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2023年人文地理中考一輪復習:09 與山為鄰一、單選題1.(2022七下·青田月考)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開展生產活動,以下相關描述中不正確的是( )A.在山坡修建梯田和灌溉系統 B.放牧、馴養羊駝C.當地的環境僅適宜發展畜牧業 D.培育了多種多樣的玉米2.(2022七下·柯橋期末)我國自古就重視農業發展,不僅最早馴化培育了一些作物,也從其他地區引進許多作物。下列作物中原產地在安第斯山區,并在明代引入中國的是( )A.占城稻 B.小麥 C.胡(黃)瓜 D.玉米3.秘魯山區的印第安人在低海拔的山坡上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是( )①水稻 ②玉米 ③馬鈴薯 ④棉花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③②4.(2022七下·上城期中)小圓同學在學習“各具特色馴養羊駝的區域生活”時,繪制了一張當地人們生產生活景觀簡圖,由此可以推測這一地區是( )A.澳大利亞牧場 B.安第斯山區C.阿爾卑斯山區 D.以色列綠洲農業區5.安第斯山區印第安人的生產生活特色是( )①山谷平地種植玉米和小麥②駱馬是當地居民的主要運輸工具③高海拔處放牧馬養羊和牛④玉米和馬鈴薯是山區居民的主要糧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2022七下·諸暨期中)下列關于印第安人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玉米和馬鈴薯是山區印第安人的主要糧食②駱馬是山區居民的主要運輸工具③美利奴羊毛質地輕柔,纖維細長,保暖性強,有“纖維上帝”之美譽④印第安人創造了古老燦爛的印加文明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7.羊駝毛出口是哪個國家外匯的主要收入( )A.智利 B.澳大利亞 C.秘魯 D.瑞士8.下列敘述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印第安人的生活特色的是( )①用石頭建造的房子②有教堂、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③傳統服裝由未經加工的皮革和羊毛純手工制成④村莊位于鐵路、公路等交通干線附近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9.美洲印第安人培植的主要農作物是( )①水稻 ②玉米 ③馬鈴薯 ④大豆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10.瑞士是一個典型的山地之國,當地重點發展的特色經濟是( )A.旅游業 B.制造業 C.農業 D.運輸業11.下列印第安人種植的農作物中是山區居民主要糧食的是( )①玉米 ②馬鈴薯 ③小麥 ④水稻 ⑤大麥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12.下而旅游項目中最有可能在阿爾卑斯山區開展的是( )A. B.C. D.13.(2022七下·溫州期中)阿爾卑斯山成為旅游熱區的自然原因有( )①海拔高,地形以山地為主②有冰川和積雪,景觀奇特③冬季雪量高,溫泉資源豐富④礦產豐富,工業發達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4.被稱為“南美洲脊梁”的是( )A.落基山脈 B.安第斯山脈C.喜馬拉雅山脈 D.大分水嶺15.歐洲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是( )A.乞力馬扎羅山 B.阿爾卑斯山脈C.安第斯山脈 D.喜馬拉雅山脈16.北美洲地形分為三大南北縱裂帶,以下表述正確的是( )A.西部是安第斯山脈、中部是大平原、東部是阿巴拉契亞山脈B.西部是落基山脈、中部是大平原、東部是安第斯山脈C.西部是安第斯山脈、中部是大平原、東部是落基山脈D.西部是落基山脈、中部是大平原、東部是阿巴拉契亞山脈17.(2022七下·椒江期末)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垂直的生計。下列表述正確的有( )①在高海拔處放牧 ②在低海拔處種植③牛是主要運輸工具 ④玉米是主要農作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8.下列國家中,均跨越阿爾卑斯山脈的一組是( )①英國 ②法國 ③瑞士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9.(2022七下·嘉興月考)瑞士成為旅游者天堂的人文原因有( )。①旅游設施精良②溫泉資源豐富③交通條件便利④有冰川和積雪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20.瑞士之所以選擇發展旅游業、金融業其自然因素有( )①山區面積廣大,耕地面積少②瑞士人吃苦耐勞、工作勤奮③擁有古老的城鎮和純樸的鄉村生活④礦產資源奇缺,自然景觀秀麗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1.位于阿爾卑斯山區的瑞士開發旅游資源,利用的自然條件主要是( )A.美麗的巖景 B.奇特的生物資源C.豐富的山谷雪地 D.海灘2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秘魯是印加文化的發祥地B.印第安人是南美洲的開拓者C.安第斯山區自然景觀差異不明顯D.羊駝毛出口是秘魯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23.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因地制宜地發展生產,形成了“垂直的生計”的是( )A.西班牙人 B.葡萄牙人 C.印第安人 D.英國人24.(2022七下·上城期中)安第斯山區與阿爾卑斯山區都是山區,但發展的支柱產業卻不同。這體現了( )A.優勢互補的原則 B.因地制宜的原則C.人定勝天的原則 D.可持續發展的原則25.安第斯山脈山體表面自然景觀自下而上垂直變化的原因是( )①海拔高度不同 ②水熱狀況不同 ③緯度位置不同 ④距離海洋遠近不同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26.(2022七下·諸暨期中)旅游業給瑞士帶來了財富,提高了國民的生活水平,所以瑞士人對以下哪方面厚愛有加( )A.旅游設施 B.冰川快車 C.生態環境 D.河流湖泊27.安第斯山區廣闊的干寒草原主要分布在( )A.山頂 B.高海拔地帶 C.低海拔地帶 D.山麓地帶28.(2022七下·青田月考)下列國家中,均跨越阿爾卑斯山脈的國家是( )①英國 ②瑞士 ③法國 ④意大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9.阿爾卑斯山區成為旅游者天堂的自然原因有( )A.完備、精良的配套設施 B.政府的大力支持C.擁有發達的鐵路和公路系統 D.有冰川和積雪,溫泉資源豐富30.以下旅游項目中,最有可能在瑞士開展的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材料分析題31.(2022七下·溫州期中)觀察下圖,回答問題。(1)安第斯山區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景觀變化,說明它是什么氣候類型?(2)請從自然條件角度說明安第斯山山頂為什么終年白雪皚皚?(3)居住在安第斯山區的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地的不同高度發展生產的?其中蘊涵著什么道理?3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瑞士是令人心馳神往的花園式國家,阿爾卑斯山區多座令人心動的雪峰、1484個蔚藍的湖泊,還有瀑布與溪谷、葡萄園與樹屋、中世紀的小城建筑、長久中立國地位所釀造的安然祥和與悠然舒適的社會環境,使其一貫被譽為“世界公園”。材料二:阿爾卑斯山的旅游開發為所在國帶來了大量的外匯收入,但同時也給山區的自然環境帶來了問題,一些高山動物和植物瀕臨滅絕或生存受到嚴重威脅。(1)材料一描述了瑞士的哪些旅游資源?(2)同樣生活在山區的瑞士人卻利用阿爾卑斯山區獨特的自然風光重點發展哪一種產業?(3)從自然角度分析旅游業成為瑞士支柱產業的原因。(4)針對材料二旅游業快速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瑞士人是如何應對的?(5)瑞士開發阿爾卑斯山區的做法為我們開發山區、利用山區資源提供了怎樣的啟示?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世界最佳美食目的地評選中,秘魯最終戰勝了主要競爭對手澳大利亞、中國、法國、印度、意大利和日本等國,成為世界最佳美食目的地。材料二:據英國(經濟學人)報道,《經濟學人》旗下信息部日前對全球80個國家進行了“最佳出生地指數”調查。結果顯示,在排行榜上瑞士以8.22分居全球之首。(1)小明想到秘魯去品嘗美食,你會告訴他:秘魯的位置在 洲,按半球位置看,是在 半球和 半球:按緯度位置位于 緯度,屬于五帶中的 帶。