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歷社九上第四單元第一課第二目土地改革與三大戰役 同步練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歷社九上第四單元第一課第二目土地改革與三大戰役 同步練習

資源簡介

歷社九上第四單元第一課第二目土地改革與三大戰役 同步練習
一、單選題
1.解放戰爭時期,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戰役是(  )
A.挺進大別山 B.遼沈戰役 C.淮海戰役 D.平津戰役
2.為了加快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中共中央抓住時機,作出戰略決戰的決策。為此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后發動了(  )
①遼沈戰役 ②淮海戰役
③平津戰役 ④渡江戰役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詩歌蘊含豐富的歷史信息。“白山黑水一盤棋,戰錦方為決斗時”“杜李邱黃哀暮靄,劉陳鄧粟笑朝暉”“華夏歲時冬又春,雄師百萬騁平津”,這三句詩體現的歷史主題是(  )
A.人民解放軍進行戰略決戰 B.人民解放軍進行戰略反攻
C.工農紅軍進行戰略轉移 D.人民解放軍轉戰陜北
4.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跡完好無損的保存下來了,人們的生命財產也免遭戰火的破壞和損傷。對此做出貢獻的歷史人物是(  )
A.張學良 B.佟麟閣 C.李宗仁 D.傅作義
5.1948年,人民解放軍已發展到280萬人,根據戰爭形勢的發展,中共中央軍委果斷地作出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決策,下列哪次戰役的勝利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  )
A.渡江戰役 B.遼沈戰役 C.淮海戰役 D.平津戰役
6.徐中約在《中國近代史》中寫道:蔣……將大批部隊派往東北,結果便是令其中的47萬人被消滅或被俘……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指揮不當,再一次導致了無可挽回的兵員損失。作者旨在說明影響戰爭結局的因素(  )
A.人心的向背 B.軍隊的士氣
C.決策者的作用 D.外部勢力的介入
7.下列關于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三大戰役中殲敵最多的是淮海戰役
B.三大戰役中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平津戰役
C.三大戰役的勝利標志著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結束。
D.三大戰役是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展開的主力決戰。
8.在下圖所示戰役后,國民黨軍統帥部在檢討中承認:國軍遭受之失敗,影響全局,最為重大,尤其是華東地區。這次戰役勝利的重要意義是(  )
A.東北三省地區全境獲得解放 B.華北地區全境基本獲得解放
C.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 D.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
9.查找史料要遵循客觀、真實的原則。下列可作為研究“平津戰役”直接材料的是(  )
A.平津戰役的遺跡和當時的照片 B.參加平津戰役老兵寫的回憶錄
C.歷史論著中對平津戰役的描述 D.電影作品《平津戰役》
10.為了了解我國農民的歷史發展狀況,“薇·萌”學習小組到柯橋區圖書館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并繪制成圖表如下。
王莊農戶構成變化表(單位:戶)
年份 雇農 貧農 中農 富農 新富農 地主 其他
1948年 86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0 7
他們研究的結論應是 (  )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第一個五年計劃順利實施
C.農業合作化掀起高潮 D.人民公社化運動大規模開展
二、材料分析題
11.(2019九上·義烏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今晨8時,約毛澤東早餐后,余再與之懇切對談,闡明數次談論要旨,明告其所謂解放區問題,政府決不能再有遷就,否則不成其為國家之意,堅決表示望其了解也。
——蔣介石日記 1945年10月11日
材料二:許多觀察家的意見,他們(指國民黨政府)已經墮落于腐敗,爭奪地位權力……一向是一黨政府,而不是在西方意義下之民主政府。……盡管如此,我們為了顯見的理由,仍舊繼續傾全力援助國民政府。
——《艾奇遜致美國總統杜魯門的信》
材料三: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其結果如何?
(2)根據材料二,說說西方觀察家們眼中的國民政府的形象。并說明盡管如此,還要傾全力援助國民政府的目的。
(3)艾奇遜寫這封信時,中國局勢如何?結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東的正確領導)
12.(2019九上·江山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萬急,延安毛澤東先生勛鑒: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實現,舉凡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亟待解決。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事關國家大計,幸勿吝駕,臨電不勝迫切懸盼之至。
——蔣介石給毛澤東的電報
材料二:解放區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農民踴躍參軍。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也由戰前的120萬增加到195萬,在戰場上逐漸占據了主動。為此,中共中央做出了人民解放軍變戰略防御為戰略進攻的決策。
材料三:解放戰爭(1946.7—1950.6)國共軍隊人員損失統計表
  ①傷亡 ②被俘 ③起義 ④投誠
國民黨軍隊 171.1萬人 458.7萬人 84.7萬人 63.4萬人
共產黨軍隊 131.3萬人 1.4萬人 無 無
【注】解放戰爭時國民黨統治區“許多人以樹皮、野草、觀音土充饑,甚至賣兒賣女,全家自殺”。
(1)材料一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該電報是在什么情況下發出的?
