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 第7課國家治理視角下的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本課件借鑒了布洛赫倡導 “研究歷史,重在理解,而非評判”,“在我看來,歷史的意義在于理解,在時間中完成對自己和他人的理解”的思路,認為理解歷史必須在歷史與現實的思辨中不斷穿行。唯有透過歷史觸摸現實的肌膚,在歷史中不忘當下,在現實中聯系歷史,才能實現歷史與現實的交會,思考我們自身的生活。“情景—探究—感悟”教學模式是一種感受性學習方式。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師在教學中以教材為基礎以課程標準為導向,把所講教材的內容編制成有序的知識信息,輔助多種手段,如語言文字、圖片、等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走進歷史,綜合自己已有的知識觀點、看法、認識和態度、情感,最后得出結論,獲取歷史的啟迪。這樣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1.課程標準: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2.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 第7課 隋唐五代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本課通過三個子目,講述了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本課具有以下特點:時間跨度較大;處于承上啟下;內容多,立意深刻:以 “國家治理視角下的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作為貫穿整課的教學立意,對教材進行了整合,以 “一、選官之變之科舉制”、“二、中樞之變之三省六部制”、“ 三、賦稅之變之兩稅法”分別展開,線索清晰,重難點突出,導入新穎代入感強,設計問題緊扣教學立意,將史實描述與一定的歷史解釋結合起來,讓學生學會從歷史限制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關系出發進行思考:國家治理視角下的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國家解決社會問題的政治智慧,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概括能力,落實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學生情況分析此學段為高二年級內容。經過初中以及高一年級中國通史學習,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分析能力,比較熟悉歷史事件,已有一定的涉及和積累,有利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與深度學習,深化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但本課以 “國家治理視角下的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作為貫穿整課的教學立意,對教材進行了整合,以 “一、選官之變之科舉制”、“二、中樞之變之三省六部制”、“ 三、賦稅之變之兩稅法”,分別展開,線索清晰,重難點突出,導入新穎代入感強,設計問題緊扣教學立意,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概括能力,落實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落實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的培育,對學生來講具有挑戰性。以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生活閱歷來理解“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在中國歷史上所處的歷史地位,有一定難度,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分析】1.通過教科書和配套材料,認識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2.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結合漢至唐的選官制度,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選官制度變化的原因、趨勢及影響。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培養家國情懷。3.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搜集“中外朝”“三省六部制”等史料,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漢至唐中樞政務機構的變化及作用。4.通過學習,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結合賦稅制度的變革,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唐代兩稅法改革的背景、內容和影響,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教學重點:隋唐時期選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賦稅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教學難點教學難點:探究隋唐時期選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賦稅制度的變化與創新的背景、特點,理解在中國古代大一統下各個封建王朝為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及國家解決社會問題的而進行必要的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智慧,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培養家國情懷。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課前預習】 1.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前期課前準備,提出問題請教師有目的性地準備課程資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課堂導入】通過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相關材料,導入本課學習。請同學們思考:什么是制度創新?如何認識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 ?理解制度變化與創新對國家治理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這些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討的主題。 讓學生初步了解本課的學習要點一、放在歷史時空下思考 一、放在歷史時空下思考1.自主學習:設置問題情境 問題1:閱讀上述時空坐標,初步感受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在國家治理發展史的歷史地位。 記憶,練習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歸納出答案。