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歷史課程標準中,關于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的主要原則有如下規定:以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以考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具備程度為目的,以新情境下的問題解決為中心。所以教師在授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材的史料作用,以其為依據,創設新情境,運用多種手段,引領學生走進歷史,研讀歷史,感悟歷史,最終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認識。 經歷了隋唐的大一統,中國歷史進入多民族政權并立時期。在特殊形勢和時代背景之下,宋朝統治者和中央政府形成特殊的宋制,因此將宋制“祖宗之法”之下宋制的建立以及所帶來的變化作為本課的立意和本課的主線。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 經歷了隋唐的大一統,中國歷史進入多民族政權并立時期。在特殊形勢和時代背景之下,宋朝統治者和中央政府形成特殊的宋制,因此將宋制“祖宗之法”之下宋制的建立以及所帶來的變化作為本課的立意和本課的主線。 本單元是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遼宋夏金元是繼三國兩晉南北朝之后又一個北方少數民族活躍的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北宋和遼、西夏的對峙,南宋與金、西夏的并立,元朝的統一。宋朝強化中央集權,內部統治比較穩定,社會經濟高度發展,學術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但軍事力量不振,與北方少數民族交戰處于劣勢。與這一時期的戰爭相比,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聯系更為持久和穩定,呈現出互相交融的趨勢。元朝結束了多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這一時期,中國的經濟、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處于領先地位,其整體發展趨勢是由多民族政權并立逐漸走向多民族統一。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認識兩宋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主要作用。 本課是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的第一課。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課,北宋是本課重點內容,宋朝的基本治國理念、政治和軍事統治策略都形成于北宋,南宋是因循承襲。 本課分為四個子目,分別是“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王安石變法”、“南宋的偏安”。四個子目具有前因后果和不斷遞進的邏輯關系,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帶來的弊病導致了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為了解決新弊,士大夫的變法運動興起,變法的失敗或收效甚微引起激烈的黨爭,最終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導致北宋逐漸走向衰亡,此后出現南北對峙,南宋占據半壁江山,偏安一隅,延續宋朝統治。 學生情況分析 優勢:學生已在初中《中國歷史》統編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6課至第8課中已對兩宋的政治制度、治國策略、變法運動、邊疆危機以及南宋偏安等內容進行了初步學習。通過初中的課程學習,已初步具備歷史學習的方法和能力,可以提取和概括文字、圖片等常見史料中的關鍵歷史信息,并作出簡單的歷史解釋。 劣勢:高中教材對關于宋朝政治和軍事方面的史實、史料在廣度和深度的基礎上增加了理解難度,并加入歷史五大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對于宋朝政治和軍事方面的史實缺乏全面、客觀、準確的理解、解釋、評述的能力,對于宋朝政治和軍事方面的史料不具備較好的解讀、分析 、運用能力。教學目標通過觀看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相關視頻,了解宋朝立國的背景和理解宋初制度變革的原因。(時空觀念) 通過呈現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相關文獻史料和示意圖,了解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理解崇文抑武方針的實行,分析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利弊,培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通過呈現王安石變法具體措施的相關表格和對王安石變法評價的相關文獻史料,分析王安石變法其具體措施所帶來的積極作用,認識王安石變法“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全面、客觀的評價王安石變法,感悟仁人志士為整頓國家做出的種種努力,及其不畏艱難的大無畏精神。