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初中_歷史與社會_中國古代史_明清時期_明清帝國的興替一、單選題1.明孝陵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謚“孝慈”,故名孝陵,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下列史實與明太祖有關的是( )①廢除丞相和中書省,提升六部的職權 ②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③設立錦衣衛特務機構 ④設立軍機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鄭和七下西洋,長駛遠駕,“示中國富強”。如此盛大的遠航,卻突如其來,悄然而去。“鄭和之后,再無鄭和”。其直接原因是( )A.明朝國力的衰退 B.科學技術的落后C.西方列強的侵略 D.八股取士的影響3.民國學者、歷史學家郭沫若這樣評價李自成:“他是農民革命史中一位偉大的人物。從陜北發動革命,以抗糧均田為號召,轉戰十余年。”他的主要事跡不包括( )A.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 B.建立了“大順”政權C.推翻了明王朝的統治 D.為了抗擊清軍而起義4.明朝嚴格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自己隨意發揮。否則,考生就會被認為是離經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錄取。這段文字反映了( )A.科舉制已僵化 B.科舉制被廢除C.文字獄的禁錮 D.民族矛盾尖銳5.《稗史匯編》中寫道:“(明)京官每旦人朝,必與妻子訣,暮無事則相慶,以為又活一日。”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 B.農民起義頻繁發生C.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 D.政務繁忙難以應對6.下面是明代《流民圖》(局部),下列與該圖契合的主題是( )A.滿洲興起與清兵入關 B.李自成起義備受擁護C.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 D.弘揚中華傳統藝術7.“讀書人,最不齊,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道,變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圣門高弟。……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這段材料反映了( )A.魏晉以來權貴子弟把持高官B.隋朝時開始分科考試選拔官員C.唐朝時將詩賦作為科舉考試內容D.明清時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8.《明史》中記載:“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蓋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材料反映了( )A.明朝科舉完全沿用唐、宋舊制 B.明朝重視科舉考試的形式C.明朝采用八股取士的科考方式 D.明朝考試內容的范圍較寬9.我國的科舉制度最開始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但后來卻束縛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社會的進步。這種轉變始于( )A.設置進士科 B.八股取士C.開創殿試制度 D.設廠衛機構10.下列選項中不是明末農民戰爭爆發原因的是( )A.明朝后期,政治腐敗B.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C.政府不斷加派賦稅,農民又遭天災D.歐洲殖民者的侵略11.“一天,明朝大臣宋濂在家里請客,第二天上朝時,朱元璋問他請了哪些客人,做了什么菜,是否喝酒了。宋濂一一作答,朱元璋笑著說:“很好,沒有騙我。”這件事反映的實質是( )。A.皇權的強化 B.君臣關系親善C.君臣關系緊張 D.皇帝關心大臣12.《明史·職官志》記載:“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參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誅丞相胡惟庸,遂罷中書省。其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明太祖這樣做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強中央集權 B.強化君主專制C.提高行政效率 D.實現權力制衡13.如圖是明朝統治者改革行政機構示意圖。該圖體現出明朝政治最突出的特征是( )A.君權加強 B.政權分立 C.地方割據 D.思想禁錮14.“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韻味傳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歷史,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文化的( )A.淵源流長 B.推陳出新 C.博大精深 D.包容廣納15.蘇州盛澤鎮在明朝中期還是一個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兩岸綢絲牙行,約有千百余家”。可見,蘇州盛澤鎮的繁榮主要得益于( )A.棉紡織業基地出現 B.全國性商貿中心形成C.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 D.絲織業的快速發展16.明朝中后期,在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現象.這反映了( )A.經濟重心的南移 B.江南地區的開發C.政府重視手工業 D.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17.明朝的商品經濟相當活躍,下列屬于這一時期全國性商貿城市的是( )A.北京和東京 B.北京和南京 C.長安和南京 D.東京和洛陽18.明代全國的絲織業中心是( )A.越州 B.景德鎮 C.蘇州 D.邢州19.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下列屬于明朝瓷器典型代表的是( )A.唐三彩 B.青花海水性龍紋扁瓶C.冰裂紋瓷碗 D.白瓷執壺20.朱元璋登基為皇帝,但是他吃不到( )A.饅頭 B.東坡肉 C.玉米粥 D.葡萄、石榴21.明朝時,太湖地區出現大量“以機為田,以梭為耒”的家庭;蘇州盛澤鎮及近鎮各村居民“盡逐絲綢之利”;松江地區男女幾乎均以棉織為業;景德鎮有制瓷窯1000多座。綜合分析這些現象,可以直接得出的結論是( )A.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B.地區性社會分工擴大C.