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情境創設、呈現多元化史料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培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于八年級上冊第25課《經濟與社會變化》做了如下要求:“通過了解張謇興辦實業的典型實例,知道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艱辛歷程;通過了解民國以來社會生活的變化,知道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曲折過程。”本節課以張謇作為課程的切入點與主線,通過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了解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艱辛歷程;通過張謇的故鄉南通的變化,了解民國以來社會生活的變化。學生情況分析在知識方面,學生在前期學習了清末民初的歷史,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但對于同時期的世界歷史了解不多,需要教師提供相關支架幫助理解。在能力方面,學生經過了前期的歷史學習,具有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但歸納概括能力還有待提高。學生積極性較高,課堂參與度較好,有助于教學的實施。教學目標總體目標:通過了解張謇興辦實業的典型實例,知道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艱辛歷程;通過了解民國以來社會生活的變化,知道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曲折過程。通過材料分析,了解張謇選擇實業救國的背景;通過觀看視頻,了解張謇創業初期的艱辛歷程,感受其堅韌不拔、愛國等精神品質;(素養目標: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通過研讀表格、文字資料,梳理總結張謇大生紗廠的興衰歷程以及原因。(素養目標: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通過對圖片的分析與歸類,感受近代南通在交通、服飾、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變化,了解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曲折過程。(素養目標: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了解張謇創辦實業的典型實例以及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學難點知道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艱辛歷程以及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曲折過程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文字材料、視頻材料(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史料研讀、歸納法板書設計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一人的選擇一廠的興衰一城的轉變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教師講述:有這樣一個人,他放棄人人羨慕的狀元身份,決定“實業救國”;有這樣一座廠,它創辦于風雨飄搖的近代中國,與時代共浮沉;有這樣一座城,它站在時代的前列,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今天就讓我們跟隨這一人、一廠、一城,一起來學中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聽老師進行講述。 通過一人、一廠、一城的設計,明晰主線,激發學習興趣。一、一人的選擇 1.以時間軸的形式出示張謇早年的生平,尤其是強調他1894年考中狀元、1899年興辦工廠這一轉變,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思考,促使張謇做出這一轉變的歷史背景。2.教師出示材料,幫助學生理解張謇發生轉變的原因以及想要實業救國的決心。材料一:“亡國之馬關條約,朝廷能忍,吾四萬萬同胞卻不能忍……一旦盡撤藩籬,喧賓奪主,西洋各國,援例盡沾,其后患必然以我剝膚之痛,益彼富強之資逐漸吞噬,計日可待。”——張謇《條陳立國自強疏》(1)根據材料,說一說張謇對待《馬關條約》的態度如何?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產生這種態度的原因。材料二:各就所在地方,招商設立機廠,制造土貨,以抵制外人之計。通州(今江蘇南通)產棉,最王而良,謇因議設紗廠。——張謇《承辦通州紗廠節略》(2)根據材料二,說一說張謇準備做什么?想達到什么目的?3.讓學生帶著以下問題看視頻:①張謇在創辦大生紗廠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②張謇面對困難時的選擇體現了他怎樣的精神品質? 1.學生根據1894這一時間,聯想到甲午中日戰爭,理解張謇放棄狀元身份興辦工廠的歷史背景。2.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理解張謇放棄狀元身份選擇實業救國的原因與決心。3.