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節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主要講述秦國如何統一六國,在統一后鞏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統治的措施,暴政的實施以及最后的衰亡過程。本節課一方面注重于對秦朝“大一統”國家概念的解釋,一方面注重其滅亡的原因,尋找歷史規律。本節課總共有三個子目,第一子目“秦的統一”描述秦國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國家的過程以及其鞏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第二子目“秦朝的暴政”則是描述統一后的秦朝在治國方面的殘暴措施以及社會矛盾的積累過程;第三子目“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則是社會矛盾爆發的過程,主要講述秦朝的滅亡過程以及楚漢之爭。本節課的設計按照課文子目的邏輯,從秦朝的統一與鞏固統治的措施,到社會矛盾的積累再到其滅亡,圍繞“大一統國家”這一中心進行教學設計。學生情況分析已知:高一學生對秦國從統一到滅亡的歷史過程已經有基本史實的了解;未知:高一學生對大一統國家的概念和特征,以及秦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把握尚且模糊;能知:秦國統一過程,鞏固統治的措施,暴政的實施、滅亡的過程以及大一統國家的特征;想知:大一統國家的概念、特征,秦國社會矛盾積累的過程以及滅亡的根本原因。教學目標通過課本知識的學習,學生了解大一統國家的建立、鞏固到衰亡的基本史實以及大一統國家的概念和特征,從而理解大一統國家建立的意義以及社會矛盾的積累的原因。(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家國情懷)通過歷史地圖的分析理解以及史料的閱讀和分析,學生直觀深刻地認識到秦國建立大一統國家的意義,感悟時代的特征,從而提高分析理解不同類型的史料的能力。(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通過對大一統國家建立的意義以及衰亡的原因的學習,學生理解中華民族逐步走向統一的歷史趨勢,汲取國家滅亡的教訓,從而對歷史規律有深入的把握。(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秦國完成統一到滅亡的基本事實以及大一統國家建立的意義和滅亡的原因教學難點華夏一統的歷史意義以及社會矛盾積累到爆發的原因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一統之盛——秦的統一一統之殤——秦朝的暴政一統之亡——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李贄《藏書》中的一段文字材料進行新課導入。“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輕議。——李贄《藏書》”提問何為“千古一帝”,為何“未可輕議”,引出本節課的內容 分析材料內容,思考為何后人對秦始皇會有如此評價。帶著疑問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讓學生初步了解本課的學習核心,產生疑問進入新課。一、一統之盛——秦的統一 結合兩則材料,講述秦能夠統一六國在“天時”“地利”方面的原因,描述當時的時代特征和歷史發展的大一統趨勢;結合課本“學思之窗”的內容,講述秦國能夠一統天下在人才方面的原因;以結構圖的形式,講述秦國在“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都具有優勢,點明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與時間;呈現秦朝的地圖,并講述秦朝在統一六國后,在邊疆地區和民族管理方面的措施;通過材料的分析,引導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分析秦朝鞏固統治的措施中對“皇帝制度”的規定,并引導學生思考皇帝制度的特征;呈現三公九卿制的結構圖,并引導學生進行材料分析,了解秦朝在中央進行政治結構方面的改革的相關舉措;以圖片和表格的形式,呈現秦朝“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鞏固統治的措施,引導學生進行表格內容的補充,系統地進行呈現。通過秦朝地圖,結合課本內容,引導學生找出秦朝疆域的地理位置,并說明秦朝大一統王朝的國家建設;組織小組討論,通過材料的分析,引導學生結合課本知識思考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 結合圖片和史料,分析秦朝統一的歷史原因;理解與思考秦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的作用和歷史意義;通過材料和邏輯分析了解大一統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與影響。 掌握必備的歷史基本知識;史料和圖片相結合,提升學生分析不同類型的史料的能力;對大一統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進行分析,對大一統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培養家國情懷。二、一統之殤——秦朝的暴政 1.結合教材“歷史縱橫”欄目,通過描述秦始皇遇刺的過程,表現當時社會矛盾正在逐漸積累,展現秦朝暴政環境下的危機顯露。2.通過兩則材料的分析,呈現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描述秦朝“大興土木,窮奢極欲”的暴政特點。3.通過三張圖片的展示,描述秦始皇求仙問藥,巡游,封禪等行為,表現其統治下對百姓的壓迫,從而表現社會矛盾積累的原因。4.通過兩則材料的分析,以及戶籍簿的圖片的呈現,引導學生了解秦朝暴政的表現,對人們的控制的嚴苛; 進行史料的分析和理解,了解秦朝的暴政的主要表現和社會矛盾積累的過程;2.欣賞歷史圖片,對秦朝的苛政有更加深刻的把握。 通過引導學習,掌握秦朝和暴政相關的必備歷史知識;2.通過史料的分析和理解,培養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三、一統之亡——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 結合兩則史料和歷史示意圖,通過講解介紹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過程和歷史意義,并強調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歷史地位;通過兩則史料以及歷史示意圖的分析和理解介紹楚漢之爭的歷史過程,并分析劉邦最終獲得勝利的原因,進行歷史經驗的總結。 通過材料分析和思考,了解陳勝吳廣起義以及楚漢之爭的歷史過程和歷史意義;進行歷史地圖的分析和理解,了解秦朝默念社會矛盾最終爆發的表現;感悟秦朝滅亡的原因以及楚漢之爭劉邦勝利的原因,思考歷史規律。 掌握必備的歷史知識;通過史料的分析和理解提升史料實證的能力;感悟秦朝滅亡的原因以及劉邦勝利的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歷史啟示。課堂小結 對課堂開頭“何為千古一帝”“為何未可輕議”進行回答和解釋;以時間軸的形式進行課堂總結。 跟隨老師進行本節課的知識梳理和總結 復習和鞏固教學反思本節課在教材中是通過時間的順序,從秦朝統一六國到秦朝的暴政最終到秦朝的滅亡進行展開的,在教學設計中也按照教材的邏輯進行設計。同時又抓住“大一統國家”的核心要素,將本節課三個子目的內容理解為“大一統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大一統國家中社會矛盾的積累”“大一統國家的社會矛盾爆發與滅亡”,從而進行本節課的講述,應當著重突出“大一統”的概念。本節課的知識點較多,包括秦朝鞏固統治的措施,其暴政的表現以及其滅亡的過程,而這些對于學生而言同樣也是需要記憶的重點。在課堂上應主要引導學生進行制度的理解和意義作用方面的解釋,主要培養史料分析的能力、歷史規律的理解以及對家國情懷的培養。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