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二、選官之變之科舉制 (一)復習舊課1.思考:想一想,隋唐以前中國選官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呢?材料:(英國擁有)很大的,不斷擴展的海外殖民地。……英國還擁有更多的,可作工業革命的資金用的流動資本,源源流入英國的商業利潤比流入其他任何國家的都多。……由于行會較早瓦解,由于對傳統的條塊農田的圈占,英國獲得了充裕的流動勞動力。……貧窮的農民失去了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當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則,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請回答:根據材料,概括該學者認為工業革命的爆發首先需要滿足的三項因素;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8世紀的英國是如何滿足這些因素,從而促成了工業革命的首先爆發。2.合作探究:【核心概念】什么是科舉制?問題2:歸納科舉制的背景 3.合作探究問題 3:科舉制對中國歷代王朝統治有什么影響?易錯點撥4.知識歸納: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演變試題鞏固:兩個試題 記憶,練習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歸納出答案。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帶問題閱讀教材,歸納出答案。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畫出知識框架,并作出說明。記憶,練習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歸納出答案。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帶問題閱讀教材,歸納出答案。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畫出知識框架,并作出說明。記憶,練習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歸納出答案。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帶問題閱讀教材,歸納出答案。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畫出知識框架,并作出說明。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歸納概括能力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歸納概括能力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歸納概括能力三、中樞之變之三省六部制” 【一】夯實基礎:制度建樹——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 1自主學習:夯實基礎:制度建樹——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 2.自主學習:問題情境問題1:分工合作的三省職能是什么?是如何運作的? 3.歷史解釋:問題情境問題2.分工合作的三省,辦公機構卻被隔離成內廷、外廷兩部分,為什么?問題3.參與決策的內廷被分為中書、門下兩省,這一設計有何作用 4.歷史解釋:問題情境材料:凡有政事,先由中書取旨撰擬詔敕,付門下審覆,再下尚書施行;步驟精密……惟是事權分立,往往發生流弊,尤以中書門下兩省,或論難往來,各逞意氣。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長官合署辦公,是謂政事堂,此實唐代宰相制度之一進步也。 ——嚴耕望《唐代文化約論》 材料:漢代宰相是首長制,唐代宰相是委員制。最高議事機關稱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須用皇帝詔書名義頒布者,事先由政治堂開會議決,送進皇宮畫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蓋印中書門下之章發下。沒有政事堂蓋印,即算不得詔書,在法律上沒有合法地位……皇帝不能獨裁,宰相同樣不能獨裁。 ——摘編自錢穆《國史新論》 思考:4.如何評價分工合作的三省六部制?5.重點知識探究:【歷史探微】政事堂議事制度 材料:唐初設政事堂于門下省。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原僅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右仆射),是當朝宰相。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參加政事堂會議,稱為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以后逐漸統一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名),亦為宰相。 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為宰相、參知政事議事辦公處。政事堂囊括門下、中書和尚書三省的大部或主要職權,是最高行政機構。 元、明、清時,不再設政事堂。6.精準突破:漢唐以來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特點 ①皇帝通過不斷壓抑、削弱相權來加強皇權。宰相制度沿著相權的步步削弱,君權的逐漸強化這根主線發展演變。②中朝官向外朝官轉化。中朝在牽制、架空外朝的同時,久而久之逐步發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機構。③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由實位到虛位反映的是宰相權限及權威的下降,宰相不再專職是對相權的限制壓縮。④宰相權力不斷分化。宰相既實行分權,在同一機構中,往往設置幾個宰相職位,又注重事權的相對集中,彌補分權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記憶,練習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歸納出答案。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帶問題閱讀教材,歸納出答案。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畫出知識框架,并作出說明。記憶,練習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歸納出答案。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帶問題閱讀教材,歸納出答案。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畫出知識框架,并作出說明。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帶問題閱讀教材,歸納出答案。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畫出知識框架,并作出說明。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歸納概括能力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家國情懷價值觀.