(2)秘魯大部分國土位于安第斯山區,當地的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體不同高度發展生產的?(3)小明可能在秘魯品嘗到哪些食物制成的美食?(4)同樣生活在山區的瑞士人卻利用阿爾卑斯山區獨特的自然風光重點發展愿一種產業?(5)這兩個山區的經濟發展對其他山區的發展有何啟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生活在安第斯山區的印第安人利用山區獨特的環境特點來發展生產。印第安人在山坡上修建了梯田和灌溉系統,種植了玉米、馬鈴薯等作物,在海拔較高的地方進行放牧,馴養羊駝。故ABC項無關,答案為C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解答時需要學生回顧安第斯山區的有關知識,抓住選項的關鍵詞作答。2.【答案】D【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主要馴化作物是水稻 。玉米的原產地在南美的安第斯山區,并在明代引入了中國。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 美洲地區馴化的農作物種類非常豐富,可以占到我們今天食物種類的60%,對世界作物品種的構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南瓜、玉米、馬鈴薯、向日葵、花生及豆類作物都來源于此。3.【答案】D【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約6℃。同時山區地形對降水也有一定的影響。山區的印第安人在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 ③② ,正確。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產生活景觀:安第斯山區居民在高海拔地區以放牧馴養的羊駝和駱馬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生活上靠山吃山,自給自足。4.【答案】B【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區域在低海拔處發展種植業,高海拔處發展畜牧業,這是安第斯山區的生產特色,故B符合題意。澳大利亞牧場發展畜牧業,阿爾卑斯山區發展旅游業,以色列綠洲農業區發展種植業。故排除AC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安第斯山區的生產方式,屬于容易題。5.【答案】C【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山谷平地種植玉米和小麥,錯誤,不種小麥;②駱馬是當地居民的主要運輸工具,正確;③高海拔處放牧馬養羊和牛,應該是駱馬和羊駝;④玉米和馬鈴薯是山區居民的主要糧食,正確。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羊駝和駱馬的奶、肉和皮革以及山谷和山坡處的農作物為人們提供了衣食來源;羊駝毛出口是秘魯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駱馬體型小且耐饑耐渴,是當地居民的主要運輸工具。6.【答案】D【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和所學可知, 玉米和馬鈴薯是山區印第安人的主要糧食 ; 駱馬是山區居民的主要運輸工具 ; 印第安人創造了古老燦爛的印加文明 。故①②④說法符合題意。澳大利亞的 美利奴羊毛質地輕柔,纖維細長,保暖性強,有“纖維上帝”之美譽 ,故③說法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生活于安第斯山區的印第安人的生產生活特色,屬于識記題7.【答案】C【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羊駝毛質地輕柔、纖維細長、保暖性強,有“纖維上帝”之美譽,是秘魯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 秘魯安第斯山區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利用特定的自然條件,營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人類奉獻著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8.【答案】C【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印第安人生活在安第斯山區,用石頭建造房子,在高海拔的干寒草原地帶,發展畜牧業,以放牧馴養羊駝和駱馬為生。羊駝和駱馬的奶、肉與皮革為人們提供了衣食來源。 ①③ ,正確。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產生活景觀:安第斯山區居民在高海拔地區以放牧馴養的羊駝和駱馬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生活上靠山吃山,自給自足。9.【答案】C【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美洲印第安人培植的主要農作物是玉米和馬鈴薯。 ②③ ,正確。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產生活景觀:安第斯山區居民在高海拔地區以放牧馴養的羊駝和駱馬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10.【答案】A【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瑞士是一個典型的山地之國,當地重點發展的特色經濟是旅游業。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瑞士是山地之國,境內有阿爾卑斯山脈,海拔高,有冰川和積雪,自然風光獨特,旅游資源豐富,吸引力強;瑞士有發達的鐵路公路,有許多電纜車直通山巔,有直升機提供空中救援,交通便利,游客來的人多;旅游設施精良,地區接待能力強。每年來瑞士旅游的人較多,成為一個旅游熱區。11.【答案】A【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拉丁美洲地區有燦爛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的種植業文明為今天世界提供了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產生活景觀:安第斯山區居民在高海拔地區以放牧馴養的羊駝和駱馬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生活上靠山吃山,自給自足。12.【答案】A【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①圖所示為滑雪項目,瑞士南部阿爾卑斯山地勢高,雪山連綿,是滑雪的理想場所。②圖所示為賽馬項目,不適合在阿爾卑斯山區開展。③圖所示為沖浪項目,阿爾卑斯山沒有水源,不適合開展。④圖所示是摔跤項目,不適合在阿爾卑斯山區開展。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瑞士是山地之國,境內有阿爾卑斯山脈,海拔高,有冰川和積雪,自然風光獨特,旅游資源豐富,吸引力強;瑞士有發達的鐵路公路,有許多電纜車直通山巔,有直升機提供空中救援,交通便利,游客來的人多;旅游設施精良,地區接待能力強。每年來瑞士旅游的人較多,成為一個旅游熱區。13.【答案】A【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題意的關鍵“自然原因”可排除④,因為工業發達是人文條件。 海拔高,地形以山地為主 ; 有冰川和積雪,景觀奇特 ; 冬季雪量高,溫泉資源豐富 ,都有利于旅游業的發展。故①②③說法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山地之國,屬于識記題14.【答案】B【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安第斯山脈屬于科迪勒拉山系,位于南美洲的西岸,范圍從巴拿馬一直到智利。從北到南全長8900余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縱貫南美大陸西部,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稱。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 安第斯山脈位于南美洲的西側沿海,距離太平洋非常近,南北延伸近9000千米,東西寬度約為300千米,平均海拔3660米,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被稱為“南美洲的脊梁”。15.