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情景—探究—感悟”教學模式是一種感受性學習方式。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師在教學中以教材為基礎以課程標準為導向,把所講教材的內容編制成有序的知識信息,輔助多種手段,如語言文字、圖片、等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走進歷史,綜合自己已有的知識觀點、看法、認識和態度、情感,最后得出結論,獲取歷史的啟迪。這樣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包括四個子目,以歷史發展的順序展現兩漢鞏固大一統國家發展的模式,以及社會危機導致王朝覆滅的過程。第一子目是“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包括西漢建立、“文景之治”、郡國并行制、“七國之亂”。需要理解西漢建立后“與民休息”與“文景之治”的關系,郡國并行制造成的問題。“文景之治”為漢武帝時期的強盛提供物質基礎。漢王朝雖然平定“七國之亂”后,但中央集權依然受到王國的威脅。第二子目是“西漢的強盛”。漢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上,通過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邊疆治理加強中央集權。這一部分內容較多,很多措施需要詳細解釋,是本課難度最大,最為重要的部分。第三子目是“東漢的興衰”。這一部分涉及西漢滅亡、王莽建新、東漢建立、光武中興、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黨錮之禍、黃巾起義等內容。內容較多,但并不是本課重點,可以簡略處理。第四子目是“兩漢的文化”。這一部分涉及史學成就、文學成就、科學技術等方面,可以讓學生閱讀教材了解這些成就。通過閱讀,了解漢代文化氣勢恢宏,進一步培養家國情懷。這四個子目之間呈現出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興盛的局面因社會矛盾逐漸積累而走向衰亡。學生情況分析本課是面向高一學生的新授課。學生在初中階段雖已了解過相關內容,但零散雜亂不成體系,因此要理解本課仍有較大難度。因此,本課在講授時,注重每個子目之間的邏輯關系,培養學生對于歷史時序的認識,掌握重點知識實現體系化。教學目標通過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西漢的強盛,了解文景之治、漢武帝時期的強盛等史事,并能夠從中體會不同史事之間的聯系,認識政治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之間的關系。(唯物史觀)認識西漢所處的特定的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時空觀念)能夠根據史料提取信息,了解兩漢政治、經濟、思想、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鞏固對于文化發展推動,并從中體會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歷史,涵養學生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認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意義。(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兩漢統一多民族國家在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上的鞏固措施教學難點兩漢衰亡的歷史原因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漢承秦制 休養生息——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鞏固一統 漢武鼎盛——西漢的強盛帝國重建 危機四伏——東漢的興衰漢風飛揚 漢蘊璀璨——兩漢的文化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項羽和劉邦的詩詞導入新課 誦讀《大風歌》,并體悟劉邦思想感情。 通過兩則代表人物,兩則古詩詞,應用“詩史互證”的方法,創設情境。并與上節課內容做銜接。以此引入為維護漢初的穩定。劉邦和他的統治集團采取的其他措施。一、漢承秦制 休養生息——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 (一)亡秦之鑒,與民休息講述西漢建立史實。 學生觀察時間軸,深刻記憶西漢建立時間。 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的時空觀念,幫助學生構建歷史脈絡。通過圖片一和材料一,通過“高車駟馬”和“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形成對比,推出漢初“休養生息”的社會背景。通過材料二陸賈所言,了解“休養生息”政策的思想指導和具體措施。通過時間軸的延續,明白“休養生息”政策的持續推行,以及其成果——文景之治。(二)漢承秦制,有所損益了解漢初在政治方面的發展情況。以“漢承秦制”了解漢初政治方面發展的基本概況。掌握漢初中央的基本制度。問題設計了解漢高祖劉邦從設立異姓諸侯王到同姓諸侯王轉變的史實。了解劉邦時期漢王朝的“王國問題”的歷史線索。并理解王國勢大,與中央形成矛盾,以時間軸的方式,了解七國之亂爆發的背景,以及結果。以“有所損益”掌握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問題設置:結合所學知識,漢初為何要實行郡國并行制?“懲亡秦孤立之敗” 分封制的歷史影響 郡縣制的影響 學生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概括。學生觀察時間軸,梳理時間線索。學生觀察表格,了解漢初“漢承秦制”具體采取的措施。并做高考題。學生思考探討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的原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概括。觀察時間軸,梳理時間線索。了解七國之亂爆發的背景,過程以及結果。 培養學生的史料閱讀和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的時空觀念,幫助學生構建歷史脈絡。學生通過新知識的攝入,與及時的檢測。加入“教學評的一致性”的內容。并更進一步深化理解。培養史料閱讀和概括能力。培養論從史出的唯物史觀。培養史料閱讀、概括和所學知識遷移能力。培養時空觀念。立體認識七國之亂。二、鞏固一統 漢武鼎盛——西漢的強盛 (一)漢武帝有為的背景時間軸了解漢武帝劉徹登基,西漢國力強盛的基本事實。通過材料三了解漢武帝積極有為的社會背景。(二)武帝有為,西漢鼎盛問題設計:閱讀課本“西漢的強盛”,歸納漢武帝為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在政治、經濟、思想、民族關系上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響。