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試卷一、選擇題(本題有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2020八上·濱江期中)在西亞已經出土的數百萬塊泥版文書是研究西亞歷史的寶貴資料。書寫這些文書所使用的文字是( )A.象形文字 B.圖畫文字C.楔形文字 D.腓尼基字母文字2.(2020八上·濱江期中)下列有關人類早期文明和它們主要的文明成就,搭配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A.古埃及文明一一金字塔和太陰歷B.古代中國文明——青銅器和星期制度C.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一一《漢謨拉比法典》和太陽歷D.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和佛教3.(2020八上·濱江期中)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稱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這句話的意思是( )A.有了古埃及文明,就有了尼羅河B.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C.表達古埃及人對尼羅河的喜愛D.尼羅河是古埃及的象征4.(2020八上·濱江期中)古希臘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古代中國文明高度發展,交相輝映。下列能佐證這一說法的文明成果是( )A.《十二銅表法》《道德經》 B.《荷馬史詩》《九章算術》C.《荷馬史詩》《孫子兵法》 D.《十二銅表法》《史記》5.“(改革)使得在民主政治中,貧困再也不能成為每一個公民參與城邦(雅典)公共事務:的阻礙,政府工作人員從人民中抽簽產生并享有工作津貼”。這場改革的主導者是( )A.克里斯提尼 B.伯里克利 C.亞歷山大 D.屋大維6.下列三幅圖片反映的是我國古代不同時期的農具,對其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7.“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是古人對下列哪一時期政治局面的描述(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8.(2020八上·濱江期中)習近平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在中國越來越得到廣泛認可。下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與這一理念相近的是( )A.功雖疏必賞,過雖近必誅B.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C.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D.知己知彼,百戰不殆9.(2020八上·濱江期中)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該民法典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具有重大意義。戰國時期主張“以法治國”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韓非子 D.老子10.(2020八上·濱江期中)下列關于中世紀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指的是西歐的奴隸社會時期 ②封建莊園基本上發展商品經濟為主③基督教會勢力成為歐洲的主宰 ④主要特點是封建莊園出現和城市興起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1.(2020八上·濱江期中)西周和西歐的等級制度的相同之處有( )①居于頂端的是國王 ②對被統治階級進行物質和精神壓迫③居于底層的是農民 ④以血緣關系為紐帶進行分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他們給中國帶來天文學和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他們在埃及發現了希臘文化,還接觸了印度的數學和哲學。他們的腳步所到之處,都出現了學習的熱潮。上述材料中的“他們”是指( )A.古印度人 B.猶太人 C.古希臘人 D.阿拉伯人13.(2020八上·濱江期中)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帝國,下列關于這三大帝國的共同點分析準確的是( )A.都地跨三大洲,地中海皆成為其內海B.都定都巴格達,都屬于宗教的發源地C.都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傳播D.都是在公元后成立帝國14.日本是一個善于向外學習,吸納其它民族先進文化的國家。古代學習中國,進行“大化改新”,為日本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道路。你認為日本的這一次改革發展是學習借鑒了中國哪一個歷史時期的文明成果( )A.秦朝 B.西漢 C.唐朝 D.元代15.《國家寶藏》第五期節目中說到:小小馬鐙是改變世界軍事史的偉大“中國發明”。以下能為這個評論提供依據的是( )①馬鐙的使用推動了人類作戰方式的變革②馬鐙的傳桶歷程見證了東西方文明的交融③馬鐙的使用促進了人類貿易的發展④使用成熟的馬鐙后,騎兵的戰斗力大大增強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6.與下圖所示的示意圖中①相關的史實是( )A.上承夏商,創立分封 B.諸侯爭霸,鐵犁牛耕C.百家爭鳴,諸國變法 D.結束分裂,完成統一17.湖北云夢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簡》中有一篇《封診式》,記載了一個鄉村里長發現麻風病疑似患者并向上報告的事例。通過此則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A.加強思想控制的舉措 B.疆域遼闊,人口眾多C.法律制度的嚴酷 D.基層管理狀況18.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下列成就或措施與秦始皇有關的是( )①頒布律令,鞏固統治②建立刺史制度③首創年號紀年④北擊匈奴,修建長城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19.(2020八上·濱江期中)“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此號召下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次農民起義是指( )A.項羽和劉邦領導的起義 B.陳勝、吳廣農民起義C.李自成農民起義 D.黃巾農民起義20.年代尺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出現在下圖中的哪一時期( )A.① B.② C.③ D.④21.(2020八上·濱江期中)據《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業,大量閱讀朝廷史官記載,還到各處實地探訪考察,搜集遺聞,辨別真偽,最終寫成了不朽名著《史記》。由此可見司馬遷( )A.側重史書記載 B.注重史料考證C.注重史學文學價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22.