(2)材料二中人民解放軍變戰略防御為戰略進攻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
(3)綜合材料,分析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并且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結束。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故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戰役,牢記即可。解答時,注意題干中關鍵詞“華北全境”,結合所學知識,細心辨別三大戰役的影響,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2.【答案】B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快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中共中央抓住時機,作出戰略決戰的決策。為此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后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因此:①②③符合題意;④發生在1949年的4月,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戰役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基礎知識即可作答。
3.【答案】A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A.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三句詩句顯示的是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這三大戰役是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的戰略大決戰,故選項A符合題意;
B.人民解放軍進行戰略反攻,不符合題意;
C.工農紅軍進行戰略轉移,不符合題意;
D.人民解放軍轉戰陜北,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判斷出這是三大戰役,之后分析理解這是戰略決戰來回答。
4.【答案】D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1949年1月31日北平的和平解放,對此做出貢獻的歷史人物是傅作義,D項符合題意;
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佟麟閣是抗日英雄;1938年李宗仁指導臺兒莊戰役,D項符合題意;由此分析ABC不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戰役的有關知識。1949年初,北平國民黨守軍總司令傅作義接受和平改編,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5.【答案】C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1948年11月,在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統一指揮下,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發起了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戰役,人民解放軍先解放徐州,又在河南東部全殲敵軍。淮海戰役的勝利,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
C項淮海戰役的勝利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淮海戰役的意義。1948年11月,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發起了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戰役.淮海戰役的勝利,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
6.【答案】C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影響解放戰爭蔣介石國民黨失敗的很多,據“蔣……將大批部隊派往東北,結果便是令其中的47萬人被消滅或被俘……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指揮不當,再一次導致了無可挽回的兵員損失”可知,作者旨在說明影響戰爭結局的因素是決策者的作用。
故答案為:C。
【點評】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據“蔣……將大批部隊派往東北,結果便是令其中的47萬人被消滅或被俘……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指揮不當,再一次導致了無可挽回的兵員損失”的含義。
7.【答案】C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A.三大戰役中殲敵最多的是淮海戰役,表述正確;
B.三大戰役中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平津戰役,表述正確;
C.三大戰役的勝利標志著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結束,表述錯誤;南京解放標志著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結束;
D.三大戰役是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展開的主力決戰,表述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戰役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基礎知識即可作答。
8.【答案】C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A.東北三省地區全境獲得解放,不符合題意;
B.華北地區全境基本獲得解放,不符合題意;
C.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淮海戰役示意圖,淮海戰役的勝利,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故選項C符合題意;
D.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先依據題干信息,判斷出事件,之后依據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難度不大。
9.【答案】A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A.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可以用作直接材料的是第一手資料,它包括遺址、遺跡、出土文物原始的圖片等,那么平津戰役的遺跡和當時的照片就屬于第一手資料,故選項A符合題意;
B.參加平津戰役老兵寫的回憶錄,不符合題意;
C.歷史論著中對平津戰役的描述,不符合題意;
D.電影作品《平津戰役》,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要知道第一手資料是最可信的,就要知道哪些屬于第一手資料,掌握了這些,回答起來難度不大。
10.【答案】A
【知識點】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土地改革的有關知識。1953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土地改革的理解。
11.【答案】(1)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但解放區政權問題等未達成協議
(2)政治腐敗;一黨專政(獨裁);爭權奪利;目的:維護美國在華利益
(3)局勢: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國民黨統治已被推翻)。原因:通過土地改革,解放軍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中共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
