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冊人文地理 綜合探究六 區域的變化 同步練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冊人文地理 綜合探究六 區域的變化 同步練習

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冊人文地理 綜合探究六 區域的變化 同步練習
一、單項選擇題
1.某山區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采取關停污染企業等措施,使山區天更藍、水更清、茶更香,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材料反映出該縣發展的成功經驗是(  )
A.區域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B.開源節流,合理利用資源
C.保護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履 D.脫貧攻堅,發展旅游經濟
2.下列不同區域的聯系中,屬于人才交流的是(  )
A.安吉的筍干銷往北京
B.河南農民開著收割機到河北,幫助河北農民收割小麥
C.湖州的教師到四川支援
D.在重慶的商場里買到新疆產的葡萄干
3.我們生活的區域都在不斷的變化,下列屬于區域變化積極的是(  )
A.人口越來越多 B.交通越來越發達
C.環境越來越差 D.人口遷移越來越頻繁
4.“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這句話告訴我們 , 與人交往要(  )
A.自尊自信,自立自強 B.放眼世界志存高遠
C.寬容待人,與人為善 D.明辨是非,為人正直
5.2021年5月,在新一輪東西部對口協作中,浙東紅村梁弄橫坎頭村與四川大涼山深處的三河村“結對”。下列舉措體現兩地因地制宜、共同富裕的是(  )
①將三河村整體搬遷至橫坎頭村
②開展同步“直播帶貨”,售賣兩地特色農副產品
③橫坎頭村幫助三河村培訓人才
④合作成立公司攜手發展紅色旅游、綠色農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下列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中,屬信息交流的是(  )
A.教師通過網絡下載教學資源 B.小南作為交換生到英國學習
C.溫州茶山的楊梅銷售到上海 D.浙江省干部支援西部大開發
7.2020年全國兩會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中,如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們熱議的話題。這是因為(  )
①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能迅速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資源環境問題
②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③我國環境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④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生態環境建設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8.我們生活的區域在不斷變化,下列屬于區域變化的積極影響的是 (  )
A.人口越來越多 B.交通越來越發達
C.環境越來越差 D.“城市病”越來越嚴重
9.(2022八下·樂清期末)下表為浙江省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對比表。表中數據變化說明浙江省(  )
浙江省人口普查部分數據對比表格(單位:萬人)
2010年 2021年
人口總數 5442.69 6456.7588
0-14歲人口數量 718.92 868.1781
60歲以上人口數量 755.86 1207.2684
擁有大學文化程度人口數量 507.78 1097.0312
城鎮化人口比重 61.62% 72.17%
①已經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
②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
③已實現人才強省這一目標
④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0.(2020七下·衢州期末)以下能讓我們感受到區域的歷史變化的有 (  )
①人口的遷移 ②歷史的變化 ③交通的發展 ④人們的方言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下圖為我國某區域的生態農業園區結構示意圖,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有(  )
①能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 ②能有效緩解人口壓力
③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利用 ④減輕環境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某村位于深山區,自然風光優美。但是,該村曾經為了發展經濟,毀林開荒、亂占耕地,結果,美麗的自然風光受到破壞。好在該村認識到了這種做法帶來的嚴重后果,不斷加強對林區樹木的管理,加大植樹造林力度。現在,風景秀美的景色重新出現。該村建設的生態度假區,游人如織。旅游經濟帶動了該村的發展。以下對該村變化的看法錯誤的是(  )
A.說明了保護環境有利于社會發展
B.該村應該重點發展旅游度假區,不用保護周圍的環境
C.該區域如果不顧后果,繼續毀林開荒的話,后果不堪設想
D.該區域的發展,是我國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歷程中的一個典型例子
13.如果我們想要做一個浙江省水質環境的調查,資料的來源可以是(  )
①對水域周邊居民的調查訪談 
②檔案館中有關浙江水質的文獻檔案 