(2020八上·濱江期中)新疆地區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該地區隸屬中央政府管轄開始于( )A.張騫出使西域 B.漢朝擊敗匈奴,占領河西走廊C.昭君出塞 D.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府23.若要研究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應選取下列文物中的( )A.秦銅量B.“單于和親”瓦當C.五銖錢D.“漢委奴國王”金印24.(2020八上·濱江期中)下列我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中,不屬于東漢時期的是( )A.蔡倫改進造紙術 B.司馬遷撰寫《史記》C.數學名著《九章算術》的出現 D.張仲景寫成《傷寒雜病論》25.(2020八上·濱江期中)學習秦漢歷史后,四位同學做了主題演講,能準確概括這段歷史基本特征的是(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C.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D.多元文化碰撞與交融二、非選擇題(本題有4小題,26- -28 題各為12分,29題為14分,共50分)26.自然環境對早期區域文明有重要影響。讀下圖,回答問題。(1)請寫出圖中A、B、C、D、E所代表古代文明的名稱。B處的古代文明古國何時成為一個地跨亞非的軍事大帝國?(2)優越的自然條件哺育了早期的文明。圖中B、C、D、E四個早期區域文明發祥地具有哪些相似的自然條件?(3)不同的自然環境影響文明的多樣性。公元前5世紀時期,A區域人們采取怎樣的政治體制?這種政治體制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著怎樣的關系?2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免除其徭役)。宗室非有軍功者,不得為屬籍(享受特權)。——選自《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二:那些游歷“天朝”的日本人,作為熱情的皈依者,回國后所起的作用更為重大,他們對變革的推動,最終導致日本社會的一次重大變革,這場變革試圖以中國唐朝為模式,將日本改變成中央集權制的國家。——選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國歷史上哪- -次改革?此次改革中讓新農民“喜”、舊貴族“悲”的分別是什么措施?(2)材料二中“最終導致日本社會的一次重大變革”是指哪一變革?聯系材料二,指出這場變革能夠成功推行的因素有哪些?并請列舉此次改革在經濟方面推行了哪些新舉措?(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兩次改革對兩國產生了哪些共同影響。28.古代中國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變革與政治發展變化密切相關。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罷兵西歸……封諸侯,班賜宗弈……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日齊。——《史記·周本紀》材料二:秦遂并兼四海,以為周制微弱,終為諸候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漢書地理志》材料三:公元前127年,漢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斷縮小,其重要性也不斷下降,僅僅成為大地產。——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退史》(1)材料一反映了我國西周時期哪一重大制度?這一制度在當時起了什么作用?(2)秦始皇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的創新是什么?這一創新與材料一反映的重大制度相比有什么好處?(3)材料三中的“漢皇帝”是指西漢歷史上的哪位皇帝?該法令的推行有何影響?(4)以上三種地方管理制度的變化反映了我國政治發展的哪些趨勢?29.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它)以商隊運輸形式從中國到古羅馬,連接了歐亞大陸的兩端。絲綢之路流通著大量的、品種多樣的手工業品和農產品。商人、傳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帶著他們的信仰、價值觀念和宗教信念來自遠方。——杰里·齊格勒《新全球史》材料三: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讓沿線國家開展更多合作,造福當地民眾,為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實現共同繁榮作出更多貢獻;“一帶一路”建設也承載著我們對文明交流的渴望,將繼續擔當文明溝通的使者,推動各種文明互學互鑒,讓人類文明更加絢爛多彩。——習近平(1)圖中所示路線即我國古代著名的 ,這條路線最早開辟于 (朝代)。為開通此路線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物是 ,圖中路線是他第 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聯合大月氏夾擊 。圖中路線的起點A城為當時的都城 (2)結合材料二,分析絲綢之路在當時所起的歷史作用。(3)結合材料三,聯系所學知識說說一帶一路建設有何重要意義。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在西亞已經出土了數百萬塊泥版文書,它們是研究西亞歷史的寶貴資料。這些文書上的楔形文字的發明者是蘇美爾人。大約在埃及象形文字出現的同一時期,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楔形文字,形狀像楔子,楔形文字后來流傳到亞洲西部的許多地方,被西亞古代各民族所采用,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楔形文字是書寫這些文書所使用的文字,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楔形文字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文明代表--楔形文字。2.【答案】D【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稱“種姓制度”;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的喬達摩 悉達多(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A項古埃及文明一一金字塔和太陰歷搭配不完全正確,太陽歷是古埃及天文學的突出成就,古代西亞人民根據月亮圓缺變化規律,編制了太陰歷,不符合題意;B項古代中國文明——青銅器和星期制度搭配不完全正確,首創七天一星期的制度出現在兩河流域文明,不符合題意;C項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一一《漢謨拉比法典》和太陽歷搭配不完全正確,太陽歷是古埃及天文學的突出成就,古代西亞人民根據月亮圓缺變化規律,編制了太陰歷,不符合題意;D項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和佛教搭配完全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亞非文明成就,要求具備知識的識記和理解能力。