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8 課 《百家爭鳴》教學設計一、教學理念教學理念:本課授課中,我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以 2011 版《課程標準》作為備課大綱,認真落實五大核心素養。二、 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統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 8 課,課標要求如下: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對后世影響。本課前面已講完第 6 課動蕩的春秋時期和第 7 課戰國時期社會變化,在此基礎上,學習本課,帶領學生感悟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繁榮,從而使百家爭鳴的局面的形成。本課為后面學習秦漢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起到銜接過渡的作用。本課有三個子目,即老子、孔子和儒家學說、百家爭鳴。三個子目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遞進關系。老子、孔子和儒家學說反映了不同學派思想在春秋時期開始萌發,百家爭鳴則是到戰國時期各種思想流派飛速發展。這些學說構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體系,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對后世影響深遠。結合這一特點,在講述老子、孔子和諸子百家的故事時選取了“無為而治”“孔子說仁”等故事,以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學派包含的哲學思想及蘊含的人生道理,激發學生的興趣。并聯系生活,讓學生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以及感受傳統文化對現實的影響。三、學情分析(10)本課教學對象為七年級學生,七年級新生剛接觸歷史,興趣濃厚,思維活躍,好表現。但是接觸歷史的時間還不長,學生對歷史只是停留在對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的感性認識階段,缺乏系統的邏輯思維。本課通過歷史故事、典故, 史料記載的文字描述,提高學生歷史學科閱讀、史料研讀的能力。四、教學目標學生通過回顧已學知識,探討“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學會理清歷史事件之間內在聯系,辯證分析歷史現象。學生閱讀課文,概述老子和孔子的基本情況。提升整理、歸納史料的能力。閱讀材料研讀、觀看圖片、朗讀古籍經典,從中歸納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張。落實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培養提煉信息,歸納結論的能力。學生觀看視頻,概述“百家爭鳴”的情況,知道其在世界的影響力。通過觀察地圖,建立中外聯系的時空觀念。認識百家爭鳴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響。培養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自豪感。5、閱讀課文和材料研讀,結合現實問題,運用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的智慧分析實際問題,感受古人的智慧,樹立繼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志向。五、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教學重點:知道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教學難點:理解“百家爭鳴”對后世的影響六、教學設計思路從整個單元來看,本單元主要講述早期國家的出現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社會動蕩,戰國群雄爭霸,各國變法自強。社會的大變革引出了中國思想文化的“黃金時期”。 作為一節思想文化課,七年級學生理解起來確實有點困難。因此本課設計圍繞著課本的三個小標題開展:1、老子,2、孔子與儒家學說,3、百家爭鳴。以這三個標題作為主線,整合全課基礎知識,層層遞進,分析講解。講授本課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材料研讀,歷史圖片、地圖的觀察、歷史故事的閱讀。通過表格歸納,學會整理知識結構。通過材料研讀,落實史料實證核心素養,通過史料對比分析,深入了解思想家們的思想及其影響,落實一分為二地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唯物史觀。通過對地圖的分析辨認,落實時空觀念。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對國家的自豪感。本課還特別選取了對一古一今兩個事例進行分析,讓學生感受“百家爭鳴”對后世的影響。符合七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與接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七、教學過程(一)導入展示課標和全文三個小標題,導入新課【設計意圖】明確目標,帶著目標進入學習。(二)新課講授第一環節:展示課標和小標題,明確本課結構。提示:春秋戰國是一個怎樣的時代?【設計意圖】溫故知新,通過圖片、地圖及其上的文字信息,引導學生回顧春秋戰國的時代特點,從而歸納出“生產力發展 經濟政治之變 思想文化之變”的結論。第二環節:認識諸子百家中的老子1.閱讀課本P38,完成表格信息【設計意圖】通過閱讀,獲取老子的基本信息,初步了解老子其人。通過表格歸納,提高整理歸納歷史信息的能力。2.老子的思想主張都體現在《道德經》中。其中最著名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哲學和治國理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問:從材料中,你能分析出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嗎?老子認為:世間萬物要遵循“道”這樣的自然規律,人也不例外,因此人在世上也要順其自然。“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兜赖陆洝返谖迨哒?br/>問:這句話的意思包含了老子怎樣的思想主張?老子在思考問題時是從事物正反兩面去思考,他認為“對立雙方,相互轉化”。以學生日常學習出現的情況為例,舉例說明。“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道德經》 五十八章問:老子的政治主張是什么?老子把他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應用到治國方面,認為治國應該無為而治。進一步解釋“無為而治”的含義,并陳述“無為而治”思想對后世封建統治者治國方針的影響。