③對浙江水域的實地考察數據 
④根據自己的想象撰寫的調查報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關于漢語使用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漢語僅限漢族人使用,少數民族通用的是自己的語言
B.漢語僅在我國使用,海外華僑說英語
C.漢語被聯合國確定為工作語言之一
D.漢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15.產業融合再造嘉善。嘉連有個獨特的“13579”現象:10%的人口在上海工作、學習、生活:30%以上的工業產品為上海配套,50%的農產品供應上海,70%的游客來自上海,90%的外資和縣外內資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上海影響而進入。這現象促進了我縣(  )
A.區域位置的重塑 B.自然條件的改變
C.人文要素的優化 D.行政區劃的調整
16.(2020七下·義烏期末)探尋區域變化的步驟,一般是(  )
①搜集資料
②分析資料
③分類整理資料
④用適當的形式展示成果
A.③④①②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①②③④
二、非選擇題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的《淮南子》中記載了不少古代的神話。
材料二: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家喻戶曉,流傳至今。
材料三:在秦始皇陵一號兵馬俑陪葬坑第三次考古發掘中,陸續有銅鏃之類的文物出土,還發現了帶有彩繪的戰車的局部。尤其令考古人員興奮的是發現了彩繪俑。
(1)上述材料中,哪些是第一手資料,哪些是第二手資料
(2)上述材料中,你認為最真實可信的是什么
18.下列事例分別體現了區域聯系的哪方面的內容?
(1) 家電下鄉:   ;
(2) 通過網絡查詢外地信息:   ;
(3) 浙江的教師到新疆去支教:   ;
(4) 家住杭州的小王赴北京求學:   ;
(5) 浙江人老李去上海做生意: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可持續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某山區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采取關停污染企業等措施,使山區天更藍、水更清、茶更香,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材料反映出該縣發展的成功經驗是保護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人口的劇增、資源的短缺、環境的惡化、生態的危機等一系列的世界性問題,已經影響到我們和子孫后代的生存。面對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國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過程中必須堅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2.【答案】C
【知識點】區域合作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安吉的筍干銷往北京 ”屬于物產交流;“ 河南農民開著收割機到河北,幫助河北農民收割小麥 ”屬于人員交流;“ 湖州的教師到四川支援 ”屬于人才交流;“ 在重慶的商場里買到新疆產的葡萄干 ”屬于物產交流。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區域之間交流的原因:各地自然條件不同,物產也不同;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多樣化的需求,實現優勢互補;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差異。區域之間交流的形式:物產、信息、物資、人員、技術、資金等。
3.【答案】B
【知識點】感受區域的發展;交流與互補
【解析】【分析】A人口越多對環境壓力越大,資源越少,生活水平下降,A錯誤;
B交通越來越發達,有利于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屬于積極變化B正確;
C環境越來越差,屬于消極變化,C錯誤;
D人口遷移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效益,不一定是積極變化,D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人口移動是指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有自然和人文,自然方面環境、氣候、資源都是重要影響因素,人文方面,經濟、軍事、政治、文化都會影響人口遷移;
4.【答案】C
【知識點】生活的故事
【解析】【分析】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不去計較一些小事,包容一些人的過錯,理解人的難處,對待人寬容,不事事計較整日找事。這句話告訴我們與人交往要學會寬容待人,與人為善。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 越是寬容待人者,福澤越深厚 對于人與人間的交往,多一分互相體諒,多一分寬容相待,于是自己的德行就會提升,心靈將會變得坦然,處世態度也將更為豁達。真正的修養,是寬容待人。
5.【答案】C
【知識點】感受區域的發展;交流與互補
【解析】【分析】 ①將三河村整體搬遷至橫坎頭村 ,將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浙東紅村梁弄橫坎頭村來說,人口變多,資源變少,造成生活不便,對四川大涼山深處的三河村來說背井離鄉,會產生抵觸心理,①不能體現因地制宜,共同富裕,排除①,排除A/B/D,C正確;
故答案為: C。
【點評】浙江沿海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發展較快,涼山地處內陸,發展較慢,兩地結對可以實現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但經濟發展應結合兩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