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歸納概括能力四、賦稅之變之兩稅法 (一)知識整合:唐初之租庸調制 1.自主學習: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結合時間軸、課本內容及材料,概述唐初之租庸調制相關知識。 2.合作探究:史料閱讀(教材43頁)史書這樣概括兩稅法的實行背景: 唐初賦斂之法曰租庸調……玄宗之末,版籍浸壞,多非其實。及至德兵起,所在賦斂,迫趣(cù)取辦,無復常準。賦斂之司增數而莫相統攝,各隨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紀極。民富者丁多,率為官為僧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故上戶優而下戶勞。吏因緣蠶食,旬輸月送,不勝困弊,率皆逃徙為浮戶,其土著百無四五。至是,炎建議作兩稅法。……其租庸調、雜徭 悉省。 ——《資治通鑒》卷226問題2.知識整合:唐后期之兩稅法背景、內容、影響。3.合作探究:史料解釋問題3:對比唐初之租庸調制、兩稅法,從中探究隋唐時期制度的變化與創新。4.合作探究:史料解釋材料:照大歷十四年所收之數作為標準。故陸贄說:“此乃采非法之權令以為經制,總無名之暴賦以立恒規。”他批評政府不體恤民間困苦,把平時征收的稅如“急備”、“供軍”、“折估”、“宣索”、“進奉”等各種攤派,全部加入兩稅法中,一并征取。……前者(租庸調制)授田征租之制,后者(兩稅法)卻是僅征租而不授田。故兩稅制已完全喪失為民制產之精神,造成社會上貧富更加懸殊,土地兼并益發猖狂。 ——錢穆講授,葉龍記錄整理《中國經濟史》第十章 問題4.閱讀課本P43【問題探究】中的兩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評議兩稅法并談談你對兩稅法利弊的認識 5.知識拓展:賦稅制度的演變歷程——人丁與財產的流變 記憶,練習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歸納出答案。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帶問題閱讀教材,歸納出答案。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畫出知識框架,并作出說明。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帶問題閱讀教材,歸納出答案。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記憶,練習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歸納出答案。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帶問題閱讀教材,歸納出答案。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家國情懷價值觀.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家國情懷價值觀.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辨析能力.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家國情懷價值觀.課堂小結 教學評價設計:制度變化與創新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重要內容。本課以“國家治理視角下的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作為貫穿整課的教學立意,對教材進行了整合,以 “一、選官之變之科舉制”、“二、中樞之變之三省六部制”、“ 三、賦稅之變之兩稅法”分別展開,線索清晰,重難點突出,導入新穎代入感強,設計問題緊扣教學立意,將史實描述與一定的歷史解釋結合起來,讓學生學會從歷史限制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關系出發進行思考:國家治理視角下的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國家解決社會問題的政治智慧。本課通過案例創設的歷史情境、圖片、史料研習等方式,讓學生理解在中國古代大一統下各個封建王朝為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及國家解決社會問題的而進行必要的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智慧,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概括能力,落實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更為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優越性,從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記憶,練習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歸納出答案。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帶問題閱讀教材,歸納出答案。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家國情懷價值觀教學反思本課內容豐富,概念性強,又涉及國體和政體這些概念,學習難度較大。但對本課學習較為有利的是學生對本課知識已有一定的涉及和積累,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具有積淀作用。另外,本課以“國家治理視角下的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作為貫穿整課的教學立意,對教材進行了整合,以 “一、選官之變之科舉制”、“二、中樞之變之三省六部制”、“ 三、賦稅之變之兩稅法”分別展開,線索清晰,重難點突出,導入新穎代入感強,設計問題緊扣教學立意,將史實描述與一定的歷史解釋結合起來,讓學生學會從歷史限制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關系出發進行思考:國家治理視角下的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國家解決社會問題的政治智慧。本課通過案例創設的歷史情境、圖片、史料研習等方式,讓學生理解在中國古代大一統下各個封建王朝為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及國家解決社會問題的而進行必要的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智慧,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概括能力,落實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更為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優越性,從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另外,在實施教學后,發現此課跨度大,綜合性強,以專題形式編排,因缺乏橫向時代背景的烘托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存在很大難度,需要教師的引導。分析歷史問題的環節耗時較長,教學時間緊張,難以在課堂上充分拓展。建議兩節課完成教學任務。經過教學實踐,建議搜集一些視頻資料,能增加歷史形象感且有助于理解時代背景,適當降低學生理解難度。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