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1、微觀史學周兵認為微觀歷史是“顯微鏡下的歷史學”,即將特定歷史時空內的個人和小的社會群體聚焦在歷史的顯微鏡下,通過研究分析,放大、重現和傳遞他們生動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從而完成見微而知著、由特殊到一般的歷史認識過程。 [1] 雖然微觀史學關注的是小事件、小人物、小區域,但往往揭示了更廣闊的背景、更宏大的結構。它就像是一團“泥”,由此我們可以了解所有的“泥制品”。它為歷史細節教學奠定了理論基礎,歷史細節符合高中生的認知特點。本課選取蘇軾的“朋友圈”作為核心進行勾連統合,蘇軾對于社會諸多問題有獨到的見解并習以記錄,他的身上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以蘇軾的人生經歷和詩文創設情境,串聯本課。 2、詩史互證其次,本課教學中引用了蘇軾的大量詩文,“詩史互證”是文史研究的重要方法,是一種雙向互動,詩與史的轉換是不可分割的環節,著力把文史大同,把文學參考文獻和歷史的研究相融合。課程標準《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本課的要求是: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教材分析本課是部編版高中中外歷史綱要第三單元第11課,內容聚焦于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尤以宋代為要點。本課共4目,分別是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業和城市的繁榮,經濟重心南移,社會的變化。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共5段。第1段介紹農業發展的成就;第2段邊疆地區農業的開發;第3段介紹宋代瓷器的發展;第4段介紹宋代礦冶業-煤的開采和使用;第5段,宋代印刷業的發展。商業和城市的繁榮共4段。第1段介紹宋與遼夏金各政權的經濟往來;第2段,宋元的紙幣;第3段,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的發展;第4段,宋元的都市繁榮。經濟重心南移共3段。第1段,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第2段,元的運河與海運;第3段,南方文化的發展。社會的變化共4段。第1段,科舉制的完善。第2段,宋代平民人身依附關系的削弱;第3段介紹政府對社會控制的削弱;第4段,金元時期逆轉了上述變化,但從大體趨勢上看發展仍是主流趨勢。學情分析1、已知: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對兩宋時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有了一個宏觀上的認識,知道商品化、世俗化等概念的基本內涵,且知道該時期存在經濟重心南移。2、想知: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究竟有何新變化。3、能知:從農業、手工業、商業角度了解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發展狀況,從中結合相關史料明白這些都與經濟重心南移密不可分。4、未知:對于宋元時期的知識有限,知識呈現碎片化記憶,對于經濟重心南移等重點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誤差,難以聯系政局狀況了解該時期的經濟與社會,對于社會、經濟之間的相互作用難以進行較為清晰的認知。教學立意重慶教研員以2019年歷史年會示范課為例,認為本課要突出高、變、勢。上海苗穎老師將本課定位為“流動的王朝”,她認為“流動”是宋王朝的典型特征,在宋代經濟社會流動性的背后,是文明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突破。基于各位前輩的成果,將本課的教學立意(教學主題)確定為“流變”,即經濟社會的“變化”中有“流動”,而“流動”中亦有“變化”。教學目標1、通過解讀詩詞、歷史圖片、表格等材料,感知宋代經濟的發展(時空觀念、史料實證)。2、能夠認識古詩等史料及其價值,能夠從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基于這些信息理解宋代經濟發展的情況,并據此作出合理解釋,理解宋代的經濟發展達到的某些前所未有的高度,增強對中華古代物質文明的認同與民族自豪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3、認識到經濟的新發展必然回促進社會產生新變化(唯物史觀)。