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教學設計課程標準了解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和同盟會的成立以及三民主義,知道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通過孫中山等人的革命事跡,體會革命黨人的斗爭精神。教材分析第三單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有四課內容,分別講述了孫中山先生早期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創建民國以及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的歷史。本課是單元的開篇,主要講述了孫中山先生從“棄醫從政”、上書李鴻章、建立興中會、第一次廣州起義,到進入20世紀后國內革命思想的傳播,革命團體的建立,各個革命團體聯合構成統一政黨——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的整個過程。教學目標1、學情分析: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歷史學習,已初步掌握歷史學科學習方法,對于歷史知識學習具有初步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在日常新聞與電影電視觀看當中已對孫中山等人的革命活動產生了初步了解。同時他們思維活躍,對于中國近代史的新內容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2、核心素養:學生應擁有正確的歷史觀,掌握正確的歷史思維分析方法。通過解讀史料素材,提煉有關信息,掌握史料實證能力。通過觀看地圖和視頻,將歷史發展帶入時間空間之中,形成時空觀念。根據相關材料,掌握準確的歷史分析方法,擁有歷史解釋能力。通過對中國近代史革命者為革命事業不斷奮斗的歷程學習,產生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同盟會的建立及“三民主義”教學難點同盟會的建立及“三民主義”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歷史視頻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導入:來自人民日報一則社會資訊——鐘南山等科學家走進高校、校園秒變“追星”現場的視頻,聯系到近代一位“政治偶像”——孫中山,導入本課。 貼近生活,讓學生聯系當前社會資訊,對本課所學產生初步的興趣。一、追崇偉人,尋覓足跡:兩次轉變一個決定 打卡點一:香山縣,今中山市1.觀看視頻,了解青年孫中山的人生經歷和思想心境過程,并思考問題:為什么孫中山要棄醫從政?得出孫中山從政為了救國,解救民族的靈魂。2.根據兩則材料并結合教材內容,思考問題:孫中山的救國思想產生了怎樣的變化?得出孫先生思想從改良革新到只有推翻清政府專制統治,才能拯救中國。 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二、追崇偉人,尋覓足跡:兩個組織一個思想 打卡點二:日本東京1、學生分小組討論并總結,說明興中會成立的發起人、時間、地點、宗旨、口號等,使學生了解興中會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2、通過圖片與文字,介紹孫中山先生等人因策劃反清起義而遭到清政府的追捕,在流亡海外的時候依然宣傳革命,為繼續革命而籌集軍費,堅定革命信念,使學生了解近代中國革命先烈之不易和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打卡點三:檀香山,在今美國夏威夷3、學生分小組討論并總結,說明同盟會成立的發起人、時間、地點、以及構成部分。并根據材料思考同盟會成立的條件。(1)材料一:展示圖片,聯系此前所學,使學生了解1840年以來民族危機日益加深,《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革命情緒日趨高漲。(2)材料二:展示文字材料,使學生了解到在帝國主義不斷侵略擴張、中國人探尋救國過程中,客觀上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3)材料三:通過圖片和文字,列舉章炳麟、鄒容、陳天華等革命思想家及其著作,說明20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這些著作號召人們起來推翻清政府的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4)材料四:展示地圖和文字表格,說明此時各種革命團體也紛紛成立,根據課本內容介紹影響力比較大的兩個組織,黃興、宋教仁等創立的華興會與蔡元培、徐錫麟等創立的光復會,尤其說明各個組織此時力量還比較弱小的特點,為同盟會的成立說明奠定組織基礎。(5)材料五:通過分析材料,說明孫中山先生逐漸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請學生根據課本“材料研讀”,思考他成為革命領袖的具體原因(與本課題目相聯系)。得出:孫中山最早進行反清革命,其主張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可,在領導民族民主革命的偉大歷程中,創建革命團體,建立政黨,確定革命指導思想,讓他成為了資產階級革命者的公認領袖。4、列舉圖片與材料,帶領學生繼續梳理同盟會確定的政治綱領、總理與領導機構以及《民報》等。5、講述“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政治綱領與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思想,引導學生理解二者之間的聯系,通過閱讀課本文字材料,引導學生對孫中山先生“民族”“民權”“民生”思想進行進一步的深刻認知,使學生了解到“三民主義”思想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用。6、在理清思路和掌握知識點的同時切實認識到同盟會的性質和歷史意義。 1、掌握必備基礎知識2、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分析能力3、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三、追崇偉人,尋覓足跡:同行畢集矢志革命 播放視頻片段,引起興趣,使學生對孫中山先生“革命先行者”的歷史地位更有準確認知嗎,孫中山一生致力于國民革命,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為振興中華耗盡畢生的精力,其百折不饒追尋救國之路的探索精神、大無畏的革命勇氣也也吸引了許多同行者。1、第一次廣州起義的失敗,陸皓東的犧牲;來自惠州的鄭士良、鄧子瑜的矢志追隨,積極投身革命,發動或參與兩次惠州起義。早期的起義雖然都失敗了,但是喚醒了沉睡的國人,打擊了滿清王朝,是辛亥革命的前奏。讓學生感受到革命人士的大無畏的愛國精神。2、展示惠州北門直街內的中山紀念堂、中山公園,讓學生了解到孫中與惠州革命情誼。在孫中山數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曾先后多次到惠州從事革命活動,留下了光輝的革命足跡,并與惠州名人廖仲愷、鄧演達、葉挺等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也造就了惠州獨具特色的文化亮點——“東征文化”。 1、掌握必備基礎知識2、培養家國情懷價值觀四、課堂小活動:“你說我聽” 歷史并不遙遠,歷史就在我們的身邊;歷史人物不陌生,他們就在前方指引我們。在生活里,又有哪些人為我們點亮了前方的燈,同學們也來分享你們的“追星”人物吧。 通過該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確立人生目標,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習題演練 歷史練習冊和學習報:第八課的相關習題教學反思本課教學主要是通過文字材料、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教學方法,設置合作探究問題和課堂小活動,引導學生積極探究歷史問題,以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利于真正貫徹新課改“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本節課在師生互動、課堂組織和課堂氣氛方面都完成的較好并盡力落實。但仍存在明顯的不足:1、課堂上的語言評價缺少點激情,個別學習困難的學生反應較慢,不太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和發言,教師在言語激勵學生方面要加強;要充分考慮到每個班級學生和特點的差異性,結合學生的個性具體進行教學過程,完善教學設計,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