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教學設計課程標準 認識三國至隋唐時期思想文化發展的新成就。教學背景 【教材分析】 本課屬于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單元第8課,是繼政權更迭、制度建設后認識魏晉至隋唐社會發展一個重要的歷史維度。從教學內容來說,經魏晉南北朝積淀,隋唐文化達到了空前繁榮的程度,包括思想、文學、藝術、科技等新成就和中外文化交流情況,教學內容時間跨度大、知識信息豐富。這就要求教師用心整合教學內容,在把握教學重難點的基礎上對課堂呈現的內容大膽取舍。從教學要求來說,本課旨在通過對圖文史料的細節性分析,培養學生的文藝鑒賞力和審美意識;也要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整體性把握,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材文本的基礎上提煉教學思路,從小處著手歸納總結總體特征;同時采用多元史料分析文化現象和特點,突出文化學習的豐富性和思想性。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根據了解,學生已在部編版初中教材《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盛唐氣象》、《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等課程內容中學習過這一部分的知識,對于三國至隋唐文化的先進與繁榮有宏觀上的認知和了解。但要格外注意的是:初、高中學生在歷史學習和考查要求上有很大的差異,高中歷史學習在閱讀理解、史料分析、邏輯思維等方面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學科核心素養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加以滲透,這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著力鋪墊加以引導。另外,我校學生多來自偏遠農村,學生的文化知識積累和文藝鑒賞力有限,這一方面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難度,另一方面凸顯了學生的學習需求,這要求教師以審美教育為抓手,提升學生文化素養。教學目標 (1)采用視頻資料導入文化學習,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歷史時空情境,感受三國至隋唐時期文化發展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為本課教學奠定基調(時空觀念); (2)結合圖文史料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從思想、文藝、科技等多角度觀察三國至隋唐時期文化發展的表現,認識三國至隋唐文化發展的特點(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3)結合文獻史料設置探究性活動,引導學生深層次分析三國至隋唐時期文化發展的背景原因,歸納共同性因素,總結社會文化發展的一般性規律。(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4)采用視頻及時政材料拓展思考,引導學生感悟大國風采,體會中華文化“引進來、走出去”的歷史發展路徑,從而樹立文明互鑒、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念。(家國情懷)評價任務 “自主-合作-探究”評價量表 評價等級水平1水平2水平3水平4 等級描述 能夠閱讀教材,勾畫要點,填寫導學案,完成預習任務 能夠認真完成預習任務;準確描述圖文信息,提煉關鍵詞并簡要總結 能夠高質量完成預習任務;聯系所學知識來解讀圖文材料,做到史實基本清晰,語言基本準確 能夠高質量完成預習任務;聯系所學知識來解讀圖文材料,史實清晰,語言準確,邏輯恰當。教學重點 認識三國至隋唐時期文化發展的表現教學難點 探究文化發展與國家興衰之間的聯系教學方法 以問題為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知識學習課前準備 任務1:學生閱讀教材,勾勒知識要點; 任務2:手機查閱資料,完成導學案預習部分,了解一些材料信息。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課堂導入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1.播放視頻《新絲綢之路預告片》裁剪片段,視頻后半部分由教師配音來說明外來文化傳入中原的情況,導入新課 2.展示學習目標和本課學習內容框架1.觀看視頻,腦海中大概勾勒絲綢之路的路線,并了解外來文化融入中華文化這一現象。 2.齊聲朗讀學習目標,明確學習要求設計意圖: 采用視頻導入的方式使學生直觀了解絲綢之路的相關信息,增強歷史學習的趣味性;通過教師配音說明外來文化在中原傳播的主要情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時空情境,形成“融匯-流變”的觀察視角;解說本節課的基本學習框架,使學生感知到“現象-原因”的認知思路,進一步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重難點。融匯流變:多角度觀察三國至隋唐文化發展的表現 第一部分:思想宗教 【思考1】結合圖文材料,說明魏晉到隋唐時期思想界出現怎樣的發展趨勢?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1.出示材料:《虎溪三笑圖》及文字史料 2.分解問題: 《虎溪三笑圖》的故事說明了什么? 韓愈與佛教的關系說明了什么? 3.教師總結: 多元思想在交流、競爭中逐漸融合觀察圖片,閱讀材料,思考問題。 (1)預設答案 學生一:三教并存,相互交流 (2)預設答案 學生二:在相互競爭中趨向融合 設計意圖: 采用圖文材料互證的方式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思想特征:多元融合。通過對圖片、文字材料的解讀,重點分析佛教進入中原后融入本土思想的情況,突出思想領域交流與競爭的雙重面相,最后落腳點在于融合。細節勾勒有助于學生更為全面地掌握魏晉至隋唐時期思想發展動態。