【解析】【分析】(1) 本題考查重慶談判。由材料一蔣介石的日記“今晨8時,約毛澤東早餐后,余再與之懇切對談,闡明數次談論要旨,明告其所謂解放區問題,政府決不能再有遷就,否則不成其為國家之意,堅決表示望其了解也”可知,這反映的是重慶談判。經過國共雙方的努力,最終簽訂《雙十協定》但解放區政權問題等未達成協議。
(2)本題考查對材料的解讀能力。由材料二“許多觀察家的意見,他們(指國民黨政府)已經墮落于腐敗,爭奪地位權力…一向是一黨政府,而不是在西方意義下之民主政府”可知,西方觀察家們眼中的國民政府是政治腐敗,一黨專政(獨裁),爭權奪利的形象。但為了維護美國在華利益,所以仍舊繼續傾全力援助國民政府。
(3)本題考查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由材料中艾奇遜寫這封信時的時間“1949年7月”可知,這時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國民黨統治已被推翻。結合材料三圖片可知,中國共產黨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有,通過土地改革,解放軍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中共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毛澤東的正確領導等。
故答案為:(1)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但解放區政權問題等未達成協議。
(2)政治腐敗;一黨專政(獨裁);爭權奪利;目的:維護美國在華利益。
(3)局勢: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國民黨統治已被推翻)。原因:通過土地改革,解放軍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中共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文字材料和圖片的方式,考查重慶談判和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
12.【答案】(1)重慶談判。抗戰勝利,國共兩黨堅持不同的建國主張。
(2)千里躍進大別山。
(3)原因: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激發了廣大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參戰熱情;國民黨統治崩潰,不得人心。
啟示:人心向背是戰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執政者應當執政為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根據電報內容可知蔣介石在“倭寇投降”之際,邀請毛澤東赴重慶(陪都)談判,故此歷史事件是重慶談判。抗日戰爭勝利后,人民普遍期待和平建設國家。中國共產黨主張和平民主,國民黨堅持獨裁統治,國共兩黨堅持不同的建國主張。
(2)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在魯西南強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
(3)材料二“解放軍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農民踴躍參軍”體現了解放區開展的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革命積極性,農民踴躍參軍,支援前線。材料三中國民黨軍隊起義和投誠人數多,說明國民黨的統治崩潰,不得人心。可見,民心是戰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故答案為:(1)重慶談判。抗戰勝利,國共兩黨堅持不同的建國主張。
(2)千里躍進大別山
(3)原因: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激發了廣大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參戰熱情;國民黨統治崩潰,不得人心。啟示:人心向背是戰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執政者應當執政為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點評】本題考查人民解放戰爭時期的相關知識,難度適中。需要學生運用相關史實,分析歷史事件,掌握史論結合的方法。
1 / 1歷社九上第四單元第一課第二目土地改革與三大戰役 同步練習
一、單選題
1.解放戰爭時期,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戰役是(  )
A.挺進大別山 B.遼沈戰役 C.淮海戰役 D.平津戰役
【答案】D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結束。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故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戰役,牢記即可。解答時,注意題干中關鍵詞“華北全境”,結合所學知識,細心辨別三大戰役的影響,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2.為了加快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中共中央抓住時機,作出戰略決戰的決策。為此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后發動了(  )
①遼沈戰役 ②淮海戰役
③平津戰役 ④渡江戰役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快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中共中央抓住時機,作出戰略決戰的決策。為此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后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因此:①②③符合題意;④發生在1949年的4月,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戰役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基礎知識即可作答。
3.詩歌蘊含豐富的歷史信息。“白山黑水一盤棋,戰錦方為決斗時”“杜李邱黃哀暮靄,劉陳鄧粟笑朝暉”“華夏歲時冬又春,雄師百萬騁平津”,這三句詩體現的歷史主題是(  )
A.人民解放軍進行戰略決戰 B.人民解放軍進行戰略反攻
C.工農紅軍進行戰略轉移 D.人民解放軍轉戰陜北
【答案】A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A.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三句詩句顯示的是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這三大戰役是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的戰略大決戰,故選項A符合題意;
B.人民解放軍進行戰略反攻,不符合題意;
C.工農紅軍進行戰略轉移,不符合題意;
D.人民解放軍轉戰陜北,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判斷出這是三大戰役,之后分析理解這是戰略決戰來回答。
4.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跡完好無損的保存下來了,人們的生命財產也免遭戰火的破壞和損傷。對此做出貢獻的歷史人物是(  )
A.張學良 B.佟麟閣 C.李宗仁 D.傅作義
【答案】D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1949年1月31日北平的和平解放,對此做出貢獻的歷史人物是傅作義,D項符合題意;
