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綱要上第18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教案授課年級:高一 課時:45min學情分析: 已知:本課面對的是高中一年級的學生,總體歷史觀并未明確樹立,并沒有大的歷史體系框架,歷史知識儲量較低,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主要是集中在事件爆發的原因和經過方面。對于如何正確分析三個歷史事件的深遠影響,辯證地去評價戊戌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學生均沒有涉及到。 未知:高中的歷史學系更強調專題性和綜合性,注重理解和應用層面。從教材銜接來看,高中教材所涵蓋的這一課的知識點更多,認知綜合性更強。因此,我們組織課堂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本課中戊戌維新變法運動的背景、思想主張以及歷史意義都是較為重點的內容。 想知:學生對于戊戌變法詳細過程及主要人物可能會更為感興趣。 能知: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在學生掌握基本史實前提下,通過史料實證,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戊戌維新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從而做出正確的歷史解釋,逐步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特別是要放在戊戌維新運動要放在其思想啟蒙的作用上。還需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提升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史料研習及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提升歷史核心素養。教材(教學內容)分析: 課程標準:通過學習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了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教材分析: 本課與本單元:本課屬于綱要上第五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第五單元整體上貫穿了兩條線索:列強侵華的逐步加劇和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抗爭探索。《第18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屬于本單元最后一課,兩次鴉片戰爭后,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的抗爭和地主階級洋務派自救運動均告失敗。甲午戰敗民族危機大大加深,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出變法自強的呼聲,農民階級的義和團運動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但二者都沒有改變中國的命運,八國聯軍侵華后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晚清時期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道路嘗試均已失敗告終,這些嘗試也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礎,革命逐漸成為主流。 與初中教材的對比:本節課內容在“歷史縱橫”欄目增加了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兩本書的介紹。因為這兩本書是變法維新的理論基礎,托古改制可以減少維新變法的阻力,但也為失敗埋下了伏筆,所以高中教材增加該內容,更有利于幫助學生正確分析戊戌維新運功。正文內容第三子目增加了“東南互保”協議,這是與17課的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相聯系的,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過程中,湘淮地方勢力增強,威脅到中央權威。增加這個內容后可以使學生明確歷史事件間的聯系,知識形成系統性。第四子目《辛丑條約》的內容增加了“懲辦首禍諸臣,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這暴露了列強試圖在心理精神上征服中國人民的野心,增加到高中教材,有助于學生全面認識《辛丑條約》對中國的危害。 課本史料與問題 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第一子目教學立意教材史料教師設問學習聚焦百日維新的背景(導入)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 梁啟超《變法通議》甲午戰敗后,國家出路的探索有了什么發展?百日維新反映了時代的要求,但在守舊勢力阻擾下最終失敗(歷史縱橫)《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問題探究)嚴復《論世變之亟》,《直報》對百日維新的辯證評價(學思之窗)“明定國是”詔書維新變法為何失敗?留下了哪些寶貴遺產?義和團運動義和揭帖圖片義和團運動興起原因及如何評價?義和團的興起,緣于地方勢力深入中國后引發的教民與當地民眾的沖突八國聯軍侵華原因及過程羅榮光介紹八國聯軍侵華過程及斗爭主體八國聯軍侵華,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義和團運動失敗。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檢閱聯軍部隊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形勢圖克林德碑(學習拓展)東南互保東南互保事件影響民族危機的加深(《辛丑條約》簽訂)(史料閱讀)《上諭》(1901年2月14日),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下冊《辛丑條約》與之前的條約相比有何不同? 