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指導思想: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使學生能夠從歷史角度關心國家的命運,關注世界的發展;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對人類歷史發展進行科學闡釋,引導學生通過歷史學習認清歷史發展規律,對歷史與現實有全面、正確的認識;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將教、學、評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教學背景分析課標分析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本課的教學要求如下,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唐朝時期民族交融以及區域開發的新成就。 (二)教材分析 1.宏觀:隋唐時期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實現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發展的一個頂峰階段,唐朝對內的治國理念、對外的民族政策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2.中觀:本課位于《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本單元從專題角度出發,分別從各朝代的基本情況、制度和文化三個方面展開,第5課和第6課按時間順序介紹各朝各代的相關信息,第6課梳理隋唐五代時期的興旺盛衰與朝代更迭,為第7課隋唐繁榮的制度變革,以及第8課各時期文化發展的學習做好相應的知識基礎。 3.微觀:本課的三個子目分別是“隋朝興亡”“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以及“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教材遵循時間順序對三個子目展開介紹,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講述從隋唐的興盛衰敗到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及其形成過程。第一子目介紹隋朝統一和建立的過程,以及隋朝修建的各項工程,在隋朝繁盛的背后潛藏危機。第二子目重點講述唐朝中前期政治,就“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兩個繁榮時期展開,這兩個時期出現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政治開明、文化繁榮的景象,民族關系較為和諧融洽。第三子目從唐王朝的衰落開始介紹。安史之亂之后,中央同地方之間權力失衡,地方的分裂割據勢力對中央造成嚴重威脅,唐滅亡后形成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其中蘊含著統一的趨勢。 (三)學情分析 本課針對高一學生,學生在初中通過《隋朝的統一與滅亡》《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盛唐氣象》以及《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四課的學習,已經對隋朝的興亡,“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成就,安史之亂等史實有基本了解,但知識點較為零碎,暫未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架構,時間脈絡的把握上仍待提高,且對史實的學習停留在表層階段,知道“是什么”而不知“為什么”,無法對歷史事件進行深入探究,對于王朝興衰成敗原因的分析上還有待提高,所以本課重點從“如何評價隋煬帝的功與過”“為何形成隋唐盛世”“安史之亂產生的影響”等幾個關鍵問題展開簡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提高學生評價分析史實的能力。教學目標通過觀看地圖、時間軸以及數據表,認識隋唐五代十國這一段時期歷史的變遷,把握時間脈絡,分析這一段時期發生變遷的原因,提高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 通過閱讀隋朝建設、民族交融相關文字史料,掌握基本信息,認識到隋唐時期社會的繁盛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提高史料實證核心素養。 通過閱讀史料對隋煬帝進行分析,培養學生辨證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 通過所學和補充的史料,認識隋唐盛世繁盛、民族交融的表現,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提高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隋唐盛世的具體表現及原因、民族交融 教學難點 隋唐興衰的邏輯關系的梳理及啟示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小組討論法、史料研習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京杭大運河的相關史料和三張郵票引入新課: 老師通過三個問題,引出本課: 直至今日,大運河都備受關注,為何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京杭大運河,要修建它呢? 