【答案】B【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爾卑斯山是歐洲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位于歐洲南部。呈一弧形,東西延伸。長約1200多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10米。故B正確。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的山脈,故排除A項。安第斯山脈是南美洲的山脈,故排除C項。天山山脈是我國的山脈,故排除D項。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阿爾卑斯山脈位于歐洲中南部,覆蓋了意大利北部、法國東南部、瑞士、列支敦士登、奧地利、德國南部及斯洛文尼亞。阿爾卑斯山脈自亞熱帶地中海海岸法國的尼斯附近向北延伸至日內瓦湖,然后再向東北伸展至多瑙河上的維也納。16.【答案】D【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北美洲西部是落基山脈,中部是大平原,東部是阿巴拉契亞山脈和拉布拉多高原 。北美洲平均海拔較高,地勢起伏較大,地形分為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落基山脈,中部是廣闊的大平原,東部是阿巴拉契亞山脈和拉布拉多高原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 北美洲平均海拔較高,地勢起伏較大,地形分為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山地和高原 。17.【答案】B【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安第斯山區的印第安人在高海拔地區飼養羊駝和駱馬,駱馬是主要的運輸工具。在低海拔地區種植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 ①②④,正確。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產生活景觀:安第斯山區居民在高海拔地區以放牧馴養的羊駝和駱馬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生活上靠山吃山,自給自足。18.【答案】D【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選項中的四個國家中均跨越阿爾卑斯山脈的國家是法國、瑞士和意大利,英國不跨越阿爾卑斯山脈,故D正確,ABC錯誤。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阿爾卑斯山脈(英語Alps)位于歐洲中南部,覆蓋了意大利北部、法國東南部、瑞士、列支敦士登、奧地利、德國南部及斯洛文尼亞。阿爾卑斯山脈自亞熱帶地中海海岸法國的尼斯附近向北延伸至日內瓦湖,然后再向東北伸展至多瑙河上的維也納。19.【答案】B【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在給出的四個選項中, ①旅游設施精良 ②溫泉資源豐富 ③交通條件便利 ④有冰川和積雪 , ①③ 是人文原因,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瑞士是山地之國,境內有阿爾卑斯山脈,海拔高,有冰川和積雪,自然風光獨特,旅游資源豐富,吸引力強;瑞士有發達的鐵路公路,有許多電纜車直通山巔,有直升機提供空中救援,交通便利,游客來的人多;旅游設施精良,地區接待能力強。每年來瑞士旅游的人較多,成為一個旅游熱區。20.【答案】B【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瑞士山區面積廣大,耕地面積小,有阿爾卑斯山,不宜發展農業,適宜發展旅游業、金融業,故①正確;瑞士人吃苦耐勞、工作勤奮,不是自然原因,故②錯誤;擁有古老的城鎮和純樸的鄉村生活,不是發展旅游業、金融業的因素,故③錯誤;礦產資源奇缺,自然景觀秀麗,不宜發展工業,適宜發展旅游業、金融業,故④正確;綜上分析①④正確,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瑞士是山地之國,境內有阿爾卑斯山脈,海拔高,有冰川和積雪,自然風光獨特,旅游資源豐富,吸引力強;瑞士有發達的鐵路公路,有許多電纜車直通山巔,有直升機提供空中救援,交通便利,游客來的人多;旅游設施精良,地區接待能力強。每年來瑞士旅游的人較多,成為一個旅游熱區。這與瑞士人素質高, 吃苦耐勞、工作勤奮 ,沒有關系。21.【答案】C【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爾卑斯山脈,海拔高,有冰川和積雪,自然風光獨特,旅游資源豐富,吸引力強,瑞士理由當地豐富的山谷,雪地等自然條件開發旅游資源。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阿爾卑斯山地區高山峽谷、險峰深澗、河流冰川、雪峰溫泉等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夏季瑞士成為觀光和避暑的勝地,原因在于這里山脈海拔高,從山麓到山頂的景色差異明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到瑞士登山賞景;冬季,這里冰川、雪峰、溫泉相依,吸引了許多游客到瑞士滑雪、泡溫泉。22.【答案】C【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印第安人是南美洲的開拓者。安第斯山脈的中段地帶是南美洲古代文明的發祥地。秘魯是印加文化的發祥地。印第安人充分利用安第斯山脈垂直地帶性明顯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活景觀。在高海拔地區飼養羊駝和駱馬,駱馬是安第斯山區的主要交通工具。 羊駝毛出口是秘魯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產生活景觀:安第斯山區居民在高海拔地區以放牧馴養的羊駝和駱馬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生活上靠山吃山,自給自足。23.【答案】C【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因地制宜地發展生產,形成了“垂直的生計”的是印第安人。安第斯山區居民在高海拔地區以放牧馴養的羊駝和駱馬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印第安人充分掌握了安第斯山區自然環境的變化規律,趨利避害,使自然環境有利于人類生存,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24.【答案】B【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安第斯山區在低海拔處發展種植業,高海拔處發展畜牧業;阿爾卑斯山發展旅游業,這是因為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則,故B符合題意。ACD說法有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理解因地制宜的原則,屬于容易題25.【答案】A【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從山麓到山頂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是由海拔差異導致水熱組合差異形成的,故①正確;②水熱條件隨海拔的差異而變化,水熱條件的垂直變化導致氣候、自然帶的垂直變化,故②正確;③緯度位置不同導致緯度地帶性分異,故③錯誤;④距海遠近不同導致由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故④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產生活景觀:安第斯山區居民在高海拔地區以放牧馴養的羊駝和駱馬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生活上靠山吃山,自給自足。26.【答案】C【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 旅游業給瑞士帶來的影響很大,既有利又有弊。瑞士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注重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瑞士的自然風光十分迷人,瑞士因此有了“世界公園”、“世界花園”之稱。具體措施有:1)嚴格立法保護環境。早在19世紀,瑞士就制定了森林法,保障森林資源的養護和合理開發;2)修建了阿爾卑斯山區自然保護區,這里禁止打獵、伐木、放牧、采花,為許多瀕危動物提供了安全的生存地。旅游業給瑞士帶來了財富,提高了國民的生活水平,所以瑞士人對生態環境厚愛有加。 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山地之國瑞士,屬于容易題。27.