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初中歷社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達標測試卷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彌天大勇壯軍魂。《雙十協定》應運生,中華人民主浮沉。”能準確反映該詩歌的史實應該是( )A.西安事變 B.重慶談判C.政協會議召開 D.中共七大的召開【答案】B【知識點】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接連三次打電報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為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1945年8月,毛澤東毅然赴重慶談判,因而一些民主人士贊頌毛澤東“彌天大勇”“一身系天下之安危”。據題干詩句可知,題干詩句反映的史實是重慶談判。A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重慶談判應該是題干詩歌反映的史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慶談判的進行的相關史實。掌握重慶談判的時間、目的、結果和重要意義。2.某校九年級(3)班課本劇晚會上,李明參演的《西安事變》和《重慶談判》深受好評。你認為他最可能飾演的是哪一人物( )A.毛澤東 B.周恩來 C.劉少奇 D.鄧小平【答案】B【知識點】西安事變;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為逼蔣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臨潼華清池實行“兵諫”,扣押蔣介石。中國共產黨派周恩來到西安談判,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1945年8月,毛澤東偕周恩來、王若飛前往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10月10日,簽署《雙十協定》。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周恩來最可能是李明飾演的人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周恩來的主要活動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掌握教材基礎知識即可作答。3.“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要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這是個光明的前途。我們在努力實現光明的前途。”這是毛澤東在黨的一次會議上作的報告,這次會議是( )A.中共一大 B.八七會議 C.遵義會議 D.中共七大【答案】D【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舉行,毛澤東在大會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大會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領導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ABC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中共七大是題干描述的會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共七大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解答本題要把握中共七大的相關內容,運用所學,分析題目的要求,即可作答。4.1945年8月,《大公報》社評說:“毛澤東先生來了!中國人聽了高興,世界人聽了高興,無疑問的,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該報道反映的事件是( )A.中共一大 B.西安事變 C.重慶談判 D.第一屆政協【答案】C【知識點】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1945年8月,蔣介石先后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計。蔣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高瞻遠矚,以驚人的膽魄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這為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帶來一線曙光。題干材料所示的報道反映的歷史事件是重慶談判。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重慶談判是題干報道反映的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慶談判,要求結合所學解析題干信息。5.某部小說的故事梗概如下:1945年10月10日,國民黨被迫同中國共產黨正式簽署國共雙方代表“會談紀要”,也就是著名的《雙十協定》。下列適合做這部小說書名的是( )A.《我眼中的西安事變》B.《開啟思想解放的大門——新文化運動》C.《鴉片戰爭中的烽煙》D.《艱難的較量——重慶談判》【答案】D【知識點】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抗日戰爭勝利后,為了進一步贏得準備內戰的時間,也為了欺騙人民,蔣介石接連三次打電報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1945年8月,毛澤東偕周恩來、王若飛前往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經過40多天的艱苦談判,10月10日,國民黨被迫同中國共產黨正式簽署國共雙方代表《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也就是著名的《雙十協定》。協定規定,堅決避免內戰,在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的基礎上,建立獨立、自由、富強的新中國。但是,國民黨始終不承認解放區民主政權和人民軍隊的合法地位。ABC三項都不適合做這部小說的書名,不符合題意;D項《艱難的較量——重慶談判》適合做這部小說的書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慶談判的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與識記國共重慶談判的相關史實。6.內戰爆發后,人民解放軍的作戰原則是( )A.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B.全面退縮,積蓄力量C.主動出擊,正面迎敵 D.建立敵后根據地【答案】A【知識點】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全面內戰爆發后,面對國民黨軍隊的進攻,人民解放軍采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原則,集中兵力打運動戰,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A項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是內戰爆發后,人民解放軍的作戰原則,符合題意;BCD三項均與史實不符合,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解放戰爭,要求具備識記基礎知識的能力。7.如圖是1949年國統區的人們攜帶著大捆大捆的金圓券去購買日用品的照片。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國統區經濟發達,人們收入豐厚B.國統區社會治安良好C.國統區市場繁榮,商品豐富D.國統區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嚴重【答案】D【知識點】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解放戰爭時期,由于國統區大量印刷紙幣,導致通貨膨漲,物價上漲,貨幣貶值,因此,就出現了1949年國統區的人們攜帶著大捆大捆的金圓券去購買日用品的現象。A項國統區經濟發達,人們收入豐厚與史實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國統區社會治安良好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國統區市場繁榮,商品豐富與史實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國統區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嚴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1949年國統區通貨膨漲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8.