(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 通過呈現兩宋重要史實所涉及的多元史料,了解歷史學習過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的史料類型,學會對不同史料進行甄別判斷并從中提取、解讀、運用有效信息。(史料實證)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教學難點 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王安石變法的評價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文獻史料、圖像史料、現代音像史料、多媒體等數字資源 (二)教學方法 主題式教學法和因果關系邏輯推理教學法為主,文獻史料研讀教學法、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法以及歷史圖示教學法為輔。板書設計因勢而動,有事而無政 ----兩宋的政治與軍事 宋制--祖宗之法下的國權 宋制--祖宗之法下的國弊 宋制--祖宗之法下的國思 宋制--祖宗之法下的國運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 課 導 入 通過視頻導入新課。 使用40秒左右的時間,利用多媒體給學生觀看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過程。 五代時期,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中原王朝更迭頻繁。960年,后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新政權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形成長時間的穩定統治。 著名歷史學者錢穆先生說過,在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里,宋室最貧最弱的一環,為什么這么說呢?今天就讓我們走入“因勢而動,有事而無政“的宋代!也就是第三單元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讓學生在課前已做五代十國時期到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時間軸的基礎上觀看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過程的相關視頻。 課前讓學生充分利用教材,通過梳理和畫出五代十國時期到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時間軸,讓學生通過時間軸,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可以從時空觀念的角度理解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意義以及北宋立國的時代背景和特殊歷史形勢。明確 課標 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 讓學生齊讀課標要求,掌握本課重點。 讓學生通過掌握課標,從而理解本課重點。第一章導入 展示圖像史料和文獻史料,引導學生思考宋初統治者采取加強中央集權的歷史背景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趙普問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兵革不息,蒼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普曰:“……此故非他,節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矣。” ——司馬光《涑水記聞》卷1《杯酒釋兵權》 接下來宋初統治者將具體采取什么措施來扭轉這種局勢呢? 請同學們根據圖像史料:《雪夜訪普圖》和閱讀文獻史料:《涑水記聞》 節選,思考宋初統治者宋太祖趙匡胤面臨的問題是什么? 利用圖像史料:《雪夜訪普圖》和文獻史料:《涑水記聞》節選中關于宋太祖與謀士趙普籌劃統一方略的場景的對話。 使學生指出宋初統一戰爭之后,宋太祖趙匡胤面臨的三大問題,其一是武將專政,其二是方鎮太重,其三是君弱臣強,尤其是倚重武將的軍事力量帶來的歷史教訓。這說明宋太祖十分關注唐末五代以來武臣長期主導政局的嚴重問題。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宋初統治者鑒于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有針對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的措施。第 一 章 宋 制 丨 祖 宗 之 法 下 的 國 權 1、展示三段文獻史料,引導學生了解宋初統治者采取加強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之一 史料一 (宋太祖曾對趙普說)五代方鎮殘虐……朕今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從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3 史料二 自唐天寶以來,方鎮……多以賦入自贍,名曰留使……及趙普為相,勸上革去其弊。