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2020年中考歷社復習專題09:早期中華文明形成一、單選題1.小明同學在暑期游學時,參觀一處原始聚落遺址博物館,看到了下面文物和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他參觀的是( )A.元謀人博物館 B.周口店遺址博物館C.西安半坡博物館 D.河姆渡遺址博物館2.原始人類的某一行為被譽為“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這是指原始人類( )A.學習制作陶器 B.能夠制作工具C.學會用火 D.能夠直立行走3.遠古時代,中國南方和北方都出現了許多早期文明,但南北方的文明差異明顯:南方種稻,北方種粟;南方住高腳樓,北方住地穴……導致這些差異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氣候 B.人種類別 C.生活習慣 D.人口數量4.在北京人遺址中,能為“北京人能夠直立行走”這一結論提供直接證據支持的是( )A.頭蓋骨化石的發現 B.直立人化石的出土C.發現大量灰燼燒骨 D.發掘大量打制石器5.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居住在我國黃河流域,主要種植粟的原始農耕居民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6.考古發現是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證據。歷史老師在介紹我國一處早期人類遺址時,出示了下面文物圖片。此遺址最有可能是( )A.元謀人遺址 B.半坡遺址 C.北京人遺址 D.河姆渡遺址7.粟脫殼后的糧食因其粒小,故稱小米,而小米粥是人們常吃的食品。下列古人類中最早有可能享受到這種食物的是(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8.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如圖是根據化石復原的原始人頭像。這種原始人生活的時代是( )。A.約300萬年前 B.約170萬年前C.約70萬年至20萬年前 D.約3萬年前9.在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有“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黃帝教民養蠶繅絲”。這些神話傳說反映出中華文明的核心是( )A.農耕文明 B.神話傳說C.和諧平等的社會秩序 D.采集狩獵的游牧文明10.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C.山頂洞人遺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遺址11.許倬云在《萬古江河》中提到:現在常說的“新石器”與“舊石器”時代,以人類生產食物來維持生計的方式為分界線。從舊石器時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時代生產食物,人類不用再四處尋覓可以食用的動物與植物。許倬云認為劃分“新石器、舊石器時代的分界線”是( )A.人工取火的運用 B.原始農業的興起C.群居生活的出現 D.磨制石器的使用12.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Ⅱ·時節》有一組唯美的鏡頭:禾苗在春雨中茁壯成長,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秋收時飽滿的稻穗“笑”彎了腰。此情此景,最早可能出現在下列哪一早期人類的勞作中( )A.半坡人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人 D.北京人13.下列關于北京人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北京人生活在距今(2019年)70萬至20萬年前B.北京人用石塊、獸骨和鹿角等制作各類工具C.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D.北京人從事原始畜牧業,飼養豬、牛、狗等家畜14.據報道,安徽發現的繁昌人距今大約有180萬年,如果這一結論確鑿的話,可以把中國已知最早人類的歷史向前推進( )。A.10萬年 B.20萬年 C.100萬年 D.110萬年15.下圖所示裝飾品采用的是磨光和鉆孔技術,它出土于(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C.河姆渡遺址 D.山頂洞人遺址16.在原始社會,按這種方式組成的比較固定的生產、生活集體叫氏族。這種方式是( )。A.種族 B.血緣關系 C.地域環境 D.個人喜好17.某同學繪制了一幅我國遠古居民生活場景的想象圖。下列內容與北京人相符的是( )。①頭部帶有猿的某些特征 ②使用打制石器,過群居生活③用火取暖,燒烤食物 ④種植水稻,蒸煮米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8.浙江紹興出土的絲織品殘片和黃河上游出土的繩紋、蠶紋陶器,證明當時人們已懂得( )A.紡織、蕎蠶 B.紡織、造船 C.紡織、打井 D.養蠶、造車19.被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蛋殼黑陶杯出土于黃河流域。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 )A.黃河流域的文明程度要比長江流域高很多B.黃河流域的農業水平已經非常高C.黃河流域的手工制作水平已經超過了現代D.黃河流域的文明程度相對比較高20.下圖是在浙江河姆渡發現的用于捻麻紗的木、陶錠盤,制作時間約為公元前5000年。這類文物可以用來證明我國古代( )A.紡織技術的起源 B.青銅技藝的高超C.原始農業的發展 D.商品交易的活躍21.黃河中游的陜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遠古時代的半坡人在這里創造出璀察的農耕文明。下列哪些是對半坡居民生活狀況的正確描述?( )①要種植的農作物是粟②居住樣式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③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為彩陶④會從事簡單的紡織、制衣⑤會用象牙和獸骨雕刻成古樸的藝術品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22.下列關于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表述正確的是( )A.半坡人位于長江流域,河姆渡人位于黃河流域B.半坡人居住的房屋為半地穴式結構,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為干欄式結構C.半坡人主要種植水稻,河姆渡人主要種植粟D.半坡人已會制造黑陶作品,河姆渡人會制造彩陶23.“釣魚”是一項修養身心的戶外活動,回眸歷史在距今約6000年,已經懂得用“漁鉤”捕魚的原始農耕居民是( )A.河姆渡人 B.半坡人 C.元謀人 D.北京人24.英語單詞china的意思是“瓷器”。當第一個字母大寫時,意思就是“中國”。早在幾千年前,有個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燒制如下圖所示精美的彩陶。他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25.在中國古老傳說中,有很多發明創造,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 )A.盤古、女媧 B.女媧、后羿 C.唐堯、虞舜 D.炎帝、皇帝26.“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中華民族的搖籃”。四五千年前,黃河流域主要氏族部落有( )。①黃帝 ②炎帝 ③蚩尤 ④三苗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7.下面圖片說明了黃帝時期已經出現了文字的萌芽和原始音樂。文字的發明者是( )A.黃帝 B.黃帝的下屬官員C.炎帝 D.炎帝的下屬官員28.傳說中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蔬菜;嘗遍百草,發明醫藥的是( )A.女媧 B.伏羲 C.炎帝 D.黃帝29.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體現了我們先祖的創造力和智慧。根據神話傳說,以下搭配錯誤的是( )A.黃帝——發明算盤 B.倉頡——創造文字C.嫘祖——養蠶繅絲 D.伶倫——制作音律30.“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出自《山海經》,與該材料相關的事件是( )A.涿鹿之戰 B.盤古開天辟地C.堯舜禪讓 D.大禹治水31.在古史傳說中,改進農具,教人農耕,發明醫藥,開辟集市,被譽為中華原始農業和醫藥學創始人的英雄人物是( )A.黃帝 B.炎帝 C.堯 D.舜32.小剛同學在搜索一次傳說時代的戰役時,搜到了以下內容:黃帝豎起七面大旗,擺開了星斗七旗戰法。炎帝面對星斗七旗戰法,無計可施,一敗涂地,躲回營內不敢挑釁。小剛同學搜索的這次戰役是( )A.涿鹿之戰 B.牧野之戰 C.阪泉之戰 D.巨鹿之戰33.中華炎黃二帝巨型塑像落成慶典在鄭州黃河岸邊炎黃廣場隆重舉行。我們中國人常常稱自己為“黃炎子孫”是因為炎帝和黃帝( )A.他們創造了人類 B.結成聯盟打敗蚩尤C.他們之間曾經發生過戰爭 D.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34.炎帝和黃帝兩個部落結合在一起形成部落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后來的( )A.夷族 B.華夏族 C.匈奴族 D.戎族35.傳說中“植五谷,嘗百草”,開創了中國原始農業文明的是( )A.炎帝 B.黃帝 C.蚩尤 D.