陳毅在《記淮海前線見聞》一詩中寫道:“幾十萬,民工走不通。駿馬高車送糧食,隨軍旋轉逐西東,前線爭立功。”出現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翻身農民踴躍支援前線 B.東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C.解放區的作戰方針正確 D.解放區實行了土地改革【答案】D【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公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大綱》明確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土地。經過土地改革,解放區有1億多農民獲得了土地,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解放區農民掀起了參軍參戰和支援前線的熱潮。陳毅在《記淮海前線見聞》詩中寫道:“幾十萬民工走不通,駿馬高車運糧食,隨軍旋轉逐西東,前線爭立功”。出現這種情景的主要原因是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ABC三項都不是出現題干局面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題意;D項解放區實行了土地改革是出現題干局面的根本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解放戰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義。9.實現中央突破,使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反攻的主要部隊是( )A.中原解放軍 B.東北解放軍C.西北解放軍 D.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答案】D【知識點】三大戰役【解析】【分析】1947年夏,劉鄧大軍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挺進大別山,牽制了國民黨軍隊,緩解了解放區軍事和經濟壓力,開辟了新解放區,改變了解放戰爭的戰略態勢,揭開了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人民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轉人戰略進攻。ABC三項都不是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反攻的主要部隊,不符合題意;D項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是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反攻的主要部隊,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史實。要熟記解放戰爭中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史實。10.下面的示意圖有助于我們了解( )A.中國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B.國民大革命的主要進程C.人民解放戰爭的主要進程D.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的歷程【答案】C【知識點】內戰的爆發;三大戰役;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依據示意圖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3月,國民黨全面進攻被粉碎,開始發動對陜北解放區與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毛澤東、周恩來等率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強渡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ABD三項在題干信息中不能體現,不符合題意;C項人民解放戰爭的主要進程和題干示意圖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解放戰爭,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11.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在近代歷史上又是一座飽經滄桑的城市。下列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在北京(北平)的有( )①“五四”運動的爆發 ②“一二 九”運動的發生③《取十協定》的簽訂 ④平津戰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B【知識點】五四運動;三大戰役【解析】【分析】1945年8月,毛澤東等赴重慶談判,10月10日,國民黨被迫同中國共產黨在重慶簽訂《雙十協定》。③《雙十協定》的簽訂是在重慶,不是在北京,排除含③的選項。B項①②④發生在北京(北平),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發生在南京的近代歷史事件。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2.1948年的最后一天,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本月憂患最深……各方告急與失敗之報,幾如雪花飛來,……一切唯聽天命而已。”蔣介石這種心態主要是因為( )A.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B.人民解放軍在戰略決戰中取得節節勝利C.人民解放軍和平解放了北平D.毛澤東和朱德下達了渡江戰役的命令【答案】B【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A項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發生在1947年6月,不符合題意;B項人民解放軍在戰略決戰中取得節節勝利是蔣介石產生題干心態的原因,1948年9月-1949年1月,中國共產黨接連發動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三大戰役共殲敵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主力,為解放江南奠定了基礎。故1948年12月31日,蔣介石發出“失敗之報如雪花飛來,唯聽天由命”的感慨,符合題意;C項人民解放軍和平解放北平是在1949年1月31日,不符合題意;D項毛澤東和朱德下達渡江作戰的命令是在1949年4月23日,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大戰役的相關知識。“1948年的最后一天”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3.“素帆百萬飛如箭,乘風頃刻敵前現。碧水靜無波,疏星夜轉多。彈飛如急雨,難阻雄師路。天險說長江,功成夜未央。”這首詞描寫的應該是( )A.平津戰役 B.遼沈戰役 C.渡江戰役 D.淮海戰役【答案】C【知識點】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依據題干“素帆百萬飛如箭,乘風頃刻敵前現。碧水靜無波,疏星夜轉多。彈飛如急雨,難阻雄獅路。天險說長江,功成夜未央。”關鍵詞“百萬”“長江”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應該是指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的史實。ABD三項都是大決戰的重大戰役,均發生在長江以北,不符合題意;C項渡江戰役應該是題干這首詞描寫的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渡江戰役,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14.某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兩幅圖片進行研究性學習,他研究的是( )A.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B.北平和平解放C.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D.