申命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以助軍實,悉送都下,無得占留。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6 史料三 禁軍聚之京師……皆一以當百。諸鎮皆知兵力精銳非京師之敵,莫敢有異心者。由我太祖能強干弱枝、制治于未亂故也。 ——司馬光《涑水記聞》卷1《收諸道精兵》 2、展示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引導學生了解宋初統治者在對地方收權的基礎上進一步監控的史實 1、展示唐代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和北宋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引導學生了解宋初統治者采取加強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之二 2、展示文獻史料,引導學生了解關于歷史學者對宋初統治者在中央對相權進行嚴重分割的相關史論 宋代軍事,財政,用人三權都有掣肘,都分割了,這顯見是相權之低落。相權低落之反面,即是君權提升。即以朝儀言,唐代群臣朝見,宰相得有座位,并賜茶。古所謂“三公坐而論道”,唐制還是如此。迨到宋代,宰相上朝,也一同站著不坐,這一類的轉變,說來甚可慨惜。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第三講《宋代》 1、展示文獻史料,引導學生了解宋初統治者取加強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之三 史料四 五代以來,藩鎮節度使諸武臣,非重祿厚賜不足饜(yàn)其欲.宋既積重難返,又深懲武人跋扈之病, 意望提獎文吏,退抑武臣。既已高官厚祿奪武臣之權,自不得不以高官厚祿慰文吏之心。 ——錢穆《國史大綱》第六編《兩宋之部》 2、展示文獻史料,引導學生了解宋初統治者實行崇文抑武方針內容的相關史實 數據一:宋代樞密院正職共85人次,其中文職出身者63人次;樞密院副職共143人次,其中文職出身120人次。 數據二:宋代通過科舉制、正奏名進士、諸科共取士60035人,平均每年取士達360人。據統計,唐朝取士平均每年71人。元朝平均每年不到12人。明朝平均每年89人。清朝平均每年103人。 展示三段文獻史料,組織學生分A、B兩組進行討論。 史料五 吾宋制治,有縣令,有郡守,有轉運使,以大系小,絲牽繩聯,總合于上。雖其地在萬里外,方數千里,擁兵百萬,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間,三尺豎子馳傳(zhuàn)捧詔,召而歸之京師,則解印趨走,惟恐不及。 ——蘇洵《嘉祐集》卷1《審勢》 史料六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維,輕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統制列城,付以數千里之地,十萬之師,單車之使,尺紙之詔,朝召而夕至,則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轉對條上四事狀》 史料七 今內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制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極一世之人志慮制所周浹( jiā ),忽得一智,自以為甚奇,而法固已備之矣,是法之密也。雖然,人之才不獲盡,人之志不獲伸,昏然俯首一聽于法度,而事功日隳(huī ),風俗日壞,貧民愈無告,奸人愈得志。 ——葉適《水心別集》卷10《實謀》 史料八 唐失其道,化內地為藩鎮,內外皆堅,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內外皆柔,雖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葉適《水心別集》卷14《紀綱二》 請同學們閱讀三段文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使用關鍵語言,概括宋初統治者采取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之一是什么? 請同學們根據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并結合上面三段文獻史料,分析宋初統治者采取地方收權的特點是什么? 請同學們根據唐代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和北宋中央權力示意圖,提取有效信息,使用關鍵語言,概括宋初統治者采取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之二是什么? 請同學們閱讀文獻史料:《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節選,并結合上面兩幅示意圖,分析宋初統治者采取中央分權的特點是什么? 請同學們閱讀文獻史料:《國史大綱》節選和根據兩段數據統計,提取有效信息,使用關鍵語言,概括宋初統治者實行崇文抑武方針的內容是什么? 請兩組同學閱讀三段文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使用關鍵語言,討論宋初統治者采取加強中央集權的利與弊? 利用文獻史料:《續資治通鑒長編》 節選和《涑水記聞》關于宋初統治者采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使學生概括出宋初統治者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調整:一、奪其權。