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五四運動》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北洋軍閥統治下政局混亂,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發起新文化運動,促進了青年群體思想覺醒。巴黎和會粉碎了西方在道德上的先進形象,在學生群體的感召下社會各階層結成統一戰線,最終取得了五四運動的初步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由此拉開序幕。學生情況分析初中學生對于“五四運動”大多已有初步了解,但對于這場運動對青年學生和中國革命的意義仍較為模糊,需重點講解。同時,通過中國古代史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對歷史事件形成自主判斷,并具備了自主搜集史料的能力,對本課教學展開具有較大意義。教學目標了解五四運動爆發的背景、過程等基本史實,認識五四運動的性質,理解五四運動的影響;通過閱讀有關五四運動過程的相關文字、漫畫等材料,引導學生提煉史料,訓練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通過對五四運動的學習,使學生樹立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社會責任感。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五四運動的背景、影響教學難點五四運動的影響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課前預習法、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出示材料:1919年6月,訪華的美國教育家杜威在給女兒的信中說:“中國學生負起一個清除式的政治改革運動的領導責任……這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國家。”通過美國訪華學者杜威的家書,提問:這場運動是什么?又會什么會是由青年學生領導的呢? 創設歷史情境,設置疑問,吸引學生學習興趣一、烏托邦幻象破滅——五四運動的背景 組織學生展示課前預習成果:“一戰”與“山東問題”由來展示材料:“德國倚仗著他的學問好,兵力強,專門侵害各國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敗,稍微懂得點公理的協約國,居然打勝了。這就叫做公理戰勝強權?!薄惇毿恪睹恐茉u論》結合材料,講解“一戰”勝利在當時國人心中的意義以及巴黎和會上中方的正義要求。組織學生結合課本和搜集的材料,分正反兩方就“公理”能否戰勝“強權”展開辯論。總結雙方發言,公布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的歷史,過渡五四運動的爆發。 匯報課前預習成果傾聽教師講解3. 結合課本和史料展開辯論,并派代表上臺陳詞 通過課前預習展示重回五四前夜;結合預習及辯論,充分了解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認識到帝國主義國家的本質,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二、書生意氣為國家——五四運動的爆發 時間:1919年5月3日 星期六“最初由邵飄萍報告,以后由許德珩等一班人慷慨激昂的演說,……當場議決在第二天(即5月4日)聯合各學校發動?!薄~曙明《重返五四現場》展示材料,請學生擬寫愛國口號,為明日愛國青年的愛國行為做宣傳準備工作。時間:1919年5月4日 星期日總結學生發言,指出針對山東問題,愛國青年提出了要“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的口號。但,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結合當時的國內外形勢,找到了矛盾的源頭,請學生閱讀找到這句口號,并分析五四運動將矛頭直接指向了誰?結合“被捕青年”照片,講述北洋政府對愛國青年的暴力鎮壓。 思考回答愛國口號閱讀課本,回答問題傾聽感受 通過時間順序,創設五四運動爆發的時間環境,了解五四運動前期的經過,幫助學生理解青年學生的愛國行為,認識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歷史性質。三、社會各界來相助——五四運動的擴大 1. 通過三幅照片了解五四運動主陣地從北京轉移到上海2. 提問:五四運動也由此最終取得了怎樣的結果?3. 展示材料:材料一:“學生罷課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對待日益嚴厲;乃商界罷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學生釋;工界罷工不及五日,而曹、陸、章去?!薄渡虾W聯告同胞書》1919年6月材料二:結合材料思考:五四運動為什么會取得勝利?4. 展示材料:“五四運動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薄暯皆诩o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總結升華:五四以來是中華民族前所未有的一次覺醒 傾聽,思考結合課本,回答問題分析史料,思考五四運動取得勝利的原因傾聽,感受 學習五四運動擴大及結果等相關基本史實將文字史料和圖像史料相結合,通過分析材料中的行為主體,明確五四運動的勝利是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結果。運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升華主旨四、青春的顏色——五四精神永流傳 過渡設問:今天的我們站在這里回首百年,不禁要思考:青春是什么顏色的?播放視頻:五四青年剪影提問:從五四青年身上我們能夠體會到什么精神?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又能做些什么?總結過渡:愛國不是空喊的口號,要從身邊做起 傾聽思考結合五四青年的愛國行為,結合當下思考作答 感知五四精神,將歷史照進現實,明確當下青年學子作為新時代新人要肩負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課堂小結 通過結構板書,回顧課堂內容。結合魯迅先生《熱風》升華課堂,并向學生提出:“青春因熱血而鮮活”學習五四精神的發愿。 通過魯迅先生“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號召青年學生學習五四精神,為新時代中國特設社會主義做出貢獻。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