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4課 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教學設計課標分析(一)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理解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 (二)課標要求分析:了解中國軍民團結抗戰的主要史實,了解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特點,真正理解和體會抗日戰爭中全民族團結一致,共同抗敵的意義;知道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急關頭,國民黨與共產黨在團結一致、共同對外的口號下,實現兩黨第二次合作對于推動全國各界走向全面抗戰、全民抗戰的意義,這是抗日戰爭能堅持14年之久并最終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知道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堅持實行全面抗戰路線和獨立自主原則,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反對妥協、分裂、倒退,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總方針對取得抗戰最后勝利的深遠意義,加深對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中流砥柱作用的理解。教材內容分析(一)子目間的邏輯關系 本課設置四個子目:正面戰場的抗戰、敵后戰場的抗戰、東方主戰場、抗日戰爭的勝利。抗日戰爭在戰爭形態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并存,國內戰場和國外戰場并存。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在對日作戰中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關系一直費穿整個抗戰時期。 (二)各子目內容 全民族抗戰開始后,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起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這是本課的重點內容。 第一子目“正面戰場的抗戰”,從記述的時間段看,主要涵蓋抗戰的防御和相持階段。抗戰前期,國民覺正面戰場組織了多次大會戰,在付出較大傷亡的同時,牽制了日軍主力,給予日軍沉重的打擊,是抗日戰爭的主戰場,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都有著重大意義。盡管國民政府曾經實行消極抗戰,但廣大愛國官兵英勇殺敵,流血犧牲,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第二子目“敵后戰場的抗戰”介紹了敵后戰場的情況。中國共產黨開辟了一系列抗日根據地。抗戰進人相持階段后,敵后戰場承受了更大的壓力,逐步成為主要戰場,粉碎日軍多次“掃蕩”。敵后戰場的抗日軍民同樣什出了巨大犧牲,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三子目“東方主戰場”講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以一己之力單獨抗擊日本法西斯的瘋狂入侵。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中國是重要成員。中國與英、美等西方國家廢除舊約,簽訂新約,聯合召開重大國際會議,共同商討對日作戰及戰后處置日本的基本策略。1942年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中國人民堅持抗戰,中國戰場抗擊大量日軍,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第四子目“抗日戰爭的勝利”指出,中共七大為抗日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中國、美國和蘇聯等反法西斯國家合作,最終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就中國國內而言,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由危亡走向振興的歷史轉折點;就國際而言,中國的抗日戰爭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教學目標【時空觀念】讓學生以時間軸形式梳理1937年至1945年中國和世界重要事件時序,使學生樹立時空觀念。 【唯物史觀】通過史料閱讀、教師分析,引導學生認識中國抗戰下中國國民黨、共產黨、民主黨派人士、少數民族、海外華僑和普通民眾等不同群體的支持和貢獻,理解人民群眾在抗戰中的重要作用,幫助學生樹立唯物史觀。 【史料實證】通過圖片、材料分析解讀和教師講述,使學生知道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抗戰、中國戰場屬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的基本史實;培養學生史料分析和歷史解釋能力。進而使學生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理解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 【家國情懷】通過對謝晉元、左權和戴安瀾三封家書的解讀,讓學生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感悟中國人民抗戰的家國情懷。學情分析(一)已知 在初中歷史教科書中已經介紹過相關史事,學生已基本掌握抗日戰爭時期的基本史實。 (二)未知 國共兩黨以外的抗戰力量:高校內遷和國際友人為代表,高校內遷是初中教科書中未涉及的內容。 (三)想知 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做出的貢獻及兩黨關系。 (四)能知 學生能夠通過文字史料并結合地圖提取有效提取信息,可以認識抗日革命根據地的民主建設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探索與總結。教學重點和難點(一)教學重點 正面戰場、敵后戰場抗戰的主要史實及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抗日戰爭勝利的重大意義。 (二)教學難點 國共兩黨在抗戰中的作用、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歷史地圖、文字材料、多媒體、學案 (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問答法、討論法板書設計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 正面戰場 抗戰家書背后的民族精神 二、敵后戰場 三、東方主戰場 四、抗日戰爭的勝利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春望》 唐 ·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教師:以詩人杜甫在《春望》中所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以及對“家書價值”的解讀以及引出今天的授課主題“抗戰家書背后的民族精神” 教師闡述:古往今來,家書是人們通訊的重要工具,每一封家書都有他的時代性。