3.【答案】B【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在非洲東北部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農業種植。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河流兩岸陸續出現了幾十個奴隸制小國大約,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統一的古代埃及奴隸制國家建立。故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尼羅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埃及文明,要求具備準確識記歷史知識和靈活運用解題的能力。4.【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荷馬史詩》是古希臘著名的英雄史詩。相傳,它是在民間口頭創作的基礎上,由盲人荷馬加工整理而成的。這是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學名作,它再現了古代希臘社會的圖景,是研究早期希臘社會的重要史料。春秋戰國時期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軍事家孫武,他的《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ABD三項不能佐證題干說法,不符合題意;C項《荷馬史詩》《孫子兵法》能佐證題干說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希臘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古代中國文明的相關史實以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與識記古希臘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古代中國文明的相關史實。5.【答案】B6.【答案】C7.【答案】D【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春秋爭霸(前770年-前476年)發生在奴隸社會瓦解時期,在王位衰落的同時,一些諸侯國強大起來。為了奪取更多的土地、財產和人口,爭當左右天下、支配別國的霸主,幾個大的諸侯之間,展開了長期的爭霸戰爭。在爭霸過程中,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先后做過霸主,西周分封制度下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結束,出現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ABC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春秋時期出現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政治局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句話的理解。學生需對春秋諸侯爭霸的知識有所了解。8.【答案】B【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主張不要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自然資源得以持續利用,符合當今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A項功雖疏必賞,過雖近必誅是法家的主張,不符合題意;B項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與題干理念相近,符合題意;C項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體現了老子的辯證思想,不符合題意;D項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孫子的軍事思想,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孟子的思想主張,要求具備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9.【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戰國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他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以法治國”,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A項孔子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孔子的教育成就有: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擴大了教育對象;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要求學生時常復習,以便“溫故而知新”,不符合題意;B項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提倡節儉,不符合題意;C項韓非子主張“以法治國”,符合題意;D項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順應自然,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韓非子及其思想,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10.【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中世紀指的是西歐的封建社會時期,①錯誤;封建莊園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②錯誤;③基督教會勢力成為歐洲的主宰和④主要特點是封建莊園出現和城市興起正確。D項③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世紀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1.【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西周和西歐的等級制度的相同之處有居于頂端的是國王,有力地維護了統治階級的利益;西周分封制下居于底層的是奴隸,西歐等級制度下居于底層的是農民。西歐等級制度不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進行分封。A項①②是西周和西歐的等級制度的相同之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周分封制和西歐等級制度的異同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西周分封制下居于底層的是奴隸,西歐等級制度下居于底層的是農民。西歐等級制度不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進行分封。12.【答案】D13.