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二《法律與生活》4.2《權利行使 注意界限》教學設計【課標要求】1.結合民法典的相關規定,闡述法律關于民事權利行使和防止權力濫用的規定,理解確定權利界限、防止權利濫用的意義;2.結合民法典的相關規定和生活實例,理解名譽權保護與新聞報道、輿論監督等情形之間的關系,了解人身權的限制;3.結合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和生活實例,理解作品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使用的含義與要求;4.結合民法典的相關規定和生活實例,闡述法律關于相鄰關系的處理原則,樹立正確處理鄰里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的觀念。【教材分析】“權利行使注意界限”是從民事權利的界限與防止權利濫用的角度,重點闡述法律對于人身權、知識產權的限制,以及相鄰關系規則對于不動產所有權人的限制。本框包括兩目:第一目“民事權利有限制”,闡述民法既賦予民事主體豐富而全面的民事權利,對各種民事權利提供法律保護,同時也要求民事主體行使民事權利時不能超過正當的界限,重點闡述了法律為人身權、知識產權設定的界限。第二目“妥善處理相鄰關系”,闡述法律對于不動產所有權的限制,講述法律對于相鄰關系的規定。【學情分析】高二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趨于成熟,知識量增加,社會接觸面更廣,社會交往更頻繁,社會化進度加快,學生認知的核心成分——思想能力更加成熟,基本達成了向理論思想的轉變,抽象邏輯思維占了優勢地位,辯證思想和創造思想有了較大發展,認知活動的自覺性顯然增強。此外,通過前面的學習鋪墊,學生已經全面了解了公民的民事權利與義務,有了進一步提高主動學法、自覺用法的意識和基本能力。【教學目標】了解法律對權利行使的要求,能夠明確民法為不同的民事權利設定的界限。結合相關案例了解人身權的限制;結合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和生活實例,理解作品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使用的含義與要求;能夠闡述并理解法律關于相鄰關系的處理原則,能夠樹立正確處理鄰里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的觀念。【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如何妥善處理相鄰關系教學難點:作品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使用【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合作探究法與講授分析法【教學過程】導入新課:通過展示并解讀《民法典》兩條具體規定讓學生理解,權利行使是有界限的。展示新授課的總議題:如何把握民事權利行使的界限新課講授:探究一:網購差評需謹慎通過播放一段“顧客因網購差評遭報復”的視頻,引發學生討論,請學生結合自己生活實例,以小組為單位展開“頭腦風暴”,設計三個問題:在網購過程中,給出差評的原因是什么?這個原因本身是否合法?②給出差評內容是什么?是否符合實際情況?差評內容本身是否合法?給出差評的目的是什么?消費者是在追求何種權益?通過學生對這個案例的討論、歸納總結出民法對名譽權的限制。在此過程中,要注意聽取學生的發言,分析學生的思路,概括學生觀點中的合理性與局限性,并適當時機做出適當引導,啟發學生要善于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還要明確權利行使的限制,不能損害對方利益,否則會構成侵權。探究二:網絡直播勿侵權這個探究案例設計了今年五一期間在某平臺爆火的“挖呀挖”視頻,圍繞黃老師直播獲利可能涉嫌侵權的案例,提出四個遞進式問題,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討論。通過學生展示答案,教師對著作權“作品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使用”這個難點知識進行剖析和點撥,讓學生既能明確兩者的含義,又能了解兩種使用的一些常見情形,能夠做出正確判斷,明確兩者的異同點。通過這個案例,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網絡直播和自媒體創作中容易發生的侵權現象有初步的了解,并能運用所學法律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探究三:鄰里關系要和睦這里設計了“六尺巷”的典故,通過對“六尺巷”的原文解讀,并引導學生分享現實生活中與鄰里可能發生的實際糾紛,啟發同學思考得出結論:要妥善處理相鄰關系,并通過進一步的學習懂得如何處理相鄰關系。因為這是本課的重點知識,所以在這個環節對學生如何找準“關鍵詞”、提綱挈領式地掌握知識進行了點撥,并設計了當堂掌握并展示背誦“PK”活動,通過這個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提高課堂實效。通過這個案例,引導學生意識到保持鄰里團結有愛的和睦關系對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并能運用所學知識去妥善處理與鄰里的關系。議題總結:通過三個探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總結出本課總議題:民法強調對權利的保護,但是民事主體行使民事權利時不能超過正當的界限,不可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利益。課堂小結:展示本課知識小結,對本節課知識進行梳理。當談檢測:通過設計了針對性訓練題,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4.2 權利行使注意界限評測練習1. 