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二、制錢谷。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三、收精兵。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從而掌握必備基礎知識。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宋初統治者從地方收權這一角度來解決中央集權的強化問題。 利用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和上面三段文獻史料。 使學生分析出宋初統治者為防止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歷史重演,不僅對地方收權,而且對地方監控,進而形成了“強干弱枝”與“守內虛外”的特點。 利用唐代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和北宋中央權力示意圖。 使學生概括出宋初統治者為分散中央機構權力,對中央進行了調整:在中央,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樞密院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前者有調兵權但并不統兵,后者統兵但無權調兵。從而掌握必備基礎知識。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宋初統治者從中央的行政、軍政、財政的分權這三個角度來解決中央集權的強化問題。 利用文獻史料:《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節選,并結合上面兩幅示意圖。 使學生分析出宋初統治者為防止相權過重威脅皇權,進而形成了“分化事權”的特點。 利用文獻史料:《國史大綱》節選和兩段數據統計。 使學生概括出宋初統治者為抑制武將勢力膨脹,實行了崇文抑武的方針,其中 抑武: 罷免宿將兵權(杯酒釋兵權),樞密院長官皆用文臣,作戰不設主帥,將從中御。 崇文: 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不殺士大夫及言事者”、“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使學生進一步學習如何對歷史名詞做出簡單的歷史解釋。 利用三段文獻史料。 使學生分析出宋初統治者采取加強中央集權的利與弊,其中 小組A結論:有利于防范內部動亂,維護統治穩定,強化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和安定,同時庶族上升,形成良好的文化風氣,促進文化繁榮,傳承中華文化。 小組B結論: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守舊的政治風氣,同時嚴控地方,地方無兵無權無錢,地方虛弱難以抗敵。 使學生進一步學習全面、客觀、一分為二的評價歷史事件,做到史論結合,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培養學生唯物史觀指導下對歷史事件的評述能力。第二章導入 展示圖像史料和相關歷史事件,引導學生了解北宋所面臨的統治危機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云地區,在高梁河展開激戰,宋軍大敗,宋太宗中箭,乘驢車逃走。之后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一直未能占領此地。 接下來北宋所面臨的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具體表現是什么呢? 請同學們根據圖像史料:燕云十六州示意圖 和閱讀歷史事件:遼宋之戰,思考北宋所面臨的統治危機是什么 利用圖像史料:燕云十六州示意圖和遼宋之戰的歷史事件。 使學生指出北宋的統治危機主要表現在軍事和財政兩個方面。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宋初統治者大力加強中央集權,成功地維護了政權的穩定,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出現了統治危機。第 二 章 宋 制 丨 祖 宗 之 法 下 的 國 弊 展示圖像史料和相關歷史事件,引導學生了解北宋邊防壓力 宋真宗:1005年宋遼簽訂“澶淵之盟”。遼宋約為兄弟之國(遼圣宗尊宋真宗為兄),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各守疆界。此后百年間保持和平、通使不斷,沿邊開榷場互市貿易。 宋仁宗:1044年宋夏簽訂“慶歷和議”。宋封元昊為“夏國主”,夏向北宋稱臣,結束戰爭。北宋每年“歲賜”西夏絹15萬匹、銀7萬兩、茶3萬斤。重開沿邊榷場貿易,恢復民間商販往來。此后元昊“帝其國中自若。”宋夏時有戰事,互有勝負。 展示圖像史料和相關史實,引導學生了解北宋財政危機 北宋的募兵制 通過普遍招募方式組建軍隊的做法開始于唐玄宗時期。北宋統治者將募兵發展為一種有意識的的“養兵”政策,希望通過廣泛募兵穩定社會治安、消除社會消除動亂因素,即所謂“不收為兵,則恐為盜”,“饑歲莫急于紡民之道,而防盜莫先于募民為兵”。募兵過濫致使軍隊數量不斷增加,累增至120余萬,軍費隨之惡性膨脹,成為財政支出的大宗。北宋中期有人說:“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 展示三段文獻史料,組織學生分A、B兩組進行討論。 材料一 北方的強敵,一時既無法驅除,而建都開封,尤使宋室處一極不利的形勢下。