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教學設計一、課標要求:講述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故事,體會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知道遵義會議,認識其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二、教學目標:(學習目標)1.通過填圖,整體把握紅軍長征的路線、長征過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和經歷的艱難險阻,體會長征的艱難,學會讀圖、獲取圖上有效信息。(時空觀念、家國情懷);2.從歷史概念的要素出發,重點分析探究遵義會議的召開背景、內容、影響,理解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從而形成對歷史事實的正確理解與判斷,樹立愛黨、擁護黨的正確領導的意識。(歷史解釋、家國情懷)3.運用教材及相關史料,多角度分析探討紅軍長征勝利的意義、勝利的原因及長征精神的內涵,認識黨的正確領導、全黨全軍軍民之間的大團結對中國革命的重大意義,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唯物史觀、家國情懷)重點:遵義會議、長征的經過和長征精神難點:為什么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三、教學過程:【導入】吐槽大會——七嘴八舌訴學習困難——釋放學習困難帶來的壓力,激發尋求精神動力支持的欲望,引發心理認同感,從而導入新課。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習近平人生道路就像長征一樣,我們的學習過程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這個過程中肯定會有很多的艱難和曲折。在風雨如磐的長征路上,紅軍戰士們憑著長征精神,征服了人類生存極限,創造了氣吞山河的人間奇跡。他們經歷了怎樣的生死考驗,什么是偉大的長征精神,我們該怎樣走好自己的長征路?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第17課《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新課教學】“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長征道路艱難曲折,紅軍為什么要長征?長征經歷了怎樣的艱難險阻?一、了解長征1.紅軍長征的原因:展示五次反“圍剿”情況的表格。由于中共中央臨時負責人博古、和軍事顧問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長達兩年的長征。2.圖說長征:結合教材文字和地圖在下圖方框內填出長征過程中的重要事件及經歷的艱難險阻。(學生看圖后根據路線敘述)長征開始: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離開瑞金開始長征。長征的結束:1936年10月三大主力會師甘肅會寧。重要事件:1935年1月召開遵義會議。艱難險阻:沖破四道封鎖線、四渡赤水、南渡烏江、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突破臘子口。紅軍面臨的形勢:眾多的艱難險阻——自然界的國民黨的封鎖和進攻;博古、李德軍事、組織上“左”的錯誤——人為的(過渡)紅軍長征這么險、這么難,轉機到底在哪里?二、理解長征:遵義會議——生死攸關的轉折學生閱讀教材P82第二段-P83第一段自主學習后歸納:遵義會議內容:(1)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組織上“左”的錯誤;(2)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3)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會后形成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軍事指揮小組遵義會議意義:(1)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2)在及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3)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3.合作探究: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結合會議前后中國革命的變化分析講解(展示示意圖):會議前:博古、李德等的“左”錯誤造成第五次反“圍剿”失利;長征初期紅軍損失慘重,革命出現危局。會議中:糾正了黨中央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關于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并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會議后:紅軍戰斗力提高,四渡赤水和巧渡金沙江等軍事行動使紅軍掌握了主動權,長征走向勝利,中國革命也最終走上了勝利的道路。啟示:我黨是一個善于糾正自己錯誤的優秀政黨!強調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由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有關的轉折點。(過渡)遵義會議后紅軍經過整編,戰斗力大大提高,在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長征局面大大改觀,最終贏得了長征的勝利。分析長征“苦不苦,想想紅軍長征二萬五,累不累看看紅軍革命老前輩。”是偉大的長征精神激勵著紅軍戰士經受各種生死考驗,創造了偉大的革命奇跡,贏得長征的勝利。長征精神(1)播放飛奪瀘定橋的視頻,讓學生感受敵人的圍追堵截和槍林彈雨,紅軍戰士不怕犧牲、英勇作戰的精神。學生觀看后歸納長征精神的表現之一:不怕犧牲,勇往直前——革命英雄主義精神。(2)展示體現長征為行難、為食難、為御寒難、為宿營難的圖片,學生講述自己了解的情況,教師補充:行軍難:草地——人跡罕至、沼澤密布、死亡陷阱;雪山——終年積雪、空氣稀薄;河流—湍急飲食難:青稞、野菜、樹皮、草根、皮帶、馬鞍子、雪水御寒難:雨雪、冰雹、氣候無常、氣溫零度及以下,穿的是單衣、甲衣、草鞋宿營難:就地宿營、背靠背打盹、天當被、地當床、蓋破棉絮、棕樹葉、和衣而睡。展示學生熟悉的課文《金色的魚鉤》和《七根火柴》的圖片,喚醒學生記憶中對紅軍戰士的認識,體會長征途中極度惡劣的環境、風餐露宿、缺衣少食、給養匱乏——極度艱苦(3)展示毛澤東《七律·長征》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此詩寫于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前夕,全詩回顧長征一年來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表現了毛澤東滿懷喜悅的戰斗豪情,熱情洋溢地贊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學生回答:什么是長征精神。教師總結長征精神的內涵:不畏艱難,勇往直前——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堅定信念,永不言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同甘共苦,團結奮進——集體主義精神(過渡)我們的紅軍、我們的國家、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正是擁有了這樣的精神,才會取得長征的勝利和整個革命的勝利。長征為什么會取得勝利,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么?2.長征勝利的原因合作探究:長征取得勝利的原因有哪些?(教師引導學生從領導、紅軍戰士、力量分析。)(1)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領導人的正確領導、正確的指揮。遵義會議)(2)紅軍整編,提高了戰斗力。(紅軍戰士英勇作戰——長征精神的鼓舞)(3)人民的支持,全黨、全軍和軍民之間的大團結。3.長征勝利的意義合作探究:結合書上文字和以下材料思考, 紅軍長征有什么歷史意義?材料一:長征途中,紅軍突破了國民黨中央軍和10個地方軍閥的圍追堵截。1955年解放軍授封將帥中將以上有222人參加過長征,占總人數88%。倒下的是一座座豐碑,活著的是一面面旗幟。人數雖少些,但留下的都是中國革命的精華。—— 毛澤東材料二: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的。—— 毛澤東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材料有效信息,分析、歸納、概括長征勝利的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長征結束了,但長征精神卻成為一種穿越時空的永恒,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永不言敗的民族靈魂!【結束語】“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習近平同學們,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就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所以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走好自己的長征路!(同時播放歌曲《十送紅軍》)【本課知識結構】【課后練習】1.以下是長征中的重要歷史事件,它們的先后順序應是( )( 1)遵義會議(2)飛奪瀘定橋(3)會寧會師(4)四渡赤水A、(1)(4)(2)(3) B、(2)(3)(1)(4)C、(1)(3)(2)(4) D、(3)(2)(1)(4)2、下圖地點發生的事件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一地點是( )A、漢口 B、吳起鎮 C、會寧 D、遵義3.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是在( )A、第五次反圍剿后 B、遵義會議后 C、渡過金沙江 D、長征結束后4.紅軍長征跳出敵人重重包圍的事件是( )A.遵義會議 B.四渡赤水 C.巧渡金沙江 D.強渡大渡河【課堂延伸 】 繼續吐槽——我們該怎樣面對困難、克服困難?人生道路就如同長征一般,是曲折而漫長的,面對上課之初同學們對學習困難的吐槽,我們該怎樣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克服、戰勝一切困難?學生七嘴八舌議論、交流、回答。教師引導:我們在學習和人生道路中的困難跟紅軍長征所面臨的艱難困苦比較起來,簡直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我們像紅軍戰士一樣,堅定理想信念,不怕艱難困苦,想盡一切辦法,克服困難,勇往直前,最終我們一定會苦盡甘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