【答案】B【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安第斯山區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景觀變化明顯。0-1500米 是熱帶雨林帶1500-3000米是溫帶落葉闊葉林帶,3000-4500米是干寒草原帶,4500米以上是積雪冰川帶,因此, 干寒草原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帶。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安第斯山區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景觀依次是: 熱帶雨林——草地和林地——草地——高山森林——高山草地——雪地。28.【答案】D【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本題考查阿爾卑斯山脈的有關知識。阿爾卑斯山脈位于歐洲中南部,覆蓋了意大利北部、法國東南部、瑞士、列支敦士登、奧地利、德國南部及斯洛文尼亞。故①項無關,②③④有關,答案為②③④。故答案為:D。【點評】英國不跨越阿爾卑斯山脈,本題在解答的時候可以使用排除法作答。29.【答案】D【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爾卑斯山地區高山峽谷、險峰深澗、河流冰川、雪峰溫泉等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 阿爾卑斯山區成為旅游者天堂的自然原因有 有冰川和積雪,溫泉資源豐富 。其他都是人文原因。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阿爾卑斯山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其山地氣候以夏季涼爽濕潤,冬季寒冷而陽光明媚為特色;地形有犬牙交錯的陡峭山峰,也有坡陡底平的寬谷,加上綠色植被覆蓋,景色壯麗而變化萬千;山地湖水和高山積雪可以滿足多種旅游需要。夏季可進行避暑、療養和風景觀賞旅游,冬季可開展滑雪運動旅游。30.【答案】A【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①圖所示為滑雪項目,瑞士南部阿爾卑斯山地勢高,雪山連綿,是滑雪的理想場所。②圖所示為水上漂流項目,不適合在瑞士開展。③圖所示為登山項目,南部阿爾卑斯山脈地勢高,雪山連綿,是登山的理想場所。④圖所示是賽馬項目,不適合在瑞士開展。 ①③ ,正確。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瑞士是山地之國,境內有阿爾卑斯山脈,海拔高,有冰川和積雪,自然風光獨特,旅游資源豐富,吸引力強;瑞士有發達的鐵路公路,有許多電纜車直通山巔,有直升機提供空中救援,交通便利,游客來的人多;旅游設施精良,地區接待能力強。每年來瑞士旅游的人較多,成為一個旅游熱區。31.【答案】(1)高原山地氣候(2)隨著海拔的增加氣溫會下降,安第斯山區海拔在4000米以上,氣溫較低,所以終年白雪皚皚。(3)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區海拔較低的山谷和山坡處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在高海拔的草原地帶,放牧馴養羊駝和駱馬。印第安人充分掌握了安第斯山區自然環境的變化規律,使自然環境有利于人類生存,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因地制宜)【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1)安第斯山區的自然景觀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呈現不同的景觀,這是典型的高原山地氣候。(2)安第斯山山頂終年白雪皚皚,因為海拔高。海拔每上升1000米,氣溫下降6℃。安第斯山頂海拔4000米以上,因此氣溫低,山頂呈現白雪皚皚的景觀。(3)根據圖示信息可知, 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區海拔較低的山谷和山坡處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在高海拔的草原地帶,放牧馴養羊駝和駱馬。 說明印第安人根據安第斯山自然環境的變化,因地制宜地發展區域經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故答案為:(1) 高原山地氣候(2) 隨著海拔的增加氣溫會下降,安第斯山區海拔在4000米以上,氣溫較低,所以終年白雪皚皚。(3)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區海拔較低的山谷和山坡處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在高海拔的草原地帶,放牧馴養羊駝和駱馬。印第安人充分掌握了安第斯山區自然環境的變化規律,使自然環境有利于人類生存,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因地制宜)【點評】本題考查識記和理解安第斯山區域的自然和生產生活特色,難度適中。32.【答案】(1)多樣的地形,奇特的景觀,古老的城鎮,純樸的鄉村生活。(2)阿爾卑斯山區海拔較高,有冰川積雪,風景優美,夏季,從山麓到山頂,景色差異明顯,使阿爾卑斯山區成為觀光和避暑勝地;冬季,降雪較多,高山終年積雪,發展滑雪運動的條件十分理想,溫泉資源也很豐富。(3)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嚴格立法保護環境。如制定森林法:修建阿爾卑斯山區自然保護區,禁止打獵、伐木、放牧、采花;等等。(4)經濟建設要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堅持可持續發展;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發展特色經濟:等等。(5)言之有理即可【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材料一描述了瑞士的多樣的地形,奇特的景觀,古老的城鎮,純樸的鄉村生活等旅游資源。(2)、同樣生活在山區的瑞士人卻利用阿爾卑斯山區獨特的自然風光重點發展旅游業。(3)、根據題意,從自然角度分析旅游業成為瑞士支柱產業的原因。故答案為:阿爾卑斯山區海拔較高,有冰川積雪,風景優美,夏季,從山麓到山頂,景色差異明顯,使阿爾卑斯山區成為觀光和避暑勝地;冬季,降雪較多,高山終年積雪,發展滑雪運動的條件十分理想,溫泉資源也很豐富。(4)、針對材料二旅游業快速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瑞士人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嚴格立法保護環境。如制定森林法:修建阿爾卑斯山區自然保護區,禁止打獵、伐木、放牧、采花;等等。(5)、瑞士開發阿爾卑斯山區的做法為我們開發山區、利用山區資源提供了啟示:經濟建設要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堅持可持續發展;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發展特色經濟:等等。【點評】阿爾卑斯山孕育了瑞士的地形,也造就了瑞士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國家在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時,要根據自己生存區域的自然環境,結合本國實際,因地制宜的發展經濟,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33.【答案】(1)南美;南;西;低;熱(2)①在低海拔處,發展種植業:②在高海拔處,發展畜牧業。(3)玉米、馬鈴薯、小麥、大麥與羊駝和駱馬的奶和肉等。(4)旅游業。(5)①要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②發展旅游業的同時,要加強環境保護。【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結合圖中信息可知,秘魯的位置在南美洲,按半球位置看,是在南半球和西半球:按緯度位置位于低緯度,屬于五帶中的熱帶。(2)、秘魯大部分國土位于安第斯山區,當地的印第安人在低海拔處,發展種植業;在高海拔處,發展畜牧業。(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小明可能在秘魯品嘗到玉米、馬鈴薯、小麥、大麥與羊駝和駱馬的奶和肉等。食物制成的美食。(4)、同樣生活在山區的瑞士人卻利用阿爾卑斯山區獨特的自然風光重點發展旅游業。(5)、這兩個山區的經濟發展對其他山區的發展啟示:①要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②發展旅游業的同時,要加強環境保護。