【答案】C【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的共同點是都對世界經濟文化作出重大貢獻,都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傳播。A項都地跨三大洲,地中海皆成為其內海分析不準確,地中海只成為過羅馬帝國的內海,不符合題意;B項都定都巴格達,都屬于宗教的發源地分析不準確,只有阿拉伯帝國定都巴格達,亞歷山大帝國沒有誕生三大宗教,不符合題意;C項都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傳播分析準確,符合題意;D項都是在公元后成立帝國分析不準確,只有阿拉伯帝國是在公元后成立帝國,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的共同點。需要靈活運用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的相關史實,注意對比其異同。14.【答案】C15.【答案】D16.【答案】D17.【答案】D18.【答案】D19.【答案】B【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陳勝的話語,他講這句話的目的是為了號召大家起來起義推翻暴秦。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長城時,遇雨誤期,按秦律誤期當斬,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陳勝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大澤鄉起義,起義軍攻下陳,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A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陳勝、吳廣農民起義是這次農民起義所指的起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切入點,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熟練掌握秦末農民戰爭的原因、經過和結果。20.【答案】A21.【答案】B【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大量閱讀朝廷史官記載,還到各處實地探訪考察,搜集遺聞,辨別真偽,反映的是司馬遷注重史料考證。A項側重史書記載不符合題干主旨,不符合題意;B項注重史料考證理解正確,符合題意;CD兩項與題干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司馬遷《史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22.【答案】D【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以后絲綢之路的開通創造了條件。ABC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府是新疆地區隸屬中央政府管轄的開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域都護設置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23.【答案】B24.【答案】B【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ACD三項都是東漢時期的科技文化成就,不符合題意;B項司馬遷撰寫《史記》是西漢時期的成就,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昌盛的秦漢文化。識記昌盛的秦漢文化的相關史實。25.【答案】B【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漢時期的疆域經過漢武帝、漢明帝兩代的經營,再加上中原地區迅速發展的經濟、文化的影響,其范圍已遠遠超出了秦朝的疆域范圍。具體表現為西漢武帝時,對匈奴采取攻勢,設置了朔方、五原、敦煌、酒泉、張掖、武威等郡。同時期,漢武帝為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雖未實現目的,卻令西域進入了漢朝統治者的視野,并于公元前60年設置西域都護府,使得新疆地區正式接受中央政權的管轄。在南方,東甌、閩越、南越三個獨立王國逐一歸附。漢武帝還派人經略西南夷,封已投降的少數民族頭人為王侯,共七郡,所封王侯各給印綬。與此同時,絲綢之路的開通促使了中國與西方的貿易往來,中國與朝鮮、日本的經濟文化交流也日益繁盛。因此秦漢時期的基本特征是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A項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是夏商西周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B項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是秦漢時期的基本特征,符合題意;C項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D項多元文化碰撞與交融是遼宋夏金元朝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漢歷史的基本特征,旨在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6.【答案】(1)A 古代希臘 B 古代埃及 C 古代西亞 D 古代印度 E 古代中國 公元前 15 世紀(2)都臨近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地勢平坦;處于溫帶等(3)A 區域實行的是城邦民主制。古希臘文明的核心區域所在的巴爾干半島,丘陵廣布,面積狹小,河流短促,農業生產潛力有限,無法形成地理政治中心;經濟上主要依靠瀕臨地中海的眾多優良港口發展海外貿易,商業發達,比較容易接受民主思想;山嶺崎嶇,交通不便,形成無數獨立的城邦。27.【答案】(1)商鞅變法;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獎勵軍功,立有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2)事件:日本大化改新。留學生回國后積極宣揚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為楷模,推動變革。經濟上措施: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3)兩次變法都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兩國實力強大起來,推進兩國封建化。28.【答案】(1)分封制;作用:確立了周王的權威,擴大了周朝的控制區域。(2)在地方,廢除分封制,統一采用了郡縣制。好處:郡縣制削弱了地方政權,加強了中央集權(3)漢武帝;削弱諸侯王的勢力,解除地方的威脅。(4)中央集權加強;統一不斷鞏固29.【答案】(1)絲綢之路;西漢;張騫;一;匈奴;長安(2)作用:①東西方經貿交流和物種交換的通道,如東方的絲綢、鐵器、瓷器運送到東方,西方的珠寶、香料運送到東方;②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如中國的四大發明沿著此路傳到西方,西方的傳教士將基督教傳到東方。