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第五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 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情景教學是指利用外界的環境,實現和學生心境共鳴的教學方法。情景越形象,效果越顯著。情境教學符合新課程的要求,通過生動形象的情境激起學生學習情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進一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而地方史正是情景教學的優良素材,在歷史性教學中,將本地歷史文化資源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也可以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運用所學知識為建設家鄉而服務。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七年級上冊的第5課,承接了第4課《夏商周的更替》一課,是對前一課的繼承和補充,使得學生在了解了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之后,又能從經濟、文化等方面更加全面的了解這一時期。夏商周三代是中國早期國家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物質文明出現了新的發展,青銅器就是當時高度發達的文明的一個典型代表,工藝高超、造型精美的青銅器,不僅體現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等級森嚴的特征。甲骨文是夏商周時期精神文明的體現,作為中國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不僅反映了文字發展的歷程,還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認識青銅器和甲骨文,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中國先民的勤勞和智慧,而且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有利于樹立文化自信。學生情況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剛剛升入初中,思維活躍,對事物的認識處于感性認識的階段,但是由于剛開始接觸歷史學科,所以他們缺乏學習歷史的正確方法,對歷史相關的知識的了解非常有限,在學習本課中會有很多學生理解上的難點,如青銅器的鑄造方法和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等。教師在講解和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利用多種手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教學目標課標要求:了解青銅工藝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唯物史觀:認識青銅器和甲骨文是夏商周時期的物質和精神標志,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體現,體現我國古代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時空觀念:了解夏商周時期代表性青銅器的出土地點和鑄造時間,知道甲骨文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文字,證明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從商周時期開始的。史料實證:通過圖片、文物、視頻等,知道青銅器的功能和鑄造特點,知道甲骨文的地位價值和造字方法。歷史解釋:認識夏商周時期高度發達的文明,知道夏商周三代是中國早期國家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家國情懷:通過青銅器和甲骨文,能夠正確看待悠久輝煌的中華文明,認識中華文化的一脈相承,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歸屬感。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青銅器的典型代表和高超技藝,甲骨文的地位價值。教學難點認識青銅器鑄造和甲骨文造字的特點;理解青銅器和甲骨文對研究當時歷史的重要意義;通過青銅器和甲骨文認識夏商周的燦爛文明。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圖片、地圖、文字材料、視頻、多媒體課件(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任務驅動法、自主學習法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復習鞏固 展示圖片和表格,提問學生夏商周三代的建立者和建立時間。 學生回憶上節課知識點并回答問題。 讓學生回顧所學之前所學知識,并聯系本課知識。形成時空觀念。導入新課 教師在PPT上展示山西青銅博物館的圖片以及館藏文物,指出山西青銅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省級青銅專題博物館,其中有1/3的文物來自與公安機關的追繳。然后引導指出:青銅博物館館藏文物都是精華中的精華,吉金光華展現歷史軌跡,青銅鑄就一個少年中國。進一步提問:那么這些青銅器是如何鑄造的呢?他們又有怎樣的故事,反映了怎樣的歷史呢? 學生感悟青銅器之美,感悟青銅博物館的來之不易。 運用地方史,使得學生對所學知識沒有陌生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第一章吉金光華—青銅器 展示圖片和文字,提問學生:北京人、山頂洞人和半坡人、河姆渡人分別是用什么樣材質的工具,他們分別處于什么時代。然后展示山西陶寺遺址銅齒輪形器和甘肅齊家文化遺址七角星紋鏡,引導學生觀察在距今5000-4000年時,我們開始使用什么樣的工具,進入了什么樣的時代呢?學生得出答案后,教師繼續引導說明:這些文物的出土說明了我國早在5000-4000年前便開始使用銅器,我國從石器時代進入了青銅時代。以鑄造、使用青銅器為標志的青銅時代,是人類文明發展歷程的一個重要階段。