京杭大運河為何在隋朝時修建規模最大? 它的修建反映出當時社會的什么情況? 閱讀史料,回憶初中所學“京杭大運河”所學內容,感受大運河工程的雄偉浩大,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的濃厚興趣,引導學生開展學習。一、大國一統 隋朝興亡 知識回顧與新授,由魏晉南北朝的混亂局面引出對本章節內容的學習。通過時間軸讓學生復習之前課上所學內容,從魏晉南北朝的時代特點中找到統一的潛在因素,得出“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趨勢”這一結論,進而引出結束魏晉南北朝以來分裂局面的隋朝。 介紹隋朝統一的過程,對隋統一中的重要人物隋文帝楊堅展開簡短介紹,講述隋文帝代替北周的過程,利用地圖展現隋統一過程中的時空位置,通過史料強調隋統一對開啟盛唐繁榮的重要作用。 通過史料及圖片認識隋朝建設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洛陽城、糧倉以及大運河三部分。 ①洛陽城:從《隋書》中“數百里”“奇珍異獸”等詞中認識到洛陽城修建規模之大,耗資之多。 ②糧倉:介紹官倉和糧倉兩部分,讓學生對糧倉的外形特征、具體功能有基本認識,引導學生從史料中提取概括出官倉與糧倉各自的特點 參考答案: 官倉:官倉的糧儲,用以供養軍公人員 義倉:儲糧由人民捐納,以備饑荒時賑濟災民 從杜佑的《通典》中,根據“隋氏西京太倉,東京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陜州太原倉”的分布位置,結合右側地圖,說明其分布特征,引導學生從“千萬石、百萬石”等詞中找出相關特征。提問:請用幾個詞概括說明糧倉分布有何特征?反映出? 參考答案: 特征:物資儲備豐富、分布廣、沿河分布 反映出:國力雄厚、財政充裕,體現出隋朝的繁盛 ③京杭大運河:從右側地圖了解京杭大運河的大致走向,引導學生從地圖中找到大運河兩端的起始位置,以及其溝通的具體水域,提問:請用幾個詞概括說明大運河的特征(讓學生認識到大運河工程量巨大) 提問:通過上述介紹的三個隋朝的建設,請同學們總結出這些工程的共同特征有哪些,它們對隋朝產生怎樣影響(引導學生從繁盛后潛藏的危機方面進行思考,重點從消極影響來看) 介紹隋朝的衰落,分析隋朝衰落的原因。上一張PPT中已經從內政策中分析隋朝繁盛背后的危機,接下來請同學們閱讀史料,翻譯相關內容,分析對外政策的特征,進一步認識其滅亡的原因。 【材料一】 1.帝以諸藩酋長畢集洛陽……于端門街于端門街盛陳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執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十里,自昏至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巨萬……整飾店肆,檐宇如一,盛設帷帳,珍貨充積,人物華盛,賣菜者亦籍以龍須席。胡客或過酒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飽而散,不取其值,紿之曰:“中國豐饒,酒食例不取值。”胡客皆驚嘆。其黠者頗覺之,見以繒帛纏樹,曰:“中國亦有貧者,衣不蓋形,何如以此物與之,纏樹何為?”市人慚不能答。 2.癸未,第一軍發,終四十日,引師乃盡,旌旗亙千里。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隋書》卷四帝紀第四 參考答案: 對外政策的特征:①顯示國威,對外國來客十分慷慨,擺闊氣,不愛惜民力(人民生活貧苦)②征討高麗,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 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提問:從上述材料中我們能看到隋朝還是相當繁盛的,“糧倉中糧食千萬石”“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巨萬”,可見國庫中還是有相當積蓄的,請同學們就這一點出發,思考隋朝滅亡的原因同其他朝代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隋朝,國庫充盈,但統治者窮奢極欲,超過社會承受力;其他朝代,資源配置能力(財政能力)枯竭。 評價隋煬帝,結合皮日休的詩,思考如何客觀評價隋煬帝? 【材料二】 盡道隋亡為此河, 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 共禹論功不較多。 ——皮日休《汴河懷古二首》(其二) 強調歷史人物評價的方法:評價歷史人物時要一分為二的客觀分析,立足于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對歷史評價有三個標準:是否推動生產力發展;是否順應歷史潮流;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根據上述標準引導學生對隋煬帝進行客觀評價。 (強化學生對人物評價方法的運用,實行小組合作的方法,按照學生座位分成6-8組,結合所學知識,討論如何客觀評價隋煬帝) 參考答案 功: 開鑿大運河,溝通南北,推進經濟的交流與發展 平定南陳,一統天下,為唐朝的繁盛奠定基礎 過: 繁重的賦稅徭役,對百姓殘酷剝削 農業生產力遭到破壞 階級矛盾激化 (討論過程中,老師走到各組同學生進行交流,選出具有代表性和觀點獨特的三個小組代表發言,最后總結學生的發言) 回憶之前所學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知識,思考隋朝統一的歷史背景及潛在條件。 認真觀察地圖,理清隋朝統一的大致過程,對隋文帝建立隋朝的方式有所了解。認識到隋朝統一對盛唐繁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仔細閱讀呈現的史料,提取材料中的關鍵信息,了解洛陽城的基本情況,并歸納總結出糧倉的特征。 認真研讀老師提供的材料,結合右側地圖,思考糧倉的分布特征,嘗試用關鍵詞進行概括,注意從多角度進行概括。 認真觀察地圖,查找運河的重要節點,思考相關問題。 結合課堂上老師介紹的三類隋朝的建設,思考它們的共同特征,自主分析,發現這些工程背后存在的消極影響。 結合已學內容,認真研讀材料,歸納隋朝對外政策的特征(材料一來自教材,可根據教師指導進行筆記記錄和教材勾畫) 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思考問題,結合所學知識,認真分析所給材料,找出“隋朝滅亡的特殊所在” 閱讀皮日休的詩歌,再結合對隋煬帝已有的認識,認識到隋朝繁盛背后是對人民的殘酷剝削,但隋煬帝所修的大運河工程為后世的商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交通基礎,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待隋煬帝。對隋煬帝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 結合之前所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朝代更迭的客觀規律,認識到“國家統一”的必然趨勢,提高學生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 通過地圖,使用圖文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隋朝統一的過程,提高學生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 加強學生對隋朝建設的認識,提高學生抓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促進學生全面的、系統的、深入的對史實進行辯證思考,多角度看待史實。 增強學生的史料研讀能力,對隋朝衰落的原因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促進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從新角度認識隋朝衰亡的原因。 提升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客觀公正地進行看待,培養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 使用小組討論的方法,匯集不同的思考角度,幫助學生全面深刻地認識隋煬帝。二、大唐繁盛 民族交融 課堂導入:隋朝固然繁盛,但短命而亡,而它之后唐朝,繁盛延續了數十年,有人評價“唐朝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頂峰”,唐朝為何如此強盛,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帶著這樣的問題,進行接下來的學習。 政治—①貞觀之治 通過《秦王府十八學士圖》、《晉書》的圖片,以及課堂上對李世民廣納賢才、重視修史工作、編寫《貞觀律》等內容的補充介紹,引導學生認 識李世民的治國政策 ②武周的統治 閱讀史料,從“咸令自舉”“貢士殿試自此始”“判之糊名”等字詞中,了解武則天在科舉制度具體的變革內容,提問:武則天對選官制度的優化對唐朝盛世的發展起到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 提拔有學識的人才優化選官制度,為唐朝的繁榮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 再對武則天時期的經濟、政治以及對外政策進行簡單介紹 ③開元盛世 通過閱讀“唐前期主要時段戶口數”數據表,可知天寶十三載的戶數和口數達到較高數值,引發學生思考人口數與王朝的繁盛是否相關?為何人口數在古代社會如此重要? 參考答案:人口是古代的重要資源之一,賦稅、勞役、兵丁皆出于人口;唐前期人口大幅增加也是唐前期社會繁榮的體現。 經濟—農業和手工業 唐朝的繁榮不僅僅體現在政治方面,還體現在經濟方面。根據筒車和曲轅犁的圖片,了解各自的用途及優點,對農業發展的特征進行歸納總結。 根據手工業的相關圖片,認識唐朝時期手工業發展水平,此時紡織業以蜀錦最為出名,瓷器生產技術也取得巨大進步,對手工業發展的特征進行歸納總結。 民族交融 唐朝時期,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雜居、通婚,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唐朝民族政策的開放和包容是其他朝代少有的,閱讀課本第33-34頁,完成相關內容(包括吐蕃、突厥、靺鞨和回紇),并歸納出唐朝處理邊疆問題的特點。 