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框 我國的社會保障一、多種多樣的社會保障1.為什么需要社會保障2.社會保障的內容3.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1.全覆蓋2.量力為3.權責清4.多層次~~~~~~~~~~~~~~~~~~~~~~~~~~~~~~~~~~~~~~~~~~~~~本框重點和難點:多種多樣的社會保障;社會保障的作用和意義;如何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理解社會保障體系要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一、多種多樣的社會保障1.為什么需要社會保障(1)必要性:面對現實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疾病、失業、養老、災害、生活貧困等各種問題,國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會承擔主要責任的社會保障體系。(2)社會保障的重要性a.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b.社會保障通過防范和化解社會成員的生存危機,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權利,能夠有效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的穩定,發揮民生保障安全網作用。c.社會保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發揮收入分配調節器作用,能夠調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和沖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d.社會保障通過風險分攤與責任共擔,充分發揮社會互助共濟功能,同時通過社會成員的自助與他助,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2.社會保障的內容(1)社會保障既有經濟保障,也有服務保障。(2)經濟保障是國家通過貨幣或有價票證的形式,為國民提供經濟援助,滿足其基本的生活所需。經濟保障主要以社會救助金、社會保險金、社會福利金等形式提供保障。(3)服務保障是通過提供日常照料、醫療護理等服務,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生活保障需求。國家提供社會服務機構和設施、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兒童收養救助服務、各類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殘疾人服務等形式,以滿足特殊群體的需求及全體國民的高層次保障訴求。3.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1)體系的構成a.社會保障主要由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組成,還包括其他社會保障形式,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b.除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基本保障外,還存在大量補充性的社會保障形式,如企業年金、社區服務等。注意:企業年金是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自主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社區服務是在政府指導下,以社區組織為依托,在城鄉一定層次的社區內以全體社區居民為對象,以特殊群體為重點,運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向他們提供福利性服務的一種社會化保障機制。(2)理解社會保險a.地位:社會保險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b.籌資:通過政府、單位、個人三方共同籌集資金。c.功能: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d.類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注意:購買商業保險不屬于社會保障,而是規避風險的有效措施,也是一種投資方式。商業保險 社會保險性質 自愿的市場行為 具有強制性和福利性經營目標 追求利潤 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維護社會穩定經營方式 保險公司經營 由國家經辦費用來源 全部由個人承擔 由國家、單位和個人分攤保障水平 滿足被保險人較高層次的保險需求 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3)理解社會救助 注意:災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屬于社會救助。a.特點:社會救助是最先形成的、歷史最悠久的社會保障形式。b.方式:政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對因自然災害或其他經濟社會原因而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給予無償幫助。c.目的: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d.作用:社會救助是保障社會成員生活安全和生存權利的“最后一道防線”。(4)理解社會福利a.實質:社會福利是政府和社會向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和其他社會成員提供的社會化服務、實物供給或者福利津貼。b.目的:以滿足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c.特點:社會福利是最高層次的社會保障。(5)理解社會優撫:社會優撫是國家和社會依法對現役軍人、復員退伍軍人以及軍烈屬等優撫對象實行物質照顧、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撫慰的褒揚性、補償性、優待性、綜合性的特殊社會保障。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這部分談的是舉措,也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特點)1.全覆蓋(1)原則: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公平對待每個公民并確保其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2)要求:要建立起覆蓋全民、城鄉統籌、公平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形成沒有漏洞的“安全網”。同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更多地維護好弱勢群體的利益,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發展。2.量力為(1)原則: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要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2)要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對生活安全保障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要通過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的社會保障需求。同時,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的基礎。如果沒有相應的經濟實力作支撐,社會保障即使建立起來也無法維持下去。只有建立起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保障適度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使社會保障持續發展。3.權責清(1)原則: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做到權責清晰。(2)要求:享受社會保障是社會成員的一項法定權利,也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同時,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涉及政府、企業、個人和其他單位的經濟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擔責任。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必須明確各方的權利與責任,嚴格依法監管。4.多層次:總之,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要堅持應保盡保原則,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蓋全民、城鄉統籌、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注意:發展社會保障最根本途徑是發展生產力。補充: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負責管理運營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保值增值。注意此題——我國政府為什么多次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答:(1)有利于改善退休人員生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踐行共享發展理念,使其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2)在一定程度上調節收入差距,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公平;(3)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的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應該也必須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綜合探究 踐行社會責任 促進社會進步一、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1.原因(1)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匯聚強大正能量。(2)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是對人類文明進步規律的重要詮釋。(3)中華民族是勤于勞動、善于創造的民族。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歷史的輝煌;也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今天的成就。(4)勞動模范是勞動群眾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勞動者。勞動模范身上體現的“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是偉大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5)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任何一份職業都很光榮。2.要求(1)廣大勞動群眾要立足本職崗位誠實勞動。(2)無論從事什么勞動,都要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3)只要踏實勞動、勤勉勞動,在平凡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業績。二、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1.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2.成功的創業者需要具備一系列素質。3.創業者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只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才是最有競爭力和生命力的企業。4.企業既要追求經營利潤,又要堅持誠信原則;既要講求經濟效益,又要承擔社會責任;既要實現自身發展,又要飲水思源、回報社會、造福人民。總之,要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三、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1.要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和綠色社區。2.生活方式的變化推動著人們消費觀念的更新,也帶來不同消費觀念的碰撞。我們要做理智的消費者,踐行正確的消費原則: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避免盲從,理性消費;保護環境,綠色消費;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四、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1.原因(1)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2)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我國人民在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我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面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2.要求(1)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大力弘揚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2)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歸根結底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具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顯著優勢。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分配體系。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