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從秦國的建立到稱霸來看》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本課選自《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第2課。本課共設四個子目:“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一子目中敘述了東周時期周王室衰微與諸侯爭霸的情況,在列國紛爭與發展的過程中,華夏族、華夏觀念形成。第二子目“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敘述了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與前代相比的重大進步,即“鐵犁牛耕”出現,帶動了經濟的重大發展。從而導致各國政治發生重大變革,變法成為社會主要潮流。課本介紹了戰國時期變法的典型代表:商鞅變法。第三子目“老子與孔子”和第四子目“百家爭鳴”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思想界的活躍、諸子百家的基本情況,重點介紹了對我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兩個流派儒家和道家。課本舍棄了對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態的描述,而是選取各國發展中的典型事件,講述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的總趨勢、大線索。教師選擇了以“秦國”為例,這一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要諸侯國、學生所熟知的秦朝的“前身”,具有代表性與獨特性,教師通過以秦國由建立到稱霸過程之中的重大變相,來串聯課文,構建情境,幫助學生更加具體的了解春秋戰國時代。并且為第三課秦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的學習打下一個基礎。學生情況分析本課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經過初中相關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了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階段,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趨于瓦解;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各諸侯國變法,推動社會進步,思想文化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版)。根據課標我們已知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基本發展面貌有所了解,但未能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理解經濟發展帶來的政治層面變化,對戰國變法的必然性認識不足。思想文化層面基本了解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但對其意義認識不足。教學目標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本課教學目標:通過觀察春秋、戰國時期列國形勢圖,學會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的不同特點、華夏蠻夷的變遷,理解華夏族、中華文明是在不斷交流碰撞之中發展形成的,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民族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通過閱讀、分析相關史料,對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相關解釋,用唯物史觀進行分析,理解階級關系變化引起上層建筑變動,進而理解變法的必然性。(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通過了解諸子百家學說,分析其與時代背景間的關系,加深學生對唯物史觀的理解,并對中華傳統文化形成優越感、自豪感,理解優秀思想對中國歷史中的巨大意義,自覺繼承和發展優秀的文化學說。(唯物史觀、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春秋戰國變法運動的必然性。教學難點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與解釋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動。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文字史料 圖片史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講授法、小組討論法、史料研習法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秦國從建立到統一過程”公元前221年,秦國一統六國,建立起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而在西周時期,還沒有秦國這個諸侯國,那么秦國是什么時候正式建立起來的?處于一個怎樣的時代?秦國如何能從一個西陲小國統一全國? 觀看視頻,根據所學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初步幫助學生認識秦國發展的過程,引起學生興趣與思考學習任務一:探究秦國變像——從建立到稱霸;從蠻夷到華夏; 1.篳路藍縷,秦國始建根據《西周分封示意圖》與《春秋列國形勢圖》對比,請學生集合課本與所學說一說西周、東周更替時間、原因。教師介紹秦國建立的原因、時間。教師講解“春秋”、“戰國”兩個兩段歷史分期得名的原因。 觀察地圖,回憶上節課所學知識點:西周滅亡、平王東遷 根據地圖,對春秋與戰國兩個時期的諸侯國有初步的認識;2.春秋爭霸,秦創基業教師結合地圖簡單介紹春秋時期的爭霸與春秋五霸,以《史記》所記載的秦穆公“霸業”為例,幫助學生理解“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變化,即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開始崩壞。3.戰國成雄,六國側目教師結合地圖,講解“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的歷史史實,幫助學生理解“春秋”與“戰國”兩個歷史時期各國爭霸的不同。隨著諸侯兼并戰爭,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各國勢力逐漸增強,國君紛紛稱王。教師根據各國稱王的時間,講解“天下失道”的知識點。補充講解為何楚國在春秋時期即稱王??偨Y秦國在春秋戰國爭霸過程中的地位變化:從維護周王室的諸侯,到積極參與爭霸的霸主,到稱王,實力不斷壯大,政治地位在爭霸中不斷提高。 閱讀史料,了解春秋與戰國時期諸侯國稱霸的史實;對比思考,春秋與戰國兩個時段的劃分依據有何不同,兩個時代的本質不同在哪里。能夠理解與基本回答出:春秋時期諸侯爭霸以力圖號召和控制中小諸侯國,確立霸主地位為主要目的,手段主要是“尊王攘夷”,還需要借助周天子的權威。