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跟隨三封家書來重溫抗日戰爭時期那段篳路藍縷的往事,感受那個時期人們的家國情懷和背后的民族氣節。 學生回答唐代詩人杜甫在《春望》一詩中曾經寫到的關于家書的內容:“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通過對家書的解讀及對詩歌的回憶,引發學生對家書的興趣和理解壹·正面戰場—浴血奮戰 通過解讀謝晉元家書了解正面戰場 滬戰兩月,敵軍死亡依情報所載,其數達五萬以上。現在滬作戰海陸空軍總數在廿萬以上,現尚源源增援中。以勢觀察,滬戰縱有些微變化,決無礙整個計劃。 弟十年來飽嘗憂患。一般社會人情事故,英雄于個人人生觀,認識極為清楚。泰山鴻毛之訓,早已了然于胸。故常處境危難,心神亦覺泰焉。 ——謝晉元致連襟兄弟張萍周 教師:給學生半分鐘時間仔細閱讀家書,向學生提出問題 1.這封家書寫于何時?(具體到年和月) 2.是否能從家書中看出戰爭是否激烈?哪些數字可以看出? 3.猜一猜國民政府抗戰態度如何?從哪一句可以看出? 4.日軍的侵略意圖是什么?是否實現? 5.日軍還發動了哪些戰爭?(過渡問題) (二)表格梳理正面戰場的戰爭 教師:向學生展示表格內應填寫的內容,給學生1分鐘的時間與自己所填寫的內容進行核對 (三)探究國民政府在抗日戰爭中發揮的作用 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筑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 ——國民政府告全體上海同胞書 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漢失守后,日本侵略者停止了向國民黨戰場的戰略性的進攻,逐漸地將其主要軍事力量移到了解放區戰場。從這時起,國民黨政府開始了它的政策上的變化,將其重點由抗日逐漸轉移到反共反人民。它采取了對日消極作戰的政策,保存軍事實力,而把作戰的重擔放在解放區戰場上,讓日寇大舉進攻解放區,它自己則“坐山觀虎斗”。 ——毛澤東《論聯合政府》 教師:通過對材料的解讀,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上的作用 學生閱讀家書思考問題并回答問題 此封家書寫于1938年10月(滬戰兩月) 戰爭非常激烈;“五萬以上”“廿萬以上” 積極抗戰;“現尚源源增援中” 三個月滅亡中國;沒有 學生課前自主閱讀教材148-149頁,梳理正面戰場上在防御階段和相持階段爆發的戰爭,并完成導學案相關表格內容的填寫 學生根據材料自主思考并談看法 參考答案:看待國民政府的抗戰要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積極抗戰,后期消極作戰,一方面要肯定國民黨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要指出他的消極作用 通過家書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正面戰場 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提高課堂效率 認識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的作用,辯證地看待貳·敵后戰場—中流砥柱 (一)過渡到敵后戰場 教師:請學生看教材150頁“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形勢圖”,向學生講解戰爭形式的變化,解釋何為“敵后戰場”,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革命根據地打擊日軍的相關史實 (二)通過解讀左權的家書認識敵后戰場 我擔心著你及北北,你入學后望能好好的恢復身體,有暇時多去看看太北,小孩子極需人照顧的。 此間一切如常,惟生活則較前艱難多了,部隊如不生產則簡直不能維持。我也種了四五十棵洋姜,還有二十棵西紅柿,長得還不壞。今年沒有種花,也很少打球…… 別時容易見時難,分離二十一個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黨的整頓之風下各自努力,力求進步吧!以進步來安慰自己,以進步來酬報別后衷情。 ——左權致夫人劉志蘭 教師:給學生半分鐘時間仔細閱讀家書,向學生提出問題 1.“左權家書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 2.“生存條件為什么會這么艱難?(是誰造成的)” 3.“共產黨采取了哪些政策或措施?” 4.“這封家書體現了左權怎樣的思想感情?” 請學生回答并給出答案。 提出問題: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探究活動: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被稱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 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 ——毛澤東《論持久戰》 在這幾年內,國民黨戰場實際上沒有嚴重的戰爭。日本侵略者的刀鋒,主要地向著解放區。到一九四三年,侵華日軍的百分之六十四和偽軍的百分之九十五,為解放區軍民所抗擊;國民黨戰場所擔負的,不過日軍的百分之三十六和偽軍的百分之五而已。 ——毛澤東《論聯合政府》 師:梳理第二子目時間線;帶領學生回顧第23課《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中“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向學生展示上述材料,以歷史學習小組為單位思考“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從哪幾個方面可以論證這一觀點 學生:閱讀教材,嘗試理解“敵后戰場”、“第一個抗日革命根據地” 學生:學生閱讀家書思考問題并回答 生存環境十分艱難 日軍的圍剿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政策 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大生產運動;精兵簡政,以“三三制”為原則,開始實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選舉制度,實行民主選舉 思鄉、愛國、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等 學生:閱讀教材及材料,通過小組討論思考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并根據史實談談看法 中國共產黨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全民族團結抗戰是獲得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 毛澤東《論持久戰》為抗戰提供科學的理論綱領 共產黨依靠人民群眾,走的是人民戰爭、全民抗戰的路線 共產黨抗擊了大部分的侵華日軍 從正面戰場過渡到敵后戰場,引出“抗日革命根據地”的概念 通過家書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正面戰場, 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探索與實踐,體會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員英勇不屈、頑強抵抗的民族精神 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鍛煉學生從史料中尋找論據來論證觀點的能力叁·東方主戰場-同仇敵愾 通過解讀戴安瀾家書來了解東方戰場 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計未定,與后方聯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在孤軍奮斗,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你們母子今后生活,當更痛苦。