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一章簡單機械和功》教學計劃一、教材簡析1、本章教材編排體系:本章教材共五節加一個綜合實踐活動:一、杠桿;三、滑輪;三、功;四、功率;五、機械效率;綜合實踐活動:設計、制作一個由簡單機械組成的機械模型。可分為兩單元:第一單元主要介紹簡單機械——杠桿、滑輪和綜合實踐活動;第二單元主要介紹功——做功的多少、做功的快慢、做功的效率.知識網絡2、本章教材的地位:簡單機械的內容在生產實際中應用廣泛/生活中也常用,學習它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使用機器省力、方便的道理。也是后面學習功和能的基礎知識。功和功率概念、公式和單位,在后面學習機械能、內能,學習電功、電功率都要用到,也是以后高中學習的必要預備知識,所以本章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知識。3、本章教材的特點:(1)從生活實例出發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從開始的“拔圖釘”到最后的“設計、制作一個由簡單機械組成的機械模型”,所有這些活動始終突出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教材從生活中最常見的夾子、螺絲刀人手,簡單、有趣,由淺人深,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物理知識,從而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能夠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2)充分體現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探究活動中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圍繞著提出的問題制定探究計劃,選擇實驗器材,設計實驗過程.通過最大限度地發揮小組討論的優勢,集思廣益,并從中選出最佳方案,共同實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增進其求知欲,使其在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愉悅.(3)注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從接受學習到探究學習,將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既加深了對簡單機械原理的理解,又加強了同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4)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于創新的探索精神.(5)注意提高學生聯系實際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物理物理的能力。本章最后安排了一個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6)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 為了使學生對本章知識有一個整體的印象,教材在本章最后的“知識梳理”欄目中總結了整章概念,并介紹了“怎樣用概念圖梳理知識”,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總結、概括知識的方法和形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此方法,對今后學習的各章進行梳理,幫助學生盡快步入自主性學習的軌道.二、教學目的要求(一)物理課程標準相關要求:1、通過實驗探究,學會用簡單機械改變力的大小和方向。2、知道功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產中的實例解釋機械功的含義。3、理解機械效率,能測定某種簡單機械的效率。4、了解機械使用的歷史發展過程,認識機械的使用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二)三維教學目標1.知識和技能(1)認識杠桿,知道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等概念;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知道杠桿的一些應用。(2)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知道簡單機械的一些應用;知道輪軸和斜面也能省力。(3)理解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產中的實例解釋機械功的含義。(4)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理解什么是機械效率。2.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結構;通過探究,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2)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滑輪的結構,通過探究,了解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特點。(3)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物理意義。通過討論了解功率的意義。(4)通過參與利用動滑輪做功的探究的活動,了解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理解什么是機械效率。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了解杠桿的應用,進一步認識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2)通過了解簡單機械的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3)激發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三、教學重點1、杠桿的平衡條件及應用。杠桿的平衡條件不僅可以說明杠桿的作用和原理,而且是分析滑輪實質的重要依據,杠桿的應用在生活中常見,學好這部分知識對今后參加工農業生產者有重要作用。所以這是本章教學的重點之一。2、功和功率的概念。掌握好功的概念才能掌握功率和機械效率,才能理解后續學習的機械能的概念。因此功的初步知識是本章教學的重點之一。功率的要領和功的概念緊密聯系,又是今后學習電功率的基礎,所以也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四、教學難點1、力臂的概念和作法。由于力臂的概念抽象,學生易把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看作力臂,作力臂有的同學不知道怎樣放尺子,甚至沒有用尺的習慣。所以這是本章教學的難點之一。2、功的概念。由于功的概念比較抽象,力是否對物體作功學生往往不能正確判定。所以它也是本章教學的難點之一。3、機械效率的意義。對于機械效率的概念,由于受功不易形象表現出來的影響,學生接受時也感覺較困難。所以是本章的一個難點。五、教學關鍵及難點處理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分析:使用杠桿省力的情況不僅與力的作用點有關,還與力的方向有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使用杠桿省力的情況,不是哏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有關,而是跟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有關。從而引入力臂概念。指導學生做好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引導學生正確得出結論,是掌握好杠桿平衡條件的關鍵。功的概念從使用簡單機械,省力就要費距離,省距離就要費力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同時注意緊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引導學生進行具體分析。讓學生正確建立起功的概念。機械效率的教學通過實驗、討論做功的目的讓學生理解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意義。明確機械效率概念、理解公式。六、課時安排 共14課時一、杠桿 3課時;二、滑輪 2課時;三、功 1課時;四、功率 2課時;五、機械效率 2課時;綜合實踐活動 1課時三到五節習題課 1課時;本章綜合練習 1課時;綜合練習講評 1課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