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節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作為本單元的第二課,主要講述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經濟發展、變法運動和思想發展。而實際上整節課的內容都是圍繞戰國時期的“變法”開展的,因此“變”即是本節課的中心,內容的走向都需要指向“變法”是如何針對現實進行開展的這一核心問題。本節課總共有四個子目,第一子目“列強紛爭與華夏認同”描述春秋戰國社會變法以及民族關系變化,主要涉及到時局政治的變動和民族史方面的內容;第二子目“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則是經濟方面的變法以及商鞅變法這一具體的變法;第三子目“孔子和老子”則是介紹春秋時期兩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思想家;第四子目“百家爭鳴”則是思想史方面的內容,介紹第一次思想運動的繁榮狀況。本節課的設計中并不按照子目的邏輯,而是按照唯物史觀核心素養的培養,針對“變法”的時代背景,指導變法的各類思想以及作為核心的變法運動開展設計。學生情況分析已知:高一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朝代更迭,經濟狀況,商鞅變法等內容的基本史實在初中階段已有了解;未知:高一學生對時代變法、經濟發展、思想碰撞和變法運動之間的邏輯關系并未有深入的把握;能知:變法運動的時代背景,經濟基礎,思想鋪墊以及之間的邏輯關系;想知:時代變化、經濟發展背景下產生的思想以及在其影響下出現的變法運動。教學目標通過課本知識的學習,學生了解春秋戰國時期時局變化、經濟發展、思想繁榮以及變法運動的基本史實以及其中的內在邏輯,從而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以及孔子、老子思想和“百家爭鳴”的時代意義。(唯物史觀、時空觀念)通過歷史地圖的分析理解以及史料的閱讀和分析,學生直觀深刻地認識到春秋戰國時期的變化的局面,感悟時代的特征,從而提高分析理解不同類型的史料的能力。(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通過春秋戰國時期時代特征的認識,學生理解戰國時期各國變法運動的必然性,從而對改革運動有更深刻的理解,對歷史規律有深入的把握。(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民族交融、經濟發展、思想繁榮、變法運動的基本史實及其內在邏輯教學難點“百家爭鳴”和商鞅變法的歷史評價、改革運動的必然性與歷史意義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一張圖片和一則材料導入新課 (孔子講學圖) 分析圖片和材料內容,思考“禮樂征伐”從“自天子出”到“自諸侯出”的原因。產生疑問:這種變化具體如何體現。 讓學生初步了解本課的學習核心,產生疑問進入新課。一、變革之因——時代特征與經濟基礎 用西周時期,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三幅地圖進行分析對比,從圖中找出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政權等變化的信息,從而了解當時的局勢變化和時代特征。通過兩則分別描寫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材料的解讀,結合課本知識總結時代特征,并呈現“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知識點。運用教材中“歷史縱橫”欄目中的史料內容,結合示意圖講述“華夏”觀念的形成以及戎狄蠻夷如何產生“華夏認同”。結合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歷史材料,組織小組討論,理解華夏認同觀念形成的歷史影響。史料和圖片相結合,運用三則材料,從中總結出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的具有代表性的現象,并進行邏輯的推理,總結從農業的發展到手工業、工商業發展的邏輯聯系。運用教材中“史料閱讀”欄目中的材料以及相關歷史圖片,展現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的良好現象以及社會的繁榮面貌。 結合圖片和史料,分析春秋戰國的時代變化和時代特征;理解與思考華夏認同觀念的形成過程以及這一觀念的形成對民族關系的深遠影響;通過材料和邏輯分析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現象,從中思考農業、手工業、工商業和城市繁榮的內在邏輯聯系。 掌握必備的歷史基本知識;史料和圖片相結合,提升學生分析不同類型的史料的能力;進行邏輯的梳理,將零散的歷史知識通過邏輯聯系的方式進行整合,促進歷史框架的構建。二、變革之思——思想先驅與百家爭鳴 以表格的形式,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并通過代表作體現的思想總結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從而學習其基本的思想內容。運用《老子》中的一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總結老子和孔子思想中的異同,從而分析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思想產生的最終目的。以表格的形式,組織學生自主閱讀課本,完成表格,了解諸子百家代表性的思想。通過史料的分析,結合課本的內容和所學知識,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在春秋戰國時期會出現諸子百家思想,引出其背景并梳理其內在聯系。通過史料和課本內容,引導學生總結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 自主學習課本并根據表格列出來的框架進行知識點的梳理,學習孔子和老子,以及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閱讀并分析史料,回顧所學知識,思考并分析百家爭鳴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原因。閱讀史料,感受百家爭鳴的時代意義,并結合課本內容思考其影響。 通過自主學習,掌握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方面的必備歷史知識;通過史料的分析和理解,提升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感悟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和影響,感受古代思想的跨時代魅力,培養家國情懷。三、變革之法——春秋戰國的變法運動 引導學生結合材料和相關的圖片,總結秦國實行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原因。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根據表格的邏輯自行總結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通過史料的分析與所學知識理解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呈現教材“學思之窗”的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對商鞅變法思想的認識,了解其思想的先進之處;同時呈現商鞅最終的結局(車裂之刑),引導學生思考變革的歷史意義和價值。展現其他國家變法的情況進行適度拓展。 通過自主學習和知識總結,掌握商鞅變法的基本內容;進行史料的分析和理解,理解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和歷史意義;感悟商鞅的最終結局,并思考改革的歷史意義和歷史規律。 掌握必備的歷史知識;通過史料的分析和理解提升史料實證的能力;感悟變法的歷史意義,理解改革的歷史規律,理解改革艱難但卻具有歷史必然性。課堂小結 跟隨老師進行本節課的知識梳理和總結 復習和鞏固教學反思本節課的要點較多,知識點比較零散,需要抓住一個核心的要素,既要進行知識點的整理,同時也要構建合適的歷史邏輯。教師應當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在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點的前提下,進行邏輯的梳理和歷史框架的構建,形成整體的歷史體系。教材中需要背誦記憶的歷史知識點較多,該部分可以讓學生在課下進行。課堂上主要進行歷史思維的培養和情懷的渲染,對于百家爭鳴思想的歷史意義以及改革這一部分的歷史規律的學習,應當進行更深入的拓展與講述,對于家國情懷的培養具有很大的幫助。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都江堰示意圖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