但東、靖、澄、籬四兒,俱極聰俊,將來必有大成。……望勿以我為念。 ——戴安瀾致夫人王荷馨 教師:給學生半分鐘時間仔細閱讀家書,向學生提出問題 戴安瀾將軍此封家書寫于怎樣的背景下(地點?作戰情況?)? 中國遠征軍為何要入緬作戰?(超鏈接跳轉第10頁,通過時間軸了解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背景) 如何評價中國遠征軍的抗戰? 探究:為什么說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正是兩個戰場的戰略配合,才把日本軍隊的大部分拖住在中國,使它既不能迅速滅亡中國,也不能把更多兵力投放到太平洋戰場,投放到亞洲其他地區。這是中國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的巨大貢獻 ——張海鵬《正確看待抗戰兩個領導中心中共是中流砥柱》 師:向學生逐一展示材料,引導學生通過材料分析問題 學生:學生閱讀家書思考問題并回答 固守同古(緬甸);孤軍奮戰中 中國參與的聯合國家宣言發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世界人民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法西斯勢力,出兵入緬,幫助英國擊退日軍 牽制了亞洲的日軍勢力,援助了太平洋戰場和歐洲戰場,是正義的戰爭 學生: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材料,在教師引導下探究 1.在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 2.中國戰場長期牽制和抗擊日本的主要兵力,對侵略者的覆滅起了決定性作用 3.中國拖住了日本百余萬大軍,有力支援了其他盟國。中國軍隊協助和配合盟軍作戰,積極倡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實際參與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謀劃和指揮 引導學生體會中國軍人不畏犧牲的精神,忠于國家熱愛祖國的高尚精神 引導學生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肆·抗戰勝利-鳳凰涅槃 (一)中共七大 師:向學生展示中共七大召開的圖片,請學生閱讀教材153頁,提取出有關中共七大會議內容的信息 (二)思考: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 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最為徹底的民族解放戰爭,這場戰爭對中國取得完整的獨立主權有著決定性意義,因為戰爭的結果之一,是中國不僅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主權國家,而且躋身到在國際事務中具有充分發言權的大國行列。 ——榮維木《抗日戰爭與中華民族復興論》 抗日戰爭最深遠的影響有三個方面,一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自覺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民主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三是中國共產黨抵抗外來侵略的高度民族自信和提出正確主張,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所了解和接受。 ——金沖及《抗日戰爭與中華民族的新覺醒》 師:向學生展示上述材料,要求學生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言之有理即可) 學生閱讀教材,提取信息:中共七大提出了黨的政治路線;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選舉產生新的中央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 參考答案: 1.地位: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開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古老中國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2.中國成為獨立完整的主權國家,為民族復興提供良好環境; 3.中華民族民族自覺、民族凝聚力空前提高,民主觀念深入人心 4.國際地位提高,重新確立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 5.贏得世界愛好和平人民尊重,對維護世界和平產生重要影響。 6.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模式”被更多人了解和接受課后探究 課后探究: 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2020年9月3日,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師:抗戰家書是在抗日戰爭特定背景中形成的,其中所體現的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動力。請學生回到抗戰家書和抗戰場景中去追尋,找出能夠體現這種精神(任意種或整體)的相關史實,撰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持論有據,表述清晰)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鍛煉撰寫歷史論文的能力,與高考要求接軌教學反思本課教學設計以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將課堂的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學習回答問題和討論,教師起到引導和糾正的作用,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小組討論形成自主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從史料中提取信息,獨立思考歷史問題的能力。 從整體來看,本課的設計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所選取的史料是否能真實反映歷史問題和從中分析并得到結論,是否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空間,以及由于時間原因而對內容進行的取舍是否合理等等。今后如果有機會能去高中試講這節課,將會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調整知識點講授比重分配,以求更好的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