政協會議北平開幕【答案】C【知識點】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觀察圖片可知,描述的是1949年4月23日,毛澤東、朱德向人民解放軍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在長江北岸嚴陣以待的解放軍百萬雄師,分三路橫渡長江。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宣告了統治中國大陸22年的國民黨政權的覆滅。ABD三項和題干圖片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是他研究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渡江戰役。解題的關鍵是仔細觀察圖片,把握基礎知識。15.周恩來總理曾說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就是從天安門到天安門。在“天安門”先后發生的重大事件是( )A.武昌起義 新文化運動 B.“五四”運動 開國大典C.“五四”運動 中共成立 D.開國大典“五四”運動【答案】B【知識點】五四運動;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五四運動是從天安門開始的,新中國成立的開國大典也是在天安門舉行的,所以第一個天安門與五四運動有關,第二個天安門與開國大典有關。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五四”運動 開國大典是在“天安門”先后發生的重大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新中國的成立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五四運動、新中國的成立的相關史實。二、非選擇題(共55分)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大戰方告終結,內爭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國之功收抗戰之果,甚有賴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計……——蔣介石材料二:鄙人極愿與先生會見,商討和平建國之大計。俟飛機到,恩來同志立即赴渝進謁,弟亦準備隨即赴渝。——毛澤東材料三:目前與奸黨談判,乃系窺測其要求與目的.以拖延時間,緩和國際視線,俾國軍抓緊時機,迅速收復淪陷區中。城市……彼如不能在軍令政令統一原則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1945年9月20日蔣介石發給各戰區司令的絕密電報材料四:這一次我們去的好,擊破了國民黨說共產黨不要和平、不要團結的謠言……我們去了,可是他們毫無準備,一切提案都要我們提出。——《毛澤東選集》(1)依據上述材料指出該事件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2)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前往重慶談判的理由是什么 其真實意圖是什么 (3)毛澤東接受邀請前往重慶談判有何結果 產生了什么影響 【答案】(1)抗日戰爭勝利以后,全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2)避免內戰,共商和平建國大計。為內戰贏得準備時間。(3)簽訂《雙十協定》,確立了和平建國基本方針。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表明了共產黨的和平誠意,取得了政治主動權。【知識點】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1)抗日戰爭勝利以后,全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為了盡力爭取國內和平,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進行了重慶談判。(2)根據材料二的內容“共同商討國家大計,以期實現世界永久和平的局面。”可知,蔣介石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的表面理由是為了避免內戰,共商和平大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蔣介石電邀毛澤東談判的真實目的是為內戰準備充足的時間,借和談之機準備內戰的時間,欺騙人民。(3)1945年8月,毛澤東偕周恩來、王若飛前往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經過40多天的艱苦談判,10月10日,國民黨被迫同中國共產黨正式簽署國共雙方代表《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也就是著名的《雙十協定》。重慶談判戳穿了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使全國人民認清了蔣介石的真正面目,向人民顯示了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的誠意,贏得了人民信任,爭取了政治上的主動。故答案為:(1)抗日戰爭勝利以后,全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2)避免內戰,共商和平建國大計。為內戰贏得準備時間。(3)簽訂《雙十協定》,確立了和平建國基本方針。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表明了共產黨的和平誠意,取得了政治主動權。【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慶談判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重慶談判的史實。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1949年,同1949年前的最高年份1936年比,工業整體下降將近40%,近代工業只占工農業生產總值的l0%。中國的國民總收入只有123多億美元,人均國民總收入只有23美元,世界倒數第一。材料二: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后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共l54萬余人。(1)結合以上材料,概述1949年年初中國的社會狀況。(2)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在七屆二中全會上作了哪些重要的決策 (3)這些決策對新中國的誕生有什么意義 【答案】(1)經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2)中國共產黨在七屆二中全會上作了重要的決策:①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并開始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②黨的總任務是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3)為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準備。【知識點】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1949年年初中國經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材料二反映了1949年年初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2)在全國革命即將勝利之際,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會議決定:從現在起,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開始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革命勝利后,黨的總任務是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等。(3)七屆二中全會為黨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準備,描繪了新中國的藍圖。故答案為:(1)經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2)中國共產黨在七屆二中全會上作了重要的決策:①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并開始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②黨的總任務是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3)為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準備。