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這一時期在經濟與社會兩方面新變化的表現。2、教學難點:經濟發展與社會變化之間的相互關系。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1、教學資源:歷史圖片、文字材料、多媒體等。2、教學方法:以講授法為主,輔以歷史問題探究教學法、歷史情景實踐教學法。板書設計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 ——蘇軾的“朋友圈”農業和手工業發展 門第觀念淡化,階層流動加強商業和城市繁榮 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經濟重心南移 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松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設計 1、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位朋友:他,天約有350萬字存世,平均每天寫文300字;他,跑了二輩子據統計去過186.座城市;他朋友五花入門,詩人.官僚、和尚、道王、歌女、廚師、畫家、街頭鄰居…他喜歡到處發議論,四處發“帖子”,一刻也不停。他是誰呢 如果他生活在今天,他的朋發圈一定很熱鬧,美食、美酒、美文,還有各地美景。他就是蘇軾。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蘇軾的“朋友圈”,透過蘇東坡的詩文,感受宋代生活的新面貌。2、好奇的同學,不經要問了,歷史課為什么要講詩人蘇東坡,詩和史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王國維《古史新證》“本世紀的中國詩學研究,有兩個人的名字無疑是影響深遠的。一個是陳寅恪。他開創了一種以詩證史、以史解詩的學術方法,代表了一個主流傳統,即知人論世、比興說詩的傳統在現代新的復蘇。——胡曉明《陳寅恪與錢鐘書:一個隱含的詩學范式之爭》 過渡:正如前面所學“多重證據法”作為一種科學的史學研究方法,源于王國維先生在 20 世紀初,根據甲骨文字的釋讀成果而提出的進行古史研究所運用的“二重證據法”,即用文獻資料與考古文物相結合后的方法,來證實客觀的歷史實在。“詩史互證”也是文史研究研究的重要方法, 自錢謙益的《錢注杜詩》開創了詩史互證“的方法以來,后世學者不斷加以開拓,最終將”詩史互證“作為一種科學的學術研究方法引入學術研究中。蘇軾是時代的參與者和觀察者,他的人生經歷、思想認識無一不是時代的反映,他對于社會諸多問題有獨到的見解并習以記錄。通過蘇軾流傳至今的詩文,我們可以一窺北宋的社會風貌。今天就讓我們透過蘇軾的朋友圈,展開本課的學習。 認真聽講,思考問題:詩與史的關系。 一是學生都知道蘇軾,容易產生學習的興趣;二是朋友圈這種教學內容呈現方式貼近學生生活,可以引導學生換一個視角觀察歷史。一、手工業和農業的發展 1、觀察這幅人物像,該人物有何特點 與你心目中蘇軾的形象吻合嗎 (朱之蕃《臨李公麟畫蘇軾像》軸(局部))2、從材料1“朋友圈”的動態中,我們可以獲得哪些關于宋朝經濟的信息?結合材料2加以說明。材料1:槍燒后有,麥浪水前空。萬戶不禁酒,三年真識翁。——《新年五首》(其四)遺我吉貝布,海風今歲寒。——《和陶擬古九首》其九)吳國晚蠶初斷葉,占城早稻欲移秧。——《歇白塔鋪》材料2: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帝以江、準、兩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為茶種,擇民田高仰者蔚之,蓋旱稻也”。 ——《宋史》卷173《食貨上一》 [2] 種植技術的巨大進步……復種指數顯著提高,從一年一熟、兩年三熟,發展到比較普遍的一年兩熟——二作制,宋代“稻麥復種”有明顯發展。……另外,棉花栽培技術在宋金時期從嶺南、新疆擴展到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 ——姜錫東:《宋代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3] 福建路植棉,宋人記載得最多……彭乘指出:“閩嶺以南多木棉,土人競植之,有至數千株者,采其花為布,號吉貝布。” ——漆俠:《宋代經濟史》 [4] 觀察人物圖像,思考其與蘇軾的關系。小組合作探究,回答問題:從材料1“朋友圈”的動態中,我們可以獲得哪些關于宋朝經濟的信息?結合材料2加以說明。(一年兩熟的復種制在南方普及;北宋時期農村經濟中的非農產業已有明顯增長;制瓷技術的改進;冶礦業在手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海外貿易迅猛發展)。 在學生以往的認知中,蘇軾為文人形象,而圖中的農人形象顛覆學生的固有印象,激發學生興趣和好奇。