大禹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根據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一是彩陶,圖片二是半地穴式房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半坡原始居民時期使用的陶器是彩陶,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AB項元謀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時期居住的是山洞,使用的是石器;D項河姆渡居民使用的是黑陶,居住的是干欄式房屋。所以ABD項與題意不符,C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原始農耕生活的有關知識。較為簡單,題干中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是半坡居民日常生活的表現。2.【答案】C【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舊石器時代指的是使用打制石器時代。在舊石器時代的北京人,山頂泂人學會了用火,火的使用,增強的人體質,促進了腦的進化,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有關知識。據考古發現:元謀人知道使用火;北京人已經學會用火,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山頂洞人已經懂得人工取火。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是學會用火。用火燒烤食物,吃到熟食,縮短了消化過程,促進了體質的發展;火還可以照明,防寒,驅趕野獸;火的使用,增強了人類適應大自然的能力,是人類第一次對自然力的支配,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被稱為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的技能。3.【答案】A【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北方地區降水較少,氣候干燥;南方地區降水豐富,氣候濕潤;南北方的建筑、種植物也因氣候環境不同。因此: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解讀材料的能力,難度不大,依據材料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4.【答案】B【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頭蓋骨化石和直立行走沒有必然聯系,不符合題意;B直立人化石能證明北京人直立行走,符合題意;C灰燼燒骨和直立行走沒有必然聯系,不符合題意;D打制石器和直立行走沒有必然聯系,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北京人的相關知識,難度不大,依據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答案】D【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距今約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的陜西西安半坡村,他們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粟,他們居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AB兩項不會種植農作物,不符合題意;C項河姆渡人居住在我國長江流域,主要種植水稻,不符合題意;D項居住在我國黃河流域,主要種植粟,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6.【答案】D【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分析圖片可知,此遺址最有可能是我國的河姆渡遺址。依據課本知識可知,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種植水稻。他們還飼養家畜,會制造陶器、簡單的玉器,會挖水井。故D符合題意;ABC與題干圖片文物不符。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原始農耕生活的有關知識。理解和識記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是解題的關鍵。7.【答案】C【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半坡居民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AB兩項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時期,還未出現原始農業,不符合題意;C項半坡居民最早有可能享受到小米粥,符合題意;D項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為主,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半坡居民的生活。注意準確識記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的糧食作物。8.【答案】D【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依據圖片展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距今約3萬年,在北京人活動過的地區,生活著一群遠古人。他們的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他們的骨骼化石是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發現的,被稱為山頂洞人。D項約3萬年前是題干原始人生活的時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山頂洞人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讀圖能力。圖片材料型選擇題在題干表述沒有相關提示信息的情況下,只有準確識別圖片,才能確定正確選項。9.【答案】A【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內容是原始的農耕生活。題干中的神農教種五谷,這屬于農業,因為種五谷要耕地,所以叫農耕。養蠶繅絲,是農業中的副業,也屬于農耕的范疇;選項D游牧文明是中國北方、西北方才有,是隨著水草的生長而遷徙,并不是中華文明核心。選項B海洋文明是人類歷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經濟發展、社會制度、思想、精神和藝術領域等方面領先于人類發展的社會文化。所以,一種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稱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領先于人類社會的發展,二是這種領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兩者缺一不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得益于海洋的不多,盡管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也創造了豐富的海洋文化,但也算不上海洋文明。選項C神話傳說從本意來講沒有哪個國家文明的核心是神話傳說,尤其是中國,雖然神農教五谷,嫘祖養蠶現在看來可行度并不太高,但這畢竟是記載于中國正史上的,而且也沒有確切的證據說這就是錯的,也就是說神農教五谷,嫘祖養蠶繅絲并不一定就是傳說,也有可能是真的。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我國神話時代的相關知識的掌握,學生要會分析、提取核心信息。10.【答案】B【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A. 元謀人遺址 ,不符合題意;B.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 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故選項B符合題意;C. 山頂洞人遺址 ,不符合題意;D. 半坡原始居民遺址 ,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基礎知識,難度不大。11.【答案】B【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A. 人工取火的運用 ,不符合題意;B.依據題干信息“ 從舊石器時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時代生產食物 ”,可以看出,新石器、舊石器時代的分界線就是能不能生產食物,也就是原始農業的興起,故選項B符合題意;C. 群居生活的出現 ,不符合題意;D. 磨制石器的使用 ,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需要理解回答。解答時,要緊貼題干信息,依據題干信息的分類標準進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找到最恰當的選項。12.【答案】C【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種植水稻,過著定居的生活。因此: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難度不大,掌握基礎知識即可作答。13.