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本課我主要運用的是“問題探究”模式。通過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從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出發,創設最合適的情境,讓學生知道將要學習的是什么?引出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帶著困惑不斷尋求解決問題,達到學習目標。利用史料(文字資料、視頻資料)和分組討論,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活動機會,創設有利學習的環境,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幫助者。利用材料和設問,構建接收支架用來幫助學習者從資源中獲取信息。它們被用來導引學習者關注重要的東西,幫助學習者組織和記錄他們認識到的東西。利用轉換支架(材料分析)幫助學習者將他們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轉化。在接收支架已經幫助學習者覺察到信息中所含結構的同時,轉換支架將學習所涉及到的信息結構化。利用輸出支架(教師引導)協助學生在本課學到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認知并且陳述介紹出來。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為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中的第一課,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挑起了局部侵華戰爭,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本課主要內容有九一八事變、華北危機、一二 九運動、西安事變。為厘清各部分內容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本課以張學良的選擇為線索,引導學生理解。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將侵略魔爪伸向了華北地區,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面對日本的步步侵略,中國共產黨、愛國學生、部分國民黨將領掀起了空前的反日浪潮。中國共產黨在東北組織抗日抗日游擊隊,愛國學生發動了一二 九運動,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在周恩來等人的努力斡旋下,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是扭轉時局的關鍵。教育部審定2017版本中,已經將蔣介石致張學良的銑電刪去,用“東北軍不戰而潰”來代替。在本課教學中,利用張學良本人的回憶視頻闡述“九一八事變”后日軍第二天就占領沈陽的原因。通過當事人闡述讓學生置身歷史情境中,理解當時的局勢。以歷史人物為線索來解讀本課。學生情況分析廣東省中山市松苑中學是一所公辦普通中學各,生源以周邊社區學生為主。學校沒有分班教學,學生學習礎參差不齊,很大一部分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知識面較窄,自主學習能力較弱。本次教學活動所在的八年級(3)班,有學生46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22人,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學生歷史學習興趣較高,課堂思比較活躍。學生對抗日戰爭有一定了解。他們對本課的幾個歷史事件基本都有聽說,但絕大多數學生對具體情況及人物關系并不清楚,在當時的形勢下,東北軍為什么不戰而潰,西安事變為什么要和平解決,張學良為什么要護送蔣介石回寧?這些問題對感性思維還比較強的初中生有一定難度。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分析】新課標要求:知道九一八事變。了解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知道西安事變,理解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意義。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變的經過、結果,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認識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了解西安事變的經過,認識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歷史意義。