二、商業和城市的繁榮 1、設問:結合圖文史料,指出宋代商業領域出現了哪些新變化 結合教材加以說明。這些變化又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余米買束薪,百物資之市。——《傘米》城郭、鄉村之民交相生養。———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5] 北宋交子銅版印及其拓片 合作探究,結合圖文史料,指出宋代商業領域出現了哪些新變化 結合教材加以說明。這些變化又帶來怎樣的影響。(①新變化:市場擴大,商業城市的繁榮,紙幣的出現;②影響:商品經濟發展、生活方式發生改變、促進人口的流動。) 通過圖片、文字史料,將本子目市場的擴大、商業城市的繁榮、紙幣的出現形象體現出來,使零散內容結構化。同時點出以上變化的影響,為進入“經濟重心的南移“這一子目坐鋪墊。三、經濟重心南移 1、設問:這組圖片反映了什么趨勢 結合史料指出這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這新世界生存于連續不斷的入侵威脅中……12世紀初帝國北方各省被奪,1273——1279年間全國被吞并。這種外來威脅與宋代的經濟社會史息息相關。——謝和耐:《中國社會史》 [6] 《隋唐大運河和元朝運河圖》2、下述圖文史料與前一事件有關聯嗎 請說明。治平三年(1066這年),河北五路發解試合格比例是“十人取一”,而東南地區發解試合格比例是“百人取一”,“比之東南,十倍假借之矣”——《歐陽修全集》 閱讀教師所示圖文史料,并思考問題。 歷史教學中要注意時間、空間邏輯,對歷史事物和歷史現象進行合乎邏輯的意義關聯。此處教學的設計正是基于建構歷史事件內在邏輯而形成的。四、社會的變化 1、聚焦:蘇軾的朋友圈分類。潘子久不調,沽酒江南村。郭生本將種,賣藥西市垣。古生亦好事,恐是押牙孫。——《東坡八首》(其七) 設問:請給蘇軾的朋友圈分類貼標簽,他為何能交友眾多呢?2、兩宋時期的社會生活材料組。設問:(1)這組材料反映了兩宋哪些社會變化呢?請結合教材內容加以說明。(2) 這種變化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體現了社會怎樣的特點?結合教材,試析其根源何在? 給蘇軾的朋友圈分類貼標簽,并思考為何蘇軾能交友眾多。(不問家世;身份平等;管理放松。)通過材料認識到兩宋的社會變化,以及這種變化的特點和其發生的根源。 兩宋時期的社會變化是抽象的概念,蘇軾的“朋友圈”恰將這種抽象具象地 呈現了出來,易使學生感同身受。將小歷史和大歷史結合,便 于學生理解教材的描述結課設計 再次展示《臨李公麟畫蘇軾像》,回應初始問題:這是蘇軾的形象嗎?學完本課,你覺得蘇軾“自得幽野之趣”說明了什么?總結本課所學,正是獨特的時代環境,造就了蘇軾獨特的人生旨趣,正如羅伯特·英格所說:“自由是進步的象征。“ 總結本課所學,并思考問題:這是蘇軾的形象嗎?學完本課,你覺得蘇軾“自得幽野之趣”說明了什么。 首尾呼應,為對畫作進行解讀,將表層畫面內容與歷史深層含義相結合,起到管中窺豹的作用。兩處以同一張畫像創設問題情境,引領課堂走向生動和深處。教學反思1、本課教學設計借鑒于《歷史教學》2022年第23期《基于學習主題的教學轉化———“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教學設計》,在此基礎上刪改部分史料和教學環節,并增添了“詩史互證”這一史學研究方法。該設計體現了在學習主題的引領下將教材內容有機整合,創設符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情境,選取了適度適宜的多種史料,并設置具有關聯性的問題鏈。2、本課時間跨度大,涉及范圍廣。雖以“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為題,但無論是課標要求還是實際情況都只能以宋朝為主,如何取舍教學內容、合理處理人物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仍是本設計值得關注的問題。PAGE^1^2 脫脫等:《宋史》卷 173《食貨上一》,北京:中華書局,1977 年,第 4162 頁。^3 姜錫東:《宋代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中國社會科學》2022 年第 7 期。^4 漆俠:《宋代經濟史》(上冊),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9 年,第 141 頁。^5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 394,元祐二年春正月辛巳條,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第 9612 頁。^6 謝和耐:《中國社會史》,黃建華、黃迅余譯,第 253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