【答案】D【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們使用打制的石器,過群居生活,共同勞動(采集、狩獵)共同分享勞動成果;會使用天然火,他們用火燒烤食物、驅趕野獸,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ABC三項敘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D項北京人從事原始畜牧業,飼養豬、牛、狗等家畜敘述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北京人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北京人的生產生活狀況。14.【答案】A【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他們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安徽發現的繁昌人距今大約有180萬年,所以可以把中國已知最早人類的歷史向前推進10萬年。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元謀人距今的時間的相關知識點,要求具備對所學的歷史時間的記憶與計算能力。15.【答案】D【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依據圖片可知與山頂洞人的生活有關。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三萬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頂洞穴里,他們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已會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生活的范圍擴大,能同其他原始人群交換生活用品;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和死后埋葬。他們生活的集體由血緣關系結合在一起──氏族。所以圖片裝飾品采用的是磨光和鉆孔技術,它出土于山頂洞人遺址有關。D項山頂洞人遺址出土了采用磨光和鉆孔技術的裝飾品,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山頂洞人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狀況。16.【答案】B【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在原始社會,由共同祖先繁衍下來,并帶有血緣關系的生活集體是氏族部落。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三萬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頂洞穴里,他們生活的集體由血緣關系結合在一起的氏族。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血緣關系是組成氏族的方式,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氏族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出現了氏族。17.【答案】A【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我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他們生活在距今約70-20萬年,還保留著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如使用打制石器和木棒,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群居生活;他們已經會使用天然火,用火取暖,燒烤食物。但他們不會種植水稻,蒸煮米飯。A項①②③與北京人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北京人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北京人的體貌特征與生產生活狀況。18.【答案】A【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題干中的“絲織品殘片和黃河上游出土的繩紋”證明當時人們已懂得紡織,題干中的“蠶紋”證明當時人們已懂得養蠶。A項紡織、養蠶理解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19.【答案】D【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A項黃河流域的文明程度要比長江流域高很多表述錯誤,不符合題意,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中沒有涉及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文明程度的對比,;B項黃河流域的農業水平已經非常高表述錯誤,不符合題意,蛋殼黑陶杯是手工業制品,與農業無關;C項黃河流域的手工制作水平已經超過了現代表述錯誤,不符合題意,材料中并沒有說明黃河流域的手工制作水平已超過現代,且本身邏輯也有問題;D項黃河流域的文明程度相對比較高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20.【答案】A【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根據“用于捻麻紗的木、陶錠盤”可知是紡織工具,故這類文物可以用來證明我國古代紡織技術的起源。A項紡織技術的起源是題干文物反映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古代紡織技術的起源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抓住關鍵信息“用于捻麻紗的木、陶錠盤”即可。21.【答案】B【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早在五六千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已經掌握了生活的技巧,創造出璀璨的農耕文明。他們種植農作物粟,居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為彩陶,代表器物是人面網紋盆,會從事簡單的紡織、制衣等;會用象牙和獸骨雕刻成古樸的藝術品的是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故B選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要求學生掌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主要是準確記憶。解答時一定要依據所學知識,準確記憶回答,注意區別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諸多不同。22.【答案】B【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長江流域,他們會制作陶器,種植水稻,住干欄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主要種植粟等糧食作物,會制作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屋。A項半坡人位于長江流域,河姆渡人位于黃河流域表述錯誤,半坡人位于黃河流域,河姆渡人位于長江流域,不符合題意;B項半坡人居住的房屋為半地穴式結構,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為干欄式結構表述正確,符合題意;C項半坡人主要種植水稻,河姆渡人主要種植粟表述錯誤,半坡人主要種植粟,河姆渡人主要種植水稻,不符合題意;D項半坡人已會制造黑陶作品,河姆渡人會制造彩陶表述錯誤,半坡人已會制造彩陶,河姆渡人會制造黑陶作品,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原始的農耕生活。注意準確識記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有關內容。23.【答案】B【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關鍵信息“距今約6000年”“原始農耕居民”結合所學知識,在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一帶,考古學者發現了一處大型的原始聚落遺址。這處遺址距今約6000年,定名為半坡遺址。半坡原始居民用骨制箭頭、魚叉、魚鉤打獵捕魚,食物種類大大豐富了。故B符合題意;A項河姆渡人距今約7000年;C項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D項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由此分析ACD不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我國原始農耕居民生活相關知識的掌握。解題的關鍵在于題干中的“距今約6000年,已經懂得用“漁鉤”捕魚的原始農耕居民”,結合所學可知,半坡人距今約6000年,也懂得了捕魚技術。24.【答案】C【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依據題干“有個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燒制如下圖所示精美的彩陶”的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在我國陜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發現了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原始農耕村落遺址,處于母系氏族公社繁榮階段,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原始農業有了發展,開始有原始畜牧業,主要飼養豬、狗等。