(3)有利于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維護世界和平;有利于加強我國與沿線國家的關系,促進共同發展;有利于加強不同地區的文明交流互鑒,共享人類文明成果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試卷一、選擇題(本題有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2020八上·濱江期中)在西亞已經出土的數百萬塊泥版文書是研究西亞歷史的寶貴資料。書寫這些文書所使用的文字是( )A.象形文字 B.圖畫文字C.楔形文字 D.腓尼基字母文字【答案】C【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在西亞已經出土了數百萬塊泥版文書,它們是研究西亞歷史的寶貴資料。這些文書上的楔形文字的發明者是蘇美爾人。大約在埃及象形文字出現的同一時期,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楔形文字,形狀像楔子,楔形文字后來流傳到亞洲西部的許多地方,被西亞古代各民族所采用,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楔形文字是書寫這些文書所使用的文字,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楔形文字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文明代表--楔形文字。2.(2020八上·濱江期中)下列有關人類早期文明和它們主要的文明成就,搭配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A.古埃及文明一一金字塔和太陰歷B.古代中國文明——青銅器和星期制度C.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一一《漢謨拉比法典》和太陽歷D.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和佛教【答案】D【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稱“種姓制度”;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的喬達摩 悉達多(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A項古埃及文明一一金字塔和太陰歷搭配不完全正確,太陽歷是古埃及天文學的突出成就,古代西亞人民根據月亮圓缺變化規律,編制了太陰歷,不符合題意;B項古代中國文明——青銅器和星期制度搭配不完全正確,首創七天一星期的制度出現在兩河流域文明,不符合題意;C項古代兩河流域文明一一《漢謨拉比法典》和太陽歷搭配不完全正確,太陽歷是古埃及天文學的突出成就,古代西亞人民根據月亮圓缺變化規律,編制了太陰歷,不符合題意;D項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和佛教搭配完全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亞非文明成就,要求具備知識的識記和理解能力。3.(2020八上·濱江期中)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稱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這句話的意思是( )A.有了古埃及文明,就有了尼羅河B.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C.表達古埃及人對尼羅河的喜愛D.尼羅河是古埃及的象征【答案】B【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在非洲東北部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農業種植。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河流兩岸陸續出現了幾十個奴隸制小國大約,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統一的古代埃及奴隸制國家建立。故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尼羅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埃及文明,要求具備準確識記歷史知識和靈活運用解題的能力。4.(2020八上·濱江期中)古希臘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古代中國文明高度發展,交相輝映。下列能佐證這一說法的文明成果是( )A.《十二銅表法》《道德經》 B.《荷馬史詩》《九章算術》C.《荷馬史詩》《孫子兵法》 D.《十二銅表法》《史記》【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荷馬史詩》是古希臘著名的英雄史詩。相傳,它是在民間口頭創作的基礎上,由盲人荷馬加工整理而成的。這是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學名作,它再現了古代希臘社會的圖景,是研究早期希臘社會的重要史料。春秋戰國時期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軍事家孫武,他的《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ABD三項不能佐證題干說法,不符合題意;C項《荷馬史詩》《孫子兵法》能佐證題干說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希臘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古代中國文明的相關史實以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與識記古希臘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古代中國文明的相關史實。5.“(改革)使得在民主政治中,貧困再也不能成為每一個公民參與城邦(雅典)公共事務:的阻礙,政府工作人員從人民中抽簽產生并享有工作津貼”。這場改革的主導者是( )A.克里斯提尼 B.伯里克利 C.亞歷山大 D.屋大維【答案】B6.下列三幅圖片反映的是我國古代不同時期的農具,對其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答案】C7.“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是古人對下列哪一時期政治局面的描述(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答案】D【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春秋爭霸(前770年-前476年)發生在奴隸社會瓦解時期,在王位衰落的同時,一些諸侯國強大起來。為了奪取更多的土地、財產和人口,爭當左右天下、支配別國的霸主,幾個大的諸侯之間,展開了長期的爭霸戰爭。在爭霸過程中,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先后做過霸主,西周分封制度下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結束,出現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ABC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春秋時期出現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政治局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句話的理解。