手工業生產力提高 D.商品經濟高度發展22.仔細觀察下面的中國古代史年代尺,圖中符號所代表的明朝的應該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明太祖廢除了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廢除行中書省,實設立直屬中央的三司;明太祖設立“錦衣衛”,兼管對臣民的監視、偵查,錦衣衛由皇帝直接指揮,不受法律的約束,因此與明太祖有關的是①②③,A項符合題意;而設立軍機處則是清朝加強君權的措施,排除。綜上所述B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明朝加強君權的知識點,應把握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2.【答案】A【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知識,明朝明成祖時期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發展,因此有條件支持鄭和下西洋這樣的遠洋航海活動,但是鄭和下西洋耗費巨大,隨著明朝國力的衰退,難以支持這樣盛大的遠航,A正確;科學技術的落后并不是鄭和下西洋停止的直接原因,B排除;西方列強的侵略是明清實行海禁”、團關鎖國政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明朝鄭和下西洋停止的直接原因,C排除;八股取士的主要危害是禁調了人們的思想,培養皇帝的奴仆,但不是鄭和下西洋停止的直接原因,D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鄭和下西洋的相關史實。3.【答案】D【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李自成起義。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李自成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他提出“均由免賦”的口號,建立了大順政權,推翻了明王朝的統治,A 、 B 、 C 不符合題意;為了抗擊清軍而起義不是李自成的事跡,符合題意故選 D;故答案為D。【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李自成起義的相關知識。4.【答案】A【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不準考生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必須分成八部分,稱為“八股文”,八股取士讓許多讀書人為了中試,只顧埋頭攻讀經書,鉆研八股,不講求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后,他們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八股取士禁錮了人的頭腦,束縛了人的思想;選拔的人才與國計民生毫無關系,缺乏真才實學;阻礙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所以選項A正確;選項BCD從材料中無法體現出來,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 本題考查明朝的八股取士。明朝的八股取士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反映了科舉制已僵化。5.【答案】C【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 依據題干中引文的大意是當時京城的官員每天上早朝,一定要先和妻子說訣別的話,等到晚上活著回來,就一起慶祝,覺得是又多活了一天,表明官員受到嚴格的監視。結合所學可知,朱元璋時,設立錦衣衛,明成祖時,又設立特務機構東廠,由宣宮負責,對言吏百姓進行監視、逮捕和處罰,所以C項符合題意;而ABD三項均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故答案為: C。【點評】 本題考查明朝君權加強的措施。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兼管對臣民的監視、偵查,侍衛親軍,由皇帝直接指揮。6.【答案】C【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A. 滿洲興起與清兵入關 ,不符合題意;B. 李自成起義備受擁護 ,不符合題意;C.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明朝時期,人民生活困難,四處流浪,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由于明朝后期,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各級官吏瘋狂剝削壓榨人民造成的,故選項C符合題意;D. 弘揚中華傳統藝術 ,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需要學生先看懂圖片含義,之后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7.【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A. 魏晉以來權貴子弟把持高官 ,不符合題意;B. 隋朝時開始分科考試選拔官員 ,不符合題意;C. 唐朝時將詩賦作為科舉考試內容 ,不符合題意;D.依據題干信息“ 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道,變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圣門高弟。……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承題、破題這是明清時期八股文的格式,這里顯示的是采用八股取士,結果變成死讀書,對國家百姓無益,故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語句,結合所學知識判斷出這是八股取士,再接題干信息理解其影響回答。8.【答案】C【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A. 明朝科舉完全沿用唐、宋舊制,不符合題意;B. 明朝重視科舉考試的形式,不符合題意;C.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明朝科舉開始有了新變化,采用八股取士,故選項C符合題意;D. 明朝考試內容的范圍較寬,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細心讀材料,對題干信息進行理解回答,注意這是文言文,要先讀懂材料含義。9.【答案】B【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A.設置進士科,不符合題意;B.