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4課 無問西東-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 》教學設計大單元教學設計思路本單元為綱要上第八單元,從歷史階段上來看處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的階段,分析課標與教材的基礎上可見該階段主要為對外解決民族矛盾進而實現民族獨立,對內解決階級矛盾實現人民自由。因此本單元的主題確定為“民族復興的奠基”,立足于文明救援的視野,以“故宮文物大救援”為明線、“民族獨立、人民自由”為暗線,通過明暗交織及單元教學內容的整合后引導學生完成本單元教學。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為單元的第二課,基于大單元教學設計,本課立足于大單元文明救援的視野將課魂確立為“民族獨立,大國重立”,以“故宮文物大救援”為明線,“民族獨立、大國重立”為暗線,將故宮文物救援與抗戰緊密聯系,通過明暗交織實現整合后的課時教學。從課題的設計來看,具體設計來看,通過1937戰爭環境下故宮文物“因戰西遷!遷往何處?”透視文物西遷背后“全民族抗戰史”與以文物西遷為代表的“戰時建設史”,從國內視野感悟全民族抗戰中人民的力量、中共的作用,落實唯物史觀與家國情懷。通過故宮文物抗戰中的出國展出到抗戰勝利后的東歸,透視20C40以來世界戰爭形勢的新變化——從西方綏靖政策到世界同盟抗敵。從世界視野理解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一部分,是東方主戰場。最后通過故宮文物大救援與全面抗戰的小結,升華本課,引導學生認識故宮文物的順利東歸不止是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戰的勝利,更是世界人類文明的一大壯舉。它參與并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獨立與大國重立。從教學內容來看,本課在綱要上中加上課后“探究與拓展”共計8頁的內容。知識點主要包含“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的抗戰;支持抗戰的建設;從中國抗戰到世界反法西斯抗戰;中國東方主戰場的勝利”。整體上內容容量大且繁雜,因此筆者對本課教學內容進行了有效的取舍及整合,具體來看:在對比新舊課標+教材單元內容與課時內容+初中教材抗戰史的基礎上,將本課教學所在單元置于大單元的建構中,將本課內容進行有效的解構與重構。將第一子目的“正面戰場的抗戰”與第二子目的“敵后戰場的抗戰”整合為篇一“共赴國難——全民族的抗戰(國內戰場) ”,重構為“全民族抗戰”與“抗戰下的建設”兩部分。將第三子目的“東方主戰場”與第四子目的“抗日戰爭的勝利”整合為篇二“同盟抗敵—東方主戰場的勝利(國際戰場)”,重構為世界視野下的中國抗戰。通過對本課教學內容的解構到重構,將本課1937-1945的全面抗戰置于縱、橫之下來進行知識的建構。學生情況分析本課學習的主體為高一的學生,通過日常生活常識、初中歷史學習、本單元結構的建構和上一節課“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的學習,學生對于本課全面抗戰已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高一的學生已有一定的共情能力,然而其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歷史思維與邏輯能力還有待發展,因此對于如何突破戰爭本身的學習,去深入體會戰爭史背后的歷史與現實價值,高一學生仍有一定難度。因此,本課在教學設計時更多著力于此,通過故宮文物的西遷與東歸的情境創設及戰爭過程中的歷史細節挖掘,引導學生在歷史基礎知識的建構上,從縱向民族獨立視野及橫向國際視野去體會戰爭背后的歷史與現實價值。教學目標總體目標:從縱向及橫向認識抗戰勝利的意義及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地位。能通過教材閱讀及歷史大事件梳理,了解正面戰場和正面戰場的抗戰(素養目標:時空觀念、史料實證)。能通過視頻、文字等資料,了解中國抗戰與戰時建設面臨的困境及故宮文物西遷的艱難,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素養目標:史料實證、家國情懷)。能通過史料閱讀對抗日戰爭勝利進行縱向及橫向評價,培養學生全面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及國際視野(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家國情懷)。能通過史料閱讀,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全民族抗戰及中國共產黨在全面抗戰中中流砥柱的作用、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教學難點中國共產黨在全面抗戰中中流砥柱的作用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故宮文物視頻及故宮文物播遷示意圖引入新課 觀看視頻及圖片,溫故知新 激趣,引導學生溫故知新,從舊知故宮文物南渡到到西遷,自然過渡到全面抗戰。一、共赴國難——全民族的抗戰(國內戰場) (一)全民族的抗戰播放視頻:“淞滬會戰”學習任務一:1.視頻中出現了愛國官兵、日寇、普通民眾、歐美代表,請分別用一個詞概括其對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態度。2.其對四行倉庫保衛戰的不同態度,從側面反映出中國抗戰面臨著怎樣困境?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共產黨敵后戰場的抗戰(二)全民族抗戰下的建設補充全民族抗戰的內涵,引導學生體會中國共產黨在其中的作用。 全民族抗戰結合視頻及補充材料,完成學習任務一。結合學案上完成的第一部分表格及填空,了解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全民族抗戰下的建設結合學案上完成的第一部分表格及填空,了解以文物西遷為代表的國民黨的戰時建設代表事件,理解共產黨在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治建設。 