會制造色彩鮮麗的彩陶,并使用陶器,會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定居生活,以經營原始農業為主,使用的石器為比較精致的磨制石器;C項符合題意;ABD三項的原始人不會制造彩陶,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對半坡原始居民知識的理解識記。答題時應注意,解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識記。結合題干信息“如下圖所示”和圖片可知,考查的意圖是要學生掌握魚面網紋盆的制作者,以此排除其它選項最終確定答案。25.【答案】D【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傳,距今約四五千年,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黃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稱為人文初祖。故答案為D。【點評】學生要掌握炎帝和黃帝是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生活在距今約4000多年前,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26.【答案】B【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距今約四五千年,我國黃河流域的部落主要有黃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其中最強大的是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三苗與歡兜、共工、鯀合稱為“四罪”。中國傳說中黃帝至堯舜禹時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和鄱陽湖之間。排除含④的選項。B項①②③是四五千年前,黃河流域的主要氏族部落,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炎帝和黃帝,知道距今約四五千年,我國黃河流域最強大的是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27.【答案】B【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黃河流域的一位偉大的部落聯盟首領,相傳他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發明舟車,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礎。他的妻子養蠶繅絲,其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樂官伶倫制作了樂器。B項黃帝的下屬官員是文字的發明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倉頡發明文字的識記能力。解答本題需要準確識記倉頡發明文字。28.【答案】C【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結合題文,依據所學可知,傳說中女媧的主要成就有造物造人,補天救世,社稷福神,先靈圣賢,故A選項不符合題意,應排除;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并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故B選項不符合題意,應排除;黃帝(軒轅氏)的發明:造宮室、制衣裳、挖井、造船、煉銅、發明弓箭和指南車等。他的妻子嫘祖養蠶繅絲,他的下屬倉頡發明文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故D選項不符合題意,應排除;炎帝(神農氏)的發明有:制作農具,教人農耕,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互換,制作樂器,嘗百草發明醫藥,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等,故C選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炎帝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答題時應注意,解題的關鍵是掌握炎帝的貢獻,以此排除其它干擾項確定答案。29.【答案】A【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相傳黃帝建造宮室,制作衣裳,還教人們挖井,發明舟車,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礎,他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繅絲,他的屬下倉頡,發明了文字,隸首發明算盤,伶倫發明了樂譜。因此A項中的搭配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知識的能力,學生要識記黃帝和炎帝的貢獻,不要混淆。本題難度適中。30.【答案】A【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根據題干“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距今大約6500余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跟來自東方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一帶進行大戰。蚩尤戰敗,炎帝和黃帝逐漸融合在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適中。解答本題要抓住題干關鍵信息“蚩尤作兵伐黃帝”,由此得出選項中正確答案。31.【答案】B【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傳說中的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教人們通商交換,因此炎帝與題干“改進農具,教人農耕,發明醫藥,開辟集市”相符合,所以被譽為中華原始農業和醫藥學創始人的英雄人物是炎帝,B項正確;黃帝能夠建造房屋、制作衣裳、挖掘水井等,堯鼓勵人們開墾農田,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因此黃帝、堯、舜等人與題干“改進農具,教人農耕,發明醫藥,開辟集市”不相符,排除ACD三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遠古傳說人物,學生需根據所學提取信息判定答案。32.【答案】C【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依據題干,黃帝豎起七面大旗,擺開了星斗七旗戰法。炎帝面對星斗七旗戰法,無計可施,一敗涂地,躲回營內不敢挑釁”的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黃帝征服中原各族的過程中,與炎帝兩部落聯盟在阪泉進行戰爭,是阪泉之戰,阪泉之戰對開啟中華文明史、實現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有重要意義,C項符合題意;涿鹿之戰是黃帝和炎帝聯合起來與蚩尤的大戰,A項不符合題意;牧野之戰是武王伐紂的戰役,B項不符合題意;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知識的能力,難度適中。學生要分清本題所涉及到的戰役的名稱、交戰雙方和結果。33.【答案】D【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黃帝和炎帝聯合打敗蚩尤后,為爭奪中原地區,又在“阪泉之野”展開大戰,炎帝戰敗并歸服黃帝;炎、黃二部族走向聯合,占據了中原地區并不斷繁衍,形成后來華夏族的主體,炎帝和黃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D項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國人常常稱自己為“黃炎子孫”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炎帝和黃帝為背景,考查學生識記歷史知識能力。34.【答案】B【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涿鹿之戰,炎黃聯盟最終打敗蚩尤,勢力和聲望大增,黃帝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這一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因此符合題意的選項是B。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對炎帝黃帝知識的識記。答題時應注意,解題的關鍵是準確記憶。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考查的意圖是要學生掌握炎帝黃帝,以此排除其它選項最終確定答案。35.【答案】A【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傳說中的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所以傳說中“植五谷,嘗百草”,開創了中國原始農業文明的是炎帝。選項A符合題意;選項BCD與題干內容不符。