【思考2】判斷圖中三條線分別代表了儒釋道哪派思想?請闡明理由。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1.出示材料: 2.教師總結: 儒學雖受到來自佛道的沖擊,仍處于主流地位 觀察示意圖,結合所學思考問題。 預設答案: 學生三:紅色線是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時期,秦朝因焚書坑儒的影響而受挫,西漢因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繁榮發展,東漢末因社會動蕩而呈衰落趨勢。藍色線是佛教思想,起源于東漢初,受統治者態度的影響,發展多波折;綠色線是道教,起源于東漢末年,發展較為緩慢。 設計意圖: 采用解讀示意圖的方式引導學生回顧所學,準確判斷,提升歷史的認知和解釋能力。不同時間儒學發展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這是我們解讀圖示的出發點;而佛教的發展情況則需要同學們抓住教材要點并予以分析,準確判斷;并從整體觀察的角度,突出儒學的主體地位。綜合教材內容,提煉出這樣的一個問題,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的考查和訓練。【總結特點】魏晉至隋唐時期思想發展的特點:多元融合,儒學主導 第二部分:文學藝術 【思考3】對比兩幅圖片,說明北涼到唐朝的飛天形象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1.出示材料: 圖片一:莫高窟272窟(北涼)飛天 圖片二:黃有為臨摹 (盛唐)飛天 圖片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摹本 2.教師講述: 飛天形象起源于印度,從西域風格逐漸發展到中原風格,是受中原審美、漢晉畫風的影響 3.教師總結: 文學藝術在借鑒、繼承中發展 觀察圖片,思考問題。 預設答案: 學生四:飛天的飄帶、姿態、頭部描繪都發生了變化,飄帶變多變長,姿態飄逸瀟灑,頭部從腦后佛光變成了面龐圓潤、生活化的女子形象。 設計意圖: 采用比較觀察的方式引導學生分析解讀圖片信息,提升文藝鑒賞能力,增強時空觀念。盛唐飛天是外來形象與中原審美結合的產物,在對飛天形象細節分析的過程中,既要認識到異域藝術的風格,又要感受到中原藝術的特點,從而得出文藝在“借鑒-繼承”中發展的特點。藝術作品的分析需要一定的知識和素養,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著重引導。【思考4】魏晉至隋唐時期的文學藝術還有哪些領域成就顯著呢?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1.出示材料: 第一組:魏晉隋唐的繪畫作品 第二組:魏晉隋唐的書法作品 第三組:魏晉隋唐的詩歌作品 2.教師講述: 說明繪畫、書法、詩歌方面的突出成就,引導學生感受文藝發展的繁榮 3.教師總結: 文藝發展到隋唐時期進入全面繁榮的階段 1.欣賞文藝作品之韻味; 2.全體學生跟隨教師的講解回顧一些簡單的文學常識,感受文學藝術發展的特點: 領域廣泛、水平高超、空前繁榮 設計意圖: 采用圖文展示說明的方式,引導學生從書法、繪畫、文學等角度,感受魏晉到隋唐文化的一脈相承與發展繁榮。教師在講解過程中會涉及到一些專有名詞,因為課堂教學容量的有限性,只能點到為止;學生重在感知和理解,在把握認知角度的基礎上提煉文藝發展的特點。【總結特點】魏晉至隋唐時期文藝發展的特點:借鑒繼承、全面繁榮 第三部分:科學技術 【思考5】根據圖文材料,分析唐朝佛經為什么能夠被大量刊印?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1.出示材料: 公元 868 年雕版印刷的《金剛經》卷子,是世界現存最早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分解問題: (1)佛經為什么可以大量刊印? (2)佛教發展與雕版印刷術有何關系? 3.教師總結: 思想與科技是相互推動、共同發展的觀察圖片,思考問題。 預設答案: 學生五: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和佛教傳播的需要; 學生六:佛教傳播的需要推動了技術的發明,而技術的進步反過來進一步推動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設計意圖: 采用分析解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佛教傳播與技術發明的關系。雕版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技術成就,其產生與佛教密宗有密切的關系;而技術發明推動了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從而領會到中國古代文化多領域互動發展的特征。【問題6】魏晉至隋唐時期的科技領域還有哪些成就呢?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1.出示問題: 準確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后七位的是?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是? 西晉裴秀繪制的地圖是? 世界最古老的石拱橋是? 地球子午線的長度是由誰測量出的? 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是? 2.教師總結: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出于世界領先的地位 根據教材內容,全班回答問題。 問題預設答案: 學生七——總結科技發展的特點: 領域廣泛、世界領先; 儒學影響下重視實用。 設計意圖: 采用知識問答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熟悉課本知識,了解科技領域的諸多成就。簡單的問題設置,采用全班齊聲回答的方式,調動課堂氛圍。