【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七屆二中全會和新中國成立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18.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改變了中國歷史命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讀圖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扭轉”了乾坤。(2)圖二所反映的百團大戰有何意義 抗戰爆發后,中共是如何領導軍民進行抗戰的 (3)圖三中的場景發生在解放戰爭哪次著名的戰役中 在此之前,人民解放軍還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這三大戰役的勝利有何歷史意義 (4)從圖四中你認為應當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答案】(1)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2)是抗戰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規模最大的戰役。深入敵后,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建立了敵后抗日根據地。(3)渡江戰役。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4)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執政為民等。【知識點】紅軍長征;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1)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擴大會議。這次會議開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2)1940年8月,八路軍在彭德懷指揮下,組織一百多個團,在華北兩千多公里的路線上,向日軍發動大規模攻擊;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大大提高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抗戰開始后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后發動群眾,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3)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軍發起了渡江戰役,國民黨苦惱經營的長江防線迅速崩潰;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后發動了舉世聞名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共殲敵150萬人,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執政為民等。故答案為:(1)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2)是抗戰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規模最大的戰役。深入敵后,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建立了敵后抗日根據地。(3)渡江戰役。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4)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執政為民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遵義會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和分析能力。理解并識記遵義會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初中歷社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達標測試卷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彌天大勇壯軍魂。《雙十協定》應運生,中華人民主浮沉。”能準確反映該詩歌的史實應該是( )A.西安事變 B.重慶談判C.政協會議召開 D.中共七大的召開2.某校九年級(3)班課本劇晚會上,李明參演的《西安事變》和《重慶談判》深受好評。你認為他最可能飾演的是哪一人物( )A.毛澤東 B.周恩來 C.劉少奇 D.鄧小平3.“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要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這是個光明的前途。我們在努力實現光明的前途。”這是毛澤東在黨的一次會議上作的報告,這次會議是( )A.中共一大 B.八七會議 C.遵義會議 D.中共七大4.1945年8月,《大公報》社評說:“毛澤東先生來了!中國人聽了高興,世界人聽了高興,無疑問的,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該報道反映的事件是( )A.中共一大 B.西安事變 C.重慶談判 D.第一屆政協5.某部小說的故事梗概如下:1945年10月10日,國民黨被迫同中國共產黨正式簽署國共雙方代表“會談紀要”,也就是著名的《雙十協定》。下列適合做這部小說書名的是( )A.《我眼中的西安事變》B.《開啟思想解放的大門——新文化運動》C.《鴉片戰爭中的烽煙》D.《艱難的較量——重慶談判》6.內戰爆發后,人民解放軍的作戰原則是( )A.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B.全面退縮,積蓄力量C.主動出擊,正面迎敵 D.建立敵后根據地7.如圖是1949年國統區的人們攜帶著大捆大捆的金圓券去購買日用品的照片。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國統區經濟發達,人們收入豐厚B.國統區社會治安良好C.國統區市場繁榮,商品豐富D.國統區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嚴重8.陳毅在《記淮海前線見聞》一詩中寫道:“幾十萬,民工走不通。駿馬高車送糧食,隨軍旋轉逐西東,前線爭立功。”出現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翻身農民踴躍支援前線 B.東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C.解放區的作戰方針正確 D.解放區實行了土地改革9.實現中央突破,使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反攻的主要部隊是( )A.中原解放軍 B.東北解放軍C.西北解放軍 D.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10.下面的示意圖有助于我們了解( )A.中國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B.國民大革命的主要進程C.人民解放戰爭的主要進程D.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的歷程11.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在近代歷史上又是一座飽經滄桑的城市。下列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在北京(北平)的有( )①“五四”運動的爆發 ②“一二 九”運動的發生③《取十協定》的簽訂 ④平津戰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2.1948年的最后一天,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本月憂患最深……各方告急與失敗之報,幾如雪花飛來,……一切唯聽天命而已。”蔣介石這種心態主要是因為( )A.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B.人民解放軍在戰略決戰中取得節節勝利C.人民解放軍和平解放了北平D.毛澤東和朱德下達了渡江戰役的命令13.“素帆百萬飛如箭,乘風頃刻敵前現。碧水靜無波,疏星夜轉多。彈飛如急雨,難阻雄師路。天險說長江,功成夜未央。”這首詞描寫的應該是( )A.平津戰役 B.遼沈戰役 C.渡江戰役 D.淮海戰役14.某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兩幅圖片進行研究性學習,他研究的是( )A.