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原始農業文明的內容,炎帝和皇帝是中國原始農業的重要人物。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2020年中考歷社復習專題09:早期中華文明形成一、單選題1.小明同學在暑期游學時,參觀一處原始聚落遺址博物館,看到了下面文物和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他參觀的是( )A.元謀人博物館 B.周口店遺址博物館C.西安半坡博物館 D.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答案】C【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根據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一是彩陶,圖片二是半地穴式房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半坡原始居民時期使用的陶器是彩陶,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AB項元謀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時期居住的是山洞,使用的是石器;D項河姆渡居民使用的是黑陶,居住的是干欄式房屋。所以ABD項與題意不符,C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原始農耕生活的有關知識。較為簡單,題干中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是半坡居民日常生活的表現。2.原始人類的某一行為被譽為“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這是指原始人類( )A.學習制作陶器 B.能夠制作工具C.學會用火 D.能夠直立行走【答案】C【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舊石器時代指的是使用打制石器時代。在舊石器時代的北京人,山頂泂人學會了用火,火的使用,增強的人體質,促進了腦的進化,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有關知識。據考古發現:元謀人知道使用火;北京人已經學會用火,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山頂洞人已經懂得人工取火。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是學會用火。用火燒烤食物,吃到熟食,縮短了消化過程,促進了體質的發展;火還可以照明,防寒,驅趕野獸;火的使用,增強了人類適應大自然的能力,是人類第一次對自然力的支配,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被稱為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的技能。3.遠古時代,中國南方和北方都出現了許多早期文明,但南北方的文明差異明顯:南方種稻,北方種粟;南方住高腳樓,北方住地穴……導致這些差異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氣候 B.人種類別 C.生活習慣 D.人口數量【答案】A【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北方地區降水較少,氣候干燥;南方地區降水豐富,氣候濕潤;南北方的建筑、種植物也因氣候環境不同。因此: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解讀材料的能力,難度不大,依據材料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4.在北京人遺址中,能為“北京人能夠直立行走”這一結論提供直接證據支持的是( )A.頭蓋骨化石的發現 B.直立人化石的出土C.發現大量灰燼燒骨 D.發掘大量打制石器【答案】B【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頭蓋骨化石和直立行走沒有必然聯系,不符合題意;B直立人化石能證明北京人直立行走,符合題意;C灰燼燒骨和直立行走沒有必然聯系,不符合題意;D打制石器和直立行走沒有必然聯系,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北京人的相關知識,難度不大,依據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居住在我國黃河流域,主要種植粟的原始農耕居民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答案】D【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距今約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的陜西西安半坡村,他們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粟,他們居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AB兩項不會種植農作物,不符合題意;C項河姆渡人居住在我國長江流域,主要種植水稻,不符合題意;D項居住在我國黃河流域,主要種植粟,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6.考古發現是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證據。歷史老師在介紹我國一處早期人類遺址時,出示了下面文物圖片。此遺址最有可能是( )A.元謀人遺址 B.半坡遺址 C.北京人遺址 D.河姆渡遺址【答案】D【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分析圖片可知,此遺址最有可能是我國的河姆渡遺址。依據課本知識可知,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用骨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種植水稻。他們還飼養家畜,會制造陶器、簡單的玉器,會挖水井。故D符合題意;ABC與題干圖片文物不符。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原始農耕生活的有關知識。理解和識記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是解題的關鍵。7.粟脫殼后的糧食因其粒小,故稱小米,而小米粥是人們常吃的食品。下列古人類中最早有可能享受到這種食物的是(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答案】C【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半坡居民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AB兩項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時期,還未出現原始農業,不符合題意;C項半坡居民最早有可能享受到小米粥,符合題意;D項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為主,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半坡居民的生活。注意準確識記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的糧食作物。8.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如圖是根據化石復原的原始人頭像。這種原始人生活的時代是( )。A.約300萬年前 B.約170萬年前C.約70萬年至20萬年前 D.約3萬年前【答案】D【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依據圖片展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距今約3萬年,在北京人活動過的地區,生活著一群遠古人。他們的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他們的骨骼化石是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發現的,被稱為山頂洞人。D項約3萬年前是題干原始人生活的時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山頂洞人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讀圖能力。圖片材料型選擇題在題干表述沒有相關提示信息的情況下,只有準確識別圖片,才能確定正確選項。9.在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有“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黃帝教民養蠶繅絲”。這些神話傳說反映出中華文明的核心是( )A.農耕文明 B.神話傳說C.和諧平等的社會秩序 D.采集狩獵的游牧文明【答案】A【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內容是原始的農耕生活。題干中的神農教種五谷,這屬于農業,因為種五谷要耕地,所以叫農耕。養蠶繅絲,是農業中的副業,也屬于農耕的范疇;選項D游牧文明是中國北方、西北方才有,是隨著水草的生長而遷徙,并不是中華文明核心。選項B海洋文明是人類歷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經濟發展、社會制度、思想、精神和藝術領域等方面領先于人類發展的社會文化。