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到了明朝時期,科舉考試對考試答卷進行了嚴格規定,這就是八股取士,這種做法,使得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故選項B符合題意;C. 開創殿試制度 ,不符合題意;D. 設廠衛機構 ,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識記。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理解識記回答,這類知識點,最好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10.【答案】D【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A. 明朝后期,政治腐敗 ,不符合題意;B.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不符合題意;C. 政府不斷加派賦稅,農民又遭天災 ,不符合題意;D.依據所學知識可知,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有明朝后期,政治腐敗,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 政府不斷加派賦稅,農民又遭天災 ,難以存活,但是沒有歐洲殖民者的侵略,故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理解識記回答,注意題干中的“不是”字樣,細心辨別備選項。11.【答案】A【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A.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皇帝對臣子的言行完全掌握,這是通過錦衣衛等特務機構,這說明皇帝通過特務機構完全掌握了臣子的言行,實質上是皇權不斷加強,故選項A符合題意;B.君臣關系親善,不符合題意;C.君臣關系緊張,不符合題意;D.皇帝關心大臣,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現象呈現的實質,注意題干顯示的是現象,這里強調的是實質,要注意區別。12.【答案】B【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A.加強中央集權,不符合題意;B.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明太祖朱元璋罷免了一些官職機構,特別是丞相,只留下一部分官職, 這樣做的直接目的是強化君主專制,把權利收到皇帝手中,故選項B符合題意;C.提高行政效率,不符合題意;D.實現權力制衡,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時,現依據題干信息,看懂題干信息的含義,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回答,注意區分選項A和B。13.【答案】A【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A.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最高統治者下面設立了眾多的機構,而它們最終要聽命于最高統治者,這體現出明朝政治最突出的特征是軍權加強,故選項A符合題意;B.政權分立,不符合題意;C.地方割據,不符合題意;D.思想禁錮,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細心觀察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14.【答案】A【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依據題干“韻味傳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歷史”反映了青花瓷穿越千年,依然在今天綻放光彩,說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而“穿越千年”更強調的中華文化的影響之廣之深,A項符合題意。由此可知BCD三項不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的基本定位是理解型;主要陳述了青花瓷韻味傳神的相關內容;在材料中,“穿越千年”、“青花瓷”等是解題的關鍵所在,根據題目可知,解答此題要從中華文化的特點入手:淵源流長,歷久彌新。15.【答案】D【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那市上兩岸綢絲牙行,約有千百余家”可知,明朝時期隨著蘇州紡織業的發展,出現了專門的生產地區,蘇州盛澤鎮便是當時的一例,從材料可以看出綢絲牙行數目較多反映了當時絲織業的快速發展,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絲綢業的發展,和棉紡織業基地出現無關,A項錯誤。從材料不能看出全國性商貿中心形成,B項說的絕對,排除。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是在漢朝時期,C項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需要結合材料對材料中的現象進行分析,“那市上兩岸綢絲牙行,約有千百余家”反映上來當時絲織業的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通過分析材料得出正確答案。16.【答案】D【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現象可知,機工是出力者,是早期的雇傭工人,而出資的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這是資本主義雇傭形式的出現,反映的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A項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宋朝時期;B項江南地區開發是在宋朝時期得以開發的;C項材料內容沒有體現。故答案為:D。【點評】解答本題首先排除不屬于明朝中后期出現的現象AB項,再根據題干中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可知,這是早期的資本主義雇傭關系的出現,由此可知D項符合題意。17.【答案】B【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明朝的商品經濟相當活躍,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北京是首都,集軍事政治經濟于一身,它成為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南京是明朝開國時的都城,由于它地理位置屬沿海,比較便于發展海外貿易,也成為全國性的商貿城市,故B符合題意;東京屬于日本的城市,故AD不合題意;長安在唐朝屬于全國性商貿城市,故C不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抓住題干關鍵詞“明朝、全國性商貿城市”是解題的關鍵,北京是首都,集軍事政治經濟于一身,它成為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南京是明朝開國時的都城,由于它地理位置屬沿海,比較便于發展海外貿易,也成為全國性的商貿城市。