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元 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第一課 時代精神的精華思維導圖考點一 追求智慧的學問1.哲學的起源(1)從哲學的本義:哲學就是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哲學是現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靈魂”。(2)哲學的產生:哲學的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哲學起源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對宇宙、人生的追問和思考。(3)哲學與時代的關系①任何哲學都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精神生活的構成部分,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②真正的哲學之所以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就是因為它從最一般本質和最普遍規律的層面上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把握了時代的脈搏,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4)哲學的作用:哲學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2.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1)世界觀與哲學比較 世界觀 哲學含義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特點 自發形成的、零散的 自覺的、系統化、理論化主體 人人都有 不是人人都有(2)世界觀與方法論①一般說來,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②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3)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①具體科學與哲學的區別:具體科學揭示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某一具體領域的特殊規律;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知識進行概括和升華,從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②具體科學與哲學的聯系: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哲學為具體科學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考點二 哲學的基本問題1.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2)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思維與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學上的可知論與不可知論。2.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的、必須回答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它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1)兩者分歧: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2)根本觀點: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意識決定物質。(3)基本形態:①唯物主義三種基本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比較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 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一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 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具有能動作用代表觀點 ①五行說: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②荀子: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③范縝: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④王夫之:氣者,理之依也 ①霍爾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②狄德羅:自然界由數目無窮、性質不同的異質元素構成③培根:萬物的基礎是原始物質,是基本元素 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合理性 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 以自然科學為基礎,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 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無產階級的思想武器局限性 缺少科學依據;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共同性 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②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基本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基本觀點 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本原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代表人物及觀點 ①孟子:“萬物皆備于我”;②陸九淵:“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③王陽明:“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④貝克萊:“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⑤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萬物”“未有此氣,已有此理”“未有這事,先有這理”;②黑格爾:世界的本質是獨立存在的“絕對精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絕對精神”的外化;③孔子:“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聯系 二者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4.哲學史上的“兩個對子”在哲學史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之間的對立和斗爭長期存在。從派別上講,哲學史上的對立和斗爭歸根到底,只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考點三 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就是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1)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有機統一。(2)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3)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理論品質。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難突破1全面理解哲學的概念(1)從本義上看:哲學是一門愛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學問;哲學是現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靈魂”。(2)從本質上看: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它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3)從產生看: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4)從特點看: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5)從作用看:哲學指導具體科學的研究,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2.哲學的基本問題兩方面內容特別提醒:①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不等于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問題。前者是一般哲學都會遇到的問題,后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特有的觀點。②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對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的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凡認為存在決定思維的,就是唯物主義;凡認為思維決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義。各種哲學由于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分屬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基本派別。3.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及其特點基本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 否認神創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但把物質混同于物質的具體形態 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合理性 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 以自然科學為基礎,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 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無產階級的思想武器局限性 缺少科學依據;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 —共同性 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常用速查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代表觀點:①五行說: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②陰陽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荀子);③形神說: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范縝);④氣理說:氣者,理之依也(王夫之);⑤活火說:世界是一團永恒燃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⑥水源說:水是萬物的始基(泰勒斯)。(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代表觀點:①霍爾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②狄德羅:自然界由數目無窮、性質不同的異質元素構成;③培根:萬物的基礎是原始物質,是基本元素。4.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內涵 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理解為世界的本原,認為客觀事物乃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①孟子:“萬物皆備于我”;②陸九淵:“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③王陽明:“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④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⑤笛卡兒:“我思故我在”;⑥康德:“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⑦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 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萬物”“未有此氣,已有此理”;②柏拉圖:現實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創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③黑格爾:世界的本質是獨立存在的“絕對精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絕對精神”的外化;④神創論:上帝創造世界聯系 二者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5.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1)區別馬克思主義哲學 哲學含義 科學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是關于整個世界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強有力的工具 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具體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科學性 人類迄今為止唯一科學的哲學 有科學和非科學之分內容及發展階段 實現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是人類哲學思想發展的新階段 包括許多門派、派別,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2)聯系: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對歷史上優秀哲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沒有哲學就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發展到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階段,才使其成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使哲學煥發了生機,有了強大的生命力。6.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角度 闡釋從內容特點看 ①從其特征來看,第一次在科學的基礎上把唯物主義與辯證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高度統一起來②從其研究對象來看,正確解釋了哲學與具體科學之間的關系,把哲學對象規定為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了“科學之科學”觀點的錯誤從產生發展看 ①從其產生來看,有其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基礎,是對人類哲學思維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進行批判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結果②從其發展來看,從不自封為終極的真理,而是把自己看作是一門創造性的科學,它隨著實踐與科學的發展而不斷地豐富、完善從任務作用看 ①強調不僅要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成為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②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實踐,從而為我們的生活和實踐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