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原濕地—三江源地區教材分析:在上一節認識青藏地區的總體區域地理特征的基礎上,本節深入學習一個具有典型地理特征的區域-三江源地區。選擇三江源地區作為學生學習的區域,有如下兩點考慮。第一,三江源地區成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是該區域高海拔地勢、高寒氣候與多雪山冰川、多湖泊和沼澤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結果,是非常典型的學習和認識區域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素材,因此選擇三江源地區有利于落實課標中“舉例說明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這條課程標準。第二,三江源地區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有獨特性的地理區域:它是中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自然保護區和生態系統最敏感的地區。因此,學習和認識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具有典型意義。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變化,不僅影響其自身的生態環境質量,而且影響黃河、長江和瀾滄江中下游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選擇該區域,有利于落實“根據材料,分析某區域內存在的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了解區域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這一條課程標準。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1. 利用地圖說出三江源地區所在省區及三江名稱2.知道確定河流源頭的原則與方法3.認識三江源地區作為“中華水塔”的原因及重要作用4.運用資料、圖片、多媒體等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組織課堂合作交流、討論探究、鼓勵質疑提問等使學生體會學習的樂趣,理解保護三江源地區的重要意義5.認識人類與環境息息相關的辯證關系,進一步樹立正確的生態觀與環保意識,為保護生態環境、建立和諧家園作出自己的貢獻。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中華水塔”的重要意義。【教學難點】河流探源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課程引入】通過圖片的展示三江源地區的景觀,培養學生審美情操的同時,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高原濕地——三江源地區”。【講授新課】[師] 三江源區境內巴顏喀拉山、可可西里山及唐古拉山脈橫貫其間,海拔5000-6000米左右,雪山冰川廣布,河流密布,湖泊、沼澤眾多,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濕地類型最豐富的地區。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走進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地區。一、三江源的位置[師]三江源是長江、黃河、瀾滄江源區,我們一起看青藏高原和青海省區域圖,請大家描述三江源地區的地理位置[生] 青海省南部二、三江源的地形[師]大家看圖,找出昆侖山脈、巴顏喀拉山脈、唐古拉山脈,并說說三江源地區的地形。[生]讀圖并發言。[師] 三江源地區以山地為主,昆侖山脈、巴顏喀拉山脈、唐古拉山脈橫貫其中,地勢高聳。三、三江源——中華水塔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是青藏高原上的一個地區—三江源地區,請大家閱讀課文說說 “三江源”名稱的由來。[生] “三江”為長江、黃河、瀾滄江;“源”即源頭,發源地;“三江源”就是長江源區、黃河源區、瀾滄江源區的總稱。[師]三江源地區海拔之高、水系之多,被稱為“中華水塔”,是我國巨大的蓄水池和河流的輸水管。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具體了解三江流域的概況。此處可使用動畫資源:【地理地圖】交互動畫:三江源地區的流域。[過渡]既然三江源地區被稱為“中華水塔”,就要有水源;請同學們閱讀我國年降水分布圖,從干濕狀況來看,我國說與半干旱地區,降水量比較少,那么三江源水塔的水是從哪里來的?[生] 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師]三江源地區濕地眾多,濕地是地球之腎,我們看到閱讀材料,并完成活動設計內容。[生]閱讀并依據閱讀的內容完成活動設計。[總結]溫暖季節,“固體水庫”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細流,最后匯集成江河的源流;湖泊和沼澤是河流天然的調蓄器,雨季和冰雪融水豐盈時,湖泊起著消減洪峰的作用;冬、春季節時候。冰雪封凍,河流水量減少,湖泊講存儲的水補給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對穩定,因此湖泊和河流是天然的調蓄器。此處可使用資料:【活動設計】以三江源為例,了解濕地對河流的調蓄作用。[師]活動:教材93頁活動:模擬科學考察、探究黃河源頭通過師生互動,引導學生“體驗”地理科學家是如何確定河流的源頭同時從中受到地理科學方法、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的教育。轉折: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動都是起源于水,水對我們的生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三江源作為三大河流的源頭,我們必須要保護好三江源的環境,保護水源不僅對當地人們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而且直關系到下游的流域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課堂小結】v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