18.【答案】C【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棉紡織業在明代已從南方推向北方,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南京在清代后來居上。所以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19.【答案】B【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屬于明朝瓷器典型代表的是青花海水性龍紋扁瓶。明清時期,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所產的青花瓷器,暢銷海內外,故B符合題意;唐三彩、冰裂紋瓷碗、白瓷執壺與題干不符,故ACD不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需要靈活運用明清時期,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所產的青花瓷器,暢銷海內外。20.【答案】C【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饅頭出現在三國時期,東坡肉出現在北宋,葡萄和石榴在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后,由西域傳入中原,玉米在明代后期由美洲傳入中國,清代得到大面積推廣,C符合題意,ABD與題意不符,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饅頭、東坡肉、玉米、葡萄、石榴出現的時間。21.【答案】B【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期,太湖地區出現紡織家庭,蘇州絲織業發達,松江地區發展棉織業,景德鎮發展瓷器業,可以看出各地區根據具體的情況,出現不同的分工,那么直接反映的就是地區社會分工擴大了,選項B正確;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材料不能反映,選項A不符合題意;手工業生產力提高,材料也沒有體現,選項C不符合題意;商品經濟高度發展,與題干材料信息不符,選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根據材料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地區社會分工擴大,沒有體現生產力水平提高,從而得出結論。22.【答案】C【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建立和滅亡的時間為公元618年——970年;南宋建立和滅亡的時間為公元1127——1176年;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時間為公元1206——1368年。所以③是元朝的時間,故答案為:C。【點評】解答本題是關鍵是掌握各個朝代存在的時間段,不要混淆知識點。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初中_歷史與社會_中國古代史_明清時期_明清帝國的興替一、單選題1.明孝陵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謚“孝慈”,故名孝陵,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下列史實與明太祖有關的是( )①廢除丞相和中書省,提升六部的職權 ②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③設立錦衣衛特務機構 ④設立軍機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明太祖廢除了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廢除行中書省,實設立直屬中央的三司;明太祖設立“錦衣衛”,兼管對臣民的監視、偵查,錦衣衛由皇帝直接指揮,不受法律的約束,因此與明太祖有關的是①②③,A項符合題意;而設立軍機處則是清朝加強君權的措施,排除。綜上所述B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明朝加強君權的知識點,應把握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2.鄭和七下西洋,長駛遠駕,“示中國富強”。如此盛大的遠航,卻突如其來,悄然而去。“鄭和之后,再無鄭和”。其直接原因是( )A.明朝國力的衰退 B.科學技術的落后C.西方列強的侵略 D.八股取士的影響【答案】A【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知識,明朝明成祖時期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發展,因此有條件支持鄭和下西洋這樣的遠洋航海活動,但是鄭和下西洋耗費巨大,隨著明朝國力的衰退,難以支持這樣盛大的遠航,A正確;科學技術的落后并不是鄭和下西洋停止的直接原因,B排除;西方列強的侵略是明清實行海禁”、團關鎖國政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明朝鄭和下西洋停止的直接原因,C排除;八股取士的主要危害是禁調了人們的思想,培養皇帝的奴仆,但不是鄭和下西洋停止的直接原因,D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鄭和下西洋的相關史實。3.民國學者、歷史學家郭沫若這樣評價李自成:“他是農民革命史中一位偉大的人物。從陜北發動革命,以抗糧均田為號召,轉戰十余年。”他的主要事跡不包括( )A.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 B.建立了“大順”政權C.推翻了明王朝的統治 D.為了抗擊清軍而起義【答案】D【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李自成起義。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李自成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他提出“均由免賦”的口號,建立了大順政權,推翻了明王朝的統治,A 、 B 、 C 不符合題意;為了抗擊清軍而起義不是李自成的事跡,符合題意故選 D;故答案為D。【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李自成起義的相關知識。4.