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辛亥革命》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節課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二課,它上承第8課《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下啟第10課《中華民國的創建》,是學生形成完整的有關中華民國建立知識鏈的重要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情況分析:經過本單元第8課《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學習,學生已經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歷史知識有了初步積累,了解了孫中山的的革命活動以及三民主義等內容,但學習深度不夠;初一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史料識讀能力,但史料分析和歸納總結能力有待于提高。教學目標總體目標:認識辛亥革命發生的背景與過程,理解辛亥革命產生的影響。通過史料、圖片以及地圖等資料,了解辛亥革命發生的背景(素養目標: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通過閱讀史料,分析辛亥革命所產生的影響,培養學生辨證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學習革命烈士為民族獨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奮斗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素養目標: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武昌起義教學難點對辛亥革命的評價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圖示教學法、小組討論法、史料分析法板書設計第9課 辛亥革命一、背景二、過程三、影響(一)積極影響(二)消極影響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通過朗誦秋瑾女士的《如此江山》,向學生提問這首詩都包含了詩人秋瑾哪些感彩?詩人為何發出這樣的感慨?由此導入本課的學習。 聆聽教師朗誦,回答以下問題:這首詩都包含了詩人秋瑾哪些感彩?詩人為何發出這樣的感慨? 激發學生興趣,通過秋瑾引入,過渡到辛亥革命的背景。一、民主人士謀革命——背景 1、政治背景:通過《時局圖》以及《中國近代史》中的相關史料,了解辛亥革命的政治背景,得出民族危機更加嚴重,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的失敗的結論。2、經濟、階級基礎:通過《中國近代史》中的有關史料幫助學生理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是辛亥革命發生的經濟與階級基礎。3、思想基礎:向學生介紹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是辛亥革命發生的思想基礎。4、組織基礎:通過表格梳理并結合教師講述,讓學生知道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和政黨的建立。5、軍事基礎:出示革命黨人發動武裝起義的地圖,接下來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掌握萍陸醴起義、安慶紹興起義、鎮南關起義、黃花崗起義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結果與影響等。 最后,總結辛亥革命發生的五大背景。 1、根據出示的材料,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分析辛亥革命的政治、經濟背景。2、自主閱讀教材,歸納出答案,了解革命黨人發動的一系列的武裝起義。 1、通過分析史料,培養學生史料分析與實證的素養以及概括及分析問題的能力。2、通過識讀地圖,培養學生時空觀念。二、驚天動地譜春秋——過程 播放《武昌起義》的視頻,了解什么是武昌起義。通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44頁正文內容,并結合視頻內容,讓學生知道武昌起義的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結果、影響等。 1、觀看視頻,了解武昌起義的爆發。2、自主閱讀教材,提取武昌起義的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結果、影響。 通過自主學習教材內容,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三、有花無果恨悠悠——評價 通過1912年2月12日倫敦《泰晤士報》社論中的相關史料,分析辛亥革命所產生的積極影響,胡結合繩《中國共產黨70年》,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之處。 根據出示的材料,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從正反兩個角度看待辛亥革命。 通過分析史料,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課堂小結 小結:總結本課所學,串聯辛亥革命發生的整個過程,讓學生從總體上感知辛亥革命。 熟悉本課邏輯框架,從總體上認識辛亥革命。 鍛煉學生從總體上感知歷史事件的能力。教學反思由于本課只是我個人的設計,目前并沒有機會進行實踐,因此缺少學生的反饋。我個人認為本節課某些地方還有待思考與改善,例如在知識的深入挖掘等方面存在不足,使用的材料還不是很充足,希望以后在這些方面能夠有所提升。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