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極地地區》教學方案第1課時一、教學目標1.運用地圖,認識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范圍和地理位置特點,了解兩極地區的礦產資源和淡水資源。2.學會在極地投影圖中判別方向。3.知道兩極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特征,并能分析其形成原因。【教學重點】學會在極地投影圖中判別方向。【教學難點】能夠比較南北極地理環境的差異。教學策略這節課選自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十章《極地地區》,主要講述的是極地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地理環境的獨特性,所以先以極地地區的地理位置入手,讓學生對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有一定的感知,培養區域認知能力。兩極地區由于環境的特殊,形成了很多獨特的地理景觀,可以用這些景觀串聯起知識點,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加強學生的認知。兩極地區的環境既有共同點,也有差異之處,可以通過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對比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并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與綜合思維。三、教學流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環節一 視頻導入 【視頻導入】 播放極地地區自然風景視頻,讓學生感受極地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 觀看視頻,感受 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 1.讓學生對極地地區有一定的認知 2.增加課堂趣味性,激發學習動機環節二 獨特的自然環境 一、位置探險 全班分組:第1、2小組為北極探險隊一組、二組;第3、4小組為南極探險隊一組、二組。 【自主學習】 展示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圖片: 1.相應各組同學在圖示上標注地球的自轉方向; 2.相對應的兩個小組之間相互交流,互相補正; 3.每小組選一位代表,向同學們展示和說明極地的地理位置。 4.如何在俯視圖中區分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 觀看圖片,分組討論,描述兩極地區的位置和范圍 1.認識兩極地區的位置與范圍 2.對比分析兩極地區范圍的差異概括明確:兩極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兩極地區范圍的差異。展示中國商船開辟極地航線的實踐與展望的論文節選和示意圖,介紹北極航道。 【做一做】 用皮尺分別測量“大連—鹿特丹”的傳統航道和北極航道的距離,利用比例尺知識,計算距離大約縮短了多少千米。 展示世界地圖,播放傳統航道和北極航道,說明北極航道開通的意義和重要性。 閱讀圖文、動手實驗、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加深對北極位置重要性的認知二、環境探險 【合作探究】 南極探險隊—1組:①德國諾伊邁爾南極科考站的墻板采用“夾心”式,中間是保溫材料。窗戶較小,且多為雙層玻璃,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什么? ②科考站的地基很深,多采用架空式,為什么采取這種結構方式? 南極探險隊—2組:根據俄羅斯東方站氣溫年變化曲線和各月降水量柱狀圖,結合自己所學所知,交流討論南極地區的地理自然環境(氣溫、降水、風速)。 北極探險隊—1組:①北極地區因紐特人居住的冰屋全部用冰雪壘成,圓拱形,無窗,只留有一門以供進出,這樣的設計體現了北極地區怎樣的環境特征? ②因紐特人服裝多為動物皮毛制成,具有保暖的作用,這體現了北極地區怎樣的自然環境? 北極探險隊—2組:根據圖示北極地區某地的氣溫年變化曲線和各月降水量柱狀圖,結合自己所學所知,交流討論北極地區的地理自然環境(氣溫、降水、風速)。 【閱讀材料】 分別出示三則圖文資料,根據圖文資料概括南極地區的氣候特點 讀圖,合作探究,思考并回答問題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歸納總結的能力 2.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概括明確:極地地區的氣候特征:酷寒、干旱和烈風。【合作探究】 為什么南極地區比北極地區冷的多? 學生討論、回答 1.加深對極地地區的認知 2.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概括明確:南極地區自然環境惡劣的原因有海陸狀況、地形和下墊面。【連一連】 出示圖片,找出不同種類動物的分布地區,用直線連接起來 思考并回答問題 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環節三 課堂小結環節四 當堂練習四、當堂練習1.跨經度最廣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2.關于北極地區敘述正確的是( )A.北極地區是指北緯90°的地區B.北極地區是指北極圈以北的地區C.北冰洋的小部分屬于北極地區D.北極地區大部分是被冰雪覆蓋的陸地3.關于兩極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A.南極地區就是指的南極洲B.北極地區不如南極冷,最熱月氣溫在0℃ 以上C.北極地區的降水普遍比南極地區低得多D.北極地區的風速遠不及南極地區【參考答案】D;B;D五、課程小結六、板書設計極地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1.南、北極地區地理位置特點(1)北極地區:北極圈以北,“陸包洋”(2)南極地區:南極圈以南,“洋包陸”2.南北極地區的環境特征(1)南極地區氣候特征(2)南極地區與北極地區環境特征對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