明朝嚴格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自己隨意發揮。否則,考生就會被認為是離經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錄取。這段文字反映了( )A.科舉制已僵化 B.科舉制被廢除C.文字獄的禁錮 D.民族矛盾尖銳【答案】A【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不準考生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必須分成八部分,稱為“八股文”,八股取士讓許多讀書人為了中試,只顧埋頭攻讀經書,鉆研八股,不講求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后,他們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八股取士禁錮了人的頭腦,束縛了人的思想;選拔的人才與國計民生毫無關系,缺乏真才實學;阻礙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所以選項A正確;選項BCD從材料中無法體現出來,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 本題考查明朝的八股取士。明朝的八股取士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反映了科舉制已僵化。5.《稗史匯編》中寫道:“(明)京官每旦人朝,必與妻子訣,暮無事則相慶,以為又活一日。”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 B.農民起義頻繁發生C.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 D.政務繁忙難以應對【答案】C【知識點】皇權膨脹【解析】【分析】 依據題干中引文的大意是當時京城的官員每天上早朝,一定要先和妻子說訣別的話,等到晚上活著回來,就一起慶祝,覺得是又多活了一天,表明官員受到嚴格的監視。結合所學可知,朱元璋時,設立錦衣衛,明成祖時,又設立特務機構東廠,由宣宮負責,對言吏百姓進行監視、逮捕和處罰,所以C項符合題意;而ABD三項均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故答案為: C。【點評】 本題考查明朝君權加強的措施。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兼管對臣民的監視、偵查,侍衛親軍,由皇帝直接指揮。6.下面是明代《流民圖》(局部),下列與該圖契合的主題是( )A.滿洲興起與清兵入關 B.李自成起義備受擁護C.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 D.弘揚中華傳統藝術【答案】C【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A. 滿洲興起與清兵入關 ,不符合題意;B. 李自成起義備受擁護 ,不符合題意;C.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明朝時期,人民生活困難,四處流浪,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由于明朝后期,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各級官吏瘋狂剝削壓榨人民造成的,故選項C符合題意;D. 弘揚中華傳統藝術 ,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需要學生先看懂圖片含義,之后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7.“讀書人,最不齊,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道,變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圣門高弟。……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這段材料反映了( )A.魏晉以來權貴子弟把持高官B.隋朝時開始分科考試選拔官員C.唐朝時將詩賦作為科舉考試內容D.明清時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A. 魏晉以來權貴子弟把持高官 ,不符合題意;B. 隋朝時開始分科考試選拔官員 ,不符合題意;C. 唐朝時將詩賦作為科舉考試內容 ,不符合題意;D.依據題干信息“ 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道,變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圣門高弟。……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承題、破題這是明清時期八股文的格式,這里顯示的是采用八股取士,結果變成死讀書,對國家百姓無益,故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語句,結合所學知識判斷出這是八股取士,再接題干信息理解其影響回答。8.《明史》中記載:“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蓋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材料反映了( )A.明朝科舉完全沿用唐、宋舊制 B.明朝重視科舉考試的形式C.明朝采用八股取士的科考方式 D.明朝考試內容的范圍較寬【答案】C【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A. 明朝科舉完全沿用唐、宋舊制,不符合題意;B. 明朝重視科舉考試的形式,不符合題意;C.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明朝科舉開始有了新變化,采用八股取士,故選項C符合題意;D. 明朝考試內容的范圍較寬,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細心讀材料,對題干信息進行理解回答,注意這是文言文,要先讀懂材料含義。9.我國的科舉制度最開始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但后來卻束縛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社會的進步。這種轉變始于( )A.設置進士科 B.八股取士C.開創殿試制度 D.設廠衛機構【答案】B【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A.設置進士科,不符合題意;B.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到了明朝時期,科舉考試對考試答卷進行了嚴格規定,這就是八股取士,這種做法,使得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故選項B符合題意;C. 