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新文化運動》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一)學生情況分析:本課的教學對象為八年級學生,在小學語文課中學習過魯迅的作品,2021年上半年電視劇《覺醒年代》熱播,因此學生對于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人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對于他們的作品的思想性不是很清楚,對新文化運動這一歷史事件則完全不了解。(二)教學設計思路:本課理論性強,概念較為抽象,要調動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充分理解教材內容,教學中要解決三個問題:理論可視化和故事化,以及互動性。理論可視化:陳獨秀敬告青年演講、魯迅《狂人日記》、新文化運動片面性,這三處均采用播放視頻的方式來呈現,視頻長度適中,分別為2分20秒、2分5秒、1分15秒。理論故事化:在解讀《狂人日記》時,使用三組材料:第一組是實物史料貞節牌坊;第2組是一張劇照,以之為據展開合理想象;第3組是文字材料。故事從猜想到真實,封建禮教對人的摧殘逐層清晰化。則對于“新文化運動促進思想解放、社會進步”這一意義的理解水到渠成?;有裕?、論從史出:采用一手史料,如陳獨秀的文章、魯迅的小說、胡適的詩,內容要適應學生的理解能力,避免過于深奧,盡量不選取后世學術文章中定論的文字。2、趣味性:講解“為什么要提倡白話文”時,設計了一個生活場景,讓學生分別用文言文和白話文表達同一個意思,引導他們親身體驗到“接近口語化的白話文更有利于交流”延伸:新文化運動的核心是喚起青年一代的覺醒,而電視劇《覺醒年代》受到年輕人的追捧,正反映了積極向上的時代風貌,因此在小結之后增加一個精神傳承的環節,讓歷史照進現實,自然而然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教學目標(一)課標要求:知道陳獨秀、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教學目標:知道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通過文字、圖片等資料,認識封建禮教對人們身心的摧殘,理解新文化運動開展的必要性及其內容。通過情景設置,引導學生直觀感受文言文與白話文在實踐運用中的差異,從而理解新文化運動所采用的形式。通過新文化運動后社會的變化,了解新文化運動對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教學重點和難點(一)教學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內容與意義(二)教學難點:新文化運動為何要批判封建禮教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文字材料 影視片段(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讀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 材料一:兩張圖片對比《我把辮子剪刀了!》《你把辮子剪了?》1.思考:心中的辮子指的是什么?材料二:袁世凱的服裝變化(1912年—1915年)2.思考:袁世凱的辮子剪了嗎? 思考并回答:辮子指人們頭腦中的封建思想。 銜接上節課內容,引導學生從袁世凱的倒行逆施中得出結論:思想的改造勢在必行,從而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必要性。講授新課: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一)舊文化之害 1.展示“文化”的定義:思考:新文化從何而來?(1)閱讀教材 P56,找出新文化運動的四位主要倡導者結合課件信息,找出他們的共同點。(學生回答:他們都有留學經歷,因此受到了資產階級文化的影響。新文化就是用資產階級的思想來反對、抨擊中國的舊思想。) 學生帶問題閱讀教材、劃筆記、回答問題。和PPT圖文材料,歸納出答案。 培養學生自學掌握基礎知識的能力此處刻意使用了電視劇的劇照而不是歷史人物的真實照片,主要考慮到學生對電視劇更熟悉。培養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2.展示舊文化定義:封建禮教思考:為何要取締舊文化?(1)材料一,選自陳獨秀《一九一六》,談中國的三綱,完全順從即視為忠、孝、節。(具體見課件)(2)材料二,先自魯迅《父親的病》,講述父親的藥引要用蟋蟀,還有一些奇怪的規定。(具體見課件)教師補充:后來他父親還是病死了,這是魯迅從醫生的因素之一。這兩則材料反映了什么封建思想?(專制、愚昧和迷信)這樣的舊思想舊文化要不要推翻?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通過對陳獨秀和魯迅的作品的解讀,培養學生史料解析能力和歸納能力新文化運動的內容1.口號 用什么可以代替專制?用什么可以破除愚昧和迷信?1.播放視頻(時長2分20秒):陳獨秀在上海的演講《敬告青年》2.展示圖片:觀察這一座雕塑,它有何寓意?(英文字母D和S,被擬人化為德先生和賽先生)怎樣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兩位“先生”?(辦報刊,寫文章) 觀看視頻,感悟,思考。 與教材內容相結合,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陳獨秀的思想,培養家國情懷價值觀2.陣地:《新青年》 4.結合教材,了解其辦報的基本情況。(時間、地點、刊物名稱)教師補充解釋第一卷第一期封面的法語,簡介卡耐基的生平,突出陳獨秀對青年人的寄望。5.展示第二卷封面:封面有何變化?(名稱改為《新青年》,目錄印在封面上,撰稿人中有李大釗、胡適等) 閱讀教材,劃筆記,觀察圖片,回答問題 培養學生審題、提取信息,分析歸納能力。陣地:北京大學 6.這些撰稿人的人生交集在哪里?(都在北大任職)誰把他們聚集到北大來?(蔡元培 北大校長)蔡元培曾經在德國、法國的大學留學,他決心要在中國要創辦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學,1916年12月他被任命為北大校長,提出了什么辦學方針?(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北大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建于何時?