每年“五一”前后,平潭進入觀賞“藍眼淚”旺季,各類追“淚”攻略在朋友圈刷屏。某傳媒公司在幫陳某制作民宿宣傳片時,為了更好地展評平潭當地風景,從網絡上截取了攝影師林某拍攝的“嵐海精靈”藍眼淚主體攝影作品。林某發現自己的作品被擅自用于商業宣傳后,便將陳某訴至法院。下列對這起因“藍眼淚”引發的糾紛分析正確的是①傳媒公司從網絡上截取林某作品,屬于作品的法定許可使用②陳某還是侵犯了林某依法對該攝影作品享有的著作人身權③林某在作品發表前進行著作權登記,可以更好維護自身權益④該攝影作品著作權的保護期屆滿后,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使用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2. 甲與乙是鄰居,平日關系甚好。年初甲在翻修房屋時,因沒有留出足夠的空間,其房屋的滴水檐距乙房屋東墻太近,以致下雨時乙房屋東墻墻體因水滴受潮導致屋內墻皮脫落,進而影響正常居住生活,乙多次與甲交涉未果,兩家關系交惡,最終乙將甲告上法庭,請求法院判決甲賠禮道歉、拆除房屋并賠償損失。對這一案件分析正確的是①鄰里之間,應本著方便生活、團結互助的原則處理相鄰關系②本案為相鄰關系糾紛,它是對不動產用益物權的限制或延伸③甲屬于過錯方,侵害了乙的合法權益,法院應支持乙的所有主張④甲房屋的滴水檐距以房屋東墻太近給乙帶來困擾,應承擔侵權責任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3. 年近 90歲的某財經政法大學退休教授長期從事中國經濟史研究。在一次上網搜索資料過程中,他發現自己 160余篇已經在期刊公開發表的論文被收錄在國內某權威學術期刊檢索網站,有些自己50多年前發表的作品也被收錄,但自己并不知情,而且自己下載也需要付費。為維護自身權利,教授將該網站告上法庭。該學術期刊檢索網站①私自收錄作品侵犯了該教授的著作權②若允許作者免費下載則不構成侵權③私自收錄該教授 50年前的作品不構成侵權④私自收錄行為違背了民事活動的自愿原則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4. 某校學生在學習“知識產權”相關內容時,對以下行為進行討論,其中正確的是a b c d文章中引用了司馬遷《史記》的一段話 中學語文教科書中收錄一篇當代作家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 某同學從網上找到一首流行歌曲,下載到自己的手機上 某熟食店獨立研發的新配方與某百年老店味道相似①a中作品已超出作者有生之年加去世后 50年保護期,可以不經著作人許可②b中行為屬于作品的合理使用,無需付費,是法律對著作權進行限制的情形③c中某同學從網上下載流行歌曲到自己的手機上的行為,不侵犯著作權d中如果某百年老店的配方是以商業秘密方式來保護的,該熟食店不侵犯知識產權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5. 張某和李某是某小區的隔壁鄰居,兩家共用公共走廊,入戶門分別安裝在兩堵呈直角的墻壁上,離得非常近。張某為保障其自身及家人人身財產安全,便在其入戶門上安裝了具備攝像錄音存儲功能的監控攝像頭。李某認為,當其家入戶門呈打開狀態時,該攝像頭可拍攝到家內部,影響其財運,遂與張某發生爭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①張某沒有處理好相鄰關系,侵犯了李某的用益物權②兩人應按照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解決糾紛③李某有權要求張某遵守公序良俗,維護其財產權④張某安裝攝像頭侵犯了李某的隱私權,應停止侵害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6. 張三、李四、王五依次比鄰而居,張三為修房向李四提出在其院內堆放建材,李四不允。張三遂向王五提出在其院內堆放,王五同意并要求張三付費 200元,并提出不得超過 20天,張三同意。修房過程中,張三搬運建材需從李四家門前經過,李四予以阻攔。下列判斷正確的是①李四有權拒絕張三在其院內堆放建材②李四無權阻攔張三經其門前搬運建材③王五要求張三付費 200元是不合法的④相鄰關系是對動產所有權的限制或延伸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7.《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七章專門就相鄰關系做出了規定。如第二百八十八條規定,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對這一條款的正確解讀是①鄰里間在行使權利時應照顧到相鄰方的利益②不動產的權利人應當為相鄰人提供一切方便③正確處理相鄰關系有利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④鄰里關系的處理方式應充分尊重當地的習慣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8. 甲與乙是鄰居,平日關系甚好。年初甲在翻修房屋時,因沒有留出足夠的空間,其房屋的滴水檐距乙房屋東墻太近,以致下雨時乙房屋東墻墻體因水滴受潮導致屋內墻皮脫落,進而影響正常居住生活,乙多次與甲交涉未果,兩家關系交惡,最終乙將甲告上法庭,請求法院判決甲賠禮道歉、拆除房屋并賠償損失。對這一案件分析正確的是①鄰里之間,應本著方便生活、團結互助的原則處理相鄰關系②本案為相鄰關系糾紛,它是對不動產用益物權的限制或延伸③甲屬于過錯方,侵害了乙的合法權益,法院應支持乙的所有主張④甲房屋的滴水檐距乙房屋東墻太近給乙帶來困擾,應承擔侵權責任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9. 家門口擺個鞋柜,樓道里放置兒童車,窗根兒下戳著墩布......這是很多居民樓內常見的現象。自家物品能否擺放在公共空間?贊同者認為,自家門前地屬于自己花錢購買的公攤面積,想怎么使用都行;反對者認為,樓道屬于公共空間,歸全體業主共有,誰都無權私自占用。