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B.北平和平解放C.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D.政協會議北平開幕15.周恩來總理曾說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就是從天安門到天安門。在“天安門”先后發生的重大事件是( )A.武昌起義 新文化運動 B.“五四”運動 開國大典C.“五四”運動 中共成立 D.開國大典“五四”運動二、非選擇題(共55分)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大戰方告終結,內爭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國之功收抗戰之果,甚有賴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計……——蔣介石材料二:鄙人極愿與先生會見,商討和平建國之大計。俟飛機到,恩來同志立即赴渝進謁,弟亦準備隨即赴渝。——毛澤東材料三:目前與奸黨談判,乃系窺測其要求與目的.以拖延時間,緩和國際視線,俾國軍抓緊時機,迅速收復淪陷區中。城市……彼如不能在軍令政令統一原則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1945年9月20日蔣介石發給各戰區司令的絕密電報材料四:這一次我們去的好,擊破了國民黨說共產黨不要和平、不要團結的謠言……我們去了,可是他們毫無準備,一切提案都要我們提出。——《毛澤東選集》(1)依據上述材料指出該事件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2)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前往重慶談判的理由是什么 其真實意圖是什么 (3)毛澤東接受邀請前往重慶談判有何結果 產生了什么影響 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1949年,同1949年前的最高年份1936年比,工業整體下降將近40%,近代工業只占工農業生產總值的l0%。中國的國民總收入只有123多億美元,人均國民總收入只有23美元,世界倒數第一。材料二: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后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共l54萬余人。(1)結合以上材料,概述1949年年初中國的社會狀況。(2)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在七屆二中全會上作了哪些重要的決策 (3)這些決策對新中國的誕生有什么意義 18.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改變了中國歷史命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讀圖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扭轉”了乾坤。(2)圖二所反映的百團大戰有何意義 抗戰爆發后,中共是如何領導軍民進行抗戰的 (3)圖三中的場景發生在解放戰爭哪次著名的戰役中 在此之前,人民解放軍還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這三大戰役的勝利有何歷史意義 (4)從圖四中你認為應當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接連三次打電報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為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1945年8月,毛澤東毅然赴重慶談判,因而一些民主人士贊頌毛澤東“彌天大勇”“一身系天下之安危”。據題干詩句可知,題干詩句反映的史實是重慶談判。A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重慶談判應該是題干詩歌反映的史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慶談判的進行的相關史實。掌握重慶談判的時間、目的、結果和重要意義。2.【答案】B【知識點】西安事變;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為逼蔣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臨潼華清池實行“兵諫”,扣押蔣介石。中國共產黨派周恩來到西安談判,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1945年8月,毛澤東偕周恩來、王若飛前往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10月10日,簽署《雙十協定》。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周恩來最可能是李明飾演的人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周恩來的主要活動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掌握教材基礎知識即可作答。3.【答案】D【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舉行,毛澤東在大會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大會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領導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ABC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中共七大是題干描述的會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共七大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解答本題要把握中共七大的相關內容,運用所學,分析題目的要求,即可作答。4.【答案】C【知識點】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1945年8月,蔣介石先后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計。蔣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高瞻遠矚,以驚人的膽魄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這為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帶來一線曙光。題干材料所示的報道反映的歷史事件是重慶談判。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重慶談判是題干報道反映的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慶談判,要求結合所學解析題干信息。5.【答案】D【知識點】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抗日戰爭勝利后,為了進一步贏得準備內戰的時間,也為了欺騙人民,蔣介石接連三次打電報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1945年8月,毛澤東偕周恩來、王若飛前往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經過40多天的艱苦談判,10月10日,國民黨被迫同中國共產黨正式簽署國共雙方代表《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也就是著名的《雙十協定》。協定規定,堅決避免內戰,在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的基礎上,建立獨立、自由、富強的新中國。但是,國民黨始終不承認解放區民主政權和人民軍隊的合法地位。ABC三項都不適合做這部小說的書名,不符合題意;D項《艱難的較量——重慶談判》適合做這部小說的書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慶談判的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與識記國共重慶談判的相關史實。6.【答案】A【知識點】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全面內戰爆發后,面對國民黨軍隊的進攻,人民解放軍采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原則,集中兵力打運動戰,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A項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是內戰爆發后,人民解放軍的作戰原則,符合題意;BCD三項均與史實不符合,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解放戰爭,要求具備識記基礎知識的能力。