以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為標志事件,東周進入戰國時代,各國爭霸以兼并戰爭為主要手段,各國國君紛紛僭越稱王,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 根據地圖,培養學生讀圖能力與時空觀念。讓學生逐漸養成認真讀課本地圖的習慣。根據秦國在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的不同爭霸手段來看春秋、戰國的不同。4.秦都八遷,由夷入夏引導學生將春秋列國形勢圖與戰國形勢圖放在一起對比觀察。教師介紹:以齊、魯、晉為代表的中原地區眾多諸侯國通常自稱為“諸夏”、“諸華”、“華夏”,或者“中國”,他們認為自身是傳說中的黃帝、炎帝的后裔,夏、商、周王朝的開創者是他們共同的祖先,周邊民族只能稱為“四夷”或者“夷狄”。(楚國:“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秦孝公《求賢令》:“諸侯卑秦”),請學生思考:這種“夷夏之辨”的“辨”指哪些不同?教師簡介秦人的遷徙:西周末年,秦人仍然是“徘徊于西垂的一支游牧部落”,春秋時期,秦國地處偏僻,并且在爭霸中失利,與西戎長期互處,被中原諸國鄙夷,不接納。但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交流往來、北方新的少數民族強大,華夏文化圈拓展,秦人與楚人也積極主動學習華夏文化、融入華夏,自我認同為華夏。以秦人八遷都城的路線圖為主要講解對象,秦人不斷發展壯大,向東遷移,也就是不斷與東方互動、交融的過程。總結回答:秦國的社會地位,從蠻夷變為了華夏(在長期的交流來往過程中,華夏文化圈主動擴大、接納秦國,也有秦國主動形成華夏認同) 學生觀察地圖,認識“華夏”與“四夷”的位置關系,知道由“四夷”確定“華夏”,由“華夏”確定“四夷”,二者是互為邊界相互依存的。根據孔穎達對“華夏”的解釋,分析夷夏之辨的“辨”主要是文化層面的。解讀地圖之中展示變遷所反映的歷史現象:華夏不斷擴大,各國修建起長城抵御北方匈奴;秦人都城東遷,尤其是逐漸遷入關中地區。 根據地圖,幫助學生認識春秋戰國時期民族關系的變化,即華夏觀念的擴展、華夏族的形成,涵養國家情懷。在此應幫助學生建立平等的民族觀念。學習任務二:深思秦國變因 教師過渡:出示材料《史記:秦本紀》之中,秦武王意圖滅亡周王朝的相關史實,提問:秦國為何敢有“虎狼之心”,窺伺周室?引導學生從“唯物史觀”角度思考教師進一步解釋唯物史觀,皆是秦國之變、春秋戰國之變的根本原因是當時的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方面:教師出示四則能證明秦國經濟發展的材料,并且給予相關解釋,請學生根據材料回答:秦國的經濟有哪些發展?教師以秦國為例,進一步透視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主要解釋“鐵犁牛耕”帶來的生產力大發展的意義與影響。政治方面: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環境是各國展開變法的主要背景,教師引入各國的變法,并介紹變法的影響。在諸國變法之中,尤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典型與行之有效,教師請學生閱讀教材,總結商鞅變法的內容,并且同桌之間相互討論商鞅變法的作用。商鞅變法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導下構想、推行的,此處引入商鞅變法的指導思想。請學生閱讀課本《學思之窗》相關材料,談談對商鞅變法思想的認識。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歸納。從唯物史觀角度解釋,思想文化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關系。指出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大發展,社會思想也處于一個劇烈變動的時期,即此時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百家爭鳴”。思想方面:請學生結合前文所學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遷情況,思考并說一說諸子學說出現的背景、原因。教師進行補充,主要有經濟、階級、文化、政治幾個方面。教師出示諸子百家思想的簡易表格,請學生閱讀課本,結合所學,完成對諸子百家思想的簡單梳理。(課本相關思考點)教師對諸子思想之中的重難點、諸思想的異同進行解釋,如老子的辯證思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異同,幫助學生理解。介紹戰國末年秦國丞相《呂氏春秋》之中的相關思想,幫助學生理解思想層面,秦國也具備了統一的思想。引用相關學者對“軸心時代”和諸子百家的評價,引導學生思考,“百家爭鳴”的性質,對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意義。 學生根據已知回答秦國敢窺伺周室的可能原因。(從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層面簡單回答)根據材料,同桌合作討論,基本回答出:生產工具進步、水利工程發展、土地制度變革、手工業商業發展。學生根據教師課件的關鍵詞提示,與教師共同從唯物史觀角度理解春秋戰國時生產力大發展的影響。對諸國變法的目的、影響有簡單地了解。對教材進行有條理的梳理歸納,并與同桌合作,思考商鞅變法內容的作用。學生閱讀材料,理解此段史料的意思,分析商鞅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的意思。學生思考春秋戰國時期思想界劇烈紛爭的原因(對學生來說比較難,教師可以出示關鍵詞進行相關引導)思考“諸子百家”的重要意義。 培養學生從唯物史觀角度來解釋問題。認識到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出現是生產力的巨大進步,進而導致農業進步、手工業發展,促進商業發展。這些經濟層面的進步,促進著上層建筑之中的土地制度的變化,即井田制度逐漸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小農經濟發展起來。土地制度變動,社會階級重新分化為以國君為主要代表的新型地主和農民兩大階級,各國為了適應社會轉型,進而開展變法運動。扎實基本史實。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分析史料的能力??疾鞂W生材料分析能力。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唯物史觀中“思想文化的發展對政治和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幫助學生從歷史發展(橫向、縱向)的角度認識百家爭鳴的重要影響,涵養家國觀念,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本課總結 回歸課堂導入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秦國處于一個怎樣的時代?秦國為何能從一個西陲小國強盛起來,包舉宇內,一統諸國? 依據一節課所學,回答課堂之處提出的問題。 根據總結回顧,要求學生對時代特征要求必須掌握,對秦國強盛的原因可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回答,理解秦國的變相是時代之下一個突出的具有典型性的表現,具有時代性,也具有自己的獨特性。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