《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辛丑條約》簽訂現場圖片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教學目標: 1、通過史料分析學生認識到維新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各階級為挽救民族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其局限性,培養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 2、通過教師講解及學習學生能夠運用唯物史觀辯證分析維新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的歷史意義。 3、學生通過了解《馬關條約》簽訂以來,在救亡背景下各階級對國家出路的探索感受感受中國人民不屈的斗爭精神,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和責任感。教學重難點: 重點:戊戌維新運動、八國聯軍侵華 難點:義和團運動的性質以及對它的評價,《辛丑條約》的影響教學方法:主要為歷史問題探究教學法,輔為討論法、講授法教學用具:無教 學 過 程過程及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課堂導入(5分鐘) 用近代著名的時事漫畫《時局圖》進行導入:展現帝國主義列強對于中國的瓜分態勢,但是當時的大多數民眾及清政府仍然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 提問:中華民族的舊夢何時才能醒來? 學生跟隨教師思考這幅漫畫反映了當時的中國什么樣的社會危機,及其中元素的內涵具體,并齊聲朗讀旁邊的詩歌體會其情感。 學生能夠把握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并培養其史料實證(讓學生認識多種史料類型)能力。運用詩歌創設當時國家危亡的歷史情景。2、新課講授(35分鐘) 一、甲午驚夢 引用梁啟超對于《馬關條約》簽訂的相關評述,啟發學生思考:《馬關條約》的簽訂究竟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對《馬關條約》主要內容進行分析,從各方面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甲午戰敗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提出問題面對這樣的社會危機,中華民族又應該怎樣救亡圖存呢?提出【主要設問1】:甲午戰敗后,國家出路的探索有了什么發展? 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唯有實行變革,才能救亡圖存,決心學習西方制度,進行維新改良,由此開始了一場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 二、戊戌變法 (一)內部基礎 有了試圖變革的想法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有內部的基礎條件,《馬關條約》簽訂以來,面對危局,社會各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從經濟、政治、思想三方面來敘述戊戌變法運動的內部基礎。其中用康有為、梁啟超在著作中的主要觀點反應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主要主張。 (二)先進知識分子(資產階級維新派) 選取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康有為在戊戌變法中的主要措施探究維新運動發展過程。 思考:康有為能夠成功上書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除了他個人維新思想的逐漸成熟和努力外,還離不開朝廷內各級官員的支持,隨著民族危機的逐漸加深,越來越多的官員開始思考變法的可行性。實際上,同學們要認識到是各級官員與部分讀書人共同推進了維新運動的開展,而絕非康有為一人之力。 上層統治者 康有為上書的奏折終于送達到了光緒帝手中,作為上層統治者的光緒帝的反應。 1895年6月11日,光緒帝在維新派推動下,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在之后的103天里,先后發布了上百道變法詔令,涉及到社會各方面除舊布新的措施。 (四)百日維新 組織學生閱讀表格進行小組討論思考【主要問題2】:與洋務運動相比,維新變法有何異同? 與最初思想主張的比較? 進步性與妥協性 自“百日維新”開始,清政府中的守舊勢力以種種理由阻止變法的開展。 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殺戊戌六君子,變法期間的改革措施除了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廢除,變法最終失敗。 【主要問題3】: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和上述材料,進行小組討論分析為何維新變法失敗了? 最后得出結論:民族資產階級探索出的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行不通! 【過渡】:戊戌變法的結果雖然失敗了,但是有學者認為這次變法運動具有特別的意義,為中國近代化奠定了基礎。為何會有這樣的觀點? 【主要問題4】:維新變法運動留下了什么寶貴遺產? 引導設問:學會、學堂、報館是什么?其創辦原因及背后階級主要是什么? 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促進新思想的傳播。 【過渡】:如果你有個朋友沒有聽過包老師講的內容,想去深入了解戊戌變法,但不知從何下手怎樣去選擇課外文獻閱讀,目前有以上三則文獻材料,你會怎樣向他推薦? 一一說明三則文獻材料的不同和特點。 【過渡】:我們在第一章的時候提到這一時期中國的歷史主題由自強轉為救亡,而戊戌維新運動的失敗也證明了民族資產階級探索出的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行不通!那么當時社會上有另一股力量也在探索著救亡圖存的道路,他們就是農民階級。不過相對于戊戌變法是自上而下的變革,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自下而上進行進行著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下面我們來進入第三章“庚子事變”。 庚子事變 背景 【主要問題5】:結合教材及材料,分析義和團運動爆發的原因? 主要探究深層原因。 補充義和揭帖和《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在史料類型上的區別,前者為一手史料,后者為二手史料。 (二)過程 講述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過程。 (三)評價 那么這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究竟是一次愛國斗爭還是禍國導引,我們該怎樣去評價它呢?