開創殿試制度 ,不符合題意;D. 設廠衛機構 ,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識記。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理解識記回答,這類知識點,最好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10.下列選項中不是明末農民戰爭爆發原因的是( )A.明朝后期,政治腐敗B.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C.政府不斷加派賦稅,農民又遭天災D.歐洲殖民者的侵略【答案】D【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A. 明朝后期,政治腐敗 ,不符合題意;B.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不符合題意;C. 政府不斷加派賦稅,農民又遭天災 ,不符合題意;D.依據所學知識可知,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有明朝后期,政治腐敗,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 政府不斷加派賦稅,農民又遭天災 ,難以存活,但是沒有歐洲殖民者的侵略,故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理解識記回答,注意題干中的“不是”字樣,細心辨別備選項。11.“一天,明朝大臣宋濂在家里請客,第二天上朝時,朱元璋問他請了哪些客人,做了什么菜,是否喝酒了。宋濂一一作答,朱元璋笑著說:“很好,沒有騙我。”這件事反映的實質是( )。A.皇權的強化 B.君臣關系親善C.君臣關系緊張 D.皇帝關心大臣【答案】A【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A.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皇帝對臣子的言行完全掌握,這是通過錦衣衛等特務機構,這說明皇帝通過特務機構完全掌握了臣子的言行,實質上是皇權不斷加強,故選項A符合題意;B.君臣關系親善,不符合題意;C.君臣關系緊張,不符合題意;D.皇帝關心大臣,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現象呈現的實質,注意題干顯示的是現象,這里強調的是實質,要注意區別。12.《明史·職官志》記載:“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參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誅丞相胡惟庸,遂罷中書省。其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明太祖這樣做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強中央集權 B.強化君主專制C.提高行政效率 D.實現權力制衡【答案】B【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A.加強中央集權,不符合題意;B.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明太祖朱元璋罷免了一些官職機構,特別是丞相,只留下一部分官職, 這樣做的直接目的是強化君主專制,把權利收到皇帝手中,故選項B符合題意;C.提高行政效率,不符合題意;D.實現權力制衡,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時,現依據題干信息,看懂題干信息的含義,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回答,注意區分選項A和B。13.如圖是明朝統治者改革行政機構示意圖。該圖體現出明朝政治最突出的特征是( )A.君權加強 B.政權分立 C.地方割據 D.思想禁錮【答案】A【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A.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最高統治者下面設立了眾多的機構,而它們最終要聽命于最高統治者,這體現出明朝政治最突出的特征是軍權加強,故選項A符合題意;B.政權分立,不符合題意;C.地方割據,不符合題意;D.思想禁錮,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細心觀察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14.“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韻味傳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歷史,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文化的( )A.淵源流長 B.推陳出新 C.博大精深 D.包容廣納【答案】A【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依據題干“韻味傳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歷史”反映了青花瓷穿越千年,依然在今天綻放光彩,說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而“穿越千年”更強調的中華文化的影響之廣之深,A項符合題意。由此可知BCD三項不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的基本定位是理解型;主要陳述了青花瓷韻味傳神的相關內容;在材料中,“穿越千年”、“青花瓷”等是解題的關鍵所在,根據題目可知,解答此題要從中華文化的特點入手:淵源流長,歷久彌新。15.蘇州盛澤鎮在明朝中期還是一個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兩岸綢絲牙行,約有千百余家”。可見,蘇州盛澤鎮的繁榮主要得益于( )A.棉紡織業基地出現 B.全國性商貿中心形成C.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 D.絲織業的快速發展【答案】D【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根據材料“那市上兩岸綢絲牙行,約有千百余家”可知,明朝時期隨著蘇州紡織業的發展,出現了專門的生產地區,蘇州盛澤鎮便是當時的一例,從材料可以看出綢絲牙行數目較多反映了當時絲織業的快速發展,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絲綢業的發展,和棉紡織業基地出現無關,A項錯誤。從材料不能看出全國性商貿中心形成,B項說的絕對,排除。