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佟麟閣是抗日英雄;1938年李宗仁指導臺兒莊戰役,D項符合題意;由此分析ABC不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戰役的有關知識。1949年初,北平國民黨守軍總司令傅作義接受和平改編,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5.1948年,人民解放軍已發展到280萬人,根據戰爭形勢的發展,中共中央軍委果斷地作出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決策,下列哪次戰役的勝利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  )
A.渡江戰役 B.遼沈戰役 C.淮海戰役 D.平津戰役
【答案】C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1948年11月,在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統一指揮下,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發起了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戰役,人民解放軍先解放徐州,又在河南東部全殲敵軍。淮海戰役的勝利,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
C項淮海戰役的勝利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淮海戰役的意義。1948年11月,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發起了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戰役.淮海戰役的勝利,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
6.徐中約在《中國近代史》中寫道:蔣……將大批部隊派往東北,結果便是令其中的47萬人被消滅或被俘……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指揮不當,再一次導致了無可挽回的兵員損失。作者旨在說明影響戰爭結局的因素(  )
A.人心的向背 B.軍隊的士氣
C.決策者的作用 D.外部勢力的介入
【答案】C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影響解放戰爭蔣介石國民黨失敗的很多,據“蔣……將大批部隊派往東北,結果便是令其中的47萬人被消滅或被俘……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指揮不當,再一次導致了無可挽回的兵員損失”可知,作者旨在說明影響戰爭結局的因素是決策者的作用。
故答案為:C。
【點評】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據“蔣……將大批部隊派往東北,結果便是令其中的47萬人被消滅或被俘……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指揮不當,再一次導致了無可挽回的兵員損失”的含義。
7.下列關于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三大戰役中殲敵最多的是淮海戰役
B.三大戰役中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平津戰役
C.三大戰役的勝利標志著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結束。
D.三大戰役是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展開的主力決戰。
【答案】C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A.三大戰役中殲敵最多的是淮海戰役,表述正確;
B.三大戰役中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平津戰役,表述正確;
C.三大戰役的勝利標志著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結束,表述錯誤;南京解放標志著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結束;
D.三大戰役是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展開的主力決戰,表述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戰役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基礎知識即可作答。
8.在下圖所示戰役后,國民黨軍統帥部在檢討中承認:國軍遭受之失敗,影響全局,最為重大,尤其是華東地區。這次戰役勝利的重要意義是(  )
A.東北三省地區全境獲得解放 B.華北地區全境基本獲得解放
C.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 D.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
【答案】C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A.東北三省地區全境獲得解放,不符合題意;
B.華北地區全境基本獲得解放,不符合題意;
C.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淮海戰役示意圖,淮海戰役的勝利,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故選項C符合題意;
D.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先依據題干信息,判斷出事件,之后依據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難度不大。
9.查找史料要遵循客觀、真實的原則。下列可作為研究“平津戰役”直接材料的是(  )
A.平津戰役的遺跡和當時的照片 B.參加平津戰役老兵寫的回憶錄
C.歷史論著中對平津戰役的描述 D.電影作品《平津戰役》
【答案】A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A.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可以用作直接材料的是第一手資料,它包括遺址、遺跡、出土文物原始的圖片等,那么平津戰役的遺跡和當時的照片就屬于第一手資料,故選項A符合題意;
B.參加平津戰役老兵寫的回憶錄,不符合題意;
C.歷史論著中對平津戰役的描述,不符合題意;
D.電影作品《平津戰役》,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要知道第一手資料是最可信的,就要知道哪些屬于第一手資料,掌握了這些,回答起來難度不大。
10.為了了解我國農民的歷史發展狀況,“薇·萌”學習小組到柯橋區圖書館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并繪制成圖表如下。
王莊農戶構成變化表(單位:戶)
年份 雇農 貧農 中農 富農 新富農 地主 其他
1948年 86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0 7
他們研究的結論應是 (  )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第一個五年計劃順利實施
C.農業合作化掀起高潮 D.人民公社化運動大規模開展
【答案】A
【知識點】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土地改革的有關知識。1953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土地改革的理解。
二、材料分析題
11.(2019九上·義烏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今晨8時,約毛澤東早餐后,余再與之懇切對談,闡明數次談論要旨,明告其所謂解放區問題,政府決不能再有遷就,否則不成其為國家之意,堅決表示望其了解也。
——蔣介石日記 1945年10月11日
材料二:許多觀察家的意見,他們(指國民黨政府)已經墮落于腐敗,爭奪地位權力……一向是一黨政府,而不是在西方意義下之民主政府。……盡管如此,我們為了顯見的理由,仍舊繼續傾全力援助國民政府。
——《艾奇遜致美國總統杜魯門的信》
材料三:
(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其結果如何?
