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5 課《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教學設計一、教學理念(一)課程標準知道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役;列舉《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 說明《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二)教材分析本課選自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包含“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的簽訂”、“瓜分中國狂潮”三個子目,緊承第 4 課 《洋務運動》。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海軍近代化的進程,在洋務運動中建立起的北洋艦隊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曾于 1891 年出訪日本,引發強烈反響。三年后的甲午中日戰爭可以說是對洋務運動的一個檢驗。甲午中日戰爭是近代列強侵華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共同構成了近代列強侵華的主線索。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并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更為全方位地被迫開放,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期;同時也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喚醒了中國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識,促進了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的興起,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到來。因此,本課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舉足輕重的作用,讓初中學生深入認識甲午中日戰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并從中吸取教訓是非常必要的。(三)學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經過一年多的學習,有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一定的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但是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及辯證思維能力較弱,缺乏主動性,自主學習的能力還不強,還需要教師的引導。具體到本課,很多同學已經看過相關影視作品及鄧世昌的相關故事,對甲午戰爭有一定的知曉,但對于戰爭的起因、戰敗的原因及影響未必會深入了解,因此需要重點引導。因為還沒有學習世界史的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補充明治維新等世界史知識,幫助學生了解戰爭爆發的背景。同時,教師要注重活躍課堂氣氛,充分利用圖片、視頻等創設歷史情境,再現戰爭史場景,將學生帶入歷史現場, 讓學生深切地感受這場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影響,通過戰爭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高尚情操。(四)教學目標能夠結合教材和視頻資料,進行自主學習,知道甲午戰爭的基本史實,了解左寶貴、鄧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跡;通過閱讀教材和探究學習,掌握《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閱讀《時局圖》和歷史漫畫,知道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列強瓜分狂潮,掌握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實質和影響;通過對史料的研習,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在教師的引導下合作探究理解《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危害及影響;引導學生分析甲午戰爭清軍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比《南京條約》的內容和影響,深入探討甲午戰爭的影響,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通過學習鄧世昌等民族英雄的事跡,學習他們不畏強暴、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進而認識到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正確評價列強的侵華戰爭,形成理性的歷史認識,體會民族危機下中華兒女的愛國意識和自強精神;認識到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維護國家統一,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五)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甲午中日戰爭的過程與《馬關條約》的內容。