同時,要求學生在基礎認知外,進一步提煉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提升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總結特點】魏晉至隋唐時期科技發展的特點:互動發展、世界領先追本溯源: 深層次分析三國至隋唐文化發展的原因 【教師活動】 情境設置:清代學者趙翼有詩言曰“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說明文化發展與國家興衰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閱讀導學案材料并聯系所學知識,分組討論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發展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活動安排:全班分為3組完成任務,討論時長5分鐘,展示交流10分鐘。 【學生活動】 任務一:魏晉南北朝文化發展的原因分析 材料1 從黃巾起義前后起,整個社會日漸動蕩,接著便是戰禍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連大批的上層貴族也在所不免。…… 榮華富貴,頃刻喪落,曹植曹丕也都只活了四十歲。 ——李澤厚《魏晉風度:就是人的覺醒》 材料2 北魏、北齊制度大量吸收了關隴文化、南朝宋齊文化的成分,成為隋唐文化主要的來源之一。關隴文化之所以興盛,蓋張軌領涼州之后,河西秩序安定,經濟豐饒,既為中州人士避難之所,復是流民移徙之區,百余年間紛爭擾攘固所不免,但較之河北、山東屢經大亂者,略勝一籌。 ——改編自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小組討論:現實基礎、民族融合、南北融合、區域經濟發展與相對安定、統治者重視) 任務二:隋唐文化發展的原因分析 材料1 規模空前的統一和強盛,氣派空前的寬容和攝取,呼喚來一個豐富濃烈的藝術世界。英國學者韋爾斯描述道:在整個第7、8、 9世紀中,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國家,許許多多中國人生活在治理有序的、優美的、和諧的環境中。當西方人的心靈為神學所纏迷而處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國人的思想卻是開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摘編自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 材料2 進士科考時務策、貼經、雜文。天寶以下雜文專試詩賦,進士科實際已成為文學之科。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小組討論:統一安定、制度推動、政策開放、經濟繁榮、民族融合、中外交流) 任務三:推動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文化發展的共同因素。結合前兩組材料來分析。 (小組討論:經濟基礎、統治情況、融合交流等) 【教師總結】 社會動蕩時期:人口大量遷徙進一步推動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雖整體動蕩,但存在部分地區經濟發展、統治相對安定,如江南與河隴區域。 社會安定時期:經濟整體繁榮,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為文化的發展營造了寬松的社會氛圍;開放的政策促使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進一步加強。 總之,無論國家興與衰,只要具備了經濟、政治上的以上條件,文化就會得到發展,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國家興衰會影響到文化發展的面貌,動亂年代往往多憂國憂民、生死存亡之思考,承平年代則多自信豪情、博大恢弘之氣魄,正所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 【設計意圖】 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本節課難點:國家興衰與文化發展的關系。了解魏晉南北朝與隋唐時期文化發展的具體原因,總結共同性因素,從而得出文化發展的一般性規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是歷史唯物觀的核心論點,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唯物史觀的深刻理解,也有助于學生增強歷史思辨能力。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從“破象-溯源”的角度,知道在一定的政治經濟發展、外來文化與中原文化融合的基礎上,中華文化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其在思想上,展現出多元融合、儒為主流的特征;其在文藝上,展現出借鑒繼承、全面繁榮的特點;其在科技上,體現出互動發展、世界領先的特點。而隋唐文化的繁榮不僅存于自身,還傳播到周邊國家,形成中華文化圈。拓展思考 播放視頻,了解中華文化所影響到的區域和涉及到的領域,增強文化自信; 展示時政材料,提出“文明交流互鑒、夢想同頻共振”的理念,凸顯本課主題,即中華文化在“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過程中煥發生機活力,永恒存在。板書設計作業設計 回顧所學知識,繪制本課的思維導圖; 談談你在本課中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可從知識理解、情感認知、邏輯思考等方面寫500字的感悟。引用文獻 1.陳少峰等編著:《鼎盛與革新:隋唐至明中葉的精神文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2.陳寅恪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4月版。 3.李澤厚:《美的歷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 4.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版。 5.張帆:《中國古代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