【點評】秘魯安第斯山區,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因地制宜發展生產,在海拔較低處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在高海拔處以放牧馴養羊駝和駱馬為生,形成了山上畜牧業、山下種植業的不同生活景觀。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2023年人文地理中考一輪復習:09 與山為鄰一、單選題1.(2022七下·青田月考)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開展生產活動,以下相關描述中不正確的是( )A.在山坡修建梯田和灌溉系統 B.放牧、馴養羊駝C.當地的環境僅適宜發展畜牧業 D.培育了多種多樣的玉米【答案】C【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生活在安第斯山區的印第安人利用山區獨特的環境特點來發展生產。印第安人在山坡上修建了梯田和灌溉系統,種植了玉米、馬鈴薯等作物,在海拔較高的地方進行放牧,馴養羊駝。故ABC項無關,答案為C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解答時需要學生回顧安第斯山區的有關知識,抓住選項的關鍵詞作答。2.(2022七下·柯橋期末)我國自古就重視農業發展,不僅最早馴化培育了一些作物,也從其他地區引進許多作物。下列作物中原產地在安第斯山區,并在明代引入中國的是( )A.占城稻 B.小麥 C.胡(黃)瓜 D.玉米【答案】D【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主要馴化作物是水稻 。玉米的原產地在南美的安第斯山區,并在明代引入了中國。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 美洲地區馴化的農作物種類非常豐富,可以占到我們今天食物種類的60%,對世界作物品種的構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南瓜、玉米、馬鈴薯、向日葵、花生及豆類作物都來源于此。3.秘魯山區的印第安人在低海拔的山坡上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是( )①水稻 ②玉米 ③馬鈴薯 ④棉花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③②【答案】D【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約6℃。同時山區地形對降水也有一定的影響。山區的印第安人在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 ③② ,正確。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產生活景觀:安第斯山區居民在高海拔地區以放牧馴養的羊駝和駱馬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生活上靠山吃山,自給自足。4.(2022七下·上城期中)小圓同學在學習“各具特色馴養羊駝的區域生活”時,繪制了一張當地人們生產生活景觀簡圖,由此可以推測這一地區是( )A.澳大利亞牧場 B.安第斯山區C.阿爾卑斯山區 D.以色列綠洲農業區【答案】B【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區域在低海拔處發展種植業,高海拔處發展畜牧業,這是安第斯山區的生產特色,故B符合題意。澳大利亞牧場發展畜牧業,阿爾卑斯山區發展旅游業,以色列綠洲農業區發展種植業。故排除AC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安第斯山區的生產方式,屬于容易題。5.安第斯山區印第安人的生產生活特色是( )①山谷平地種植玉米和小麥②駱馬是當地居民的主要運輸工具③高海拔處放牧馬養羊和牛④玉米和馬鈴薯是山區居民的主要糧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山谷平地種植玉米和小麥,錯誤,不種小麥;②駱馬是當地居民的主要運輸工具,正確;③高海拔處放牧馬養羊和牛,應該是駱馬和羊駝;④玉米和馬鈴薯是山區居民的主要糧食,正確。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羊駝和駱馬的奶、肉和皮革以及山谷和山坡處的農作物為人們提供了衣食來源;羊駝毛出口是秘魯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駱馬體型小且耐饑耐渴,是當地居民的主要運輸工具。6.(2022七下·諸暨期中)下列關于印第安人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玉米和馬鈴薯是山區印第安人的主要糧食②駱馬是山區居民的主要運輸工具③美利奴羊毛質地輕柔,纖維細長,保暖性強,有“纖維上帝”之美譽④印第安人創造了古老燦爛的印加文明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D【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和所學可知, 玉米和馬鈴薯是山區印第安人的主要糧食 ; 駱馬是山區居民的主要運輸工具 ; 印第安人創造了古老燦爛的印加文明 。故①②④說法符合題意。澳大利亞的 美利奴羊毛質地輕柔,纖維細長,保暖性強,有“纖維上帝”之美譽 ,故③說法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生活于安第斯山區的印第安人的生產生活特色,屬于識記題7.羊駝毛出口是哪個國家外匯的主要收入( )A.智利 B.澳大利亞 C.秘魯 D.瑞士【答案】C【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羊駝毛質地輕柔、纖維細長、保暖性強,有“纖維上帝”之美譽,是秘魯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 秘魯安第斯山區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利用特定的自然條件,營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人類奉獻著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8.下列敘述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印第安人的生活特色的是( )①用石頭建造的房子②有教堂、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③傳統服裝由未經加工的皮革和羊毛純手工制成④村莊位于鐵路、公路等交通干線附近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C【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印第安人生活在安第斯山區,用石頭建造房子,在高海拔的干寒草原地帶,發展畜牧業,以放牧馴養羊駝和駱馬為生。羊駝和駱馬的奶、肉與皮革為人們提供了衣食來源。 ①③ ,正確。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產生活景觀:安第斯山區居民在高海拔地區以放牧馴養的羊駝和駱馬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生活上靠山吃山,自給自足。9.美洲印第安人培植的主要農作物是( )①水稻 ②玉米 ③馬鈴薯 ④大豆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美洲印第安人培植的主要農作物是玉米和馬鈴薯。 ②③ ,正確。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產生活景觀:安第斯山區居民在高海拔地區以放牧馴養的羊駝和駱馬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10.瑞士是一個典型的山地之國,當地重點發展的特色經濟是( )A.旅游業 B.制造業 C.農業 D.運輸業【答案】A【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瑞士是一個典型的山地之國,當地重點發展的特色經濟是旅游業。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瑞士是山地之國,境內有阿爾卑斯山脈,海拔高,有冰川和積雪,自然風光獨特,旅游資源豐富,吸引力強;瑞士有發達的鐵路公路,有許多電纜車直通山巔,有直升機提供空中救援,交通便利,游客來的人多;旅游設施精良,地區接待能力強。每年來瑞士旅游的人較多,成為一個旅游熱區。11.