(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教師講授:北大由清政府創辦,教師主要是守舊派人物,但要辦一流大學就要與世界接軌,因此蔡元培邀請了這些具有新思想的知識分子來任教。他還請魯迅為北大設計了?;眨赜弥两?,充分體現了北大“以人為本”的理念。陳獨秀1917年被蔡元培聘請到北大擔任文科學長,《新青年》的編輯部隨之遷往北京,主要撰稿人也來自北大,因此北大和《新青年》就成為了宣傳新思想最重要的陣地。 觀察、分析,回答問題 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了解北大如何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陣地。3.宣傳方式:白話文運動 1.咱也讀一讀《新青年》展示:《紅樓夢》和《新青年》第二卷內頁。嘗試讀一列上面的文字并比較其異同?(都使用文言文,《新青年》多了標點)只增加標點顯然不夠,怎樣讓更多人讀懂文章?(使用白話文)3.閱讀教材P58,誰是白話文最積極的倡導者?如何推廣白話文?(胡適)請注意他們發表的文章標題。(一個是改良,一個是革命)4.展示胡適的白話詩《蝴蝶》,請學生評判(押韻,通俗易懂,但是缺乏詩意,好土?。?.課堂活動:表白大會(1)男生任務1:分組討論,1分鐘,用文言文向一位美麗的女士表達贊美或仰慕之情(2)男生任務2:思考5秒鐘,分別用一、二、三、四、五個字的白話文表白。(3)女生任務1:有一位上過春晚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成功男士,由于校園拒絕早戀,現在要求你們殘忍地拒絕他。分組討論1分鐘,用文言文。 (4)女生任務2:思考5秒鐘,分別用一、二、三、四、五個字的白話文表白。6.你覺得白話文有何優點?(更通俗易懂,便于交流) 學生嘗試辨認并讀出文字。分析、思考學生結合教材回答文言文任務:分組討論,推選代表發言白話文任務:全體一齊快速回答思考、回答 引導學生發現,《新青年》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在相當一段時期竟然是使用文言文撰寫文章,這其實并不利于新思想向普羅大眾進行宣傳。教學實踐中,學生在使用文言文時考慮的時間更長,有的小組甚至回答不了;而使用白話文時,全體幾乎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用詞還豐富多彩,課堂氣氛熱烈。這一活動用游戲的方式讓學生真實地體驗到:白話文貼近口語,表達時無須進行思維和語言模式的轉換,更有利于順暢地交流。從而理解白話文運動對于新思想推廣的必要性。3.宣傳方式:解讀《狂人日記》) 白話文主是用來寫情詩的嗎?學生笑:(是為了抨擊舊文化,提倡新文化)魯迅用白話文打造的第一把刺向封建禮教的利器是什么?(魯迅《狂人日記》)2.播放視頻:眾人共賞《狂人日記》(片長:2分5秒)3.這段視頻中,魯迅借狂人之口,反復強調封建禮教的什么本質?(吃人)封建禮教是怎樣吃人的呢?材料一:(圖片)貞節牌坊及清代立貞節牌坊的條件。配文:“這歷史沒有年代……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材料二:展開合理想象,為這張劇照配上解說詞:這群人正在做什么,這個小姑娘可能面臨什么樣的命運?(未成年配婚,通常男方有特殊情況如沖喜之類,女孩終身守寡的概率很高,而女方的父兄會把將來的貞節牌坊看作家庭榮耀,這位面露笑容的哥哥無意間成了葬送妹妹青春的幫兇)配文:“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辈牧先呵宕队光止P記》故事一則:私塾先生小解被判斬監候。配文:“現在也輪到我自己”思考:封建禮教戕害的只是女性嗎?(對整個社會都有危害)新文化運動對封建禮教的斗爭取得成功了嗎? 學生閱讀教材,劃筆記,并回答觀看視頻思考閱讀材料分組討論 用三則材料來解讀《狂人日記》,所配文字均出自學生觀看的視頻。引導學生理解《狂人日記》在新文化運動中的作用。這張劇照出自電視劇《覺醒年代》中無臺詞的一段劇情,意在留白,因此嘗試讓學生進行解讀,教師要對一些舊婚俗進行解釋以幫助學生進行合理推測,也是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提升。通過三組材料,引導學生認識到封建禮教不僅是對于女性,而是對于整個社會造成戕害。(三)成果 1、動搖封建思想,促進社會進步材料展示:1920年的四件事:政府通令采用標點符號,北大招收女生旁聽,全國各校一二年級采用白話文,劉半農創造“她”字。2、(組圖)思想解放運動,為五四運動起了宣傳、鋪墊作用。不僅青年個人覺醒,還喚醒了全國民眾的民族意識。即不僅剪掉個人的辮子,還要為中國剪掉辮子。 與教材結合,劃筆記,感悟 呼應開頭延伸 回顧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探求救國之路的歷程(事業未竟,寄望青年)跨越百年,使命依然(魯迅、習近平)共讀《青春》 感悟、思考、朗讀 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教學反思如果沒有電視劇《覺醒年代》,我不會想到新文化運動可以用一種更加通俗易懂甚至帶一點活潑的方式來呈現。這一次教學與以往有幾處不同: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了重新編排:依照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先后,把陳獨秀的口號提前到《青年雜志》創刊,把魯迅的《狂人日記》安排到胡陳二人的文章發表之后,成為文學革命之后當中,成為文學革命的一部分。教學重點調整為對舊文化的批判:對學生來說,理解民主與科學的重要性很容易,但對于舊文化對人的摧殘并不了解,尤其是他們沒學過魯迅的雜文,完全不能理解教材中對《狂人日記》的評價,所以用了比較多的篇幅去解讀魯迅的文本。對白話文與文言文優劣的新思考:文白之爭有一個典型的故事,就是胡適和黃侃比誰的電報用字更少,這個例子經常被用到教學中。按照這個思路,就無法解釋今天國家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增文言文篇幅的做法。個人認為,白話文的優勢在于由近人們日常語言表達習慣,更易于順暢地交流。這個思考不知道對不對,有待專家和同仁指正。 不足:雖然對教材內容進行了調整,但考慮到應試的需要,板書還是回歸傳統結構,希望假以時日,能夠摸索出更為合理的教學設計。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