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是在漢朝時期,C項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需要結合材料對材料中的現象進行分析,“那市上兩岸綢絲牙行,約有千百余家”反映上來當時絲織業的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通過分析材料得出正確答案。16.明朝中后期,在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現象.這反映了( )A.經濟重心的南移 B.江南地區的開發C.政府重視手工業 D.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答案】D【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現象可知,機工是出力者,是早期的雇傭工人,而出資的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這是資本主義雇傭形式的出現,反映的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A項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宋朝時期;B項江南地區開發是在宋朝時期得以開發的;C項材料內容沒有體現。故答案為:D。【點評】解答本題首先排除不屬于明朝中后期出現的現象AB項,再根據題干中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可知,這是早期的資本主義雇傭關系的出現,由此可知D項符合題意。17.明朝的商品經濟相當活躍,下列屬于這一時期全國性商貿城市的是( )A.北京和東京 B.北京和南京 C.長安和南京 D.東京和洛陽【答案】B【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明朝的商品經濟相當活躍,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北京是首都,集軍事政治經濟于一身,它成為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南京是明朝開國時的都城,由于它地理位置屬沿海,比較便于發展海外貿易,也成為全國性的商貿城市,故B符合題意;東京屬于日本的城市,故AD不合題意;長安在唐朝屬于全國性商貿城市,故C不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抓住題干關鍵詞“明朝、全國性商貿城市”是解題的關鍵,北京是首都,集軍事政治經濟于一身,它成為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南京是明朝開國時的都城,由于它地理位置屬沿海,比較便于發展海外貿易,也成為全國性的商貿城市。18.明代全國的絲織業中心是( )A.越州 B.景德鎮 C.蘇州 D.邢州【答案】C【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棉紡織業在明代已從南方推向北方,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南京在清代后來居上。所以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19.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下列屬于明朝瓷器典型代表的是( )A.唐三彩 B.青花海水性龍紋扁瓶C.冰裂紋瓷碗 D.白瓷執壺【答案】B【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屬于明朝瓷器典型代表的是青花海水性龍紋扁瓶。明清時期,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所產的青花瓷器,暢銷海內外,故B符合題意;唐三彩、冰裂紋瓷碗、白瓷執壺與題干不符,故ACD不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需要靈活運用明清時期,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所產的青花瓷器,暢銷海內外。20.朱元璋登基為皇帝,但是他吃不到( )A.饅頭 B.東坡肉 C.玉米粥 D.葡萄、石榴【答案】C【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饅頭出現在三國時期,東坡肉出現在北宋,葡萄和石榴在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后,由西域傳入中原,玉米在明代后期由美洲傳入中國,清代得到大面積推廣,C符合題意,ABD與題意不符,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饅頭、東坡肉、玉米、葡萄、石榴出現的時間。21.明朝時,太湖地區出現大量“以機為田,以梭為耒”的家庭;蘇州盛澤鎮及近鎮各村居民“盡逐絲綢之利”;松江地區男女幾乎均以棉織為業;景德鎮有制瓷窯1000多座。綜合分析這些現象,可以直接得出的結論是( )A.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B.地區性社會分工擴大C.手工業生產力提高 D.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答案】B【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期,太湖地區出現紡織家庭,蘇州絲織業發達,松江地區發展棉織業,景德鎮發展瓷器業,可以看出各地區根據具體的情況,出現不同的分工,那么直接反映的就是地區社會分工擴大了,選項B正確;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材料不能反映,選項A不符合題意;手工業生產力提高,材料也沒有體現,選項C不符合題意;商品經濟高度發展,與題干材料信息不符,選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根據材料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地區社會分工擴大,沒有體現生產力水平提高,從而得出結論。22.仔細觀察下面的中國古代史年代尺,圖中符號所代表的明朝的應該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建立和滅亡的時間為公元618年——970年;南宋建立和滅亡的時間為公元1127——1176年;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時間為公元1206——1368年。所以③是元朝的時間,故答案為:C。【點評】解答本題是關鍵是掌握各個朝代存在的時間段,不要混淆知識點。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初中_歷史與社會_中國古代史_明清時期_明清帝國的興替(學生版).docx 初中_歷史與社會_中國古代史_明清時期_明清帝國的興替(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