教學難點:《馬關條約》的危害及其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六)教學思路《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 年版)》(以下簡稱為《課標》) 規定了學生在學習本課時,能夠“知道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役,列舉《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說明《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在立足《課標》的基礎上,筆者以“甲午中日戰爭”為主線,以定遠艦沉甲為切入點,圍繞課本三個子目“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的簽訂”、“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分別介紹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過程、影響以及反思。這樣的設計,既突破了“知道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役,列舉《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的知識目標,也達成了讓學生“說明《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的能力目標,整個教學過程貫穿“侵略與反抗”兩條線索,關注歷史人物,在闡述列強侵華罪行的同時,清晰地呈現中國人民的抗爭過程,特別是甲午戰爭以后,中華民族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覺醒的歷程。(七)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本課以“甲午中日戰爭”為線索,通過綜合運用問題、圖片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神入”歷史。同時,教師幫助學生依據知識脈絡,準確把握學習內容。史料研讀法教師在講述過程中,通過圖片史料、文字史料、影像史料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思考,從而使史料教學更好地聚焦和解決問題,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合作探究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同時要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本課引導學生分組,開展“小組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深入探究中國戰敗的原因,能夠對戰爭進行更為理性的認識,從而更好地解決本課的教學難點。二、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講述環球網 2020 年 9 月 17 日重達 18 噸的定遠艦鐵甲在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打撈出水這一新聞,使學生對本課所學產生初步興趣。(二)講授新課第一部分: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教師出示環球網新聞:2020 年 9 月 17 日,重達 18 噸的定遠艦鐵甲在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打撈出水。昔日沉艦喚醒民族記憶中最深處的痛,為什么這么說呢?面對列強的入侵,清政府內部進行洋務運動,李鴻章極力主張購進西方炮臺“鐵甲艦”,中國于 1880 年向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訂造了兩艘一等鐵甲艦——定遠艦、鎮遠艦。面對美國的入侵,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開始走上近代化道路。出示材料:先討臺灣,干涉朝鮮,進而處分琉球等,且以斷然與清國交戰之決心而堅決行之,實乃當繼續之國策是也。——1887 年日本《征討清國策》詢問學生:材料反映日本積極謀求對外擴張,由此可見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教師補充日本對外擴張的政策,由此可見,日本對朝鮮、中國的侵略野心是甲午戰爭正式爆發的根本原因。問:日本也一直在尋找一個契機,突破口在哪呢?PPT 展示:《中、日、朝三國地理位置圖》。教師補充:征服朝鮮是日本企圖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重要步驟。1894 年初,朝鮮爆發了東學黨領導的農民起義,而這也成為甲午中日戰爭的導火索。朝鮮一方面派兵鎮壓,一方面請求清政府支援,日本認為這是入侵朝鮮和中國的最好機會,表面上支持和慫恿清政府鎮壓起義,并表示自己“必無他意”,實際上暗中進行戰爭動員。起義平息后,日本并無撤兵之意,反而繼續增兵。7 月 21 日,日軍進攻中國軍隊,清政府派兵支援,,日本在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23日,戰爭正式爆發。第二部分:甲午中日戰爭的過程過渡:處心積慮的日本終于尋找到了挑起中日戰爭的機會,戰爭過程中有哪些重要戰役、愛國將領、清政府戰況如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24-26 頁,結合《甲午中日戰爭形勢示意圖》,按戰役爆發的時間順序完成下表。教師提問:戰爭最早從哪里開始?展示圖片文字與《甲午中日戰爭形勢示意圖》,使學生明確豐島之戰標志著中日戰爭正式打響。教師提問:接著到了 9 月,戰火燃到哪里了呢?結合地圖與圖片文字材料,說明平壤之戰的戰爭情況,對左寶貴英勇殺敵、葉志超倉皇逃竄等史實進行介紹,并說明其影響。2. 教師講解:在平壤戰役爆發的同時,還爆發了黃海大戰。結合《甲午中日戰爭形勢示意圖》和《中日雙方戰爭受損狀況示意圖》等,對黃海海戰的內容細節進行詳細介紹,尤其是對北洋艦隊、日本聯合艦隊的情況對比、鄧世昌等將領的英勇作戰等詳細介紹,播放視頻使學生得以直觀理解。教師提問:日本并沒有停止戰爭的步伐,緊接著,他們把戰火引到了哪里?結合《甲午戰爭形勢示意圖》講述遼東半島之戰的情況,使學生知道徐邦道的作戰情況,對日本犯下的“旅順大屠殺”罪行結合圖片與文字材料進行細致介紹。“日本是披著文明的皮而帶有野蠻筋骨的怪獸。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蠻的真面目。”——美國紐約《世界報》教師提問:最后,日本來到了哪里?聯系黃海海戰后北洋艦隊退回威海衛的情況,對威海衛之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及丁汝昌自殺殉國的情況進行說明。PPT 展示:《黃海海戰中日雙方兵力比較》、李鴻章的軍事策略以及慈禧與明治天皇比較。