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第12課 遼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一)課程標準 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在文化方面的新變化;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課為《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第三單元“第12課 遼宋夏金元的文化”,共有四個子目,分別是“儒學的復興”、“文學藝術”、“科技”和“少數民族文字”,主要講述了遼宋夏金元時期文化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本課內容涉及領域較多,相互之間比較零散,若試圖面面俱到,則必定處處皆失。因此,我抓住這一時期文化發展的突出特征,以“尋理·融通”為主題,通過“思想之理”、“科技之理”和“文藝之融”、“文字之融”兩條主線,描摹出文化繁榮所體現出的時代特征。 (三)學情分析 本課學生為高一年級學生,已經學習過初中中國通史七年級下冊的相關內容,對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文學藝術和科技有一定了解;但儒學的復興與少數民族文字是新增內容,學生的知識基礎比較薄弱。且程朱理學的相關內容理論性強,更為考驗教師的講解能力。教師在講述過程中需要注重對知識結構的進一步整合,并在此基礎之上深化歷史思維,引導學生分析文化與時代之間的關聯。教學目標了解儒學面臨的困境與機遇,理解理學出現的時代背景與主要內涵,辨析其歷史影響;了解理學對科技的影響,以及這一時期科技的主要成就。(素養目標: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圖文結合,了解文學藝術與少數民族文字的進步之處,體悟階層與民族交融的時代特征。(素養目標: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通過本課學習,理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感受遼宋夏金元文化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意義。(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 儒學的復興 (二)教學難點 儒學的復興、少數民族文字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歷史地圖、文字材料 (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法、問題教學法、多媒體演示法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呈現材料】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陳寅恪 提問:為何陳寅恪對宋代文化有如此高的評價?這一時期的文化有何特征? 思考宋代文化為何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 激發學生探究興趣。一、理:思想與科技 (一)思想之“理” 【呈現時間軸】 通過時間軸,回顧儒學發展歷程。 1.儒學面臨的困境 【呈現材料】 五代之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天理幾乎滅矣。 ——(北宋)歐陽修《新五代史》 教師講解:儒學面臨的困境之一,社會動蕩,秩序崩塌,儒學解釋力下降。 【呈現材料】 漢魏而下……佛老之徒,橫于中國,彼以死生福禍虛無報應為事。 ——(北宋)孫復《儒辱》 教師講解:儒學面臨的困境之二,佛道沖擊。 【呈現材料】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注】馬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蓖踉?“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說懌?!?【疏】此章勸人學為君子也?!白印闭撸湃朔Q師曰子。子,男子之通稱。此言“子”者,謂孔子也?!霸弧闭撸墩f文》云:“詞也。從口,乙聲亦象口氣出也?!比粍t“曰”者,發語詞也。以此下是孔子之語,故以“子曰”冠之?;蜓浴翱鬃釉弧闭?,以記非一人,各以意載,無義例也。《白虎通》云:“學者,覺也,覺悟所未知也?!笨鬃釉?“學者而能以時誦習其經業,使無廢落,不亦說懌乎?學業稍成,能招朋友,有同門之朋從遠方而來,與已講習,不亦樂乎?既有成德,凡人不知而不怒之,不亦君子乎?”言誠君子也。君子之行非一,此其一行耳,故云“亦”也。 教師講解:儒學面臨的困境之三,儒學僵化。 2.儒學復興的有利條件 【呈現材料】 在經歷唐五代變局之后,在朝廷權威漸漸失墜和思想秩序日益紊亂之時,此種憂慮與急迫,顯示出當時朝野對國家合法性與合理性的強烈訴求。于是,宋初通過以下舉措就相當有意味:恢復與重建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的有效性,以重建確立思想秩序。 ——整理自葛兆光《中國思想史》 教師講解:宋初國家政治需要與崇文抑武的政策為儒學復興提供了時代契機。 【呈現材料】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 ——韓愈《原道》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 教師講解:歷代儒家士大夫的努力,成為儒學復興的重要動力。 3.程朱理學的理論與教育 【呈現材料】 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朱熹《朱子語類》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后脫然自有貫通處。 ——朱熹《朱子語類》 教師講解:分別講明程朱理學的世界觀、人生觀與方法論。 【呈現材料】 教師講解:合編“四書”、創辦書院等舉措,促進了儒學的通俗化、普及化。 探究:復興之后的新儒學“新”在何處? 體系化:以“理”為核心,建構起一套包括宇宙觀、 人生觀、方法論的理論體系。 思辨化:融合佛道思想,實現了對傳統儒家道德信條式言論的轉化。 平民化:通過教育,儒學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深刻塑造了社會道德。 4.儒學的評價 【呈現材料】 1313年,元朝宣布將儒家經書作為科舉考試的基本內容,答題標準以程朱理學的解釋為主。當時宰相向皇帝上奏說: 自隋唐以來,取人專尚詞賦,人都習學的浮華了……俺如今……專立德行明經科。明經內“四書”“五經”,以程子、朱晦庵注解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學。