學生需對春秋諸侯爭霸的知識有所了解。8.(2020八上·濱江期中)習近平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在中國越來越得到廣泛認可。下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與這一理念相近的是( )A.功雖疏必賞,過雖近必誅B.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C.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D.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答案】B【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主張不要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自然資源得以持續利用,符合當今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A項功雖疏必賞,過雖近必誅是法家的主張,不符合題意;B項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與題干理念相近,符合題意;C項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體現了老子的辯證思想,不符合題意;D項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孫子的軍事思想,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孟子的思想主張,要求具備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9.(2020八上·濱江期中)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該民法典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具有重大意義。戰國時期主張“以法治國”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韓非子 D.老子【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戰國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他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以法治國”,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A項孔子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孔子的教育成就有: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擴大了教育對象;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要求學生時常復習,以便“溫故而知新”,不符合題意;B項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提倡節儉,不符合題意;C項韓非子主張“以法治國”,符合題意;D項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順應自然,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韓非子及其思想,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10.(2020八上·濱江期中)下列關于中世紀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指的是西歐的奴隸社會時期 ②封建莊園基本上發展商品經濟為主③基督教會勢力成為歐洲的主宰 ④主要特點是封建莊園出現和城市興起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中世紀指的是西歐的封建社會時期,①錯誤;封建莊園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②錯誤;③基督教會勢力成為歐洲的主宰和④主要特點是封建莊園出現和城市興起正確。D項③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世紀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1.(2020八上·濱江期中)西周和西歐的等級制度的相同之處有( )①居于頂端的是國王 ②對被統治階級進行物質和精神壓迫③居于底層的是農民 ④以血緣關系為紐帶進行分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西周和西歐的等級制度的相同之處有居于頂端的是國王,有力地維護了統治階級的利益;西周分封制下居于底層的是奴隸,西歐等級制度下居于底層的是農民。西歐等級制度不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進行分封。A項①②是西周和西歐的等級制度的相同之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周分封制和西歐等級制度的異同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西周分封制下居于底層的是奴隸,西歐等級制度下居于底層的是農民。西歐等級制度不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進行分封。12.他們給中國帶來天文學和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他們在埃及發現了希臘文化,還接觸了印度的數學和哲學。他們的腳步所到之處,都出現了學習的熱潮。上述材料中的“他們”是指( )A.古印度人 B.猶太人 C.古希臘人 D.阿拉伯人【答案】D13.(2020八上·濱江期中)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帝國,下列關于這三大帝國的共同點分析準確的是( )A.都地跨三大洲,地中海皆成為其內海B.都定都巴格達,都屬于宗教的發源地C.都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傳播D.都是在公元后成立帝國【答案】C【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的共同點是都對世界經濟文化作出重大貢獻,都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傳播。A項都地跨三大洲,地中海皆成為其內海分析不準確,地中海只成為過羅馬帝國的內海,不符合題意;B項都定都巴格達,都屬于宗教的發源地分析不準確,只有阿拉伯帝國定都巴格達,亞歷山大帝國沒有誕生三大宗教,不符合題意;C項都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傳播分析準確,符合題意;D項都是在公元后成立帝國分析不準確,只有阿拉伯帝國是在公元后成立帝國,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的共同點。