引導學生得出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在軍事裝 備、軍事策略和統治者方面的原因,進而總結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 是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制度無法抵擋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中國敗在制度的落后。第三部分:《馬關條約》的簽訂教師講述:各種因素最終導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日本贏得了戰爭,它想要什么呢?通過什么條約獲得了哪些“特權”?結合《南京條約》“割地”、“賠款”、“通商”、“議稅”等內容, 根據課本教材第 26 頁,歸納《馬關條約》的內容,并完成表格。思考:對比《南京條約》的內容,為什么說《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通過對比與討論,讓學生明白《馬關條約的簽訂》更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清政府財政上不堪重負不得不大舉外債,使列強侵略勢力進一步侵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第四部分:“瓜分”中國的狂潮PPT 展示:《三國干涉還遼》和《列強瓜分中國漫畫》教師提問:《馬關條約》簽訂 6 天后,沙俄便聯合德國和法國, 站出來要求日本把遼東半島還給中國,沙俄當真如此好心嗎?不是好心是因為什么呢?引導學生理解三國干涉還遼的實質以及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PPT 展示:《時局圖》和《帝國主義在華勢力范圍示意圖》教師提問:這些動物分別代表哪些國家?這反映了什么問題呢? 通過時局圖這幅經典的漫畫,結合右邊的帝國主義在華勢力范圍示意圖,同學們能夠對 19 世紀末列強瓜分中國狂潮有更為直觀地認識,使學生了解甲午中日戰爭日本的勝利極大地刺激了西方列強,使得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機空前嚴重。PPT 展示:《時局圖》和《列強在華強租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 情況表》教師提問:有一個國家并沒有參與到在華強租海港和劃分“勢力范圍”中來,這是為什么呢?為了爭奪市場,這個國家提出了什么政策,這一政策的內容和實質又是什么呢?結合教材 27 頁“門戶開放政策”的內容,讓學生認識到門戶開放政策的實質就是列強利益均沾, 對于中國而言,只會讓中國的經濟更加衰敗,民族危機更加嚴重。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一方面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另一方面也刺激著中國的民族覺醒。用梁啟超的話來說“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 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就在甲午戰敗的 1895 年,康有為聯名請愿,要求變法。孫中山領導了其革命生涯中第一次反清起義。當然不僅僅是他們,我們的先輩們前赴后繼地探索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他們生長于中國近代的苦難和黑暗中,但終其一生將我們的民族帶向光明。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將會見證這一偉大的過程。(三)課堂小結明治維新以后,日本國力提升,為實現稱霸世界的野心,發動甲午中日戰爭。經過豐島海戰、平壤之戰、黃海大戰、遼東之戰、威海衛戰役,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然而“深重的災難同時又是一種精神上的強擊”,甲午戰爭對中國人而言究竟意味著什么?面對甲午戰敗,當時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反應如何?中國的歷史命運又將何去何從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四)作業布置各展所長,自主擇“業”作業一:甲午中日戰爭中最讓你感動的英雄是誰?為什么?(200 字左右)作業二:觀看紀錄片《甲午》,寫下你的觀后感。(200 字左右)(五)板書設計三、教學反思本節課充分考慮初中生心理認知特點,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以“甲午中日戰爭”為主線,以定遠艦沉甲為切入點,將本課分為四部分展開,將教材第一子目拆分為兩幕“重器西來,帝國余輝”、“重器沉沒,大國夢碎”,同時將其余兩個子目合并為“重器之殤,痛徹心扉”,并且增加一幕“重器猶在,信仰彌堅”。這體現教師對教材的整合與開發能力,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而且落實了課標要求,有利于學生掌握重、難點,也有助于培育學生的歷史認知與思考能力。毋庸諱言,這節課也存在著一些不足。首先,這節課屬于戰爭史, 戰爭過程筆者通過地圖,主要采用教師講解的方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筆者僅選取最為激烈的黃海大戰的視頻進行播放,對于戰爭中涌現出的民族英雄也只能挑取重點人物進行介紹,難以面面俱到,難以生動形象地將學生帶入戰爭史現場,教學的生動性有待提升。其次,對于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原因的分析是本課的一個難點,對于學生探究與理解的難度較大。主要原因是這部分內容思考的角度較廣,初二學生尚未學習世界史日本明治維新的相關內容,學生缺乏相關知識基礎和多維的思維習慣。因此在處理這部分教學內容時,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多補充相關知識背景與材料,對難以理解的問題要做適當的引導與指導。最后,教師提問要更加巧妙,要注意對學生進行知識遷移、聯系現實等能力的培養,因此筆者在這一方面還需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更好地引導與指導學生。總而言之,教學的步伐是永無止境的,本課的教學設計存在的不足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改進,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