下列印第安人種植的農作物中是山區居民主要糧食的是( )①玉米 ②馬鈴薯 ③小麥 ④水稻 ⑤大麥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答案】A【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拉丁美洲地區有燦爛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的種植業文明為今天世界提供了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產生活景觀:安第斯山區居民在高海拔地區以放牧馴養的羊駝和駱馬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生活上靠山吃山,自給自足。12.下而旅游項目中最有可能在阿爾卑斯山區開展的是( )A. B.C. D.【答案】A【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①圖所示為滑雪項目,瑞士南部阿爾卑斯山地勢高,雪山連綿,是滑雪的理想場所。②圖所示為賽馬項目,不適合在阿爾卑斯山區開展。③圖所示為沖浪項目,阿爾卑斯山沒有水源,不適合開展。④圖所示是摔跤項目,不適合在阿爾卑斯山區開展。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瑞士是山地之國,境內有阿爾卑斯山脈,海拔高,有冰川和積雪,自然風光獨特,旅游資源豐富,吸引力強;瑞士有發達的鐵路公路,有許多電纜車直通山巔,有直升機提供空中救援,交通便利,游客來的人多;旅游設施精良,地區接待能力強。每年來瑞士旅游的人較多,成為一個旅游熱區。13.(2022七下·溫州期中)阿爾卑斯山成為旅游熱區的自然原因有( )①海拔高,地形以山地為主②有冰川和積雪,景觀奇特③冬季雪量高,溫泉資源豐富④礦產豐富,工業發達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題意的關鍵“自然原因”可排除④,因為工業發達是人文條件。 海拔高,地形以山地為主 ; 有冰川和積雪,景觀奇特 ; 冬季雪量高,溫泉資源豐富 ,都有利于旅游業的發展。故①②③說法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山地之國,屬于識記題14.被稱為“南美洲脊梁”的是( )A.落基山脈 B.安第斯山脈C.喜馬拉雅山脈 D.大分水嶺【答案】B【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安第斯山脈屬于科迪勒拉山系,位于南美洲的西岸,范圍從巴拿馬一直到智利。從北到南全長8900余千米,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縱貫南美大陸西部,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稱。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 安第斯山脈位于南美洲的西側沿海,距離太平洋非常近,南北延伸近9000千米,東西寬度約為300千米,平均海拔3660米,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被稱為“南美洲的脊梁”。15.歐洲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是( )A.乞力馬扎羅山 B.阿爾卑斯山脈C.安第斯山脈 D.喜馬拉雅山脈【答案】B【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爾卑斯山是歐洲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位于歐洲南部。呈一弧形,東西延伸。長約1200多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10米。故B正確。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的山脈,故排除A項。安第斯山脈是南美洲的山脈,故排除C項。天山山脈是我國的山脈,故排除D項。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阿爾卑斯山脈位于歐洲中南部,覆蓋了意大利北部、法國東南部、瑞士、列支敦士登、奧地利、德國南部及斯洛文尼亞。阿爾卑斯山脈自亞熱帶地中海海岸法國的尼斯附近向北延伸至日內瓦湖,然后再向東北伸展至多瑙河上的維也納。16.北美洲地形分為三大南北縱裂帶,以下表述正確的是( )A.西部是安第斯山脈、中部是大平原、東部是阿巴拉契亞山脈B.西部是落基山脈、中部是大平原、東部是安第斯山脈C.西部是安第斯山脈、中部是大平原、東部是落基山脈D.西部是落基山脈、中部是大平原、東部是阿巴拉契亞山脈【答案】D【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北美洲西部是落基山脈,中部是大平原,東部是阿巴拉契亞山脈和拉布拉多高原 。北美洲平均海拔較高,地勢起伏較大,地形分為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落基山脈,中部是廣闊的大平原,東部是阿巴拉契亞山脈和拉布拉多高原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 北美洲平均海拔較高,地勢起伏較大,地形分為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山地和高原 。17.(2022七下·椒江期末)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垂直的生計。下列表述正確的有( )①在高海拔處放牧 ②在低海拔處種植③牛是主要運輸工具 ④玉米是主要農作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安第斯山區的印第安人在高海拔地區飼養羊駝和駱馬,駱馬是主要的運輸工具。在低海拔地區種植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 ①②④,正確。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產生活景觀:安第斯山區居民在高海拔地區以放牧馴養的羊駝和駱馬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生活上靠山吃山,自給自足。18.下列國家中,均跨越阿爾卑斯山脈的一組是( )①英國 ②法國 ③瑞士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選項中的四個國家中均跨越阿爾卑斯山脈的國家是法國、瑞士和意大利,英國不跨越阿爾卑斯山脈,故D正確,ABC錯誤。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阿爾卑斯山脈(英語Alps)位于歐洲中南部,覆蓋了意大利北部、法國東南部、瑞士、列支敦士登、奧地利、德國南部及斯洛文尼亞。阿爾卑斯山脈自亞熱帶地中海海岸法國的尼斯附近向北延伸至日內瓦湖,然后再向東北伸展至多瑙河上的維也納。19.(2022七下·嘉興月考)瑞士成為旅游者天堂的人文原因有( )。①旅游設施精良②溫泉資源豐富③交通條件便利④有冰川和積雪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B【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在給出的四個選項中, ①旅游設施精良 ②溫泉資源豐富 ③交通條件便利 ④有冰川和積雪 , ①③ 是人文原因,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瑞士是山地之國,境內有阿爾卑斯山脈,海拔高,有冰川和積雪,自然風光獨特,旅游資源豐富,吸引力強;瑞士有發達的鐵路公路,有許多電纜車直通山巔,有直升機提供空中救援,交通便利,游客來的人多;旅游設施精良,地區接待能力強。每年來瑞士旅游的人較多,成為一個旅游熱區。20.瑞士之所以選擇發展旅游業、金融業其自然因素有( )①山區面積廣大,耕地面積少②瑞士人吃苦耐勞、工作勤奮③擁有古老的城鎮和純樸的鄉村生活④礦產資源奇缺,自然景觀秀麗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B【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瑞士山區面積廣大,耕地面積小,有阿爾卑斯山,不宜發展農業,適宜發展旅游業、金融業,故①正確;瑞士人吃苦耐勞、工作勤奮,不是自然原因,故②錯誤;擁有古老的城鎮和純樸的鄉村生活,不是發展旅游業、金融業的因素,故③錯誤;礦產資源奇缺,自然景觀秀麗,不宜發展工業,適宜發展旅游業、金融業,故④正確;綜上分析①④正確,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瑞士是山地之國,境內有阿爾卑斯山脈,海拔高,有冰川和積雪,自然風光獨特,旅游資源豐富,吸引力強;瑞士有發達的鐵路公路,有許多電纜車直通山巔,有直升機提供空中救援,交通便利,游客來的人多;旅游設施精良,地區接待能力強。每年來瑞士旅游的人較多,成為一個旅游熱區。這與瑞士人素質高, 吃苦耐勞、工作勤奮 ,沒有關系。21.位于阿爾卑斯山區的瑞士開發旅游資源,利用的自然條件主要是( )A.美麗的巖景 B.奇特的生物資源C.豐富的山谷雪地 D.海灘【答案】C【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爾卑斯山脈,海拔高,有冰川和積雪,自然風光獨特,旅游資源豐富,吸引力強,瑞士理由當地豐富的山谷,雪地等自然條件開發旅游資源。