所以,一種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稱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領先于人類社會的發展,二是這種領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兩者缺一不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得益于海洋的不多,盡管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也創造了豐富的海洋文化,但也算不上海洋文明。選項C神話傳說從本意來講沒有哪個國家文明的核心是神話傳說,尤其是中國,雖然神農教五谷,嫘祖養蠶現在看來可行度并不太高,但這畢竟是記載于中國正史上的,而且也沒有確切的證據說這就是錯的,也就是說神農教五谷,嫘祖養蠶繅絲并不一定就是傳說,也有可能是真的。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我國神話時代的相關知識的掌握,學生要會分析、提取核心信息。10.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C.山頂洞人遺址 D.半坡原始居民遺址【答案】B【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A. 元謀人遺址 ,不符合題意;B.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 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故選項B符合題意;C. 山頂洞人遺址 ,不符合題意;D. 半坡原始居民遺址 ,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基礎知識,難度不大。11.許倬云在《萬古江河》中提到:現在常說的“新石器”與“舊石器”時代,以人類生產食物來維持生計的方式為分界線。從舊石器時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時代生產食物,人類不用再四處尋覓可以食用的動物與植物。許倬云認為劃分“新石器、舊石器時代的分界線”是( )A.人工取火的運用 B.原始農業的興起C.群居生活的出現 D.磨制石器的使用【答案】B【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A. 人工取火的運用 ,不符合題意;B.依據題干信息“ 從舊石器時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時代生產食物 ”,可以看出,新石器、舊石器時代的分界線就是能不能生產食物,也就是原始農業的興起,故選項B符合題意;C. 群居生活的出現 ,不符合題意;D. 磨制石器的使用 ,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需要理解回答。解答時,要緊貼題干信息,依據題干信息的分類標準進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找到最恰當的選項。12.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Ⅱ·時節》有一組唯美的鏡頭:禾苗在春雨中茁壯成長,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秋收時飽滿的稻穗“笑”彎了腰。此情此景,最早可能出現在下列哪一早期人類的勞作中( )A.半坡人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人 D.北京人【答案】C【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種植水稻,過著定居的生活。因此: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難度不大,掌握基礎知識即可作答。13.下列關于北京人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北京人生活在距今(2019年)70萬至20萬年前B.北京人用石塊、獸骨和鹿角等制作各類工具C.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D.北京人從事原始畜牧業,飼養豬、牛、狗等家畜【答案】D【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們使用打制的石器,過群居生活,共同勞動(采集、狩獵)共同分享勞動成果;會使用天然火,他們用火燒烤食物、驅趕野獸,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ABC三項敘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D項北京人從事原始畜牧業,飼養豬、牛、狗等家畜敘述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北京人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北京人的生產生活狀況。14.據報道,安徽發現的繁昌人距今大約有180萬年,如果這一結論確鑿的話,可以把中國已知最早人類的歷史向前推進( )。A.10萬年 B.20萬年 C.100萬年 D.110萬年【答案】A【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元謀人,他們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安徽發現的繁昌人距今大約有180萬年,所以可以把中國已知最早人類的歷史向前推進10萬年。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元謀人距今的時間的相關知識點,要求具備對所學的歷史時間的記憶與計算能力。15.下圖所示裝飾品采用的是磨光和鉆孔技術,它出土于(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C.河姆渡遺址 D.山頂洞人遺址【答案】D【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依據圖片可知與山頂洞人的生活有關。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三萬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頂洞穴里,他們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已會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生活的范圍擴大,能同其他原始人群交換生活用品;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和死后埋葬。他們生活的集體由血緣關系結合在一起──氏族。所以圖片裝飾品采用的是磨光和鉆孔技術,它出土于山頂洞人遺址有關。D項山頂洞人遺址出土了采用磨光和鉆孔技術的裝飾品,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山頂洞人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狀況。16.在原始社會,按這種方式組成的比較固定的生產、生活集體叫氏族。這種方式是( )。A.種族 B.血緣關系 C.地域環境 D.個人喜好【答案】B【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在原始社會,由共同祖先繁衍下來,并帶有血緣關系的生活集體是氏族部落。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三萬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頂洞穴里,他們生活的集體由血緣關系結合在一起的氏族。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血緣關系是組成氏族的方式,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氏族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出現了氏族。17.某同學繪制了一幅我國遠古居民生活場景的想象圖。下列內容與北京人相符的是( )。①頭部帶有猿的某些特征 ②使用打制石器,過群居生活③用火取暖,燒烤食物 ④種植水稻,蒸煮米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我國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他們生活在距今約70-20萬年,還保留著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如使用打制石器和木棒,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群居生活;他們已經會使用天然火,用火取暖,燒烤食物。但他們不會種植水稻,蒸煮米飯。A項①②③與北京人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北京人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北京人的體貌特征與生產生活狀況。18.浙江紹興出土的絲織品殘片和黃河上游出土的繩紋、蠶紋陶器,證明當時人們已懂得( )A.紡織、蕎蠶 B.紡織、造船 C.紡織、打井 D.養蠶、造車【答案】A【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題干中的“絲織品殘片和黃河上游出土的繩紋”證明當時人們已懂得紡織,題干中的“蠶紋”證明當時人們已懂得養蠶。A項紡織、養蠶理解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19.被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蛋殼黑陶杯出土于黃河流域。