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遼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教學內容分析《遼宋夏金元的文化》是第三單元的第四課,本課包括四個子目:“儒學的復興”“文學藝術”“科技”和“少數民族文字”,分別對應文化成就方面的四個“新”變化——新儒學的重建、新文藝的創造、新科技的發明、新文字的交融。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把握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時代特征,尤其注重政治、經濟對文化的影響。學情分析高一新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一課,并且通過本單元前三課的學習,學生己經了解了遼宋夏金元時期政治、經濟特征。在日常的生活中,學生也通過小說、電視劇等文藝作品接觸過一些宋元時期的文化成就。以上幾點對學生學習本課的文學藝術、科技、少數民族文字做了充足的知識儲備。但學生己有的知識是淺層次的,且對儒學的發展的知識較為缺乏,又加之本課的教學內容時間跨度大,理解上存在一定難度。教學目標總體目標: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在文藝、科技等各方面的文化成就以及燦爛輝煌的文化是由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民共同締造的。唯物史觀:歸納概括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文化成就,客觀地認識其成就所反映的時代特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時空觀念:認識遼宋夏金的文化所處的歷史背景,掌握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文化成就。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通過文字、圖片等資料,掌握程朱理學的思想主張,分析儒學在這一時期的發展變化和影響。家國情懷:總結這一時期的科技成就,分析其對世界文明做出的貢獻,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認識這一時期少數民族文字的特點,認識到少數民族對多元一體、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的貢獻,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第一子目“儒學的復興”所述程朱理學的內容和歷史影響教學難點第四子目“少數民族文字”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遼宋夏金元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是怎樣的時代?教師展示(日)小島毅著《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中的材料,說明“我們現在的許多生活習慣以及文化藝術,都是在遼宋夏金元這一時期產生的”,由此點明遼宋夏金元時期的又一特征——文化成就多樣。教師引導并提問:那么這一時期的文化成就具體有哪些呢?如此燦爛輝煌的(遼)宋(夏金)元文化是誰創造的?請同學們分成6個小組進行角色扮演,尋找答案。 學生根據上節課所學《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做出回答;學生依據人物角色的不同分為6個小組,尋找答案。 通過提問的方式進行導入,引導學生在回顧上節課所學知識的同時進行思考并進一步拋出本課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一、新儒學的重建 (一)背景——儒學的衰微教師講解:儒學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思想,它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教師布置學習任務:請同學們回顧我們前面所學的歷史知識,4人為一組進行小組合作繪制儒學發展的流程圖。繪制完成后,教師結合流程圖進行總結:儒學是在春秋時期由孔子創立的,到了戰國時期繼續發展,秦代由于秦始皇奉行思想專制,焚書坑儒,儒學的發展遭到嚴重打擊。到了漢朝,武帝推行了一個著名的文化政策,很好,我聽到有同學說“罷黜百家,尊崇儒術”,這一時期儒學獲得獨尊地位。到了魏晉南北朝時玄學盛行,儒學也吸收了佛道兩家思想繼續發展。隋唐時期基本上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但是也滲透了道教和佛教,使得儒釋道三教合一。教師提問:復興一詞指的是衰落后再興盛起來,再創輝煌。縱觀整個儒學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儒學素來是古代主流意識形態,為何到了宋代又開始要復興了呢?究竟發生了什么,讓儒學面臨了空前的危機?教師呈現材料:材料一:漢朝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以社會、家庭的道德規范為主體,理論性不強。另外,古代研究儒學的學者,也只注重對儒家經典作咬文嚼字式的考證和注解,結果儒學逐漸變得僵化和流于瑣碎。 ——杭侃《中華文明傳真(兩宋)》 材料二:魯叟談五經,白發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李白《嘲魯儒》教師講解:儒學本身存在很大的問題,并且儒者雖皓首窮經,卻死守章句,不懂經邦治國之策,因此導致了儒學的僵化。背景——佛道的沖擊教師講解:當然不僅儒學自身發展存在問題,外部的大環境也使得儒學在這一時期面臨挑戰。自魏晉到五代以來的分裂時期,社會動蕩戰亂頻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教師提問:同學們想一想平時在生活中,你非常倒霉、痛苦的時期是不是也會轉移注意力去尋找一個精神的寄托呢?教師講解:所以當時的人們為尋找一個寄托就開始信奉佛教和道家。佛教講求行善積德,追求來世的幸福;而道教主張修煉成仙,追求無限的壽命,很大地滿足了當時人們的精神需求。于是佛道思想在社會中盛行開來,使得儒學主流地位受到沖擊。