7.【答案】D【知識點】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解放戰爭時期,由于國統區大量印刷紙幣,導致通貨膨漲,物價上漲,貨幣貶值,因此,就出現了1949年國統區的人們攜帶著大捆大捆的金圓券去購買日用品的現象。A項國統區經濟發達,人們收入豐厚與史實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國統區社會治安良好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國統區市場繁榮,商品豐富與史實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國統區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嚴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1949年國統區通貨膨漲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8.【答案】D【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公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大綱》明確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土地。經過土地改革,解放區有1億多農民獲得了土地,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解放區農民掀起了參軍參戰和支援前線的熱潮。陳毅在《記淮海前線見聞》詩中寫道:“幾十萬民工走不通,駿馬高車運糧食,隨軍旋轉逐西東,前線爭立功”。出現這種情景的主要原因是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ABC三項都不是出現題干局面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題意;D項解放區實行了土地改革是出現題干局面的根本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解放戰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義。9.【答案】D【知識點】三大戰役【解析】【分析】1947年夏,劉鄧大軍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挺進大別山,牽制了國民黨軍隊,緩解了解放區軍事和經濟壓力,開辟了新解放區,改變了解放戰爭的戰略態勢,揭開了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人民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轉人戰略進攻。ABC三項都不是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反攻的主要部隊,不符合題意;D項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是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反攻的主要部隊,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史實。要熟記解放戰爭中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史實。10.【答案】C【知識點】內戰的爆發;三大戰役;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依據示意圖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3月,國民黨全面進攻被粉碎,開始發動對陜北解放區與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毛澤東、周恩來等率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強渡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ABD三項在題干信息中不能體現,不符合題意;C項人民解放戰爭的主要進程和題干示意圖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解放戰爭,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11.【答案】B【知識點】五四運動;三大戰役【解析】【分析】1945年8月,毛澤東等赴重慶談判,10月10日,國民黨被迫同中國共產黨在重慶簽訂《雙十協定》。③《雙十協定》的簽訂是在重慶,不是在北京,排除含③的選項。B項①②④發生在北京(北平),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發生在南京的近代歷史事件。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2.【答案】B【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A項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發生在1947年6月,不符合題意;B項人民解放軍在戰略決戰中取得節節勝利是蔣介石產生題干心態的原因,1948年9月-1949年1月,中國共產黨接連發動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三大戰役共殲敵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主力,為解放江南奠定了基礎。故1948年12月31日,蔣介石發出“失敗之報如雪花飛來,唯聽天由命”的感慨,符合題意;C項人民解放軍和平解放北平是在1949年1月31日,不符合題意;D項毛澤東和朱德下達渡江作戰的命令是在1949年4月23日,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大戰役的相關知識。“1948年的最后一天”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3.【答案】C【知識點】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依據題干“素帆百萬飛如箭,乘風頃刻敵前現。碧水靜無波,疏星夜轉多。彈飛如急雨,難阻雄獅路。天險說長江,功成夜未央。”關鍵詞“百萬”“長江”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應該是指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的史實。ABD三項都是大決戰的重大戰役,均發生在長江以北,不符合題意;C項渡江戰役應該是題干這首詞描寫的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渡江戰役,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14.【答案】C【知識點】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觀察圖片可知,描述的是1949年4月23日,毛澤東、朱德向人民解放軍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在長江北岸嚴陣以待的解放軍百萬雄師,分三路橫渡長江。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宣告了統治中國大陸22年的國民黨政權的覆滅。ABD三項和題干圖片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是他研究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渡江戰役。解題的關鍵是仔細觀察圖片,把握基礎知識。15.【答案】B【知識點】五四運動;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五四運動是從天安門開始的,新中國成立的開國大典也是在天安門舉行的,所以第一個天安門與五四運動有關,第二個天安門與開國大典有關。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五四”運動 開國大典是在“天安門”先后發生的重大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新中國的成立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五四運動、新中國的成立的相關史實。