同學們先別急著回答,從老師提供的史料中尋找答案。 我們再進行一下橫向對比,將義和團運動與戊戌維新運動進行比較,除了階級主體和措施內容外,這兩次運動相比有什么主要的不同。 辛丑國變 【過渡】:在史學界學者評價義和團運動是一場禍國運動的時候給出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它直接導致了八國聯軍侵華,但同學們想想如何沒有義和團運動,列強難道真的就不會有這次侵略嗎? 很明顯并非如此,列強想使人相信,它只是在平定暴亂,幫助合法的中國政府恢復正常的秩序。但我們回望鴉片戰爭以來的歷史,帝國主義用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一個又一個的條約不斷擴大在華權益,侵害中國主權和利益,半殖民化程度不斷加深。 (一)原因分析 引出八國聯軍侵華的根本原因。 【主要問題6】:結合教材梳理八國聯軍侵華的過程思考本次戰爭期間中國的斗爭主體是? 重點在地方勢力的隱身,進而引出東南互保這一重點。 (二)東南互保 引導學生根據材料對東南互保進行評析。 (三)危機加深(《辛丑條約》的簽訂) 讓學生閱讀課本并填寫表格。 【主要問題7】:《辛丑條約》與之前的條約相比有何不同? 最悲哀的是甚至連反抗都不允許,清政府淪為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跟隨老師講述和設問對于《馬關條約》主要內容進行回顧,并對應其主要內容分析對中國社會的主要影響。 意識到甲午戰敗后中國人的歷史主題已經由自強轉為了救亡,閱讀材料思考不同的主題背景下國家出路的探索有了什么新發展? 學生由此進入戊戌變法運動內容的學習,帶著一個主要問題:戊戌變法是怎樣探索國家出路,挽救民族危機的。 學生學習戊戌變法運動的內部背景,抓住民資資產階級的初步發展和維新思想這兩個關鍵點。 學生仔細閱讀表格材料主要了解康有為上書背景及結果,思考影響康有為上書結果的過程是什么? 學生理解光緒帝作為上層統治者在甲午戰敗后也認識到了變法的必要性,由此促進了維新變法的開展。了解維新變法開展過程史實及主要措施和影響。 學生通過表格了解百日維新各方面的除舊布新的措施及其作用并與洋務運動進行對比認識到維新變法運動的進步性,并將具體的措施與維新思想的主張進行比較認識到其局限性。 學生仔細閱讀材料思考維新變法運動的有利影響,認識到其思想啟蒙作用,運用唯物史觀辯證分析維新變法的意義。 學生根據老師的提問思考并進行回答,如果對于以上史料感興趣可以課后閱讀。 學生跟隨教師思路進入下一子目的學習,理解戊戌維新運動與義和團運動的不同。 學生閱讀史料進行深入思考。 學生認真聽教師講述,對于義和團運動發展過程基礎史實有所了解。 學生進行史料閱讀,根據史料分析義和團運動的性質。并將其與戊戌維新運動進行比較。 學生跟隨教師思路思考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并根據表格回顧鴉片戰爭以來的歷史知識。 學生閱讀課本了解八國聯軍侵華的國過程并思考其斗爭主體。 了解東南互保協議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并結合當時的局勢和史料對于東南互保的性質進行評析。 學生閱讀課本了解《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并填寫表格,對于關鍵問題進行思考,將其與其他條約進行對比,認識這一條約對于中國的危害。 創設情境,使得學生更好地認識到甲午戰敗給中國帶來的影響,當時中危機局面,也引導學生回顧上一課所學知識。 提出本課主要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史學重要觀點,提供更多樣的角度讓學生去理解和思考問題。提升歷史解釋的能力。 引導學生從經濟、政治、思想三方面來思考問題,理解三者之間的聯系,培養其唯物史觀的重要觀點:經濟基礎決定是上層建筑。 運用表格材料概述康有為為實行變法所作的努力其上書過程,能夠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維新運動的開展,認識到變革的趨勢。 通過文獻史料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 學生通過表格的問題的引導能夠更好地理解戊戌變法的進步性、妥協性。 通過小組討論促進學生之間溝通交流,進行思維碰撞,通過提供的材料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能力。 通過選擇題來考查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并提供學生如果想要深入研究的文獻推薦。 使得教學過渡更為自然,點出戊戌維新運動與義和團運動的區別。 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 用時間軸更好地展現義和團運動發展過程,增強學生時空觀念。 培養其史料閱讀和歷史解釋的能力。將其與戊戌維新運動進行比較,更能體現義和團運動的局限性。 自然過渡并引發學生深入思考,通過表格加深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印象。 揭露帝國主義列強侵華的實質。 突出重點,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評析能力。 使得學生認識到這一條約的危害,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3、小結(3min) 中國近代史不止是一部被侵略史、屈辱史,同時也是中國人民的反抗史,近代以來,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不同階級在不同時期對于國家出路進行了自己的探索,也有了一定的發展。雖然這些道路探索都最終失敗,但是卻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奠定了基礎。那么下一次將會是哪一階級去承擔探索出路的責任呢,是否將會能夠找到正確的道路呢?下節課我們將進入下一單元的學習。 跟隨教師思路一起回顧本單元所學的人民的斗爭反抗與國家出路的探索”這一條主線,對下一單元下一課的內容進行預習。 對于第本單元的一條線索“人民的斗爭反抗與國家出路的探索”進行系統的梳理,使得學生思路更清晰,內容更明確,引出下一單元下一課內容,激發學生興趣。作業布置 (2min) 對于本課另一條主線“外國列強的侵略與中國的危機的加深”進行強化基礎知識,思考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 學生填寫表格并對本單元基礎知識進行回顧,結合關鍵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對于本課另一條主線“外國列強的侵略與中國的危機的加深”進行強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