6.【答案】A
【知識點】區域合作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教師通過網絡下載教學資源,屬于信息交流。小南作為交換生到英國學習,屬于人才交流。溫州茶山的楊梅銷售到上海,屬于物產交流。浙江省干部支援西部大開發,屬于人才交流。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區域之間交流的原因:各地自然條件不同,物產也不同;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多樣化的需求,實現優勢互補;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差異。區域之間交流的形式:物產、信息、物資、人員、技術、資金等。
7.【答案】B
【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
【解析】【分析】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和生活幸福指數,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大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環境形勢不容樂觀,環境質量雖在進一步改善,但形勢依然嚴峻,因此2020年全國兩會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中,如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們熱議的話題。②④正確。①從根本上解決說法太絕對;④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生態環境建設不是題干現象的原因。
D項②③是2020年全國兩會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中,如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們熱議的話題的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生態文明建設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關鍵是審清題意,明確答題角度是生態文明建設,然后依據教材知識作答。
8.【答案】B
【知識點】區域的變化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區域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人口越來越多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所以A不符合題意;交通越來越發達屬于區域變化的積極影響,所以B符合題意;環境越來越差、“城市病”越來越嚴重屬于區域變化的消極影響,所以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
【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區域變化的了解。
9.【答案】D
【知識點】我國的人口特點
【解析】【分析】分析表中數據可知, 表格中兩次人口普查,浙江省65歲以上人口比重越來越大,表明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②④符合題意;
①錯誤,浙江省人口沒有進入負增長時代。
③錯誤,浙江省還沒有實現人才強省這一目標。
故答案為:D。
【點評】我國人口總量大,人口自然增長率為正數,人口持續增長,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每年新增人口仍達1000多萬,增長多,在今后一段較長的時期內,人口總量還將持續增長。
10.【答案】D
【知識點】區域的變化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們可以從人口的遷移, 環境的變遷、交通的發展等方面感受到區域的變化。人們的方言是長期傳承和演化的結果,一般不變。 ①②③ ,正確。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 漢語方言俗稱地方話,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他不是獨立于民族語之外的另一種語言,而只是局部地區使用的語言。現代漢語各方言大都是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而逐漸形成的。形成漢語方言的要素很多,有屬于社會、歷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遷移,山川地理的阻隔等;也有屬于語言本身的要素,如語言發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語言的相互接觸、相互影響等。
11.【答案】D
【知識點】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謀發展
【解析】【分析】 根據上圖可知,這里是小麥和玉米產區,應該在我國的北方地區, 該地生態農業園區建設使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產生的廢物得以利用,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可以減輕環境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展了種植業、畜牧業、和反季節蔬菜生產,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但不能有效緩解人口壓力。 ①③④ ,正確。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 從圖中農業生產類型來看,該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冬季有蘑菇房、蔬菜大棚生產可以看出該地應位于我國華北地區。