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 )A.黃河流域的文明程度要比長江流域高很多B.黃河流域的農業水平已經非常高C.黃河流域的手工制作水平已經超過了現代D.黃河流域的文明程度相對比較高【答案】D【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A項黃河流域的文明程度要比長江流域高很多表述錯誤,不符合題意,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中沒有涉及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文明程度的對比,;B項黃河流域的農業水平已經非常高表述錯誤,不符合題意,蛋殼黑陶杯是手工業制品,與農業無關;C項黃河流域的手工制作水平已經超過了現代表述錯誤,不符合題意,材料中并沒有說明黃河流域的手工制作水平已超過現代,且本身邏輯也有問題;D項黃河流域的文明程度相對比較高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20.下圖是在浙江河姆渡發現的用于捻麻紗的木、陶錠盤,制作時間約為公元前5000年。這類文物可以用來證明我國古代( )A.紡織技術的起源 B.青銅技藝的高超C.原始農業的發展 D.商品交易的活躍【答案】A【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根據“用于捻麻紗的木、陶錠盤”可知是紡織工具,故這類文物可以用來證明我國古代紡織技術的起源。A項紡織技術的起源是題干文物反映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古代紡織技術的起源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抓住關鍵信息“用于捻麻紗的木、陶錠盤”即可。21.黃河中游的陜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遠古時代的半坡人在這里創造出璀察的農耕文明。下列哪些是對半坡居民生活狀況的正確描述?( )①要種植的農作物是粟②居住樣式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③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為彩陶④會從事簡單的紡織、制衣⑤會用象牙和獸骨雕刻成古樸的藝術品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早在五六千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已經掌握了生活的技巧,創造出璀璨的農耕文明。他們種植農作物粟,居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為彩陶,代表器物是人面網紋盆,會從事簡單的紡織、制衣等;會用象牙和獸骨雕刻成古樸的藝術品的是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故B選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要求學生掌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主要是準確記憶。解答時一定要依據所學知識,準確記憶回答,注意區別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諸多不同。22.下列關于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表述正確的是( )A.半坡人位于長江流域,河姆渡人位于黃河流域B.半坡人居住的房屋為半地穴式結構,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為干欄式結構C.半坡人主要種植水稻,河姆渡人主要種植粟D.半坡人已會制造黑陶作品,河姆渡人會制造彩陶【答案】B【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長江流域,他們會制作陶器,種植水稻,住干欄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主要種植粟等糧食作物,會制作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屋。A項半坡人位于長江流域,河姆渡人位于黃河流域表述錯誤,半坡人位于黃河流域,河姆渡人位于長江流域,不符合題意;B項半坡人居住的房屋為半地穴式結構,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為干欄式結構表述正確,符合題意;C項半坡人主要種植水稻,河姆渡人主要種植粟表述錯誤,半坡人主要種植粟,河姆渡人主要種植水稻,不符合題意;D項半坡人已會制造黑陶作品,河姆渡人會制造彩陶表述錯誤,半坡人已會制造彩陶,河姆渡人會制造黑陶作品,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原始的農耕生活。注意準確識記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有關內容。23.“釣魚”是一項修養身心的戶外活動,回眸歷史在距今約6000年,已經懂得用“漁鉤”捕魚的原始農耕居民是( )A.河姆渡人 B.半坡人 C.元謀人 D.北京人【答案】B【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關鍵信息“距今約6000年”“原始農耕居民”結合所學知識,在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一帶,考古學者發現了一處大型的原始聚落遺址。這處遺址距今約6000年,定名為半坡遺址。半坡原始居民用骨制箭頭、魚叉、魚鉤打獵捕魚,食物種類大大豐富了。故B符合題意;A項河姆渡人距今約7000年;C項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D項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由此分析ACD不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我國原始農耕居民生活相關知識的掌握。解題的關鍵在于題干中的“距今約6000年,已經懂得用“漁鉤”捕魚的原始農耕居民”,結合所學可知,半坡人距今約6000年,也懂得了捕魚技術。24.英語單詞china的意思是“瓷器”。當第一個字母大寫時,意思就是“中國”。早在幾千年前,有個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燒制如下圖所示精美的彩陶。他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答案】C【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依據題干“有個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燒制如下圖所示精美的彩陶”的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在我國陜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發現了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原始農耕村落遺址,處于母系氏族公社繁榮階段,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原始農業有了發展,開始有原始畜牧業,主要飼養豬、狗等。會制造色彩鮮麗的彩陶,并使用陶器,會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定居生活,以經營原始農業為主,使用的石器為比較精致的磨制石器;C項符合題意;ABD三項的原始人不會制造彩陶,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對半坡原始居民知識的理解識記。答題時應注意,解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識記。結合題干信息“如下圖所示”和圖片可知,考查的意圖是要學生掌握魚面網紋盆的制作者,以此排除其它選項最終確定答案。25.在中國古老傳說中,有很多發明創造,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 )A.盤古、女媧 B.女媧、后羿 C.唐堯、虞舜 D.炎帝、皇帝【答案】D【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傳,距今約四五千年,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黃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稱為人文初祖。故答案為D。【點評】學生要掌握炎帝和黃帝是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生活在距今約4000多年前,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26.“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中華民族的搖籃”。四五千年前,黃河流域主要氏族部落有( )。①黃帝 ②炎帝 ③蚩尤 ④三苗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距今約四五千年,我國黃河流域的部落主要有黃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其中最強大的是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三苗與歡兜、共工、鯀合稱為“四罪”。中國傳說中黃帝至堯舜禹時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和鄱陽湖之間。