16.【答案】(1)抗日戰爭勝利以后,全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2)避免內戰,共商和平建國大計。為內戰贏得準備時間。(3)簽訂《雙十協定》,確立了和平建國基本方針。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表明了共產黨的和平誠意,取得了政治主動權。【知識點】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1)抗日戰爭勝利以后,全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為了盡力爭取國內和平,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進行了重慶談判。(2)根據材料二的內容“共同商討國家大計,以期實現世界永久和平的局面。”可知,蔣介石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的表面理由是為了避免內戰,共商和平大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蔣介石電邀毛澤東談判的真實目的是為內戰準備充足的時間,借和談之機準備內戰的時間,欺騙人民。(3)1945年8月,毛澤東偕周恩來、王若飛前往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經過40多天的艱苦談判,10月10日,國民黨被迫同中國共產黨正式簽署國共雙方代表《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也就是著名的《雙十協定》。重慶談判戳穿了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使全國人民認清了蔣介石的真正面目,向人民顯示了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的誠意,贏得了人民信任,爭取了政治上的主動。故答案為:(1)抗日戰爭勝利以后,全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2)避免內戰,共商和平建國大計。為內戰贏得準備時間。(3)簽訂《雙十協定》,確立了和平建國基本方針。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表明了共產黨的和平誠意,取得了政治主動權。【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慶談判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重慶談判的史實。17.【答案】(1)經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2)中國共產黨在七屆二中全會上作了重要的決策:①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并開始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②黨的總任務是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3)為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準備。【知識點】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1949年年初中國經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材料二反映了1949年年初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2)在全國革命即將勝利之際,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會議決定:從現在起,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開始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革命勝利后,黨的總任務是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等。(3)七屆二中全會為黨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準備,描繪了新中國的藍圖。故答案為:(1)經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2)中國共產黨在七屆二中全會上作了重要的決策:①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并開始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②黨的總任務是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3)為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準備。【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七屆二中全會和新中國成立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18.【答案】(1)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2)是抗戰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規模最大的戰役。深入敵后,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建立了敵后抗日根據地。(3)渡江戰役。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4)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執政為民等。【知識點】紅軍長征;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1)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擴大會議。這次會議開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2)1940年8月,八路軍在彭德懷指揮下,組織一百多個團,在華北兩千多公里的路線上,向日軍發動大規模攻擊;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大大提高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抗戰開始后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后發動群眾,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3)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軍發起了渡江戰役,國民黨苦惱經營的長江防線迅速崩潰;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后發動了舉世聞名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共殲敵150萬人,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執政為民等。故答案為:(1)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2)是抗戰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規模最大的戰役。深入敵后,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建立了敵后抗日根據地。(3)渡江戰役。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4)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執政為民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遵義會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和分析能力。理解并識記遵義會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初中歷社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達標測試卷(學生版).docx 初中歷社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達標測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