需要靈活運用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的相關史實,注意對比其異同。14.日本是一個善于向外學習,吸納其它民族先進文化的國家。古代學習中國,進行“大化改新”,為日本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道路。你認為日本的這一次改革發展是學習借鑒了中國哪一個歷史時期的文明成果( )A.秦朝 B.西漢 C.唐朝 D.元代【答案】C15.《國家寶藏》第五期節目中說到:小小馬鐙是改變世界軍事史的偉大“中國發明”。以下能為這個評論提供依據的是( )①馬鐙的使用推動了人類作戰方式的變革②馬鐙的傳桶歷程見證了東西方文明的交融③馬鐙的使用促進了人類貿易的發展④使用成熟的馬鐙后,騎兵的戰斗力大大增強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D16.與下圖所示的示意圖中①相關的史實是( )A.上承夏商,創立分封 B.諸侯爭霸,鐵犁牛耕C.百家爭鳴,諸國變法 D.結束分裂,完成統一【答案】D17.湖北云夢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簡》中有一篇《封診式》,記載了一個鄉村里長發現麻風病疑似患者并向上報告的事例。通過此則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A.加強思想控制的舉措 B.疆域遼闊,人口眾多C.法律制度的嚴酷 D.基層管理狀況【答案】D18.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下列成就或措施與秦始皇有關的是( )①頒布律令,鞏固統治②建立刺史制度③首創年號紀年④北擊匈奴,修建長城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答案】D19.(2020八上·濱江期中)“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此號召下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次農民起義是指( )A.項羽和劉邦領導的起義 B.陳勝、吳廣農民起義C.李自成農民起義 D.黃巾農民起義【答案】B【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陳勝的話語,他講這句話的目的是為了號召大家起來起義推翻暴秦。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長城時,遇雨誤期,按秦律誤期當斬,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陳勝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大澤鄉起義,起義軍攻下陳,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A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陳勝、吳廣農民起義是這次農民起義所指的起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切入點,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熟練掌握秦末農民戰爭的原因、經過和結果。20.年代尺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出現在下圖中的哪一時期(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21.(2020八上·濱江期中)據《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業,大量閱讀朝廷史官記載,還到各處實地探訪考察,搜集遺聞,辨別真偽,最終寫成了不朽名著《史記》。由此可見司馬遷( )A.側重史書記載 B.注重史料考證C.注重史學文學價值 D.秉承朝廷旨意著史【答案】B【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大量閱讀朝廷史官記載,還到各處實地探訪考察,搜集遺聞,辨別真偽,反映的是司馬遷注重史料考證。A項側重史書記載不符合題干主旨,不符合題意;B項注重史料考證理解正確,符合題意;CD兩項與題干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司馬遷《史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22.(2020八上·濱江期中)新疆地區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該地區隸屬中央政府管轄開始于( )A.張騫出使西域 B.漢朝擊敗匈奴,占領河西走廊C.昭君出塞 D.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府【答案】D【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以后絲綢之路的開通創造了條件。ABC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府是新疆地區隸屬中央政府管轄的開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域都護設置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23.若要研究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應選取下列文物中的( )A.秦銅量B.“單于和親”瓦當C.五銖錢D.“漢委奴國王”金印【答案】B24.(2020八上·濱江期中)下列我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中,不屬于東漢時期的是( )A.蔡倫改進造紙術 B.司馬遷撰寫《史記》C.數學名著《九章算術》的出現 D.張仲景寫成《傷寒雜病論》【答案】B【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ACD三項都是東漢時期的科技文化成就,不符合題意;B項司馬遷撰寫《史記》是西漢時期的成就,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昌盛的秦漢文化。識記昌盛的秦漢文化的相關史實。25.(2020八上·濱江期中)學習秦漢歷史后,四位同學做了主題演講,能準確概括這段歷史基本特征的是(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C.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D.多元文化碰撞與交融【答案】B【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漢時期的疆域經過漢武帝、漢明帝兩代的經營,再加上中原地區迅速發展的經濟、文化的影響,其范圍已遠遠超出了秦朝的疆域范圍。具體表現為西漢武帝時,對匈奴采取攻勢,設置了朔方、五原、敦煌、酒泉、張掖、武威等郡。同時期,漢武帝為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雖未實現目的,卻令西域進入了漢朝統治者的視野,并于公元前60年設置西域都護府,使得新疆地區正式接受中央政權的管轄。在南方,東甌、閩越、南越三個獨立王國逐一歸附。漢武帝還派人經略西南夷,封已投降的少數民族頭人為王侯,共七郡,所封王侯各給印綬。與此同時,絲綢之路的開通促使了中國與西方的貿易往來,中國與朝鮮、日本的經濟文化交流也日益繁盛。