提高學生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形成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利用張學良的生平時間軸為切口,將本課九一八事變、一二 九運動、西安事變在時間和空間上展示給學生,初步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張學良面對“民族情、袍澤義”的選擇將中華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引導學生在面對國家利益和個人感情的時候,如何取舍。并初步培養對歷史人物的多元化認識和評價。通過《告全國民眾書》和學生在一二·九運動中的表現,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到華北事變使中國陷入嚴重民族危機,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成為整個民族肩負的重任,培養學生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責任感力(素養目標:時空觀念、家國情懷)。通過歷史地圖,當事人回憶錄、文章、口號等,培養學生辨證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九一八事變與西安事變教學難點九一八事變后的不抵抗政策;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及意義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1、史料分析法:如對九一八事變爆發的背景、不抵抗政策就原因、西安事變后的形勢等進行分析。 2、討論法:對西安事變后如何處理蔣介石進行討論,并在討論的過程中理解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意義。 3、啟發式教學:針對學生對于“是什么”了解的比較多,對于“為什么”思考的少。本課通過提供史料和提問來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究歷史事件背后的為什么,深化理解歷史脈絡。板書設計第18課 從九一八到西安事變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馬克布洛赫說優秀的史學家猶如神話中的巨人,他們善于捕捉人肉的氣味,人才是他們追尋的目標。唯有在對人的不斷追尋中,史學家才能完成將過去與現在連接的偉業。本節課我們就來尋找一下人的氣味。張學良在他的回憶錄里寫到:“我的事情是到36歲,以后就沒有了。真是36歲。從21歲到36歲,這就是我的生命。”為什么101歲高齡的他,卻說自己的生命只有36歲? 學生思考為什么明明101歲的張學良說自己的生命只有36歲? 激發學生興趣。第一部分 忍氣吞聲的選擇 學生觀看張學良晚年采訪視頻后,回答為什么東北淪亡如此之快?1990年張學良在接受日本NHK電視臺采訪時說:九一八事變時,“我認為日本利用軍事行動向我們挑釁,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這個事件能和平解決……我對九一八事變判斷錯了。”張學良覺得自己判斷錯誤是因為日方的蓄謀已久,蓄謀已久的表現是?3. 引導學生閱讀三段材料,歸納“九一八事變”的背景。【閱讀材料】材料一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獲勝后,控制了南滿鐵路和遼東半島,并在此駐扎軍隊。1919年,關東軍司令部正式組建,成為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地區的軍事最高指揮機關。 材料二 1927年,日本內閣召開“東方會議”。 材料三 日本國內市場本來就小,自然資源更是匱乏,日本經濟的正常運轉都是依靠進出口貿易來維持的。因為金融風暴,日本大多數工廠都關門了,將近400萬人失去了工作,沒了生活來源;農民的生活也不好過,500萬戶農民也因此徹底破產。【日本侵略擴大】偽滿洲國的建立,一·二八事變。在東北屠殺無辜人民,掠奪戰略資源,推行奴化教育,實施殘酷的殖民統治。【問題探究】 問: 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抗日軍民做出了怎樣的選擇? 答:抗日義勇軍和楊靖宇組織的抗日游擊隊抵抗日軍侵略。193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聯軍,與日軍戰斗在白山黑水之間。【日本侵略擴大】材料一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妄圖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問題探究】面對日本的侵略,國民黨政府采取的態度如何 有何危害 共產黨又做出了怎樣的選擇? 1.觀看視頻后,回答為什么東北淪亡如此之快?張學良覺得自己判斷錯誤是因為日方的蓄謀已久,蓄謀已久的表現是?閱讀和分析材料,歸納總結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背景。3.拋出問題:“張學良的東北軍選擇不抵抗,沒有撤走的東北軍民的選擇是?” 