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教學設計課標分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共四課,本課與第四課密切關聯,一個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一個則是對其鞏固,因此本課與第四課的學習是緊密相連的,其課程標準為:“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和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和兩漢衰亡的原因。”教材分析:第三課共三個子目即:秦的統一、秦的暴政以及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滅亡,凝練三個子目即:秦朝為什么能實現統一、又是如何鞏固的統一、最終又為何會失去統一,三個子目以時間順序編排了秦朝從建立到衰亡的過程,整篇課的內容環環相扣,有很強的歷史邏輯。學情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為高一學生,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相關知識,即: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就將本課分成了“秦統一中國”和“秦末農民大起義”兩個課程進行講授,對于秦朝的這段歷史已經有了解,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因而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考慮知識的主次關系,盡可能地不重復基礎知識;其次本課作為高一新生學習歷史的第三課,此時學生還未完全適應高中的學習方式,對于歷史的學習可能還停留在初中階段,因此,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可以考慮在教學過程中多利用歷史圖片、地圖、史料閱讀等方式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教學目標分析: 了解并知道秦統一的條件與過程。 能夠梳理和總結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能夠歸納秦朝暴政的內容,即秦速亡的原因。 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秦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及意義。 難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教學方法:講授法、史料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問題探究法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初中七年級上冊的第九、十課就學過關于秦朝的知識,都知道秦滅六國,實現了一統天下的大業,在前兩課我們也學習了關于春秋戰國的演變,那么在數百年分裂戰亂的局面中,秦朝又是如何在(展示圖1)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實現了一統天下的大業(展示圖2)呢?接下來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一起進入第三課的學習。 回憶初中及前兩課所學的知識,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以回憶所學知識和圖片對比的方式進行課程導入,可以讓學生回顧初中已學知識;以設問的方式引出第一個子目中秦統一的條件這一知識,可激發學生進行問題思考,培養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新課講授 秦的統一 (1)秦統一的條件 展示材料一、二,請學生根據材料及教材14頁歸納出秦統一的條件? 解讀: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到前221年,五百多年,戰亂不休,但到戰國中后期,統一的呼聲日益高漲,如: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呂氏春秋》也認為只有統一才能結束戰亂,同時處于苦難中的百姓,也極度渴望和平與統一;其次我們學習前兩課的內容,知道春秋戰國是一個經濟大發展的時期,各地區的經濟交流逐漸加強,要求打破政治所帶來的阻礙。所以,到了戰國末期,統一已經成為了人心所向與發展趨勢。 過渡:以上兩個條件是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客觀條件,更是時代的趨勢,秦國有六國也有,然而在六國都具備客觀條件下,唯獨秦國能統一中國是有其深刻的內部與外部條件的。 問題設置:閱讀材料三、四及教材14頁,總結秦統一六國的主觀條件。 解讀(結合地圖):就地理位置而言,戰國時期秦國位于西部,南邊有巫山和黔中地區的高山阻隔,西邊以隴東為屏障,北邊則有少數民族和廣闊的草原間隔,唯一能突破的東邊為函谷關,而函谷關易守難攻,所以即使在戰國時期,六國聯合攻打秦國,無奈秦優越的地理位置,多為秦軍所敗;再者秦國物產豐富,以農業為例,關中平原土壤肥沃,土質疏松,易于耕種,再加之鐵農具的推廣與應用,使得秦的農業基礎穩固,能實現糧食自足,后期都江堰、鄭國渠等水利設施的的修建又使秦國 耕地面積擴大,在戰爭保障上更勝一籌;歷代統治者求賢若渴,重用人才這些都是秦相比六國而言具備的優越條件。 1.總結秦統一的客觀條件: 長期戰亂,人民渴望統一安定。 各地區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 2.總結秦統一的主觀條件: 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 歷代統治者勵精圖治,廣納賢才。 商鞅變法,為秦統一奠定基礎。 通過選取不同層面的史料,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分析史料,提取知識點,從多角度客觀看待歷史事件形成的條件,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培養高中生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2)統一的進程 秦朝歷代的統治者都重用客卿,唯才是舉,這些得到重用的謀士也會積極出謀劃策,為秦國制定一統天下的藍圖。秦昭王時期的客卿范雎則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順勢講解相關知識點)。 過渡:公元前221年,秦兼并了六國,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但是,六國疆域之外的所謂蠻夷生活的地區仍然需要平定。 