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國家之一。教師展示圖片并提問學生:根據《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公報》的數據顯示,我國現存的青銅器僅僅是國有單位收藏的便有140萬件,其中有很多是達官貴人所使用的生活器具。那么如此眾多的青銅器到底有哪些類別呢?學生根據圖片回答問題。然后教師介紹青銅器的發展歷程,并指出青銅器的一大特點:數量眾多,種類豐富。教師引導:隨著時間的推進,青銅器的用途也逐漸在發生了新的變化。我們接著來看一個青銅器的典型代表,通過這個青銅器,我們來思考一下,青銅器的鑄造有何特點?青銅器的用途又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PPT展示司母戊鼎及其材料。通過材料分析出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并使得學生了解青銅器的第二個特點:規模宏大、組織嚴密、分工細致等。教師繼續提問:“青銅器的鑄造反映了什么?為什么要鑄造如此巨大的青銅器呢?”展示并介紹西周的禮樂制度,使得學生明白在西周時以青銅器為載體,從天子、諸侯到卿大夫、士,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使用規模不同的禮器,這就是禮樂制度,也使得青銅器從食器發展成為禮器,成為王公貴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國家權力的代表性器物。教師結合材料介紹四羊方尊和利簋,然后提問學生“像是四羊方尊這樣精美的青銅器是如何鑄造的呢?”,通過動態圖片,使得學生很容易的理解泥范鑄造法。結合利簋的銘文,使得學生理解青銅器是歷史的見證,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最后展示近年來山西公安機關的追繳回來的國寶級文物,然后介紹: 三晉大地物華天寶、文明燦爛,是當之無愧的文物和文化大省。近年來,在山西公安機關的全力追繳和社會各界的努力下,晉公盤、義方彝等為代表的不少流失在外的山西籍國寶級文物,紛紛踏上了“回家”之路。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文載于物,族髓附間。運脈牽連,興者襄見。在文物回歸的道路上,山西一直在行動。晉公盤、義方彝等等文物……每一次“落葉歸根”,都是中華文脈的一次續寫。保護文物就是保護國家與民族的歷史,守護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思考并回答問題。學生根據經驗回答。學生分析材料,并思考問題。學生思考并記憶。學生感悟并思考。 培養學生分析和概括能力。貼近生活,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培養學生分析材料、提取關鍵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重點知識進行分析和講解,展現利簋銘文,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能力。通過地方史的介紹,在潛移默化當中進行情感教育,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第二章文以植根—甲骨文 PPT展示:山西天馬-曲村晉侯墓地出土的西周叔虞方鼎和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的西周氣盉的金文。然后提問學生:這些文字使我國最早的文字嗎?然后播放發現甲骨文的視頻。教師通過ppt介紹甲骨文的含義和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的故事。老師進一步介紹和引導:王懿榮不僅第一個發現、鑒識、收藏了甲骨文,而且也是第一個將其時代斷為商代,使蒙塵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免于湮沒,避免了“人吞商史”的悲劇。因此文學家郭沫若曾經寫道:“中原文化殷創始,觀此勝于讀古書。一片甲骨驚世界,蕞爾一邑震寰宇。”那么古人為何要在甲骨上面書寫文字呢?展示記載有商代國君武丁的妻子婦好率領一萬三千軍隊伐羌方的事跡的卜甲。并依據《禮記》,介紹商人“商王無事不卜,無日不卜。”使得學生認識到甲骨文上記載有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內容,因此甲骨上的卜辭成為研究商代歷史的第一手材料。根據圖片和幾個典型漢字,介紹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使得學生認識到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很多字體至今仍在使用,是漢字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最后說明:漢字是神圣的,因為它能夠溝通天地人神,傳說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甲骨文形聲表意,歷經千年不衰而承續至今,記錄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成為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 學生觀看視頻并思考問題。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思考,提取關鍵信息,解決重難點問題。學生記憶并思考。學生感悟并思考。 學生了解基礎知識。通過豐富的圖片和材料進行講解,使學生能夠不斷思考,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也使得學生更容易掌握基礎知識。通過典型漢字進行示范和講解,巧妙突破重難點知識。通過對漢字的絕佳之地講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習題鞏固課堂小結 夏商周是中國青銅時代的繁盛時期。青銅制造業,是這個時期物質文明的集中表現。甲骨文,則是這一時期精神文明的特有表征。它們共同繪就了三代文明的輝煌燦爛,顯示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與一脈相承,也展現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創造力與蓬勃生機!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