排除含④的選項。B項①②③是四五千年前,黃河流域的主要氏族部落,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炎帝和黃帝,知道距今約四五千年,我國黃河流域最強大的是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27.下面圖片說明了黃帝時期已經出現了文字的萌芽和原始音樂。文字的發明者是( )A.黃帝 B.黃帝的下屬官員C.炎帝 D.炎帝的下屬官員【答案】B【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黃河流域的一位偉大的部落聯盟首領,相傳他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發明舟車,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礎。他的妻子養蠶繅絲,其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樂官伶倫制作了樂器。B項黃帝的下屬官員是文字的發明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倉頡發明文字的識記能力。解答本題需要準確識記倉頡發明文字。28.傳說中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蔬菜;嘗遍百草,發明醫藥的是( )A.女媧 B.伏羲 C.炎帝 D.黃帝【答案】C【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結合題文,依據所學可知,傳說中女媧的主要成就有造物造人,補天救世,社稷福神,先靈圣賢,故A選項不符合題意,應排除;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并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故B選項不符合題意,應排除;黃帝(軒轅氏)的發明:造宮室、制衣裳、挖井、造船、煉銅、發明弓箭和指南車等。他的妻子嫘祖養蠶繅絲,他的下屬倉頡發明文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故D選項不符合題意,應排除;炎帝(神農氏)的發明有:制作農具,教人農耕,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互換,制作樂器,嘗百草發明醫藥,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等,故C選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炎帝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答題時應注意,解題的關鍵是掌握炎帝的貢獻,以此排除其它干擾項確定答案。29.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體現了我們先祖的創造力和智慧。根據神話傳說,以下搭配錯誤的是( )A.黃帝——發明算盤 B.倉頡——創造文字C.嫘祖——養蠶繅絲 D.伶倫——制作音律【答案】A【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相傳黃帝建造宮室,制作衣裳,還教人們挖井,發明舟車,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礎,他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繅絲,他的屬下倉頡,發明了文字,隸首發明算盤,伶倫發明了樂譜。因此A項中的搭配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知識的能力,學生要識記黃帝和炎帝的貢獻,不要混淆。本題難度適中。30.“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出自《山海經》,與該材料相關的事件是( )A.涿鹿之戰 B.盤古開天辟地C.堯舜禪讓 D.大禹治水【答案】A【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根據題干“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距今大約6500余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跟來自東方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一帶進行大戰。蚩尤戰敗,炎帝和黃帝逐漸融合在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適中。解答本題要抓住題干關鍵信息“蚩尤作兵伐黃帝”,由此得出選項中正確答案。31.在古史傳說中,改進農具,教人農耕,發明醫藥,開辟集市,被譽為中華原始農業和醫藥學創始人的英雄人物是( )A.黃帝 B.炎帝 C.堯 D.舜【答案】B【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傳說中的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教人們通商交換,因此炎帝與題干“改進農具,教人農耕,發明醫藥,開辟集市”相符合,所以被譽為中華原始農業和醫藥學創始人的英雄人物是炎帝,B項正確;黃帝能夠建造房屋、制作衣裳、挖掘水井等,堯鼓勵人們開墾農田,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因此黃帝、堯、舜等人與題干“改進農具,教人農耕,發明醫藥,開辟集市”不相符,排除ACD三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遠古傳說人物,學生需根據所學提取信息判定答案。32.小剛同學在搜索一次傳說時代的戰役時,搜到了以下內容:黃帝豎起七面大旗,擺開了星斗七旗戰法。炎帝面對星斗七旗戰法,無計可施,一敗涂地,躲回營內不敢挑釁。小剛同學搜索的這次戰役是( )A.涿鹿之戰 B.牧野之戰 C.阪泉之戰 D.巨鹿之戰【答案】C【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依據題干,黃帝豎起七面大旗,擺開了星斗七旗戰法。炎帝面對星斗七旗戰法,無計可施,一敗涂地,躲回營內不敢挑釁”的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黃帝征服中原各族的過程中,與炎帝兩部落聯盟在阪泉進行戰爭,是阪泉之戰,阪泉之戰對開啟中華文明史、實現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有重要意義,C項符合題意;涿鹿之戰是黃帝和炎帝聯合起來與蚩尤的大戰,A項不符合題意;牧野之戰是武王伐紂的戰役,B項不符合題意;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知識的能力,難度適中。學生要分清本題所涉及到的戰役的名稱、交戰雙方和結果。33.中華炎黃二帝巨型塑像落成慶典在鄭州黃河岸邊炎黃廣場隆重舉行。我們中國人常常稱自己為“黃炎子孫”是因為炎帝和黃帝( )A.他們創造了人類 B.結成聯盟打敗蚩尤C.他們之間曾經發生過戰爭 D.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答案】D【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黃帝和炎帝聯合打敗蚩尤后,為爭奪中原地區,又在“阪泉之野”展開大戰,炎帝戰敗并歸服黃帝;炎、黃二部族走向聯合,占據了中原地區并不斷繁衍,形成后來華夏族的主體,炎帝和黃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D項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國人常常稱自己為“黃炎子孫”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炎帝和黃帝為背景,考查學生識記歷史知識能力。34.炎帝和黃帝兩個部落結合在一起形成部落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后來的( )A.夷族 B.華夏族 C.匈奴族 D.戎族【答案】B【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涿鹿之戰,炎黃聯盟最終打敗蚩尤,勢力和聲望大增,黃帝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這一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因此符合題意的選項是B。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對炎帝黃帝知識的識記。答題時應注意,解題的關鍵是準確記憶。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考查的意圖是要學生掌握炎帝黃帝,以此排除其它選項最終確定答案。35.傳說中“植五谷,嘗百草”,開創了中國原始農業文明的是( )A.炎帝 B.黃帝 C.蚩尤 D.大禹【答案】A【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傳說中的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所以傳說中“植五谷,嘗百草”,開創了中國原始農業文明的是炎帝。選項A符合題意;選項BCD與題干內容不符。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原始農業文明的內容,炎帝和皇帝是中國原始農業的重要人物。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0年中考歷社復習專題09:早期中華文明形成(學生版).docx 2020年中考歷社復習專題09:早期中華文明形成(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