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視頻,感受張謇辦廠過程中的不易,學習其堅韌不拔、迎難而上、愛國等精神品質。 1.將人物的行為放在歷史大背景下思考,將新舊知識有機聯合。 2. 鍛煉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感受張謇的愛國情懷。3.通過視頻資料,能對張謇辦廠的過程有更加直觀地了解,培養家國情懷。二、一廠的興衰 1.教師出示大生紗廠的圖片,簡要介紹大生紗廠的由來。呈現《大生一廠在1899-1926年的利潤狀況統計表》,讓學生概括大生紗廠的發展狀況。2.呈現六則史料,讓學生分析大生紗廠興衰的原因,并對原因進行分類。材料一: 1912年民國政府設立工商部,主管工、商、礦三部。……1912-1916年北京政府所頒發的有關發展實業的條例、章程、細則、法規等達86項之多。……有關工商業的法令有《暫行工藝品獎勵章程》《公司條例》《公司注冊規則》《商人通例》《商業注冊規則》《商會法》《商標法》……——張靜如《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社會之變遷》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的主戰場位于歐洲,英、法、美、日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參與了戰爭。……由于戰爭期間歐洲各國工業生產遭到極大破壞,食品、被服等物資很多需要依賴進口,民族企業及時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積極對外出口,面粉、棉紗等遠銷海外,銷量猛增……如棉紗由1916年的1.3萬擔上升至1920年的7萬擔……——王姍《1895-1927年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問題研究》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美國在戰后大規模的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很快便危及到我國的棉紡織業和繅絲業,上海華豐紗廠、寶成紗廠被日華紡織會社吞并,天津寶成第三廠、豫豐紗廠被美商慎昌洋行接管。——王姍《1895-1927年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問題研究》材料四: 通過對市場的分析,張謇確定了“土產土銷”的企業經營總方針,即充分利用本地區的原料供應市場和產品銷售市場兩大優勢,發展大生業務。……張謇……墾地數十萬畝,種植棉花,解決了辦紗廠所需要的原料。——汪圣云《張謇與大生紗廠的興衰》材料五: 晚年的張謇失去了昔日的冷靜與穩健……在投資新企業時,張謇沒有對市場、辦廠資金等做精打細算就匆忙上馬,往往資金不到位,基建工程進展緩慢,失去盈利時機。——汪圣云《張謇與大生紗廠的興衰》材料六: 自1916年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成直、奉、皖等多個派系……軍閥各自割據一方,常年混戰,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戰火所到之處,民不聊生,造成社會購買力大大降低。——王姍《1895-1927年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問題研究》 1.學生觀察表格,概括1899-1926年大生紗廠的發展狀況,即從開辦到20世紀20年代初,基本呈現盈利狀態。之后,呈現衰敗趨勢。2.學生閱讀材料,歸納興盛的原因:①政府政策的支持;②一戰期間,列強忙于戰爭無暇東顧;③張謇制定了正確的發展策略。學生歸納衰敗的原因:①一戰后,列強卷土重來,沖擊民族工業發展;②張謇晚年政策的失誤;③國內政局動蕩學生將原因進行分類,可以分成國內因素、國際因素與個人因素。 鍛煉從表格中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為后面分析大生紗廠興衰的原因做鋪墊。2.理解大生紗廠興盛以及衰敗的原因,能夠從多角度對歷史問題進行分析,鍛煉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分類概括的能力。三、一城的轉變 1.教師講述:南通是張謇的故鄉,在張謇的引領下,南通在近代得到飛速發展,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請觀察學案上的圖片,從一個角度說一說南通城的變化。 1.學生觀察圖片,將圖片進行分類,然后任選角度進行說明。如可以從交通工具、生活用品、服飾發型、文化教育場所等方面進行分析。 1.通過歷史圖片,感知近代南通城的變化,了解近代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努力。課堂小結 教師講述:通過一人、一廠、一城,我們了解到了近代中國社會的變化。面對民族危亡,張謇等人挺身而出,不留余力地尋找救國救民的途徑。盡管路途艱難,最終的目標未能實現,但是他們的精神卻流傳于今,激勵著后人不斷前行! 感知近代中國變遷的曲折歷程,培養家國情懷。教學反思本節課以張謇為中心,以“一人·一廠·一城”為主線,通過了解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的興衰變化及原因,感知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曲折歷程;通過了解張謇的故鄉南通城的變化,感知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本節課為學生呈現了多元化的史料,如文字、圖片、視頻等,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感知歷史,增強歷史學習興趣,培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