12.【答案】B
【知識點】發展主題與發展問題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內容可知, 該區域如果不顧后果,繼續毀林開荒的話,后果不堪設想 。但是 ,如果保護環境有利于社會發展 。 該區域的發展,是我國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歷程中的一個典型例子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環境保護就是采取行政、經濟、科技、宣傳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適合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13.【答案】A
【知識點】如何開展社會調查
【解析】【分析】④根據自己的想象撰寫的調查報告,根據想象,沒有實際依據,會導致和事實產生較大誤差,最終導致調查結果不準確,④錯誤不能作為資源的來源,排除④;排除B/C/D,A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調查報告的資料來源應該是事實為基礎,不能依靠主觀臆想或猜測,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式;
14.【答案】C
【知識點】世界主要語言及分布
【解析】【分析】A漢語是中國的通用語言,中國一共有56個民族,都以漢語為通用語言,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的語言,但通用語言為漢語,A錯誤;
B漢語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海外華僑也可以使用漢語或者英語,B錯誤;
C1973年漢語被聯合國確定為工作語言之一,C正確;
D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D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 漢語,漢族的語言,中國的通用語言。國際通用語言之一。屬漢藏語系,同中國境內的藏語、壯語、傣語、侗語、黎語、彝語、苗語、瑤語等,中國境外的泰語、緬甸語等都是親屬語言。 漢語歷史悠久,使用的人數最多。全球至少15億使用者,世界上使用漢語的人占世界人口的25%,是中國、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亦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主要流通于中國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等國的漢族華人社區。一般所說的漢語指的是普通話。
15.【答案】C
【知識點】感受區域的發展;交流與互補
【解析】【分析】工作、學習、生活以及工業農業都體現的是人文要素,因此兩地合作交流體現交流體現出人文要素的優化,排除A/B/D,C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地形,氣候(氣溫、降水、熱量、光照)、土壤、植被、河流等 人文地理要素主要包括資源、交通、人口、城市、工業、農業、城市化水平、科技等;
16.【答案】B
【知識點】確定區域的位置和范圍;評析區域的自然條件;關注區域的人文特色;感受區域的發展
【解析】【分析】探尋區域變化的步驟,一般是①搜集資料,③分類整理資料,②分析資料,④用適當的形式展示成果。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 要探究區域變化的步驟有哪些 1、從各種途徑收集資料 第一手資料:親自實踐、經歷、直接觀察得到的資料 第二手資料:轉述得來的資料 調查訪談、文獻檔案、實地考察等 2、分類、整理將資料歸類,辨別屬于哪種類型的史料,判斷資料的可信度并分析其包含的信息。3、書寫歷史說明事物的歷史沿革,并簡要分析其發生變遷的原因(科技進步、經濟和社會發展、思想變化……)等方面內容。
17.【答案】(1)第一手資料:銅鏃、帶有彩繪的戰車的局部、彩繪俑;第二手資料:盂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淮南子》。
(2)秦女皇陵出土的文物(銅鏃、帶有彩繪的戰車的局部、彩俑等)。
【知識點】區域的變化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第一手資料、第二手資料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來自自己實踐、經歷或直接觀察所獲得的資料是第一手資料;從當事人或目擊者那里轉述得來的資料是第二手資料。第一手資料:銅鏃、帶有彩繪的戰車的局部、彩繪俑;第二手資料:盂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淮南子》。
(2)本題考查的是第一手資料、第二手資料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來自自己實踐、經歷或直接觀察所獲得的資料是第一手資料;從當事人或目擊者那里轉述得來的資料是第二手資料。一般來說,第一手資料比第二手資料更可靠。所以秦女皇陵出土的文物(銅鏃、帶有彩繪的戰車的局部、彩俑等更為真實可信。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第一手資料、第二手資料的理解。
18.【答案】(1)物產交流
(2)信息交流
(3)人才交流
(4)文化交流
(5)經濟交流
【知識點】區域合作
【解析】【分析】(1)、家電下鄉屬于物產交流。
(2)、 通過網絡查詢外地信息屬于信息交流。
(3)、 浙江的教師到新疆去支教屬于人才交流。
(4)、 家住杭州的小王赴北京求學屬于文化交流。
(5)、 浙江人老李去上海做生意屬于經濟交流。
【點評】區域之間交流的原因:各地自然條件不同,物產也不同;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多樣化的需求,實現優勢互補;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差異。區域之間交流的形式:物產、信息、物資、人員、技術、資金等。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冊人文地理 綜合探究六 區域的變化 同步練習