參考答案: 突厥:6世紀 東突厥汗國 西突厥 安西都護府 北庭都護府 吐蕃:7世紀前期 文成公主 9 靺鞨:靺鞨栗末部 渤海郡王 回紇:東突厥滅亡后 懷仁可汗 回鶻 九世紀 維吾爾族 特點:恩威并重;措施靈活多樣;政治開明 閱讀唐太宗曾說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歸納總結出唐朝的民族政策(華夷一體),通過唐蕃會盟碑以及下列史料,結合所學知識,思考唐朝民族間廣泛交流帶來的影響? 【材料一】 (突厥居民)“入居京師者近萬人” ——《通典·邊防典·突厥》 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日益密切 【材料二】 渤海政權的官制,大抵是模仿唐朝的,為了避免和唐王朝官職名稱雷同,因而略作改動,渤海政權模仿唐王朝建置三省制度……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八 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政治制度的發展 【材料三】 (開元二十六年)渤海遣使求寫唐禮及《三國志》、《晉書》、《三十國春秋》 ——《冊府元龜》卷九百九十九 文化交流: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發展 【材料四】 高宗即位,(吐蕃)又請蠶種,酒人與碾硙等工,詔許 ——《新唐書·吐蕃傳》 經濟交流:給少數民族地區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推動邊疆地區的開發。 上述政策均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通過《職貢圖》認識唐朝外國使節以及我國少數民族使臣同中國的友好往來,對唐朝的朝貢制度有初步了解。 結合所學知識歸納總結隋唐盛世出現的原因(多角度分析) 在老師的引導下回憶初中所學知識,嘗試回到唐朝強盛的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通過所給圖片和資料感受貞觀之治時期國家的發展,認識“貞觀之治”治世的基本情況。 閱讀武則天改革科舉制的相關舉措,認識到選官制度的改變對唐朝及后世產生的深刻影響。 仔細閱讀“唐朝主要時段戶口數”數據表,通過對不同時期人口和戶口的對比,歸納總結人口和戶口發生變化的原因。 認真觀看老師提供的農業生產工具及手工業的圖片,思考唐朝時期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情況,結合初中所學知識,嘗試歸納出唐朝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特征。 認真閱讀教材內容,完成PPT上相應的填空題,并嘗試歸納出唐朝在處理邊疆問題上的特點。 認真研讀材料內容,根據所給信息,完成老師所提出的問題,基本理解唐朝民族交融的重大意義。 認真觀看《職貢圖》,嘗試分析繪畫背后的歷史信息,認識到唐朝時中外之間的友好往來,對朝貢制度有基本認識。 結合所學知識,認真思考隋唐盛世出現的原因,將老師講授的重要內容進行記錄,跟隨老師思維深入思考。 培養學生的史料的閱讀和理解能力。 提升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和抓取關鍵信息的水平。 提升學生的讀圖水平,及對圖表的分析能力,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的提取信息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認識唐朝農業及手工業的新發展。 強化時空觀念,增強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認識唐周邊少數民族分布的具體位置,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提升學生提取關鍵歷史要素的能力,認識到唐朝民族交融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巨大作用。 使用“畫”這一形式較為新穎的史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理解隋朝的盛世,“以畫證史”,提升學生史料實證和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 提升學生的史實分析水平和歷史解釋能力。三、烽火連天 五代十國 導入:唐玄宗開創出開元盛世,是唐朝最為繁盛的時期,是發展的頂峰,然而由于他晚年不理朝政、沉迷于聲色中,進而導致政治的腐化、唐朝的衰落,唐玄宗不理朝政引發了哪些問題?這些問題對唐王朝后期的走向帶來哪些影響?帶著這些問題進入第三部分的學習。 通過安史之亂的地圖,引導學生大致了解安史之亂的起始時間及具體過程,對安史之亂的性質和地位有清晰的認知。 閱讀下列史料,思考安史之亂發生的原因 【材料一】 (唐玄宗)自恃承平,以為天下無復可憂,遂深居禁中,專以聲色自娛,悉委政事于林甫。 ——《資治通鑒》唐天寶十一載 ①統治者安于享樂,怠于政事,任人唯親 【材料二】 視金錢如糞壤,賞賜貴寵之家,無有限極 ——《資治通鑒》唐天寶八載 ②朝政的腐敗奢侈 通過課堂講授,梳理此時的重要人物,例如李林甫、安祿山以及楊國忠等人,幫助學生明白這些人在安史之亂爆發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參考答案: ③藩鎮權力的加重為叛亂提供了基礎(中央與地方力量對比失衡) ④人事關系的變化成為叛亂的契機 安史之亂對于唐朝中后期的走向影響深遠,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和邊疆問題等多個角度分析安史之亂所產生的影響 藩鎮割據 通過地圖幫助學生認識唐朝后期的藩鎮割據形式及其大致分類,提問:不同類型的藩鎮同中央之間有何關系呢?對唐王朝又會產生何種影響呢? 除了藩鎮割據以外,通過圖片及史料認識到唐朝后期的其他政治特征: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即牛李黨爭) 黃巢起義 閱讀材料和地圖認識黃巢起義的基本信息,雖然黃巢起義以失敗告終,但其對唐朝末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思考:對哪些方面產生影響? 五代十國 梳理安史之亂至五代十國的時間線,閱讀史料,概括出五代時期的社會特征 【材料三】 五代之亂,可謂極矣!五十三年之間,易五性十三君,而亡國被弒者八,長者不過十餘歲,甚者三四歲而亡! ——歐陽修 參考答案:戰亂頻發、社會動蕩 五代十國如此混亂,此時產生出眾多國家及君主,閱讀“五代十國君主即位前的官職”表能夠得出何種結論? 參考答案:五代十國的君主即位前都曾擔任過節度使,所以可見五代十國是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 閱讀周世宗改革在經濟和政治上所發揮的作用,分析其改革最重要的影響是什么? 參考答案:為后來的統一奠定基礎 五代十國后期,國家呈現出由分裂逐漸統一的趨勢,幫助學生樹立“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觀念。 在老師的帶領下,認識到唐玄宗晚期,社會存在較為較重的問題,對唐朝后來的走勢產生深遠影響。 認真觀察地圖,了解安史之亂的發生過程,對安史之亂的性質和地位進行深入理解和認真記憶。 仔細閱讀史料,嘗試提取其中的關鍵信息,找出老師所提問題的答案。 結合之前所學知識,認真聆聽老師的講授,認識到安史之亂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根據老師的講解了解藩鎮割據的大致分類,進而嘗試思考老師提出的新問題。 閱讀老師提供的相關信息,對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有基本認識。 根據老師所給信息,并閱讀史料,了解黃巢起義興起原因,并嘗試分析其產生的影響。 跟隨老師的思路,梳理相應的時間軸,仔細閱讀史料,嘗試自行歸納出五代時期的社會特征。 仔細對比表格信息,提取關鍵歷史元素,挖掘出其中的有效信息,結合已學知識深入思考。 。 閱讀老師所提供的史料,提取關鍵信息,認識周世宗改革與統一之間的密切關系。 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 通過史料挖掘出關鍵信息,認識到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 提升學生的史實分析水平和歷史解釋能力。 培養學生辯證思考的能力,不同的藩鎮類型對于唐王朝產生不同影響,全面認識藩鎮割據的重要作用。 培養學生概括史料的能力和從圖表中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增強學生對安史之亂時社會狀況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提升學生的讀圖能力,從圖表中找出有用的歷史要素,培養歸納概括能力。 閱讀史料,并結合五代十國后期的形勢圖,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課堂小結 隋朝雖然也展現出盛世之景,呈現出一片繁榮的面貌,然而隋朝統治者窮奢極欲,超過社會生產力的承受能力,致使隋短命而亡。唐初統治者汲取隋滅亡的教訓,實行合理的統治政策,重視同周邊少數民族的友好往來,推行“華夷一體”的民族政策,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然而由于唐玄宗晚年的奢侈腐敗、人事關系上處理不當、重用蕃將等問題,造成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以及唐朝后期的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王朝中央政府的權力被不斷削弱,盛唐衰落。 跟隨老師的講授,回憶本節課所學內容,形成條理清晰地時間脈絡。 培養學生歷史的時空觀念,梳理重要的歷史節點。教學反思1.總體說來,課堂容量還是比較大,課堂時間有限,部分問題可能存在學生思考時間不夠,難以進行深入思考的問題。所以,部分初中已經涉及的問題可以略講,關注課堂中的難點和重點,在授課的過程中對內容詳略程度的把握仍需進一步調整。 2.文字史料的使用相對還是比較多,可適當進行刪減,過多的文字史料會讓課堂變得枯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喪失一定的積極性,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更加具有挑戰性。可將部分文字史料替換成圖片史料,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