(2)根據材料二,說說西方觀察家們眼中的國民政府的形象。并說明盡管如此,還要傾全力援助國民政府的目的。
(3)艾奇遜寫這封信時,中國局勢如何?結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東的正確領導)
【答案】(1)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但解放區政權問題等未達成協議
(2)政治腐敗;一黨專政(獨裁);爭權奪利;目的:維護美國在華利益
(3)局勢: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國民黨統治已被推翻)。原因:通過土地改革,解放軍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中共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
【解析】【分析】(1) 本題考查重慶談判。由材料一蔣介石的日記“今晨8時,約毛澤東早餐后,余再與之懇切對談,闡明數次談論要旨,明告其所謂解放區問題,政府決不能再有遷就,否則不成其為國家之意,堅決表示望其了解也”可知,這反映的是重慶談判。經過國共雙方的努力,最終簽訂《雙十協定》但解放區政權問題等未達成協議。
(2)本題考查對材料的解讀能力。由材料二“許多觀察家的意見,他們(指國民黨政府)已經墮落于腐敗,爭奪地位權力…一向是一黨政府,而不是在西方意義下之民主政府”可知,西方觀察家們眼中的國民政府是政治腐敗,一黨專政(獨裁),爭權奪利的形象。但為了維護美國在華利益,所以仍舊繼續傾全力援助國民政府。
(3)本題考查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由材料中艾奇遜寫這封信時的時間“1949年7月”可知,這時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國民黨統治已被推翻。結合材料三圖片可知,中國共產黨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有,通過土地改革,解放軍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中共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毛澤東的正確領導等。
故答案為:(1)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但解放區政權問題等未達成協議。
(2)政治腐敗;一黨專政(獨裁);爭權奪利;目的:維護美國在華利益。
(3)局勢: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國民黨統治已被推翻)。原因:通過土地改革,解放軍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中共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文字材料和圖片的方式,考查重慶談判和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
12.(2019九上·江山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萬急,延安毛澤東先生勛鑒: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實現,舉凡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亟待解決。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事關國家大計,幸勿吝駕,臨電不勝迫切懸盼之至。
——蔣介石給毛澤東的電報
材料二:解放區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農民踴躍參軍。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也由戰前的120萬增加到195萬,在戰場上逐漸占據了主動。為此,中共中央做出了人民解放軍變戰略防御為戰略進攻的決策。
材料三:解放戰爭(1946.7—1950.6)國共軍隊人員損失統計表
  ①傷亡 ②被俘 ③起義 ④投誠
國民黨軍隊 171.1萬人 458.7萬人 84.7萬人 63.4萬人
共產黨軍隊 131.3萬人 1.4萬人 無 無
【注】解放戰爭時國民黨統治區“許多人以樹皮、野草、觀音土充饑,甚至賣兒賣女,全家自殺”。
(1)材料一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該電報是在什么情況下發出的?
(2)材料二中人民解放軍變戰略防御為戰略進攻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
(3)綜合材料,分析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并且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答案】(1)重慶談判。抗戰勝利,國共兩黨堅持不同的建國主張。
(2)千里躍進大別山。
(3)原因: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激發了廣大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參戰熱情;國民黨統治崩潰,不得人心。
啟示:人心向背是戰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執政者應當執政為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根據電報內容可知蔣介石在“倭寇投降”之際,邀請毛澤東赴重慶(陪都)談判,故此歷史事件是重慶談判。抗日戰爭勝利后,人民普遍期待和平建設國家。中國共產黨主張和平民主,國民黨堅持獨裁統治,國共兩黨堅持不同的建國主張。
(2)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在魯西南強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
(3)材料二“解放軍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農民踴躍參軍”體現了解放區開展的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革命積極性,農民踴躍參軍,支援前線。材料三中國民黨軍隊起義和投誠人數多,說明國民黨的統治崩潰,不得人心。可見,民心是戰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故答案為:(1)重慶談判。抗戰勝利,國共兩黨堅持不同的建國主張。
(2)千里躍進大別山
(3)原因: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激發了廣大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參戰熱情;國民黨統治崩潰,不得人心。啟示:人心向背是戰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執政者應當執政為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點評】本題考查人民解放戰爭時期的相關知識,難度適中。需要學生運用相關史實,分析歷史事件,掌握史論結合的方法。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州市| 余江县| 株洲市| 广汉市| 慈溪市| 灌云县| 丰顺县| 凤台县| 思茅市| 湄潭县| 红原县| 永吉县| 五家渠市| 阿克苏市| 仪陇县| 台中市| 东阿县| 蓝田县| 门头沟区| 牡丹江市| 福鼎市| 遂川县| 临沭县| 梓潼县| 永修县| 南康市| 张家口市| 澎湖县| 三穗县| 沂南县| 苏尼特左旗| 永宁县| 高邑县| 兴安县| 正定县| 开化县| 广德县| 苍山县| 瑞安市| 多伦县| 乌拉特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