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中國的地理差異 教者:__________ 教學時間: __教學目標:分析我國氣溫、降水、地勢等自然環境的差異和成因。分析“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的自然景觀、人類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差異,說出“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說出四大地理區域的名稱,指出它們大致的位置和范圍,分析確定其分界線的主導因素。教學重點: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的標準教學難點:四大地理單元的自然地理差異教學方法小組合作討論法、歸納法、直觀教學法、讀書指導法等。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以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對本班進行不同類別的分組,并說出劃分依據。學生會以“性別”、“身高”、“頭發長短”、“是否近視”……為依據來分組,從而得出班級分組可以分成多種類型的組,同一個人可以是很多組的成員。其實地理區域劃分的方法與班級小組的劃分方法類似,只是劃分的依據應是地理要素而已。新知探究感知新知:見《自主學習》學生用書“預學先知”師生互動,理解新知任務1 通過閱讀相關地圖,分析我國氣溫、降水、地勢等自然環境的差異和成因。我國的地理差異具有明顯的規律性,請同學們閱讀圖5.1,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我國氣溫、降水、地勢的分布等方面呈現的規律。1.讀“中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我國南北氣溫的差異。2.讀“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說出我國東西降水的差異。3.讀“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東西地勢的差異。任務2 在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分析“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的自然景觀、人類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差異,進而說出“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1.請同學們對比圖5.3和圖5.4,以小組為單位,歸納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地區和以南地區的差異。(1)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自然環境差異比較項目(自然地理要素)秦嶺—淮河以北秦嶺—淮河以南1月份平均氣溫年降水量干濕類型溫度帶河流植被類型(2)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農業差異地區耕地類型熟制主要農作物秦嶺—淮河以北地區秦嶺—淮河以南地區(3)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生活差異比較項目秦嶺—淮河以北秦嶺—淮河以南主食建筑特點傳統交通運輸2.秦嶺——淮河一線在干濕地區的劃分中,相當于哪兩個區的分界線?在溫度帶的劃分中,相當于哪兩個溫度帶的分界線?任務3 知道區域的劃分,了解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我國的地域差異很大,為了方便認識,人們根據不同的標準,把我國劃分成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說說你想像中的中國區域劃分。這個問題旨在調出學生已有知識,老師稍加點撥即可。學生之前已經學習了很多區域劃分,在回憶的過程中,學生間經常發生思維碰撞,想起一個又一個,老師則在這里順便帶領學生復習,糾正偏差并追問劃分依據,從而總結區域劃分是根據需要按照一定的依據進行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很形象地說明了這個道理。我國的地理差異很大,既然存在差異,自然就會劃分出一個個的區域,請你回憶上學期學習過的區域劃分,列出來說一說!回憶上冊所學內容,氣候類型區的劃分依據?(氣候特征)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降水)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氣溫)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可以將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任務4 運用地圖說出四大地理區域的名稱,指出它們大致的位置和范圍,分析確定其分界線的主導因素。我國劃分為哪四大地理區域?你能說一說每個區域的位置嗎?(填表位置和范圍、主要省區)活動:了解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讀圖5.5,5.1,完成下列活動。1.觀察圖5.5中的界線A,并與圖5.1中的等降水量線相比較:(1)界線A大致與哪條等降水量線的分布最接近 (400mm)(2)確定界線A考慮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季風)2.觀察圖5.5中的界線B,并與圖5.1中的等降水量線、1月等溫線相比較:(1)界線B大致與1月哪條等溫線的分布最接近 (0℃)(2)界線B大致與哪條等降水量線的分布最接近 (800mm)(3)確定界線B考慮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氣溫、降水)(4)界線B與秦嶺一淮河一線是否接近 (接近)3.觀察圖55中的界線C,并與圖5.1中的三級階梯分界線相比較:(1)界線C與哪級地勢階梯的邊界線基本吻合 (第一、二階梯的分界線)(2)確定界線C考慮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地勢)完成表格:課堂總結:和學生一起回憶本節學習的主要內容。(盡量學生總結)布置作業:《自主學習 當堂反饋》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