利用視頻資料和文字材料,幫助學生歸納總結“九一八事變”的背景。讓學生了解“九一八事件”后,共產黨的選擇,選擇抵抗日軍。感受楊靖宇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責任感。第二部分 忍無可忍的選擇 【中國抗戰】 (學生)宣傳隊不斷地像沿街的群眾宣講抗日救國的道理,許多人爭相搶閱游行隊伍散發的傳單。軍警用水龍頭沖擊隊伍,抓住女同學的頭發往下壓,用大刀背砍。九日拂曉,清華、燕京兩校同學千余人,沖破軍警阻攔,被阻于西直門外,午夜始步行返校。———陳其五《關于一二 九運動的一些情況》在十二月九日的示威游行中,東北大學是游行伍的先鋒,擔任開路糾察之責。一二 九學生運動引起了身兼東北大學校長職的張學良的重視。他派人攜款慰問受傷和被捕的學生,同時電邀東北學生代表去西安晤談。 ——《對一二 九運動與西安事變相互關系的兩點認識》 【問題探究】與國民黨政府相比,張學良對待學生的態度如何?去西安晤談的學生會怎樣跟張學良介紹一二 九運動? 讓學生朗讀《告全國民眾書》部分內容“在危機日見嚴重的關頭,不能為時代負起應負的使命,輕信了領導著現社會的一些名流、學者……現在,一切幻想,都給鐵的事實粉碎了!“安心讀書”嗎?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最近胡適之先生曾慨然說:“他過去為‘九一八’的不抵抗辯護,為‘一二八’的上海協定辯護,為熱河失陷后的塘沽協定辯護,現在卻再不能為華北的自治政府辯護了”。他已覺悟了過去主張 “委曲求全”的完全錯誤,相信唯一的道路,只有抵抗!” 通過學生集體朗讀,感受一二 九運動中,學生的愛國情感。第三部分“以下犯上”的選擇 【材料】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到西安督戰。張學良、楊虎城共同向蔣面諫卻遭到蔣拒諫。蔣介石令張學良、楊虎城立即進攻陜北紅軍,否則將其所部分別調往福建、安徽。1936年12月9日,西安學生紀念“一二 九”運動一周年。蔣介石強令張學良制止學生運動,必要時可以向學生開槍。張學良接到命令后,趕上游行隊伍,極力勸說學生回去。東北大學學生高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東北軍打回老家去,收復東北失地!”等口號。張學良向群眾表示一周內以實際行動答復學生要求。【問題探究】根據材料,分析西安事變發生的背景。西安事變發生后,局勢遠超張、楊的預期,利用合作探究來分析如何解決西安事變?【材料】材料一中共中央的認識變化 (12月13日,張國燾提出)把蔣除掉,無論在哪方面,都有好處。 —— 張培森《張聞天與西安事變》 “審將、除蔣”方針只會導致內戰的發生,幫助日本侵華野心的實現。周恩來認為,殺蔣泄恨事小,釀成內亂放日本長驅直入是大。 ——《對一二 九運動與西安事變 相互關系的兩點認識》 【問題探究】西安事變后,中共內部有什么分歧,為什么有分歧,最后的態度是什么?材料二 戲中有戲的南京政府 (12月13日)在何應欽(親日派)的支持下,中央軍校教導總隊隊長桂永清,率12600人,完全徳國裝備從南京浦口登車,16日進到潼關以西的華縣,18日挺進渭南。22日桂永清派2個團向赤水河西岸的東北軍發起進攻,造成百余人傷亡。 ——康澤《西安事變后南京情況》 請各自檢東與忍耐,勿使和平絕望;更請于軍事討伐前,先盡力求委員長之出險。戰爭之后,(蔣介石)不為其親自統帥之陸空軍轟炸所誤中而喪生,亦將被張、楊軍隊所殺害。 ——宋美齡《西安事變回憶錄》【問題探究】西安事變后,國民黨內部有什么分歧,為什么有分歧,最后的態度是什么? 材料三 日本方面的態度從速準備強化在華警備兵力,適當利用此兵變以推進對華政策。——日本《軍務極密第675電》【問題探究】日本對西安事變的態度是什么,這種態度的出發點是什么?【學生探究】學生分組討論后,可以得出西安事變為什么可以得到和平解決。【問題探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中國抗戰格局有何新的變化?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學生根據材料分析歸納西安事變發生的背景。 學生分組,從中共、國民黨、日本方面來分析如何解析西安事變。 利用史料證據,讓學生分組討論探究,了解西安事變爆發后復雜局勢。再集體討論,讓學生明白當時中日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意義,學生容易理解。第四部分袍澤情國家義的 選擇 【問題探究】根據材料回答,張學良護送蔣回寧的原因及對東北軍的影響?張學良本來是前途無量,因為這個選擇,等他獲得自由的時候已經是耄耋老人了。對他這個選擇,你的看法是? 我敢跟你說,我做那件事情(西安事變)沒有私人利益在里頭,假設我自個要地位、利益,我就沒有西安事變。我犧牲我自己,為什么?我第一個問題就是不要打了。 ---《張學良回憶錄》 引導學生思考張學良護送蔣回寧的原因及對東北軍的影響? 緊扣本課開始的提問,讓學生再次思考張學良的選擇。課堂小結 馬克布洛赫的那段話還有有半句:“歷史記錄中充溢的是那些運氣足夠好,力量足夠強,因此站在人堆之上者的名字。但是數十億的人根本沒有機會露頭。他們被遺忘,被忽略,被當成宏大歷史敘事中的廢舊螺絲釘。”中國抗戰勝利,要感謝像張學良這樣的偉人,更要致敬那些無數的參與抗戰,在抗戰中犧牲的小人物,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艱苦卓絕的抗戰才取得勝利。 