因此秦漢時期的基本特征是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A項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是夏商西周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B項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是秦漢時期的基本特征,符合題意;C項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D項多元文化碰撞與交融是遼宋夏金元朝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漢歷史的基本特征,旨在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二、非選擇題(本題有4小題,26- -28 題各為12分,29題為14分,共50分)26.自然環境對早期區域文明有重要影響。讀下圖,回答問題。(1)請寫出圖中A、B、C、D、E所代表古代文明的名稱。B處的古代文明古國何時成為一個地跨亞非的軍事大帝國?(2)優越的自然條件哺育了早期的文明。圖中B、C、D、E四個早期區域文明發祥地具有哪些相似的自然條件?(3)不同的自然環境影響文明的多樣性。公元前5世紀時期,A區域人們采取怎樣的政治體制?這種政治體制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著怎樣的關系?【答案】(1)A 古代希臘 B 古代埃及 C 古代西亞 D 古代印度 E 古代中國 公元前 15 世紀(2)都臨近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地勢平坦;處于溫帶等(3)A 區域實行的是城邦民主制。古希臘文明的核心區域所在的巴爾干半島,丘陵廣布,面積狹小,河流短促,農業生產潛力有限,無法形成地理政治中心;經濟上主要依靠瀕臨地中海的眾多優良港口發展海外貿易,商業發達,比較容易接受民主思想;山嶺崎嶇,交通不便,形成無數獨立的城邦。2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免除其徭役)。宗室非有軍功者,不得為屬籍(享受特權)。——選自《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二:那些游歷“天朝”的日本人,作為熱情的皈依者,回國后所起的作用更為重大,他們對變革的推動,最終導致日本社會的一次重大變革,這場變革試圖以中國唐朝為模式,將日本改變成中央集權制的國家。——選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國歷史上哪- -次改革?此次改革中讓新農民“喜”、舊貴族“悲”的分別是什么措施?(2)材料二中“最終導致日本社會的一次重大變革”是指哪一變革?聯系材料二,指出這場變革能夠成功推行的因素有哪些?并請列舉此次改革在經濟方面推行了哪些新舉措?(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兩次改革對兩國產生了哪些共同影響。【答案】(1)商鞅變法;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獎勵軍功,立有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2)事件:日本大化改新。留學生回國后積極宣揚唐朝制度,希望以唐朝為楷模,推動變革。經濟上措施: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3)兩次變法都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兩國實力強大起來,推進兩國封建化。28.古代中國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變革與政治發展變化密切相關。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罷兵西歸……封諸侯,班賜宗弈……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日齊。——《史記·周本紀》材料二:秦遂并兼四海,以為周制微弱,終為諸候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漢書地理志》材料三:公元前127年,漢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規定嫡長子只可繼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給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斷縮小,其重要性也不斷下降,僅僅成為大地產。——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退史》(1)材料一反映了我國西周時期哪一重大制度?這一制度在當時起了什么作用?(2)秦始皇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的創新是什么?這一創新與材料一反映的重大制度相比有什么好處?(3)材料三中的“漢皇帝”是指西漢歷史上的哪位皇帝?該法令的推行有何影響?(4)以上三種地方管理制度的變化反映了我國政治發展的哪些趨勢?【答案】(1)分封制;作用:確立了周王的權威,擴大了周朝的控制區域。(2)在地方,廢除分封制,統一采用了郡縣制。好處:郡縣制削弱了地方政權,加強了中央集權(3)漢武帝;削弱諸侯王的勢力,解除地方的威脅。(4)中央集權加強;統一不斷鞏固29.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它)以商隊運輸形式從中國到古羅馬,連接了歐亞大陸的兩端。絲綢之路流通著大量的、品種多樣的手工業品和農產品。商人、傳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帶著他們的信仰、價值觀念和宗教信念來自遠方。——杰里·齊格勒《新全球史》材料三: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讓沿線國家開展更多合作,造福當地民眾,為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實現共同繁榮作出更多貢獻;“一帶一路”建設也承載著我們對文明交流的渴望,將繼續擔當文明溝通的使者,推動各種文明互學互鑒,讓人類文明更加絢爛多彩。——習近平(1)圖中所示路線即我國古代著名的 ,這條路線最早開辟于 (朝代)。為開通此路線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物是 ,圖中路線是他第 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聯合大月氏夾擊 。圖中路線的起點A城為當時的都城 (2)結合材料二,分析絲綢之路在當時所起的歷史作用。(3)結合材料三,聯系所學知識說說一帶一路建設有何重要意義。【答案】(1)絲綢之路;西漢;張騫;一;匈奴;長安(2)作用:①東西方經貿交流和物種交換的通道,如東方的絲綢、鐵器、瓷器運送到東方,西方的珠寶、香料運送到東方;②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如中國的四大發明沿著此路傳到西方,西方的傳教士將基督教傳到東方。(3)有利于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維護世界和平;有利于加強我國與沿線國家的關系,促進共同發展;有利于加強不同地區的文明交流互鑒,共享人類文明成果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