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中的第二課《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是對北洋水師(洋務運動)的一場考試,然而不及格的成績也宣告洋務運動的破產,《馬關條約》的簽訂,隨后掀起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喚醒了中國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識,仁人志士開始在制度層面探求救國良方。 本課分為三個子目,“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瓜分中國狂潮”,三個子目之間因果相連,《馬關條約》的簽訂是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瓜分中國狂潮是甲午中日戰爭戰敗簽訂《馬關條約》的后果。 學生情況分析 初二學生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和學習方法。但是對日本明治維新不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補充明治維新知識,幫助學生了解戰爭爆發的背景。同時,教師要注重活躍課堂氣氛,充分利用圖片、視頻等創設歷史情境,再現戰爭史場景,將學生帶入歷史現場,讓學生深切地感受這場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影響,通過戰爭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高尚情操。教學目標知道甲午戰爭的基本史實; 知道《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探究《馬關條約》簽訂對中國的危害及影響; 掌握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實質和影響; 了解左寶貴、鄧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跡,體會民族危機下中華兒女的愛國意識和自強精神。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甲午中日戰爭的過程;《馬關條約》的內容。 教學難點 《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門戶開放”的實質。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文字材料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多媒體 (二)教學方法 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學生思考為何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十年之隔的會面為何談判的主導權易主? 設疑導入引起學生探究興趣一、后者居上(海防競逐) 通過兩幅圖片展示19世紀中葉,中日兩國面臨相近的民族危機,不約而同進行改革,重點在于海防建設。 展示史料,提出問題: 1.閱讀材料,對比中國和日本的改革目的有何不同? 概括得出: 中國:守疆保和VS日本:分割中國,稱霸世界 2.對比中國和日本統治者對待海防發展態度有何不同? 概括得出: 中國:挪用軍費VS日本:蓄謀已久,積極備戰 3.對比1887年前后中日兩國從歐洲采購軍艦規模的不同。 概括得出: 中國:多,優——零增加,落后VS 日本:少,舊——數量多,先進 通過對比,了解甲午中日戰爭兩國的發展背景。 學生通過閱讀史料、觀察數據圖表, 思考三個問題,對比中日兩國戰前的差距。 培養學生解讀材料和歸納的能力,從而掌握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二、慘烈一搏(甲午之戰) 1.通過結構圖教師講解戰爭爆發導火索 2.展示表格,學生閱讀教材,梳理甲午中日戰爭的過程。 教師講解戰爭中海軍的壯舉,也可以請了解的同學來講述令自己最感動的英雄事跡、場景。 其中教師重點講解鄧世昌的英雄壯舉及旅順大屠殺的悲慘史實。 3.合作探究,甲午中日戰爭的中國失敗原因。 概括得出: 清王朝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武器裝備落后,軍隊戰斗力低。 學生閱讀教材,梳理甲午中日戰爭的過程。 學生觀看驚心動魄的黃海海戰視頻、觀看動態旅順大屠殺圖冊。 學生小組合作,思考問題。 訓練學生閱讀教材提煉信息的能力 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家國情懷 (英雄人物的敬仰,日本軍國主義嗜血的本質的揭露、憎惡) 合作探究三、國運殊途(馬關之殤) 展示表格,學生閱讀教材,了解《馬關條約》的內容。 展示圖片、史料,探究《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危害和影響。 學生閱讀教材完成表格填空。 訓練學生閱讀教材提煉信息的能力四、虎視鷹瞵(瓜分狂潮) 展示漫畫及史料“是日本人打開了世界的眼界,讓人們看到大清帝國真正無能……清國政體是一個明顯失敗的政體”。 提出問題:解讀漫畫,說說西方列強對甲午戰爭的態度。 概括得出: 觀望,大大刺激了瓜分中國的野心。 展示《時局圖》及史料“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譚嗣同“幢幢華裔,將即為奴;寂寂江山,日變其色” 學生感知國家面臨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中。 根據《時局圖》講解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觀察漫畫,了解國際局勢。 觀察《時局圖》,感悟民族危機。 思考門戶開放政策的實質。 培養學生讀圖、解讀材料和歸納的能力,從而掌握瓜分狂潮與甲午中日戰爭的關聯、門戶開放政策的實質\帝國主義的罪惡。課堂小結 19世紀中葉,中日兩國不約而同進行改革,開始長達三十年的海防角力,甲午之戰的慘烈一搏,自此中日國運殊途,洋務重臣苦心編織的“自強求富”不過幻夢一場,原因何在?(英)赫德曾在甲午戰爭后這樣遺憾的說到:“恐怕中國今日離真正的改革還很遠,這個巨大無朋的巨人,有時忽然跳起呵欠伸腰,我們以為他醒了,準備看他作一番偉大事業。但是過了一陣,卻看見他又坐了下來,喝一口茶,燃起煙袋,打個呵欠,又朦朧地睡著了。”面對無可奈何的悲哀,落后于人的羞恥,中國人接下來會迎來真正的改革嗎?教學反思本課內容豐富、頭緒繁多,在詳略取舍處理上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教學過程是否讓學生感受到了清晰的條理和合理的架構? 本課結尾處為下一課《戊戌變法》埋下伏筆,相較探討國家綜合實力作為本課的結尾,價值上孰優孰劣,還有待進一步思量。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