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世界的物質性 教學設計設計教師姓名 班級 聽課教師簽名課題名稱 必修四 第二課 第一框題 世界的物質性 集體備課組成員簽字教材分析 本單元以“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為核心內容,探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世界和人的價值等。通過對比得出結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美好生活的向導。 第二課“探究世界的本質”主要內容是探究世界的本質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落腳點是堅持辯證唯物論。學習本課,對于我們正確理解和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堅定馬克思主義和無神論立場,都有重要意義。 第一框“世界的物質性”,主要講述了物質和意識的概念,通過論證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意識都是物質的,證明了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學科核心素養 政治認同: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堅定馬克思主義和無神論立場。 科學精神: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堅定科學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 公共參與: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指導實踐活動。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世界(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的物質性。 【教學難點】 理解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突破難點的策略 合作探究法與講授分析法相結合課時安排 2課時教學準備 預習集體備課目標定位: 課程目標:說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闡釋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表達無神論立場;教材目標: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學科滲透黨的理論:教學重難點評價:教學策略評價:現代教學手段:合理使用使用未使用第一課時(本課時力求詳盡) 學科滲透 黨的理論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與設計 二次備課 聽課教師評價預習檢測 1、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存在? 2、猩猩和人一樣也有意識?一、課堂導入(知識導入): 第一課我們學習了哲學的基本理論,由一般到個別,本節課我們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論(第二課)探究世界的本質。首先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探究世界本質的結論:2.1世界的物質性。 二、新課講授: (一)自然界的物質性 問:我們所見的萬物,是誰創造的?世界的本質是什么? 世界,并不是神創造的。宇宙,是在引力的作用下,在億萬年里自由組合形成了今天的太陽系,形成我們所見的萬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萬事萬物,都不是神與人能夠左右的。世界的本質是萬事萬物,是物質。自然界是按照其自身規律不斷發展著的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 探究: 桌子就是物質? 答案:不準確,桌子是物質的具體形態,是屬于物質范疇,是一種物質現象。 2、那看不見又真實存在的磁場、超聲波、紅外線是物質嗎?它們有什么共性 客觀實在性:不管人們看的見看不見、承認不承認、喜歡不喜歡、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著。有些存在我們可能看不見,但我們能感覺得到,能檢測得到。 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總結:物質 含義: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客觀存在) 與具體的物質形態:二者是抽象和具體、共性和個性的關系。 總結一:自然界的物質性 1.自然界的物質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宇宙間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神或者上帝。 方法論: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看圖議一議:這幅六幅圖有什么共同點和聯系點?說明什么? 議學提示2: 六福圖中,幾乎都手持工具,且工具越來越復雜,與此同時,腦容量越來越大,身子越來越直越來越高。學生很容易找到這個關鍵因素,那就是勞動。 你知道人類和猿類為何會分道揚鑣了吧? 引導學生總結結論,人和人類社會并非從來就有,從猿進化到人,再到人類社會的出現,是勞動起了決定性作用,具體作用包括:創造了人的生理結構,形成了手腳分工;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形成了語言和意識;使人結成了社會聯系,形成了社會關系。由此得出進一步結論: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此時是從人類社會產生角度(縱向)論證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總結知識點: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這是從人類社會的構成要素角度(橫向)論證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探究一: 展示視頻:《AI虛擬大學生》 資料補充:2021年6月15日,清華計算機系舉行“華智冰”成果發布會,正式宣布“華智冰”開啟在清華計算機系的學習和研究生涯?!叭A智冰”臉部、聲音都是通過人工智能模型生成,會創作音樂、詩詞和繪畫作品,是一個具有豐富知識、與人類有良好交互能力的“虛擬數字大學生”。 情景探究:虛擬數字大學生“華智冰”是否具有人類的意識呢?意識是怎么形成的? 展示交流:學生交流發言。 教師總結:一、意識的起源 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從一切物質具有的反應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到動物的感覺和心理,再到人類意識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探究二: 探究問題:人的意識是由動物的感覺和心理發展而來的,那么從動物的心理發展到人的意識是什么在起作用的? 展示交流:學生交流發言。 教師總結:一、意識的起源 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2)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勞動和社會交往需要制造和使用工具,促進意識的物質器官人腦的生成;勞動和社會交往需要交流,促進意識的表達手段語言的產生;勞動和社會交往中接觸的事物增多,提供和豐富了意識的內容。 教師總結:二、意識的生理基礎: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人腦結構的復雜性和組織的嚴密性,決定了它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 教師總結:三、意識的本質(內容) 意識是人腦對物質世界(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不僅是人腦的機能,而且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樣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的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離開了客觀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識。 notice: 1. 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2.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能動反映。(不是像照鏡子一樣) 3. 對同一對象,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映。 4. 就意識的性質看,正確的意識與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5. 宗教的本質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虛幻的歪曲的反映。 6. 意識的內容不是來自人腦,而是來自客觀存在。 議題三知識總結: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1.從意識的起源上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2.從意識的生理基礎上看: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體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是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 3.從意識的本質(內容)上看:意識是對物質世界(客觀存在)的反映。 知識總結1:世界的物質性哲理 【原理】: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都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本身就根源于物質。物質是本原,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物質決定意識。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我們應當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定科學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 知識總結2:物質決定意識 哲理 【原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 【方法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使主觀符合客觀,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關鍵詞:針對國情制定政策、對癥下藥、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因地制宜、量體裁衣… 當堂鞏固: 有當堂鞏固,做到堂堂清; 有當堂鞏固,但題目未精選; 沒有當堂鞏固五、課后作業: 1、《小題狂做》 2、預習提綱:必修四第二課第二框《運動的規律性》 一、規律是客觀的 二、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三、一切從實際出發 課后作業: 有布置且合理,分層作業設計與布置; 有布置但不合理; 未布置板書設計:(總結板書:綱目清晰,體現教學主要內容;綱目不清晰;不能體現教學主要內容)教學反思:(可以增加頁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