這般取人呵,國家后頭得人材去也! ——《通制條格》卷5《學令·科舉》 教師講解:理學的天理論證了綱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為皇權合法性奠定了基礎,為政治統治和社會治理提供了道德準則。所以,從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學受到官方尊崇,到元朝成為官方哲學。 【呈現材料】 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程頤 教師講解:積極方面,強調社會責任,培育家國情懷;消極方面,扼殺人的本性,成為統治工具。 (二)科技之“理” 【呈現材料】 宋儒學思想中所蘊含的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寶貴的思想財富無論是懷疑批判之風、格物致知之法還是經世致用之學,都有力地證明了宋朝科技的發展不僅僅是繼承了漢唐以來優秀的科技文化成果,其本身的宋儒文化對科技的發展的貢獻也是功不可沒的。 ——周遠全、趙世慶《宋儒學對宋朝科技發展的影響》 教師過渡:理學對當時科技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科技領域也有類似“理”的概念出現。 【呈現材料】 大凡物理有常、有變……其造微之妙間不容發。推此而求,自臻至理。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 余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間往往銜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亙石壁如帶。此乃昔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里,所謂大陸者皆濁泥所湮耳。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 教師講解:《夢溪筆談》所記載事例即是“格物致知”的運用。 【呈現材料】 教師講解:從著名科學家及其科學著作以及三大發明兩個方面,講明這一時期科技取得的重大突破。 通過時間軸,回顧儒學發展歷程,思考儒學為何需要“復興”。 通過多種類型材料與多重視角,理解儒學面臨的困境,體會儒學復興的必要性。 解讀材料,了解儒學復興存在哪些有利條件,感受士大夫身上的責任感。 結合史料解讀與教師分析,理解程朱理學的主要理論建構,及其背后的邏輯關聯。 歸納儒學復興之后“新”在何處。 辯證看待理學產生的深遠影響。 了解理學對科技領域的影響,深化理解“格物致知”的具體內涵。 串聯所學知識,有助于學生建構知識網絡,同時引發學生積極思考。 圖文結合,創新史料運用方式,以情境的代入使學生深入體會儒學發展受到的阻礙。 從“國家合法性”的視角出發來解讀歷史,拓展學生思維;以儒家士大夫的精神品格打動學生,實現教育價值。 提升學生解讀文言史料并從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引導學生從多個視角分析歷史問題,突破新儒學的本質特征。 以“節”作為對比,突出理學影響的雙重性,培養學生的辯證觀念。 通過具體實例,使學生真切體會理學對科技的深遠影響,感受這一時期科技的進步程度。二、融:文藝與文字 (一)文藝之“融” 【呈現材料】 兼容精神還表現在宋代文化雅俗互融的關系上。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與市民文化的興起,宋代精神文化的一大特點就是世俗文化的傾向。士大夫不僅以寬容心態接納了世俗流行的下層文化,也有意讓士大夫文化走上了由雅而俗、俗中求雅的發展道路。 ——虞云國《略論宋代文化的時代特點與歷史地位》 教師講解:在文學藝術領域,“雅俗互融”的本質是“階層交融”。 通過宋詞、元曲的展示,感受雅文化、俗文化各自的特點及其發展傾向。 【呈現材料】 教師講解:分別介紹文人畫與風俗畫的代表作品。 (二)文字之“融” 【呈現材料】 教師講解:少數民族文字中,既有對漢字的模仿,也有對其他少數民族文字的借鑒,體現出文化認同的特征;同時也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特色。 【呈現材料】 遼人在自稱“中國”的同時,并不反對宋人稱“中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遼人自稱炎黃子孫,并不否認宋人也是炎黃子孫。第二,遼人自稱“北朝”,稱北宋為”南朝”,認為“南朝”、“北朝”是一家…… 金人進人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國”“懂禮即中國”等漢儒學說和理論自稱中國,但金人并沒有將宋人排除于中國之外?!?這就是中國古代比較寬泛的“中國”意識,稱“大中國”意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多元一體”意識。 ——趙永春《“中國多元一體”與遼金史研究》 教師講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中國歷史從多民族政權并立走向國家統一的時代,也是民族交融的高潮期。反映在語言文字領域,各民族文字多元并存又彼此互動。少數民族文字所體現出來的特征,體現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意識的加強。 了解文學藝術領域的新變化,理解“雅俗互融”所反映的“階層交融”。 了解這一時期少數民族文字的創制,理解文字借鑒與文化認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之間的關系。 深化學生歷史思維,培養其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習慣與能力。 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高度,認識少數民族文字的歷史貢獻,加強學生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同。小結與升華 小結: 結合思維導圖,對本課內容加以小結。 升華: 【呈現材料】 “華夏民族之文化, 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振?!?——陳寅恪 教師講解:希望同學們皆抱定“復振中華文化”之自信,承擔時代賦予青年一代的使命。 回顧本課所學,建構新的知識體系;增強文化自信,堅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念。 升華部分與導入相呼應,點明學習文化史的價值,培育學生家國情懷。教學評價與反思本課設計了主題式結構,注重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并有針對性地設置了教學目標,以期達到幫助學生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效果。但本課材料提供相對較多,有待于進一步篩選整合;同時以講述為主,對學生吸引力有限,部分內容可以體現新課程標準之下的教學要求,總體上仍有待于進一步調整和完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