關系,從而突破本課的重點。五:從文物聆聽百家爭鳴 教師介紹伊尹在甲骨文中的記載和地位。各小組合作探究,從儒、道、墨、法、陰陽家中任選一個學派,結合該學派的主張,給出“廚師伊尹該不該贊?”的合理理由。要求:(主張明確、邏輯合理、表達清晰) 小組討論后各組表達觀點。教師引導學生從對當時、后世、中國、世界等多個角度感悟百家爭鳴的的意義以及士階層的精神。 通過情境創設,讓學生在歷史敘述和歷史解釋中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意義,突破本課的難點。學生感知士階層在中華民族轉折期的時代精神,達到家國情懷2: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堂小結 回顧本課的線索思路,感知文物作為史料在認識歷史中的價值。鼓勵學生在課后繼續發揚求真、求實,合作共贏的精神。教學反思問題引領教學法是歷史課常用的教學方法,創設問題情境,設計多元的、開放的教學問題,引領學生探究,進入深度學習是我繼續追求的教學方向。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提升的過程,按照新課標要求,每個素養又分成了不同水平層次的要求,教學目標的設定和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去把握這個度,值得我進一步思考。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