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阿爾卑斯山地區高山峽谷、險峰深澗、河流冰川、雪峰溫泉等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夏季瑞士成為觀光和避暑的勝地,原因在于這里山脈海拔高,從山麓到山頂的景色差異明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到瑞士登山賞景;冬季,這里冰川、雪峰、溫泉相依,吸引了許多游客到瑞士滑雪、泡溫泉。2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秘魯是印加文化的發祥地B.印第安人是南美洲的開拓者C.安第斯山區自然景觀差異不明顯D.羊駝毛出口是秘魯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答案】C【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印第安人是南美洲的開拓者。安第斯山脈的中段地帶是南美洲古代文明的發祥地。秘魯是印加文化的發祥地。印第安人充分利用安第斯山脈垂直地帶性明顯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活景觀。在高海拔地區飼養羊駝和駱馬,駱馬是安第斯山區的主要交通工具。 羊駝毛出口是秘魯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產生活景觀:安第斯山區居民在高海拔地區以放牧馴養的羊駝和駱馬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生活上靠山吃山,自給自足。23.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因地制宜地發展生產,形成了“垂直的生計”的是( )A.西班牙人 B.葡萄牙人 C.印第安人 D.英國人【答案】C【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因地制宜地發展生產,形成了“垂直的生計”的是印第安人。安第斯山區居民在高海拔地區以放牧馴養的羊駝和駱馬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印第安人充分掌握了安第斯山區自然環境的變化規律,趨利避害,使自然環境有利于人類生存,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24.(2022七下·上城期中)安第斯山區與阿爾卑斯山區都是山區,但發展的支柱產業卻不同。這體現了( )A.優勢互補的原則 B.因地制宜的原則C.人定勝天的原則 D.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答案】B【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安第斯山區在低海拔處發展種植業,高海拔處發展畜牧業;阿爾卑斯山發展旅游業,這是因為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則,故B符合題意。ACD說法有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理解因地制宜的原則,屬于容易題25.安第斯山脈山體表面自然景觀自下而上垂直變化的原因是( )①海拔高度不同 ②水熱狀況不同 ③緯度位置不同 ④距離海洋遠近不同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答案】A【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從山麓到山頂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是由海拔差異導致水熱組合差異形成的,故①正確;②水熱條件隨海拔的差異而變化,水熱條件的垂直變化導致氣候、自然帶的垂直變化,故②正確;③緯度位置不同導致緯度地帶性分異,故③錯誤;④距海遠近不同導致由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故④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產生活景觀:安第斯山區居民在高海拔地區以放牧馴養的羊駝和駱馬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生活上靠山吃山,自給自足。26.(2022七下·諸暨期中)旅游業給瑞士帶來了財富,提高了國民的生活水平,所以瑞士人對以下哪方面厚愛有加( )A.旅游設施 B.冰川快車 C.生態環境 D.河流湖泊【答案】C【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 旅游業給瑞士帶來的影響很大,既有利又有弊。瑞士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注重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瑞士的自然風光十分迷人,瑞士因此有了“世界公園”、“世界花園”之稱。具體措施有:1)嚴格立法保護環境。早在19世紀,瑞士就制定了森林法,保障森林資源的養護和合理開發;2)修建了阿爾卑斯山區自然保護區,這里禁止打獵、伐木、放牧、采花,為許多瀕危動物提供了安全的生存地。旅游業給瑞士帶來了財富,提高了國民的生活水平,所以瑞士人對生態環境厚愛有加。 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山地之國瑞士,屬于容易題。27.安第斯山區廣闊的干寒草原主要分布在( )A.山頂 B.高海拔地帶 C.低海拔地帶 D.山麓地帶【答案】B【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安第斯山區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景觀變化明顯。0-1500米 是熱帶雨林帶1500-3000米是溫帶落葉闊葉林帶,3000-4500米是干寒草原帶,4500米以上是積雪冰川帶,因此, 干寒草原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帶。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安第斯山區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景觀依次是: 熱帶雨林——草地和林地——草地——高山森林——高山草地——雪地。28.(2022七下·青田月考)下列國家中,均跨越阿爾卑斯山脈的國家是( )①英國 ②瑞士 ③法國 ④意大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本題考查阿爾卑斯山脈的有關知識。阿爾卑斯山脈位于歐洲中南部,覆蓋了意大利北部、法國東南部、瑞士、列支敦士登、奧地利、德國南部及斯洛文尼亞。故①項無關,②③④有關,答案為②③④。故答案為:D。【點評】英國不跨越阿爾卑斯山脈,本題在解答的時候可以使用排除法作答。29.阿爾卑斯山區成為旅游者天堂的自然原因有( )A.完備、精良的配套設施 B.政府的大力支持C.擁有發達的鐵路和公路系統 D.有冰川和積雪,溫泉資源豐富【答案】D【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爾卑斯山地區高山峽谷、險峰深澗、河流冰川、雪峰溫泉等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 阿爾卑斯山區成為旅游者天堂的自然原因有 有冰川和積雪,溫泉資源豐富 。其他都是人文原因。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阿爾卑斯山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其山地氣候以夏季涼爽濕潤,冬季寒冷而陽光明媚為特色;地形有犬牙交錯的陡峭山峰,也有坡陡底平的寬谷,加上綠色植被覆蓋,景色壯麗而變化萬千;山地湖水和高山積雪可以滿足多種旅游需要。夏季可進行避暑、療養和風景觀賞旅游,冬季可開展滑雪運動旅游。30.以下旅游項目中,最有可能在瑞士開展的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①圖所示為滑雪項目,瑞士南部阿爾卑斯山地勢高,雪山連綿,是滑雪的理想場所。②圖所示為水上漂流項目,不適合在瑞士開展。③圖所示為登山項目,南部阿爾卑斯山脈地勢高,雪山連綿,是登山的理想場所。④圖所示是賽馬項目,不適合在瑞士開展。 ①③ ,正確。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瑞士是山地之國,境內有阿爾卑斯山脈,海拔高,有冰川和積雪,自然風光獨特,旅游資源豐富,吸引力強;瑞士有發達的鐵路公路,有許多電纜車直通山巔,有直升機提供空中救援,交通便利,游客來的人多;旅游設施精良,地區接待能力強。每年來瑞士旅游的人較多,成為一個旅游熱區。二、材料分析題31.(2022七下·溫州期中)觀察下圖,回答問題。