藩籬盡撤,本根無庇。這一層,宋人未嘗不知。然而客觀的條件,使他們無法改計。 ——錢穆《國史大綱》第六編《兩宋之部》 材料二 “澶淵之盟”后,宋遼達成協議,在河北沿邊陸續開放榷場,用中原地區的茶葉、繒帛、漆器、瓷器等換取契丹的牛羊、馬匹等。漢族建立的兩宋王朝通過設置榷場、和市和朝貢等形式與周邊民族進行經貿往來,將中原農耕經濟區與北方游牧經濟區兩種經濟類型較為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并互為補充。 ——摘編自段紅云《略論遼宋夏金對峙時期中國民族的一體化進程》 材料三 澶淵之盟未為失策。而所可痛者,當國大臣論和之后,武備皆廢。……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發長者),不識于戈。 ——富弼《富鄭公集》 請同學們根據圖像史料:北宋、遼、西夏對峙圖(1111年)和閱讀兩個歷史事件,思考北宋邊防壓力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請同學們根據圖像史料和閱讀相關史實,思考北宋財政危機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請兩組同學閱讀三段文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使用關鍵語言,討論北宋統治者用錢財換取和平的利與弊? 利用圖像史料和兩個歷史事件。 使學生分析出北宋邊防壓力出現的原因如下 多而不精; 管理混亂; 訓練廢弛; 素質低下;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以上原因導致北宋兵力散和弱,進而出現防壓力這種因果之間的邏輯關系。 培養學生深入思考探索事物本質的能力,建立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 利用圖像史料和相關史實。 使學生分析北宋財政出現的原因如下 其一:冗兵 軍隊不斷擴編; 軍費直接上升。 其一:冗官 政府機構設置重疊; 官僚子弟入仕過濫; 官僚隊伍不斷膨脹; 官費逐漸遞增。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因為冗兵和冗官導致冗費,進而又導致北宋積貧和積弱的這一長期過程,最終積重難返,被迫改革。 培養學生深入思考探索事物本質的能力,建立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 利用三段文獻史料。 使學生分析北宋統治者用錢財換取和平的利與弊,其中 小組A結論: 簽訂和議后維持兩國和平; 榷場互市使北宋損失有限; 和平、互市推動經濟發展,促進民族交融。 小組A結論: 屈辱求和,財政損失嚴重; 和平狀態使北宋軍事力量減退,埋下亡國之患。 使學生進一步學習全面、客觀、一分為二的評價歷史事件,做到史論結合,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培養學生唯物史觀指導下對歷史事件的評述能力。第三章導入 展示圖像史料和文獻史料,引導學生了解宋代士大夫精神的相關史實 宋朝的時代,在太平景況下,一天一天的嚴重,而一種自覺的精神,亦終于在士大夫社會中漸漸萌出。 所謂的“自覺精神”者,正是那輩讀書人漸漸自己從內心深處涌現出一種感覺,覺到他們應該起來擔負著天下的重任。 ——錢穆《國史大綱》第六編《兩宋之部》 那么擁有自覺精神的士大夫又會具體從哪些方面入手進行改革呢? 請同學們根據圖像史料:《西園雅集圖》和《國史大綱》節選, 思考北宋所面臨的統治危機要如何解決 利用圖像史料:《西園雅集圖》和《國史大綱》節選。 使學生指出宋代士大夫力主改革國家弊政的人物。 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士大夫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歷史使命感和國家大義的歷史情懷。第 三 章 宋 制 丨 祖 宗 之 法 下 的 國 思 展示兩段文獻史料,引導學生了解范仲淹改革的內容和結果的相關史實 史料一 一、明黜陟。二、抑僥幸。三、精貢舉。四、擇官長。五、均公田。六、厚農桑。七、修戎備。八、減徭役。九、覃恩信。十、重命令。 ——范仲淹《答手詔條陳十事》 史料二 然而范仲淹的政策 ,到底引起了絕大的反動。宋朝百年以來種種的優容士大夫,造成了好幾許讀書做官人的特有權力,范仲淹從頭把他推翻,天下成千上萬的官僚乃至秀才們,究竟能“以天下為己任 ”的又有多少?能“先 天下憂后天下之樂”的又有多少 暗潮明浪,層疊打來,不到一年,仲淹只得倉皇乞身而去。 ——錢穆《國史大綱》第六編《兩宋之部》 展示表格,引導學生了解王安石變法目的、措施和內容的相關史實 展示三段文獻史料,組織學生分A、B兩組進行討論。 史料三 今介甫為政,盡變更祖宗之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毀之,棄者取之,矻( kū)矻焉窮日力,繼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內起京師,外周四海,士、吏、兵、農、工、商、僧、道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 ——司馬光《傳家集》卷60《與王介甫書》 史料四 二三年間,開闔動搖,舉天地之內,無一民 一物得安其所者…… 數十百事交舉并作,欲以歲月變天下。 ——劉摯《忠肅集》卷3《論助役法分析第二疏》 史料五 但安石新政,雖屬失敗,畢竟在其政制的后面,有一套高遠的理想。這一種理想,自有深遠的源泉,決不是只在應付現實、建立功名的觀念下所能產生。因此在王安石新政的后面,別有所謂的“新學”。安石的新政雖然失敗,而新學則不斷地有繼起者。直到朱熹出來,他的四書集注,成為元、明、清三代七百年的取士標準,其實還是沿著王安石新經義的路子。 ——錢穆《國史大綱》第六編《兩宋之部》 請同學們閱讀文獻史料:《答手詔條陳十事》節選和《國史大綱》節選,提取有效信息,使用關鍵語言,指出慶歷新政的宗旨和分析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請同學們根據王安石變法表格里的目的、措施和內容方面的有效信息,推出王安石變法的作用是什么? 請兩組同學閱讀三段文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使用關鍵語言,討論王安石變法的利與弊? 利用文獻史料:《答手詔條陳十事》節選和《國史大綱》節選。 使學生指出慶歷新政 背景:在北宋的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宗旨:宋仁宗在位時,大臣范仲淹曾發起以整頓官僚隊伍為宗旨的改革,史稱“慶歷新政 ”。 失敗原因:明顯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引發抵制,很快歸于失敗。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歷史事件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利用王安石變法表格里的目的、措施和內容方面的有效信息。 使學生推出王安石變法的作用如下: 一、富國措施 青苗法——限制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增加財政收入; 募役法——有利于經濟發展,增加政府收入; 農田水利法——保證灌溉,防洪賑災; 均輸法——節省開支,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場,穩定物價; 方田均稅法——打擊豪強隱漏田稅現象,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減輕農民負擔; 市易法——打擊大商人對市場的壟斷,增加財政收入。 強兵措施 節省軍費開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軍的戰斗力。 取士措施 有利于選拔和培養人才;有利于推動改革;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王安石變法涉及面非常廣,其基本原則是加強國家對這些領域的管理和控制,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利用三段文獻史料。 使學生分析出王安石變法的利與弊,其中: 小組A結論: 達到了富國強兵,大大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一定程度改善了積貧局面。復興了文治,促進了北宋社會經濟的發展,北宋國力有所提高。小組B結論: 變法操之過急,涉及面太廣,強兵的效果不明顯,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引起了激烈爭議,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 使學生進一步學習全面、客觀、一分為二的評價歷史事件,做到史論結合,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培養學生分析和認識史料對歷史研究的重要作用,并嘗試運用常用史料探究歷史問題。第四章導入 展示圖像史料和相關歷史事件,引導學生思考南宋建立的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除徽欽二帝被金人拘禁之外,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后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同年,宋徽宗之子趙構于應天府建國稱帝,史稱南宋。 那么新建立的南宋政權又將如何進行統治呢? 請同學們根據圖像史料:宋金交戰形勢圖 和歷史事件:北宋滅亡與南宋建立,思考南宋所面臨的形勢是什么 利用圖像史料:宋金交戰形勢圖和歷史事件:北宋滅亡與南宋建立。 使學生知道南宋的建立是在北宋滅亡的基礎上,因此是延續了宋朝的統治,而南宋面臨的 形勢依舊是北宋延續下來的因循守舊的政治體制和防止武人專政的軍事策略。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南宋建立后偏安半壁的局面維持了較長時間。第 四 章 宋 制 丨 祖 宗 之 法 下 的 國 運 1、展示文獻史料,引導學生了解岳飛抗金的相關史實。 《滿江紅·怒發沖冠》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2、展示圖像史料和歷史事件,引導學生了解南宋延續北宋統治的相關史實 宋高宗:1141年宋金簽訂“紹興和議”。 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白銀25萬兩、絹25萬匹,稱為“歲貢”。岳飛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殺害。 請同學們根據文獻史料:《滿江紅·怒發沖冠》 ,思考岳飛抗金的意義是什么 請同學們根據圖像史料:金、南宋、西夏對峙圖(1142年)和歷史事件:“紹興和議”,思考南宋面臨的邊疆問題是什么 利用圖像史料:《滿江紅·怒發沖冠》。 使學生知道南宋初年,宋軍在與金軍對抗中素質明顯提高,形成幾只較有戰斗力的部隊,尤以岳飛指揮的“岳家軍”戰績卓越。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岳飛的抗金事跡,數百年來為人們所傳頌,人們是岳飛為民族英雄。 