因此,儒學復興的第二個原因就是佛道盛行,儒學主流地位受到沖擊。過程——儒學復興運動教師講解:面對這種社會現狀,一些學者他們就坐不住了,他們要開始行動了。而我們知道宋代它實行的是一個崇文抑武的政策,這為儒學復興運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政策環境。這些儒家學者力圖挖掘儒家經書的思想內涵,強調學術為現實服務,充分發揮儒學在強化社會倫理道德秩序、樹立基本價值觀方面的作用,提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口號,終于重新建立了人們崩潰的信仰。教師提問:那么這些學者是誰呢?他們具體干了哪些事情呢?教師講解:北宋五子為北宋哲學思想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理學的開創者。理學是宋代哲學的主流,因理學家主要討論的內容為義理、性命之學,故稱為理學,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體的思想體系。其中影響最大的一派便是程朱理學,也是我們學習的重點。知道了理學的含義,那么它的基本內容是什么呢?簡單來說,理學是一套包括宇宙觀、人生觀、認識論、方法論的理論體系。認識理學,我們要圍繞宇宙觀、倫理觀、認識論和人生觀四個層面來學習。內容——理學的產生教師呈現材料: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熱,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間皆是理。 ——《二程遺書》卷十九《楊遵道錄》教師講解:我們先來看一下理學的宇宙觀,《二程遺書》中說“物物皆有理” 如火之所以熱,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間皆是理。 這說明“理”是一種客觀存在,它存在于萬物之中,就像火是熱的、水是冷的特性, “理” 決定了這種特性,我們可以從中提取出“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根本原則。把天理推演到人類社會就表現為人倫關系,父子君臣,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在倫理觀上,理學講求三綱五常為人類社會如何運行指明了方向。教師提問:那如果單個的人有較高的人生目標,要怎樣平衡好天理和欲望的關系呢?教師講解:《朱子語類》中指出,要存天理、滅人欲。天理就是正常的人性,仁義道德;而人欲則是指過度的欲望,即不符合社會道德準則的行為。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飲食之間天理與人欲的區別,吃飯這件事情上面什么是自然規律,什么又是屬于個人的欲望呢?肚子餓了要吃飯,這個是自然規律,但是你追求山珍海味,那這個就是人欲。在這里老師要澄清一點,“存天理,滅人欲”并不是說人一點點欲望都不能有,而是要通過道德修養克服過度的欲望,從而達到如朱子所言的圣人的境界。教師講解: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理學中的理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來認識理呢?對,答案就是格物致知。格物就是考查研究具體事物,致知就是獲取事物之理,連起來就是通過探究萬物本原而達到對天理的認識。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想要認識蘋果的特質,我們可以從看、聞、摸、嘗等多方面去感覺,最后在整體上總結蘋果的特征,達到對蘋果這一事物的普遍認識。影響——國家意志和教育層面教師講解:在理學家的不斷努力下,新儒學得以重建并在國家意志、教育以及民族氣節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學受到官方尊崇。朱熹本人對教育十分重視,長期從事講學活動,其中白鹿洞書院成為了理學傳播中心。朱熹所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官學統一教科書,程朱理學也成為官方哲學。到了元朝中期,經書考試單獨出題,考試內容以《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這標志著程朱理學在思想界統治地位的最終確立。理學的發展對中華民族的民族氣節也產生了很大影響,請同學們根據以下詩句分析理學的社會影響。教師總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于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都反映了強大的民族氣節和社會責任感,這也是帶來理學的積極影響,它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對中華民族性格的塑造起了積極作用。 1.回顧儒學建立、發展的相關史實,4人為一組繪制儒學發展流程圖。2. 結合史料分析得出儒學衰微的背景。3.結合《程朱理學——北宋五子》的畫作,理解理學的概念。4.結合史料并閱讀課本,總結出理學的人生觀“存天理、滅人欲。” 北宋中期的儒學復興影響深遠,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了解背景有利于從整體把握儒學復興的內容。運用史料引導學生進行史料探學習,啟發式的問題,激發學生思考,把握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從而認識到儒學復興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分析史料,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同時運用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能夠在回憶所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造能力。教師通過講解宋代的政治環境,儒家學者的努力,逐步推導到理學的建立。在此期間,進行提問,使學生結合課本和史料認識程朱理學的整體內容,并對宇宙觀、人生觀、認識論進行比較詳細的學習。通過詩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體會到理學中蘊含的精神價值、宋代學者強烈社會責任感,增強歷史學習能力。