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初步體會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二 同盟抗敵—東方主戰場的勝利(國際戰場) “我們的敵人是世界性的敵人,中國的抗戰的世界性的抗戰”——毛澤東1.抗戰勝利的過程根據世界反法西斯中外大事件時間軸,歸納20C世紀40S世界戰爭形勢的新變化。2.學習任務二:小組探究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結束后,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聯合國宣告正式成立,中、美、蘇、英、法五國擔任常任理事國。然而,在此之前對于中國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事卻遭到了英、蘇的反對。蘇聯的斯大林更是說“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對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中國都夠不上大國的標準”。 請你結合材料并結合所學,對蘇聯等反對國加以反駁。(注:常任理事國名單只能從參與過反法西斯戰役,對反法西斯做出巨大貢獻且最后獲得重大勝利國家中選舉中來。)學習任務三: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勝仗!勝仗!日本跪下來投降!祝捷的炮像雷聲響,滿街的爆竹,煙火飛揚。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張,熱淚如狂。向東望,看我們的百萬雄師,配合英勇的盟軍,浩浩蕩蕩,掃殘敵,如猛虎驅羊踏破那小扶桑。河山再造,日月重光。勝利的大旗,擁護著蔣委員長!我們一同去祭告國父,在紫金山旁。八年血戰,千萬忠魂,才打出這建國的康莊。真不負我們全民抗戰,不負我們血染沙場。——1945年羅家倫《凱歌》(注:羅家倫原中央大學校長)(1)作者對抗戰勝利原因的歸納是否全面?為什么?(2)若要全面了解抗戰勝利的原因,還需補充哪些史實作為支撐?請結合教材及所學列舉,并說明理由。(3)根據上述列舉的史實及所學,請你概括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地位? 1.根據學案第二部分的時間軸中外大事件梳理,歸納20C世紀40S世界戰爭形勢的新變化。2.根據情境,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完成學習任務二。3.分析、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完成學習任務三。 1.掌握必備基礎知識,落實時空觀念。2.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及家國情懷。3.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歸納概括能力,家國情懷。課堂小結 對于戰火中的文物多有兩種結局,一是被戰火毀滅,一是被搶掠,而故宮文物播遷創造了人類文明的奇跡,歷經戰火中的南渡、西遷、東歸,無一被毀或被劫掠。文物的艱難西遷與順利東歸,離不開人民的支持,護寶人員以其書生意氣延續了中華民族的文脈,中國軍民以血肉之軀筑起了堅固長城。故宮文物南遷是全民族抗戰的結果,書寫了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14年抗戰抗日戰爭從全面意義上完成了近代中國從“沉淪”到“上升”的過程。民族,帶著鞭痕,悲壯的生存著國家,帶著創傷,驕傲的屹立著人民,帶著鮮血,頑強地站立著正義,帶著它的莊嚴、神圣和人道,光榮地戰勝了邪惡、侵略和野蠻。 ——老舍《四世同堂》 根據板書回顧本課所學知識,齊讀老舍《四世同堂》。 再構知識結構,從故宮文物的西遷到東歸,掌握其背后的全民族抗戰的史實,感悟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感悟中華民族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意義,培養家國情懷。課后探究 你如何理解“河山再造,日月重光”中的“再”“重”?請結合史實具體說明。勝仗!勝仗!日本跪下來投降!祝捷的炮像雷聲響,滿街的爆竹,煙火飛揚。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張,熱淚如狂。向東望,看我們的百萬雄師,配合英勇的盟軍,浩浩蕩蕩,掃殘敵,如猛虎驅羊踏破那小扶桑。河山再造,日月重光。勝利的大旗,擁護著蔣委員長!我們一同去祭告國父,在紫金山旁。八年血戰,千萬忠魂,才打出這建國的康莊。真不負我們全民抗戰,不負我們血染沙場。——1945年羅家倫《凱歌》(注:羅家倫原中央大學校長) 結合所學近代史知識,歸納答案,認識抗日戰爭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 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抗日戰爭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培養家國情懷。教學反思本課在對比新舊課標、教材單元內容、課時內容、初中教材抗戰史的基礎上,基于大單元教學設計,圍繞課魂“民族獨立,大國重立”開展以故宮文物的西遷與東歸為情境的教學。在對課時教學內容解構與重構之上,深度挖掘故宮文物播遷的歷史細節與抗戰軍民的歷史細節,充分運用視頻、圖片、圖標、文字等多樣史料,深度落實歷史核心素養。本課教學設計包含了課前任務、課中任務、課后探究三部分,教學設計結構性、生動性、活動性及可操作性較強,充分體現了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與調動,教學下來學生反饋較好。然而,因為本課教學內容及重要歷史概念較多,因此本課課前學案的設計及學生的落實就顯得非常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及達成度。因而本課課時設計為一課,然而真正有效達成本課教學的課時則遠超一課時。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