一、單項選擇題
1.某山區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采取關停污染企業等措施,使山區天更藍、水更清、茶更香,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材料反映出該縣發展的成功經驗是(  )
A.區域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B.開源節流,合理利用資源
C.保護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履 D.脫貧攻堅,發展旅游經濟
【答案】C
【知識點】可持續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某山區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采取關停污染企業等措施,使山區天更藍、水更清、茶更香,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材料反映出該縣發展的成功經驗是保護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人口的劇增、資源的短缺、環境的惡化、生態的危機等一系列的世界性問題,已經影響到我們和子孫后代的生存。面對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國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過程中必須堅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2.下列不同區域的聯系中,屬于人才交流的是(  )
A.安吉的筍干銷往北京
B.河南農民開著收割機到河北,幫助河北農民收割小麥
C.湖州的教師到四川支援
D.在重慶的商場里買到新疆產的葡萄干
【答案】C
【知識點】區域合作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安吉的筍干銷往北京 ”屬于物產交流;“ 河南農民開著收割機到河北,幫助河北農民收割小麥 ”屬于人員交流;“ 湖州的教師到四川支援 ”屬于人才交流;“ 在重慶的商場里買到新疆產的葡萄干 ”屬于物產交流。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區域之間交流的原因:各地自然條件不同,物產也不同;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多樣化的需求,實現優勢互補;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差異。區域之間交流的形式:物產、信息、物資、人員、技術、資金等。
3.我們生活的區域都在不斷的變化,下列屬于區域變化積極的是(  )
A.人口越來越多 B.交通越來越發達
C.環境越來越差 D.人口遷移越來越頻繁
【答案】B
【知識點】感受區域的發展;交流與互補
【解析】【分析】A人口越多對環境壓力越大,資源越少,生活水平下降,A錯誤;
B交通越來越發達,有利于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屬于積極變化B正確;
C環境越來越差,屬于消極變化,C錯誤;
D人口遷移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效益,不一定是積極變化,D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人口移動是指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有自然和人文,自然方面環境、氣候、資源都是重要影響因素,人文方面,經濟、軍事、政治、文化都會影響人口遷移;
4.“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這句話告訴我們 , 與人交往要(  )
A.自尊自信,自立自強 B.放眼世界志存高遠
C.寬容待人,與人為善 D.明辨是非,為人正直
【答案】C
【知識點】生活的故事
【解析】【分析】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不去計較一些小事,包容一些人的過錯,理解人的難處,對待人寬容,不事事計較整日找事。這句話告訴我們與人交往要學會寬容待人,與人為善。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 越是寬容待人者,福澤越深厚 對于人與人間的交往,多一分互相體諒,多一分寬容相待,于是自己的德行就會提升,心靈將會變得坦然,處世態度也將更為豁達。真正的修養,是寬容待人。
5.2021年5月,在新一輪東西部對口協作中,浙東紅村梁弄橫坎頭村與四川大涼山深處的三河村“結對”。下列舉措體現兩地因地制宜、共同富裕的是(  )
①將三河村整體搬遷至橫坎頭村
②開展同步“直播帶貨”,售賣兩地特色農副產品
③橫坎頭村幫助三河村培訓人才
④合作成立公司攜手發展紅色旅游、綠色農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識點】感受區域的發展;交流與互補
【解析】【分析】 ①將三河村整體搬遷至橫坎頭村 ,將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浙東紅村梁弄橫坎頭村來說,人口變多,資源變少,造成生活不便,對四川大涼山深處的三河村來說背井離鄉,會產生抵觸心理,①不能體現因地制宜,共同富裕,排除①,排除A/B/D,C正確;
故答案為: C。
【點評】浙江沿海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發展較快,涼山地處內陸,發展較慢,兩地結對可以實現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但經濟發展應結合兩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
6.下列不同區域之間的聯系中,屬信息交流的是(  )
A.教師通過網絡下載教學資源 B.小南作為交換生到英國學習