二、新文藝的創造 (一)宋詞、元曲和話本教師講解并提問:我們領略了理學家在思想層面給我們帶來的成就,那么詞人、市民、書畫家在這一時期又帶給了我們哪些文化成就呢?特點是什么?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進入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教師布置學習任務:請第二、三、四組的同學們閱讀課本67—68頁的內容完成表格。教師講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開始興起,于是便出現了世俗文學。這一時期的文藝作品用一個詞概況就是雅俗共賞。從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主流文學表達形式的變化看,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趨勢是逐漸世俗化、平民化。 (二)書法和繪畫教師講解:學習了宋元時期的宋詞、元曲、話本等文學成就,那么我們來看看這一時期的藝術成就,接下來請欣賞下面四幅圖片。教師提問:通過圖片賞析,談一談你對這三幅作品的感受,理解宋元時期繪畫和書法的特點。教師總結:書法:與唐朝相比更加追求個性,不拘法度;繪畫:不強調寫實,注重意境和筆墨情趣。 1.帶問題閱讀教材,歸納出答案。2.欣賞書畫作品,感受這一時期的文化特點。 讓學生總結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的成就,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將教科書中的材料與補充材料相結合,使學生體會到中國古代藝術作品的意境和旨趣,增強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三、新科技的發明 (一)三大發明教師講解: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巔峰。 宋代商品經濟蓬勃發展,手工業更是空前繁榮,大大激發了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火藥、印刷術、指南針, 聞名于世的四大發明中有三項就在宋代基本成熟, 請第五小組(扮演科學家)的同學們結合所學知識,簡單概括三大發明的發展和影響。教師總結:三大發明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二)三大科技巨著教師講解:除了三大發明、建筑成就外,宋元時期的主要科技成就還有《夢溪筆談》和《授時歷》。說到這兩部科技成就著作,不得不提其作者——北宋的沈括與元朝的郭守敬。沈括所著《夢溪筆談》記載和總結了當時的許多科技成果。郭守敬最突出的成就是設計和監制多種天文觀測儀器,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編定新的歷法《授時歷》,其中測定的數據在當時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元代的農學家王禎,他編撰了集南北方農業技術于一體的《農書》,其中關于農業工具的記載尤為豐富。 學生整理總結三大發明的發展和影響:三大發明分別是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北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推動了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促進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火藥在唐末已經被運用于軍事,宋代時由于戰爭不斷,設置了火藥作坊。火藥為資產階級戰勝封建階級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促進了歐洲社會的變革。指南針,古代叫司南,宋朝時廣泛應用于航海。它促進歐洲地理大發現,世界由分散到連成一個整體。 科技也是本課的重點內容,讓學生自主歸納三大發明的歷程,注重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四.新文字的交融 教師提問:請第六組的同學們自行閱讀課本最后一個子目,并觀察下列圖片,說說以下文字的共同之處? 教師總結:由于受到漢文化影響,遼夏金統治者在創造本民族文字時都模仿了漢字字形,所以與漢字比較接近。遼、夏、金、元少數民族的文字,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明,構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格局。 觀察少數民族文字圖片,概況文字特點——在漢字基礎上創制,同時保留本民族個性。 認識這一時期少數民族文字的特點,認識到少數民族對多元一體、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的貢獻,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課堂小結 回答課前所提出的問題:如此燦爛輝煌的(遼)宋(夏金)元文化是誰創造的?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民共同締造了燦爛的文化。1.理學家:完成儒學復興,產生理學,使儒學更加思辨化、哲學化。2.詞人、市民、書畫家:創造出宋詞、元曲、話本、書畫以及反映市民生活的文藝作品。3.科學家:創造諸多科技成就,在世界范圍內處于領先地位。4.少數民族統治者:模仿漢字字形創造了本民族文字,促進各民族文化交融。豐富多彩的宋元文化成就不是單個人、單個民族創造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結晶。 本課以遼宋夏金元文化的發展變化為主線,使學生認識遼宋夏金元時期在文藝、科技等各方面的文化成就以及燦爛輝煌的文化是由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民共同締造的,從而增強學生的中華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家國情懷。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