(1)安第斯山區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景觀變化,說明它是什么氣候類型?(2)請從自然條件角度說明安第斯山山頂為什么終年白雪皚皚?(3)居住在安第斯山區的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地的不同高度發展生產的?其中蘊涵著什么道理?【答案】(1)高原山地氣候(2)隨著海拔的增加氣溫會下降,安第斯山區海拔在4000米以上,氣溫較低,所以終年白雪皚皚。(3)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區海拔較低的山谷和山坡處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在高海拔的草原地帶,放牧馴養羊駝和駱馬。印第安人充分掌握了安第斯山區自然環境的變化規律,使自然環境有利于人類生存,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因地制宜)【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1)安第斯山區的自然景觀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呈現不同的景觀,這是典型的高原山地氣候。(2)安第斯山山頂終年白雪皚皚,因為海拔高。海拔每上升1000米,氣溫下降6℃。安第斯山頂海拔4000米以上,因此氣溫低,山頂呈現白雪皚皚的景觀。(3)根據圖示信息可知, 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區海拔較低的山谷和山坡處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在高海拔的草原地帶,放牧馴養羊駝和駱馬。 說明印第安人根據安第斯山自然環境的變化,因地制宜地發展區域經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故答案為:(1) 高原山地氣候(2) 隨著海拔的增加氣溫會下降,安第斯山區海拔在4000米以上,氣溫較低,所以終年白雪皚皚。(3)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區海拔較低的山谷和山坡處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在高海拔的草原地帶,放牧馴養羊駝和駱馬。印第安人充分掌握了安第斯山區自然環境的變化規律,使自然環境有利于人類生存,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因地制宜)【點評】本題考查識記和理解安第斯山區域的自然和生產生活特色,難度適中。3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瑞士是令人心馳神往的花園式國家,阿爾卑斯山區多座令人心動的雪峰、1484個蔚藍的湖泊,還有瀑布與溪谷、葡萄園與樹屋、中世紀的小城建筑、長久中立國地位所釀造的安然祥和與悠然舒適的社會環境,使其一貫被譽為“世界公園”。材料二:阿爾卑斯山的旅游開發為所在國帶來了大量的外匯收入,但同時也給山區的自然環境帶來了問題,一些高山動物和植物瀕臨滅絕或生存受到嚴重威脅。(1)材料一描述了瑞士的哪些旅游資源?(2)同樣生活在山區的瑞士人卻利用阿爾卑斯山區獨特的自然風光重點發展哪一種產業?(3)從自然角度分析旅游業成為瑞士支柱產業的原因。(4)針對材料二旅游業快速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瑞士人是如何應對的?(5)瑞士開發阿爾卑斯山區的做法為我們開發山區、利用山區資源提供了怎樣的啟示?【答案】(1)多樣的地形,奇特的景觀,古老的城鎮,純樸的鄉村生活。(2)阿爾卑斯山區海拔較高,有冰川積雪,風景優美,夏季,從山麓到山頂,景色差異明顯,使阿爾卑斯山區成為觀光和避暑勝地;冬季,降雪較多,高山終年積雪,發展滑雪運動的條件十分理想,溫泉資源也很豐富。(3)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嚴格立法保護環境。如制定森林法:修建阿爾卑斯山區自然保護區,禁止打獵、伐木、放牧、采花;等等。(4)經濟建設要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堅持可持續發展;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發展特色經濟:等等。(5)言之有理即可【知識點】瑞士——阿爾卑斯山脈【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材料一描述了瑞士的多樣的地形,奇特的景觀,古老的城鎮,純樸的鄉村生活等旅游資源。(2)、同樣生活在山區的瑞士人卻利用阿爾卑斯山區獨特的自然風光重點發展旅游業。(3)、根據題意,從自然角度分析旅游業成為瑞士支柱產業的原因。故答案為:阿爾卑斯山區海拔較高,有冰川積雪,風景優美,夏季,從山麓到山頂,景色差異明顯,使阿爾卑斯山區成為觀光和避暑勝地;冬季,降雪較多,高山終年積雪,發展滑雪運動的條件十分理想,溫泉資源也很豐富。(4)、針對材料二旅游業快速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瑞士人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嚴格立法保護環境。如制定森林法:修建阿爾卑斯山區自然保護區,禁止打獵、伐木、放牧、采花;等等。(5)、瑞士開發阿爾卑斯山區的做法為我們開發山區、利用山區資源提供了啟示:經濟建設要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堅持可持續發展;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發展特色經濟:等等。【點評】阿爾卑斯山孕育了瑞士的地形,也造就了瑞士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國家在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時,要根據自己生存區域的自然環境,結合本國實際,因地制宜的發展經濟,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3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世界最佳美食目的地評選中,秘魯最終戰勝了主要競爭對手澳大利亞、中國、法國、印度、意大利和日本等國,成為世界最佳美食目的地。材料二:據英國(經濟學人)報道,《經濟學人》旗下信息部日前對全球80個國家進行了“最佳出生地指數”調查。結果顯示,在排行榜上瑞士以8.22分居全球之首。(1)小明想到秘魯去品嘗美食,你會告訴他:秘魯的位置在 洲,按半球位置看,是在 半球和 半球:按緯度位置位于 緯度,屬于五帶中的 帶。(2)秘魯大部分國土位于安第斯山區,當地的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體不同高度發展生產的?(3)小明可能在秘魯品嘗到哪些食物制成的美食?(4)同樣生活在山區的瑞士人卻利用阿爾卑斯山區獨特的自然風光重點發展愿一種產業?(5)這兩個山區的經濟發展對其他山區的發展有何啟示?【答案】(1)南美;南;西;低;熱(2)①在低海拔處,發展種植業:②在高海拔處,發展畜牧業。(3)玉米、馬鈴薯、小麥、大麥與羊駝和駱馬的奶和肉等。(4)旅游業。(5)①要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②發展旅游業的同時,要加強環境保護。【知識點】智利——安第斯山脈【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結合圖中信息可知,秘魯的位置在南美洲,按半球位置看,是在南半球和西半球:按緯度位置位于低緯度,屬于五帶中的熱帶。(2)、秘魯大部分國土位于安第斯山區,當地的印第安人在低海拔處,發展種植業;在高海拔處,發展畜牧業。(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小明可能在秘魯品嘗到玉米、馬鈴薯、小麥、大麥與羊駝和駱馬的奶和肉等。食物制成的美食。(4)、同樣生活在山區的瑞士人卻利用阿爾卑斯山區獨特的自然風光重點發展旅游業。(5)、這兩個山區的經濟發展對其他山區的發展啟示:①要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②發展旅游業的同時,要加強環境保護。【點評】秘魯安第斯山區,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因地制宜發展生產,在海拔較低處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在高海拔處以放牧馴養羊駝和駱馬為生,形成了山上畜牧業、山下種植業的不同生活景觀。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3年人文地理中考一輪復習:09 與山為鄰(學生版).docx 2023年人文地理中考一輪復習:09 與山為鄰(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