C.溫州茶山的楊梅銷售到上海 D.浙江省干部支援西部大開發
【答案】A
【知識點】區域合作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教師通過網絡下載教學資源,屬于信息交流。小南作為交換生到英國學習,屬于人才交流。溫州茶山的楊梅銷售到上海,屬于物產交流。浙江省干部支援西部大開發,屬于人才交流。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區域之間交流的原因:各地自然條件不同,物產也不同;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多樣化的需求,實現優勢互補;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差異。區域之間交流的形式:物產、信息、物資、人員、技術、資金等。
7.2020年全國兩會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中,如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們熱議的話題。這是因為(  )
①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能迅速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資源環境問題
②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③我國環境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④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生態環境建設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B
【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
【解析】【分析】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和生活幸福指數,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大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環境形勢不容樂觀,環境質量雖在進一步改善,但形勢依然嚴峻,因此2020年全國兩會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中,如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們熱議的話題。②④正確。①從根本上解決說法太絕對;④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生態環境建設不是題干現象的原因。
D項②③是2020年全國兩會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中,如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們熱議的話題的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生態文明建設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關鍵是審清題意,明確答題角度是生態文明建設,然后依據教材知識作答。
8.我們生活的區域在不斷變化,下列屬于區域變化的積極影響的是 (  )
A.人口越來越多 B.交通越來越發達
C.環境越來越差 D.“城市病”越來越嚴重
【答案】B
【知識點】區域的變化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區域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人口越來越多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所以A不符合題意;交通越來越發達屬于區域變化的積極影響,所以B符合題意;環境越來越差、“城市病”越來越嚴重屬于區域變化的消極影響,所以CD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
【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區域變化的了解。
9.(2022八下·樂清期末)下表為浙江省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對比表。表中數據變化說明浙江省(  )
浙江省人口普查部分數據對比表格(單位:萬人)
2010年 2021年
人口總數 5442.69 6456.7588
0-14歲人口數量 718.92 868.1781
60歲以上人口數量 755.86 1207.2684
擁有大學文化程度人口數量 507.78 1097.0312
城鎮化人口比重 61.62% 72.17%
①已經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
②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
③已實現人才強省這一目標
④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知識點】我國的人口特點
【解析】【分析】分析表中數據可知, 表格中兩次人口普查,浙江省65歲以上人口比重越來越大,表明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②④符合題意;
①錯誤,浙江省人口沒有進入負增長時代。
③錯誤,浙江省還沒有實現人才強省這一目標。
故答案為:D。
【點評】我國人口總量大,人口自然增長率為正數,人口持續增長,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每年新增人口仍達1000多萬,增長多,在今后一段較長的時期內,人口總量還將持續增長。
10.(2020七下·衢州期末)以下能讓我們感受到區域的歷史變化的有 (  )