政治上:行推恩令、設中朝、察舉制、設刺史、用酷吏經濟上:改革幣制、鹽鐵官營、均輸平準、征稅抑商思想上: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民族關系上:反擊匈奴、絲綢之路、管理西域、管理東南邊疆通過柳宗元的著述,材料五、六,了解推恩令的基本內容和影響。通過圖二和材料七了解漢武帝分設刺史的基本內容和影響。通過餅狀圖和西漢張湯制作的新律令了解“任用酷吏、嚴刑峻法”的內容和作用。與秦朝中央官制相對比掌握漢武帝設立中朝的內容。通過西周到西漢的選官制度,進一步掌握行察舉制內容。開放性問題設置:結合所學知識,思考察舉制的利弊何在?優點:①首先, 它打破了“任子”、“貲選”等“世襲制”和軍功地主一統天下的局面, 促進了社會政治的安定。②其次, 它開創了士人政治之先河, 為吏治和社會風氣的純潔提供了條件。③再次, 為隋唐時期采用科舉制選拔官吏奠定了基礎。缺點:①選官權名義上掌握在皇帝之手, 實則控制在中央或地方官吏手中。所經保舉的士人, “徒講交游”不問政治, 容易導致“拜門奔競, 貨賂囑托”的惡習盛行。②其次, 被選者大多是富豪子弟, 或“閥閱”、權勢之家, 或其“門生故吏”, 并無真才實學。③再次, 隨著吏治的腐敗, 察舉制客觀上為“世族”如虎添翼。通過材料八了解漢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內容和影響。通過講解和圖三以及材料九,輔助了解漢武帝在經濟方面的舉措。問題設置:結合所學知識以及材料九,思考漢武帝統制經濟、擴大財源的功用何在?籌集軍費 提高應對險情的能力 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通過鹽鐵會議上,儒生對桑弘羊的質問,了解到漢武帝積極有為的舉措下,存在一些缺陷。通過柳宗元在《封建論》中的著述,了解漢王朝持續的匈奴問題。問題設置:對匈奴的戰爭與加強中央集權是什么關系?反擊匈奴的戰爭需要加強中央集權、集中財力;反擊匈奴不僅有利于鞏固統一國家,而且強化了民族意識。掌握漢武帝處理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的舉措和影響。 記憶,練習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歸納出答案。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帶問題閱讀教材,歸納出答案。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畫出知識框架,并作出說明。閱讀課本“西漢的強盛”,歸納漢武帝為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在政治、經濟、思想、民族關系上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響。學生記錄筆記。學生了解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措施,思考探究對匈奴的戰爭與加強中央集權是什么關系?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歸納概括能力記錄本課脈絡,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點。記錄本課脈絡,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點。培養學生的史料閱讀、概括能力,理解“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是如何加強中央集權,以及促進民族認同的。了解漢武帝時期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通過地圖,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進而理解兩漢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鞏固時期。三、帝國重建 危機四伏——東漢的興衰 (二)西漢滅亡,王莽新朝講述昭宣之治,改變學生歷史慣性。講述西漢后期社會背景。講述王莽篡政史實。(二)重建漢朝,光武中興講述東漢建立史實。問題設置:閱讀p22,梳理劉秀吸取西漢后期教訓,采取了哪些措施,使社會出現繁榮景象?并試圖分析其目的(作用)。(三)政治黑暗、東漢衰落講述東漢建立史實。問題設置:閱讀課本內容,并結合左表,分析東漢衰亡的原因是什么?宦官外戚交替專權,政治腐朽黑暗;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講述東漢中后期外企宦官交替專權的成因。講述“清議”和“黨錮”。掌握東漢中晚期地方政局,了解豪強地主經營的“田莊經濟模式”。講述東漢土地兼并帶來的后果。講述黃巾起義的背景和影響。 知道西漢末年社會發展狀況。了解王莽篡政史實。閱讀p22,梳理劉秀吸取西漢后期教訓,采取了哪些措施,使社會出現繁榮景象?并試圖分析其目的(作用)。了解漢武帝柔道為政舉措帶來的影響——“光武中興”閱讀課本內容,并結合左表,分析東漢衰亡的原因是什么?了解戚宦交替專權成因。了解黨錮之禍的史實。了解東漢中后期的地方政局,掌握東漢末年豪強勢大,土地兼并嚴重的史實。了解黃巾起義的史實。了解東漢滅亡的原因。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家國情懷價值觀三、漢風飛揚 漢蘊燦爛——兩漢的文化 問題設置:閱讀課本第四子目“兩漢的文化”,總結歸納兩漢時期的文化成就。 閱讀課本第四子目“兩漢的文化”,總結歸納兩漢時期的文化成就。 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課堂小結 學生記筆記。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課后作業 兩漢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查閱資料,進一步了解本節課中涉及到的歷史人物的事跡,感悟他們的家國情懷。 完成作業。 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豐富歷史知識。教學反思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給學生們的歷史學習帶來重大變革。學生在核心素養的引領下,課下自主學習知識,課上由教師引導思考提升認識。因此核心素養下的課堂應該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本節課的整體設計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著眼于學生應用核心素養思考提升。本節課主線突出,通過時間軸梳理,建立知識聯系。所有的環節都落實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這一主題,深化學生對兩漢在中國歷史上重要地位的認識。各子目對學生的訓練各有側重。在“西漢的強盛”這一目通過多角度的史料鋪設和問題設置,聚焦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