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情景—探究—感悟”教學模式是一種感受性學習方式。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師在教學中以教材為基礎以課程標準為導向,把所講教材的內容編制成有序的知識信息,輔助多種手段,如語言文字、圖片、等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走進歷史,綜合自己已有的知識觀點、看法、認識和態度、情感,最后得出結論,獲取歷史的啟迪。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背景分析(一)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 中世紀城市與大學的興起孕育了歐洲近代文明,通過本課學習,要知道西歐中世紀的城市既是工商業者的聚集地,也是一個相對自治的共同體,以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的興起為例,初步認識歐洲的早期大學。(二)學生情況分析中世紀距今較遠,學生對當時的社會狀況不容易理解,但九年級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科學習,已具備基本的歷史分析和理解能力。課前讓學生借助網絡來對本課內容進行相關了解。教學目標1.總體目標:認識中世紀歐洲的社會發展情況。2.素養目標:①能通過史料分析中世紀城市與大學興起的背景(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史料實證)。②能通過文字、圖片等資料,認識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的概況(素養目標:史料實證)。③能通過閱讀史料及合作探究,對中世紀城市與大學的興起進行評價,培養學生辨證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3.學習目標:知道西歐中世紀的城市既是工商業者的聚集地,也是一個相對自治的共同體,以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的興起為例,初步認識歐洲的早期大學。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西歐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的概況。教學難點西歐城市和大學的興起對歐洲文明發展的作用。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第9課 中世紀城市與大學的興起一、中世紀城市 二、中世紀大學1.城市興起概況 1.中世紀大學興起概況2.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2.中世紀大學的特征3.城市居民 3.中世紀大學的課程設置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12世紀北宋都城東京的繁華(規模大、人口百萬),而差不多同一時期的倫敦規模小、人口少,環境差,可是中世紀有一句民諺:“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為何會有這樣的說法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第9課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讓學生初步了解本課的學習要點一、中世紀城市(在封建沙海中爭取自由、自治) 1、城市興起概況①時間:從10世紀起;12~13世紀達到高潮。Q1.閱讀材料,概述中世紀歐洲城市興起的原因?②興起原因:生產力的大大提高,商品經濟開始活躍。(農業技術提高,農業剩余產品增加,商業貿易發展,人口增長。)Q2.觀看視頻,結合P42相關史事,說一說西歐新的城市大多在哪些地方興起?有何特點?說說當時的著名城市有哪些?③興起地點: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對安全,能夠吸引人們聚集的地區,如道路的交匯處、港口、海灣、主教駐地等。④新興城市的特點:商人和手工業者聚集;規模小,人口少。⑤著名城市:英格蘭——倫敦、法蘭西——巴黎、意大利——威尼斯。像法蘭西的巴黎,意大利的米蘭、威尼斯等擁有超過5萬人口的城市屈指可數。這些新興城市的交通便利,更容易獲得廉價原料,也方便產品的銷售。作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的城市如同“中世紀的花朵”到處開放。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領主的領地上,隨著城市的發展,階級沖突日益尖銳,許多城市都出現了爭取自治權的斗爭。2. 自由和自治的城市自主學習:閱讀課本P43的內容,回答下列問題(①--④)①爭取自由、自治的原因:封建領主對城市的控制侵害了城市工商業者的利益,阻礙了城市的發展。(市民階層是爭取自由、自治的主力軍,行會在城市爭取自由自治的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②爭取自由、自治的手段: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采取何種手段取決于領主的態度。爭取自治的典型:法國瑯城。反映了隨著城市的發展,市民和封建主之間的階級沖突日益尖銳)③獲取自由、自治權的形式: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得特許狀。④斗爭的結果:出現自由城市、自治城市。有了特許狀,城市就取得了自由和自治權。那么,自由城市和自治城市有什么區別呢?自由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與特權,成為自由城市。在這樣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財產權,領主不得非法剝奪市民的財產,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稅;自治城市:部分城市還有權選舉市長、市政官員,設立城市法庭的權力,成為自治城市。自治城市一定是自由城市,自由城市不一定是自治城市。中世紀城市的自治=可以不受束縛地自由發展?(13世紀,西歐王權增強,王權為了尋找對抗大封建主的依靠力量,就采取給城市頒發“特許狀”的辦法換取城市的支持。城市需要進一步擺脫領主的控制,則向王權靠攏,從國王那里獲得“特許狀”成為現實政治的需要。)⑤城市自治的影響:國王給在封建主領地上的城市頒發特許狀,既削弱了割據勢力,又獲得城市的擁護。