①人口的遷移 ②歷史的變化 ③交通的發展 ④人們的方言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知識點】區域的變化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們可以從人口的遷移, 環境的變遷、交通的發展等方面感受到區域的變化。人們的方言是長期傳承和演化的結果,一般不變。 ①②③ ,正確。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 漢語方言俗稱地方話,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他不是獨立于民族語之外的另一種語言,而只是局部地區使用的語言。現代漢語各方言大都是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而逐漸形成的。形成漢語方言的要素很多,有屬于社會、歷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遷移,山川地理的阻隔等;也有屬于語言本身的要素,如語言發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語言的相互接觸、相互影響等。
11.下圖為我國某區域的生態農業園區結構示意圖,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有(  )
①能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 ②能有效緩解人口壓力
③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利用 ④減輕環境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知識點】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謀發展
【解析】【分析】 根據上圖可知,這里是小麥和玉米產區,應該在我國的北方地區, 該地生態農業園區建設使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產生的廢物得以利用,實現農業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可以減輕環境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展了種植業、畜牧業、和反季節蔬菜生產,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但不能有效緩解人口壓力。 ①③④ ,正確。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 從圖中農業生產類型來看,該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冬季有蘑菇房、蔬菜大棚生產可以看出該地應位于我國華北地區。
12.某村位于深山區,自然風光優美。但是,該村曾經為了發展經濟,毀林開荒、亂占耕地,結果,美麗的自然風光受到破壞。好在該村認識到了這種做法帶來的嚴重后果,不斷加強對林區樹木的管理,加大植樹造林力度。現在,風景秀美的景色重新出現。該村建設的生態度假區,游人如織。旅游經濟帶動了該村的發展。以下對該村變化的看法錯誤的是(  )
A.說明了保護環境有利于社會發展
B.該村應該重點發展旅游度假區,不用保護周圍的環境
C.該區域如果不顧后果,繼續毀林開荒的話,后果不堪設想
D.該區域的發展,是我國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歷程中的一個典型例子
【答案】B
【知識點】發展主題與發展問題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內容可知, 該區域如果不顧后果,繼續毀林開荒的話,后果不堪設想 。但是 ,如果保護環境有利于社會發展 。 該區域的發展,是我國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歷程中的一個典型例子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環境保護就是采取行政、經濟、科技、宣傳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適合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13.如果我們想要做一個浙江省水質環境的調查,資料的來源可以是(  )
①對水域周邊居民的調查訪談 
②檔案館中有關浙江水質的文獻檔案 
③對浙江水域的實地考察數據 
④根據自己的想象撰寫的調查報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識點】如何開展社會調查
【解析】【分析】④根據自己的想象撰寫的調查報告,根據想象,沒有實際依據,會導致和事實產生較大誤差,最終導致調查結果不準確,④錯誤不能作為資源的來源,排除④;排除B/C/D,A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調查報告的資料來源應該是事實為基礎,不能依靠主觀臆想或猜測,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式;
14.關于漢語使用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漢語僅限漢族人使用,少數民族通用的是自己的語言
B.漢語僅在我國使用,海外華僑說英語
C.漢語被聯合國確定為工作語言之一
D.漢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答案】C
【知識點】世界主要語言及分布
【解析】【分析】A漢語是中國的通用語言,中國一共有56個民族,都以漢語為通用語言,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的語言,但通用語言為漢語,A錯誤;
B漢語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海外華僑也可以使用漢語或者英語,B錯誤;
C1973年漢語被聯合國確定為工作語言之一,C正確;