【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進行經典閱讀,從原文中去感悟老子的核心思想。加入生活化的例子,讓七年級學生更容易理解老子的哲學思想和政治思想。過渡:老子學識非常淵博,相傳一位與他同時期的思想家常向他討教。這個人就是孔子。相信同學們對孔子已經相當熟悉了,你知道孔子的哪些故事呢?【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已知的知識,熟悉的故事,引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共鳴。第三環節:閱讀 P38—P39 頁,了解孔子。通過孔子的人生軌跡,你會發現,孔子在歷史上的貢獻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子貢問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墩撜Z·雍也》 仲弓問仁。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薄墩撜Z·顏淵》問:通過這三則材料,用自己的話來總結一下,到底什么是“仁”?【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獲取相關信息,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 引導學生重視書本,同時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通過時間軸,了解孔子的生平。通過材料閱讀,思考歸納孔子的核心思想,感悟“仁”的涵義。第四環節:通過對材料分析,歸納孔子提出的政治思想主張展示材料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極星)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薄墩撜Z·為政》問:孔子在政治上有什么主張呢?【設計意圖】通過史實,歸納出孔子“仁“的核心思想。把理論故事化, 以降低學習的難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展示材料二“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薄墩撜Z·為政》問:這則材料又反應了孔子哪些政治主張呢?引導學生歸納孔子的政治主張。并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政治主張對當時的社會是否有利?當時的統治者是否有采納?【設計意圖】七年級學生閱讀史料的能力有限,通過引用課本上史料的研讀,逐步培養史料實證的素養。在研讀材料基礎上,讓學生明白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有利于改善民眾的生活狀況,但得不到春秋戰國時期君主的支持, 為過渡到學習孔子的教育主張作銜接。第五環節:通過對不同材料,不同角度的分析,歸納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主張1.同樣是問“仁”,但由不同的弟子提出,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樣的。這是為什么呢?【設計意圖】通過對相同材料的閱讀,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讓學生更清晰地了解孔子雖然在政治上沒有得到認同,但在教育上,有突出的成就。從情感價值觀上,引導學生,只要堅持不懈的地努力,積極面對人生,總能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同時也引導學生,相同的材料,不同的角度,也會有不同的答案,培養學生多角度地分析問題。3. 通過觀察表格,歸納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通過《史記》的節選閱讀,感受孔子對后世的影響及其文化貢獻。【設計意圖】通過不同材料的閱讀,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歸納孔子的教育主張。節選《史記》作為材料,嘗試讓學生接觸經典史學著作,進行學術的熏陶。過渡:隨著時間的推移,到戰國時期,社會變革越演越烈,思想上的沖擊也愈加活躍。中國思想界上呈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第六環節: 《稷下學宮》圖片展示,初步感知“百家爭鳴”的盛況。歷史解釋,明確“百家爭鳴”的概念。【設計意圖】知道當時的“百家爭鳴”是由于當時社會變革所造成,感悟“百家爭鳴”在歷史上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引導學生理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逐步形成唯物史觀。第七環節:1.展示表格,指引學生閱讀課本P40—P41,整理諸子百家的信息,完成填表。【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整理歸納諸子百家的信息。2.根據諸子百家信息,討論歸納各家學派他們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呢?【設計意圖】一方面立馬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對諸子百家思想主張進行對比分析,歸納他們的共同關注點,分析他們在治國方略、戰爭態度和人際關系方面的異同。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第八環節:閱讀書本的P42??纯粗T子百家的思想對后世有哪些影響呢。【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用好課本,做好筆記。(三)課堂總結八、板書設計一、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二、、老子老子生平老子的道家思想三、孔子和儒家學說孔子生平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的政治主張孔子的教育主張和文化影響四、百家爭鳴代表人物及主張百家爭鳴的影響九、教學反思本課內容是屬于思想文化史,知識點分散,脈絡線索不清晰。本人授課前, 特別強調本課由三個部分組成,明確學習內容,給學生提供一個學習的線索。授課中,引用“《道德經》《論語》等原著材料,讓學生通過名著的閱讀,最原汁原味地感受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們的主張。運用表格帶領學生歸納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通過閱讀史料,觀察圖片帶領學生去探討學習內容,通過與生活中常接觸的事件相結合,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受諸子百家思想影響的例子。課程中,我注重學生自我閱讀和歸納分析的能力??赡艽嬖诘牟蛔阒帲谟诮虒W設計中學生的主體性體現還不夠,是否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待觀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