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再來思考歷史學家馬克布洛赫的這段話,讓學生有新的感受。 完整解讀馬克布洛赫的這段話,對學生理解,張學良選擇的偉大之處,更要明白歷史也是無數小人物鑄造的。教學反思本次備課是一個不斷的自我否定自我反思自我改進的過程。教材是非常精簡的,如果落實知識點?我比較偏向采用史料實證。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在備教材的時候發現本課的編排已經出現了變化,去掉了蔣介石寫給張學良的銑電,對于之前教材上的“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教材也沒有呈現。教材編寫的轉變是否也要求我們備課上也要有所改進?我著手查閱資料,發現在對于“九一八事變”中的“不抵抗政策”史學界已經有許多新的看法。如何從眾多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重構歷史的可靠證據?在觀看張學良先生生前采訪視頻,閱讀張學良先生回憶錄,查閱歷史學者們對于這一歷史事件給出的最新的史料。結合中學生重視知識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最后我選取了人物訪談的視頻,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在授課中,我先提問學生為什么東北那么快淪陷?并把張學良的采訪視頻片段作為史料提供給學生,引導學生回答。學生一下子就明了淪陷的主要原因。搜集資料也是一個不斷自省的過程,在張學良第四個選擇——袍澤情國家義的選擇,本來這段知識點是對教材的引申,怎么能做到既能立足于教材又能夠在學生的認知范圍以內?利用搜集的資料能夠深入淺出地讓學生明白。我本來收集的資料來自于王春林《西安事變后張學良的蛻變級原因》,在研讀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王先生的材料解讀太片面也不適合用于本課,最終選擇了劉翠芳《張學良護送蔣介石回寧原因之我見》這份資料。再進一步分析李鐵《張學良親送蔣介石回南京原因探析》中可以了解到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的原因是因為維護蔣介石的威信是為了抗日。我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知,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并在此過程中體會什么是實證精神。在新授課結束后,回訪學生本堂課你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誰?大家一致回答張學良。所以我加入一個副標題“張學良的選擇”。在講授九一八事變,一二·九運動,西安事變這些史實怎么能夠讓張學良融入,怎么才能讓本課連貫不會是為了講授張學良的選擇而生拉硬扯。我又開始查閱史料,在查閱的過程中發現一條線索那就是東北大學。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大學遷址到北平,一二·九運動中,東北大學的學生起到了先鋒的作用。一二·九運動之后,張學良派人慰問學生,請學生代表去西安洽談。在1936年一二·九運動一周年紀念活動中,張學良受命勸學生不要請愿,學生的愛國情懷感動了張學良,張學良答應在一周之內給學生答復,三天后就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形成歷史時空觀,把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幫助學生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形成一定的歷史時空觀。 在本課中,無論是“九一八事變”后不愿意當亡國奴的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還是“一二·九運動”中的莘莘學子以及“西安事變”中力勸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東北將領。他們的家國情懷深深感動著我。清華大學救國會的《告全國民眾書》我讀了無數遍,隨著備課的深入,讀這篇文章的感情更深。里面好多句子,已經能背出來。在課堂教學中,講到“一二·九運動”就不自覺地用到了里面的話——““安心讀書”只是一帖安眠藥,我們決再不盲然地服下這劑毒藥:為了民族,我們愿意暫時丟開書本,盡力之所及,為國家民族做一點實際工作。”作為講解學生愛國運動的教學用語。當我自己被這種家國情懷感染了,在課堂上這種感情會自然流露,我想我的學生也能感覺到! 本課仍然有很多不足之處,在細節的處理上仍然有待提高。在日本對東北覬覦上用的材料還不是最新的,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對日本的影響,數據不夠權威。學生探究的問題關于日本方面的態度提供的材料過于簡略。PAGE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