D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D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 漢語,漢族的語言,中國的通用語言。國際通用語言之一。屬漢藏語系,同中國境內的藏語、壯語、傣語、侗語、黎語、彝語、苗語、瑤語等,中國境外的泰語、緬甸語等都是親屬語言。 漢語歷史悠久,使用的人數最多。全球至少15億使用者,世界上使用漢語的人占世界人口的25%,是中國、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亦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主要流通于中國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等國的漢族華人社區。一般所說的漢語指的是普通話。
15.產業融合再造嘉善。嘉連有個獨特的“13579”現象:10%的人口在上海工作、學習、生活:30%以上的工業產品為上海配套,50%的農產品供應上海,70%的游客來自上海,90%的外資和縣外內資直接或間接地受到上海影響而進入。這現象促進了我縣(  )
A.區域位置的重塑 B.自然條件的改變
C.人文要素的優化 D.行政區劃的調整
【答案】C
【知識點】感受區域的發展;交流與互補
【解析】【分析】工作、學習、生活以及工業農業都體現的是人文要素,因此兩地合作交流體現交流體現出人文要素的優化,排除A/B/D,C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地形,氣候(氣溫、降水、熱量、光照)、土壤、植被、河流等 人文地理要素主要包括資源、交通、人口、城市、工業、農業、城市化水平、科技等;
16.(2020七下·義烏期末)探尋區域變化的步驟,一般是(  )
①搜集資料
②分析資料
③分類整理資料
④用適當的形式展示成果
A.③④①②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①②③④
【答案】B
【知識點】確定區域的位置和范圍;評析區域的自然條件;關注區域的人文特色;感受區域的發展
【解析】【分析】探尋區域變化的步驟,一般是①搜集資料,③分類整理資料,②分析資料,④用適當的形式展示成果。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 要探究區域變化的步驟有哪些 1、從各種途徑收集資料 第一手資料:親自實踐、經歷、直接觀察得到的資料 第二手資料:轉述得來的資料 調查訪談、文獻檔案、實地考察等 2、分類、整理將資料歸類,辨別屬于哪種類型的史料,判斷資料的可信度并分析其包含的信息。3、書寫歷史說明事物的歷史沿革,并簡要分析其發生變遷的原因(科技進步、經濟和社會發展、思想變化……)等方面內容。
二、非選擇題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的《淮南子》中記載了不少古代的神話。
材料二: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家喻戶曉,流傳至今。
材料三:在秦始皇陵一號兵馬俑陪葬坑第三次考古發掘中,陸續有銅鏃之類的文物出土,還發現了帶有彩繪的戰車的局部。尤其令考古人員興奮的是發現了彩繪俑。
(1)上述材料中,哪些是第一手資料,哪些是第二手資料
(2)上述材料中,你認為最真實可信的是什么
【答案】(1)第一手資料:銅鏃、帶有彩繪的戰車的局部、彩繪俑;第二手資料:盂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淮南子》。
(2)秦女皇陵出土的文物(銅鏃、帶有彩繪的戰車的局部、彩俑等)。
【知識點】區域的變化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第一手資料、第二手資料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來自自己實踐、經歷或直接觀察所獲得的資料是第一手資料;從當事人或目擊者那里轉述得來的資料是第二手資料。第一手資料:銅鏃、帶有彩繪的戰車的局部、彩繪俑;第二手資料:盂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淮南子》。
(2)本題考查的是第一手資料、第二手資料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來自自己實踐、經歷或直接觀察所獲得的資料是第一手資料;從當事人或目擊者那里轉述得來的資料是第二手資料。一般來說,第一手資料比第二手資料更可靠。所以秦女皇陵出土的文物(銅鏃、帶有彩繪的戰車的局部、彩俑等更為真實可信。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第一手資料、第二手資料的理解。
18.下列事例分別體現了區域聯系的哪方面的內容?
(1) 家電下鄉:   ;
(2) 通過網絡查詢外地信息:   ;
(3) 浙江的教師到新疆去支教:   ;
(4) 家住杭州的小王赴北京求學:   ;
(5) 浙江人老李去上海做生意:   。
【答案】(1)物產交流
(2)信息交流
(3)人才交流
(4)文化交流
(5)經濟交流
【知識點】區域合作
【解析】【分析】(1)、家電下鄉屬于物產交流。
(2)、 通過網絡查詢外地信息屬于信息交流。
(3)、 浙江的教師到新疆去支教屬于人才交流。
(4)、 家住杭州的小王赴北京求學屬于文化交流。
(5)、 浙江人老李去上海做生意屬于經濟交流。
【點評】區域之間交流的原因:各地自然條件不同,物產也不同;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多樣化的需求,實現優勢互補;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差異。區域之間交流的形式:物產、信息、物資、人員、技術、資金等。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溆浦县| 专栏| 建水县| 安义县| 涪陵区| 吉林省| 德州市| 广东省| 大方县| 县级市| 调兵山市| 洮南市| 马边| 德州市| 沂水县| 宁海县| 兰州市| 鸡西市| 浠水县| 竹北市| 湛江市| 玛曲县| 昌图县| 许昌县| 来宾市| 瓮安县| 井陉县| 稷山县| 招远市| 龙口市| 涞源县| 本溪| 镇坪县| 广水市| 长治县| 中山市| 阿拉善盟| 新兴县| 宜州市| 吐鲁番市| 广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