利用圖像史料:金、南宋、西夏對峙圖(1142年) 使學生知道“紹興和議”之后,宋金之間又發生幾次戰爭,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侄國”,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不同時空條件下歷史的延續與繼承。本課 總結 論中國政治制度,秦漢是一個大變動。唐之于漢,也是一個大變動。但宋制于唐,卻不能說有什么大變動。一切因循承襲。有變動的,只是迫于時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勢,改頭換面,添注涂改地在變。縱說它有變動,卻不能說它有建立。宋之于唐,只好說東漢之于西漢,有事而無政。有形勢推遷,而無制度建立。 幸而還是宋代特別重視了讀書人,文治方面仍能復興,以此內部也還沒有出什么大毛病。其大體得失如是。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第三講《宋代》教學反思本課內容所涉史事多,時間跨度大、空間范圍廣。因此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仔細分析了每個學習專題的重點內容、核心概念和關鍵問題,選擇和確定了教學重點和難度,采取了多種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通過對重點內容、核心概念、關鍵問題的理解,帶動整個學習主題的探討和認識。在本課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初步達成了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對于本課的立意,從宋制-“祖宗之法”之下的國權、國弊、國思、國運這一主題展開,課堂有較好的梳理,深化了學生的認識。 本課是以圍繞主題來讓學生進行史料研讀,初步學會運用史料來理解歷史和解釋歷史。在引導學生閱讀史料過程中,發現學生文言文基礎不夠扎實,中國古代史史料主要來源是二十四史,文體形式是文言文,翻譯史實有一定難度,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與語文老師做好配合,同時循序漸進地在教學課件中加入文言文這種類型的文獻史料,逐漸提升學生翻譯史實和對應史事的能力,逐漸引導學生在深度閱讀的基礎上,分析和認識史料對歷史研究的重要作用,并嘗試運用常用史料探究歷史問題。 本課是以三個任務驅動來讓學生完成學習目標,因此設計并組織了學生的討論活動,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尤其是注重學生對史料進行提取有效信息的體會,開展小組合作形式來進行交流。同時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開展對問題的積極思考和廣泛探討,勇于表達自己的見解,積極進行觀點交流。在引導學生小組討論過程中,發現學生知識水平差異性比較大,大部分都是知識水平較高的學生發言討論多,而知識水平較低的學生發言討論少,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在思考和回答問題環節,充分利用視頻展示臺,增加讓知識水平較低的學生來展示自己答案的機會和次數,并當場進行點評,突出優點,講下不足,以鼓勵為主。 本課是以唯物史觀指導來讓學生初步運用探究歷史的基本原則與方法,了解史學家史如何運用史料進行歷史論證的,能夠在理解史事的基礎上,全面、客觀地評述歷史問題,做到史論結合,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引導學生評價歷史事件過程中,發現學生喜歡先入為主,傾向于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并且偏激、片面,非黑即白。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糾正學生不看史料直接評價的習慣,選擇具有典型性的史料,慢慢地培養學生先利用史料,知道史料在歷史探究中的重要性,再提取史料關鍵信息、建構時空關聯、探尋因果關系等方面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運用唯物史觀解釋歷史的能力。 本課是以創設歷史情境來讓學生體驗當時人們所處的歷史背景,感受當時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在此基礎上,引領學生在對歷史問題的探究過程中,認識史事的性質、特點、作用和影響。在引導學生使用情境理解史實過程中,發現學生對歷史情境比較排斥,喜歡直接上結論,對情境導入非常陌生,并且對歷史情境里的基本史實和重要史事缺乏正確的認識,出現時空錯位、張冠李戴的現象。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以學生所學習的歷史基礎知識為依托,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知識,通過對一些具體而典型的材料,如史料、史家論述等進行分析與理解,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了解有關的史學知識,掌握并運用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的技能及方法。同時在歷史時空框架下把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理解歷史進程中的變化與延續、繼承與發展、原因與結果,建構歷史發展的前因后果,認識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