任務設置:結合教材16頁的地圖及15頁的文字說明,總結秦朝建立之后,進一步穩固疆土的軍事行動。同時弄清西南夷、越族及匈奴所在的地理位置。 結合教材梳理秦滅六國的順序,理解遠交近攻策略的時間、特點順序、意義。 認真閱讀教材內容,觀察教材上秦朝的形勢圖并總結回答。 1.將初高中歷史結合起來,通過地圖和時間建立歷史時空,定位歷史事件,將知識點分層講解,提高難度,培養高中學生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 2.以學生閱讀分析和教師講解地圖的方式為主,幫助學生運用歷史地圖學習歷史知識,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3)鞏固統一的措施 過渡:在學習完以上的知識,我們可以發現秦朝建立起了疆域空前統一的王朝。這是秦國在軍事上的勝利,但正如后世政治家所言:“馬上得天下,焉能馬上治之”,如何鞏固新建立的王朝,維持政局穩定,成了擺在秦國君臣面前的新難題。 任務設置:自主閱讀教材15頁的第二自然段,根據教材內容歸納出秦鞏固中央集權的統治措施。 中央—三公九卿制 教師展示一則三公九卿的示意圖,示意圖需要進行排列且在每一個職位處標注其主要職能,更能加深學生的記憶。 過渡:在秦初出臺的眾多政治體制之中,郡縣制的制定最為曲折。雖然郡縣制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在秦國商鞅變法時更是普遍推行,但因為這一制度從未在全國范圍內推行,誰也無法判斷它是否適合全國性的管理?與之相對的是,分封制有著悠久的制度傳統。周曾在東方分封,并且實現了幾個世紀的長久統治。 任務設置:閱讀以下史料,幫助秦始皇分析哪一種治理模式更適合秦朝? 教師活動:如同學們所答,秦始皇之所以選擇郡縣制,是因為相比分封制,郡縣制在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力方面具備明顯優勢(順勢講解相關知識點)。 郡縣制(內容、意義、郡縣制與分封制的異同) 過渡:中央官僚體制也制定了,地方管理秩序也出臺了。原本就剛愎自用的嬴政自覺自己完成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壯舉。不僅統一了全國,還完成了“自上古以來未嘗有”的政治變革,使“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他開始思考,要如何彰顯自己至高無上的功績。 任務設置:閱讀表格中的君臣對話,總結從中獲取的相關信息。 其他措施:這一部分的知識以教師講解和圖片展示為主,在課件上列出鞏固統一的其他措施。 1.歸納秦朝鞏固中央集權的三大措施。 2.分析兩種模式,選出適宜的一種。 3.根據表格內的材料理解皇帝制度及其特點。 皇帝制度特點: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自主學習的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層理解能力;人物對話分析知識的方式,能夠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圖文并茂講解知識點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探究圖片背后的歷史事件和意義。統一的意義 任務設置:閱讀教材15頁最后一個自然段,總結秦統一的意義。 利用地圖再次引導學生學習,加深這一知識點。 根據所學及教材內容,總結秦統一的意義。 自主學習的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層理解能力。2.秦的暴政 過渡:利用教材16頁學習聚焦部分的文字引出第二個子目“秦的暴政”。 問題設置:閱讀表格及教材16—17頁的內容,總結秦的暴政有呢些? 根據表格內容及教材內容總結出秦朝暴政的知識點。 表現:大興土木、求仙訪藥、動眾巡游、征發繁重、刑法嚴苛、焚書坑儒。 影響:焚書坑儒舉措鉗制了思想,摧殘文化,使我國文化遭受嚴重損失;暴政使得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爆發農民起義。 通過史料和表格呈現秦的歷史事件,讓學生了解秦速亡的原因,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史料、提取知識、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素養。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 (1)農民起義 教師活動:展示歷史地圖(教材18頁的圖1) 問題設置:閱讀教材17頁內容并觀察地圖,思考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及結果? (2)楚漢戰爭 過渡及問題設置: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并沒能推翻秦朝的統治,那么秦又是被誰推翻走向了滅亡?觀察圖并閱讀教材18頁的正文,總結楚漢戰爭的過程、結果? 教師活動:“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獲得勝利之后,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漢王朝,他吸取秦滅亡之教訓,提倡“與民休息”等政策,這是我們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請同學們課后提前預習下節課的內容。 學生活動1:閱讀教材相關的史料,分析地圖,調動已學知識,歸納農民起義的相關知識(時間、原因、地點、結果、意義) 學生活動2:需要回憶和調動已學知識,通過分析歷史地圖和教材歸納關于這一知識的內容(楚漢戰爭的過程、結果)。 問題設置:根據下列表格回答教材18頁“思考點”的問題。 學生活動3:通過表格知道楚漢戰爭中兩個重要人物的性格、行為及結局,領悟“得民心者得天下”。 以學生分析地圖,調動舊知識為主進行問題探究;前后課知識的聯系幫助學生構建單元知識框架。課后作業 展示作業題目與相關提示。 根據本節課所學知識及教材的“史料閱讀”內容,獨立自主完成課后作業。 以所學知識與教材相關欄目結合的方式,布置課后作業,可以檢測學生的聽課質量與學習情況;作業題目的開放性又能拉近學生與歷史人物的關系,發散學生的歷史學習思維,學會從多角度客觀評價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課堂總結 利用思維導圖師生共同梳理本課所學的知識點。 利用思維導圖師生共同梳理本課所學的知識點。 將本課的知識點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展示出來,有助于幫助學生理清本課的知識脈絡,形成整體的歷史知識框架,更好記憶歷史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