但是,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擺脫國王和領主的控制,城市貴族一般也都是國王的支持者。(局限性)3.城市居民①構成:手工業者和商人②居民來源:一般是從周圍農村的農民(或農奴)轉變而來。③生產生活:手工業者主要從事小商品生產,商人專事商業和貿易,通常比手工業者富裕。城市對農奴尤具吸引力,因為農奴在城市住滿一年零一天,就獲得市民的身份,從此享有自由,領主無權強迫他們重新變成農奴。 隨著更多的城市取得自由,越來越多的農奴逃離莊園,進入城市,獲得新的身份,開始了新的生產和生活,帶動了工商業的繁榮,也促進了城市的發展。④階級分化: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逐漸形成。但是在工商業發展中,競爭不可避免。由于各行各業之間,作坊與作坊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行會內部發生了兩極分化。在競爭中取勝的成為行會的上層,競爭失敗的變成雇傭勞動者。市民階級出現了分化,出現了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他們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普通工匠、學徒、幫工成為早期工人。(早期資產階級的出現,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過渡:城市為人的發展提供了自由空間,而人的自由發展不僅包括經濟自由,也包括思想文化領域的自由。隨著城市的發展,許多希臘、羅馬的古典著作在西歐傳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斷傳入西歐,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氣象,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分析和解讀圖文材料觀看視頻,完成表格 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的能力二、中世紀大學(在神學迷霧下追求自由、自治) “大學”的含義“大學”一詞本義是指一個團體或行會。大學最初和中世紀城市中的手工業行會和商人行會的性質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大學是由教師或學生組成的保護自身權益的團體,后來逐漸用來指專門的教育機構。1.中世紀大學興起概況12世紀,大學興起。西歐早期的大學有博洛尼亞大學、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等。中世紀大學按領導體制可分為兩種類型。博洛尼亞大學為代表的稱為“學生大學”,巴黎大學為代表的稱為“先生大學”。Q3.閱讀材料,歸納中世紀大學的基本特征。(從大學支持者、特權兩方面歸納)2.中世紀大學的特征:①得到了教會或國王的支持;②有自治權,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司法特權指大學師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審判,而是按教會法規定,由當地主教審理,或由大學法庭獨立審理。中世紀大學的自治=可以不受束縛地自由發展?國王和教皇對待教育的態度:國王希望大學成為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學自治。教皇支持大學,但不允許異端言論。3.中世紀大學的課程設置基礎課程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專業課程法學、醫學、神學完成基礎課程學習后,才能進入到神學、法學和醫學這些專科院系進修,畢業后,就成為神學、法學和醫學的專業人才。大學課程的設置說明了什么?(這說明了大學的課程設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會的影響,另一方面大學也能自主地設置一些課程,如法學、醫學,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在不違反正統教義的情況下,大學的日常教學和管理有相當大的自主權。大學成為城市中自治程度較高的地方。大學的興起為文藝復興奠定了基礎。 帶問題閱讀教材和PPT圖文材料解讀史料,提取關鍵信息帶問題閱讀教材,歸納出答案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合作探究】 通過前面的學習,你如何理解“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這句諺語?(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所學,從經濟、政治、思想三個方面來闡述)經濟:商品經濟活躍,貿易繁榮,十分開放。政治:市民具有很大自由(享有財產權等)。思想:有一定的思想文化自由,大學具有一定自治權。小結:中世紀的歐洲,由于封君封臣制,城市的發展具有分離性,有利于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同一時期的中國城市受到封建專制的壓制,呈現與西歐城市截然不同的軌跡。請同學們在課后對同一時期的中西城市發展進行簡單的比較,并形成文字,不超過300字。 小組討論感悟,思考 掌握必備基礎知識注意歷史的橫縱向聯系,培養歷史解釋能力,學以致用課堂小結教學反思本課知識點較多較雜,時空上都距離學生較遠,但中世紀城市與大學的興起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發展的重要表現,也為近代西方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在設計本課時,我采取了抓重點基礎知識的同時,也為第五單元“走向近代”的學習進行了銜接與鋪墊,分為“中世紀城市”和“中世紀大學”兩大塊,突出城市與大學興起過程中對“自由、自治”的追求,通過圖文材料、問題情境等引導學生明晰城市與大學的興起對近代歐洲文明的作用。注意知識的橫縱向聯系,如與莊園、封君封臣制、文藝復興等的聯系,同時在開頭與結尾都提到了同時期中西城市發展的不同特征,并在預留了課后思考的空間。總體而言,這堂課的設計注重知識與素養的雙落實,但是課堂的容量稍大,節奏可能有點快。怎樣更好地在有限的課堂40分鐘做到知識方法與素養能力的雙落地,這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也期待同仁的寶貴意見。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