對此,下列理解正確的是A. 自家物品占用公共空間違背公序良俗,但不觸犯法律B. 只要照顧到相鄰方的利益,當事方的行為就無可厚非C. 業主對公共空間享有共有權利,任何人不得隨意占用D. 利益相關方可通過平等協商訂立合同,明確權利義務1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自古以來,鄰里關系在中國人的交際關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私自改裝、違章搭建、封路拆橋......采不到光、通不了風、走不了路,鄰居愛"搞事兒"怎么辦 民法典設立"相鄰關系"條款,為構建和諧的相鄰關系加上"保險栓"。材料一生活中的案例王某與錢某均住于某小區一棟四層樓內,該樓每層居住兩戶。王某對四樓兩套房屋均擁有產權,便在三樓以上第二個樓梯的臺階處安裝木板進行封閉,僅留自家!出入的小門。居住在三樓的錢某認為王某封閉樓道侵犯了自己的采光權,且阻斷了消防通道,影響自己的生活。在反復協商未能達成一致的情況下,錢某將王某訴至 !法院,要求王某拆除封堵的木門。同時,王某也將錢某告上法庭,認為錢某在自家房屋北側陽臺安裝了封閉鐵皮保暖陽臺,會導致他人可通過錢某陽臺凸出的墻體攀}上四樓,對自己所住房屋的安全造成影響,要求錢某拆除封閉陽臺。材料二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利用職權疏通關系,打贏這場官司。張英閱信后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并附詩一首;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主動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主動相讓,最后這里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結合材料,運用法律與生活知識,完成下列任務∶(1)請你斷一斷材料一中的鄰里糾紛案。(6 分)(2)在建設法治社會的進程中,六尺巷的故事對我們有何啟示 (4 分)宅基地。鄰居見了,也主動相讓,最后這里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結合材料,運用法律與生活知識,完成下列任務∶(1)請你斷一斷材料一中的鄰里糾紛案。(6 分)(2)在建設法治社會的進程中,六尺巷的故事對我們有何啟示 (4 分)【參考答案】1.D 2.B 3.B 4.B 5.C 6.A 7.A 8.B 9.C10.(1)①根據民法典的規定,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民事權利行使時不能超過正當的界限,并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利益。②案例中,王某封鎖樓道、阻斷消防通道,侵犯了他人采光權,其行為侵犯了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應當停止侵害、拆除封堵木門。③錢某安裝保暖陽臺,可能造成安全隱患,應當盡量避免對相鄰的不動產權利人造成損害。(2)建設法治社會要大力弘揚傳統美德和社會公德,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維護公序良俗。(2分)鄰里之間應以和為貴,要學會寬容禮讓,通過自愿協商,和平解決問題,構建和諧鄰里關系。(2分)(若從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該問總分不超過 4分課后拓展:請同學欣賞歌曲《六尺巷》,根據“六尺巷”的典故再次升華本節課重點知識,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并給出課后拓展作業:運用所學知識給你所在的社區寫一封鄰里和諧相處的倡議書。要求:措施要具體,符合本地實際,可操作性強;②規范使用思想政治學科術語,字數 200字左右。課后反思在課前備課過程中,我認真研究了課程標準,明確了本節課的地位、內容結構以及教育教學目標,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分析、教材重難點分析,并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制定了合適的教學策略和要使用的教學資源。通過設計不同的案例情境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的積極性,通過給學生提供的探究題目,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教材內容;通過結合學生自身生活實例進行深入思考,拓展探究的思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小組展示、教師點撥總結等方式組織了豐富的學生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認知內驅力;堅持問題導向,以層層遞進的問題邏輯推動學生不斷思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探究氛圍,加深了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我注重鼓勵學生從生活場景中學習法律知識,探討法律爭議中的情理法,通過分析學生的思路,概括學生觀點中的合理性與局限性,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同時,在課堂授課過程中我注意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分層教學、適當進行引導,及時地進行肯定性評價,讓學生有愉快的學習體驗和較高的成就感,注重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