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遼夏金元的統治》教學設計一、教學分析“遼夏金元的統治”一課屬于第三單元第二課,包含“遼與西夏”“金朝入主中原”“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元朝的民族關系”四個子目。前兩個子目按照時序敘述遼、西夏、金政權的興起發展與政治制度建設,時間線索清晰,但是教科書未能很好地展現各政權之間的關聯性和歷史發展的整體特征。后兩個子目介紹元朝的建立、制度建設民族關系等。與遼、西夏、金朝相比,元建立了以蒙古族為主導的中央集權政體,實現了國家統一。元代中央到地方的機構設置中,既有對唐宋中央機構的基本沿襲,也有對本民族習俗的延續和地方管理的創新。元代的穩定統治是制度建設和各民族政權并立下長期民族交融的結果。從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角度看,本課的學習重點是認識遼夏金元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教學目標:了解契丹黨項、女真蒙古在政權建立前后的發展過程,結合地圖明確各政權的統治區域,從而掌握并簡述各政權更選過程中的時間節點、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通過材料分析、表格整理梳理遼夏金的制度建設,明確遼的“南北面官制”、西夏“一官二稱”、金“猛安謀克制度”的特點,并歸納其共性。結合地圖和文字史料概括元代交通建設、地方管理的行省制度等基本內容,剖析行省制的創新之處及其在政權“統合”方面的貢獻。在掌握史實的基礎上,合理評價少數民族政權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作用,并用唯物史觀分析元朝民族政策對民族交融的影響。教學過程設計:[導入]材料一元朝以前的中國歷史,包括漢、唐在內,本質上屬“小中國”。到了元朝,加上此前遼金等北方民族政權的影響,中國才變成了“大中國”張帆《元朝開啟了“大中國”時代》師:請找出材料中“小中國”和“大中國”分別對應的朝代。預設;學生回答,相互補充,完成對材料的解讀[設計意圖]學生初步了解,“小中國”指唐、漢等元以前的朝代,“大中國”指元朝,并埋下疑問,即中國到底是如何由“小中國”轉變到“大中國”的。師:正如張帆教授所說,元朝與之前遼金等北方民族政權的影響使中國變成了“大中國”,并且使之成為歷史的常態。今天讓我們走近遼夏金元的統治,一探“中國之大”的內涵。材料二唐朝前期疆域和邊疆各族的分布圖669年)、元朝形勢圖(1330年)(圖略)材料三從政治上講,“中國”往往就等同于中原王朝或者中央王朝。葛劍雄《到底什么是“中國” 》師:請根據材料三中葛劍雄先生的觀點,在材料二兩幅圖中找出唐代和元代的“中國”,并把它們標記出米預設:學生到講臺前指出空間變化,師生共同研究“中國”這一概念。[設計意圖]借助唐代、元代地圖直觀對比和文字史料的分析,引導學生掌握“幅員之大”的具體內涵和歷史意義。材料四北宋遼、西夏對峙圖(1111年),金南宋、西夏對制圖(1142年),元朝形勢圖(1350年)(圖略)師:讀圖并結合教科書回答,從遼和西夏的建立、金朝的建立及疆域拓展到蒙古崛起和元朝的建立,“中國”是如何實現疆城拓展的。[設計意圖]訓練學生的讀圍識圍能力,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同時讓學生認識到這些少數民放政權不僅在其統治范圍內實了局部的統一,促進了當地的發展,而且在相互交往中被此交融,為蒙古族建文大一統的元帝國莫定了基礎。師:我們遼閣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這些少數民族政權不僅從外延上拓展了中國,而且從內酒上改變了傳統的中國觀。材料五“征服型”王朝的這種特別的版圖姑構,雅動它們去創制一種不同于純中原式的國家建構模式。它不僅能在作為帝國經濟基礎的漢地社會和統治者的”但宗機本之地”之間保持著平衡,而且為進一步將其他各種非漢人群的活動地城括入有姓治理,提供了比中原漢制更有彈性,更能客納多樣化可能性,圍而也更能持久的一種制度樞架。一跳大力《-段與“唐家變革”相并行的》[設計意圖]通過識讀遼、夏、金的版圖,學生直觀感受這些政權已進入中原農耕區,通過史料閱讀分析,可能實施的政治制度的特點。材料六其官有契并樞密院及提丹行宮都總管司,謂之北面,以其在牙帳之北”《契丹的行政機構分南北樞密院以牙張未界)......以主幕事:又有漢程密院、中書省、漢行宮都慈管司,調之南面,以其在牙帳之南,以主漢事。-《續資治道整長編》卷110師;材料六指出北面主管遼(契丹和游牧民族)事務,南面主管與漢(漢和海人)有關事務這是遼國”不同于純中原式的國家建構模式”。[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初步拿提遼朝的政治制度特征,以材料問題形式驅動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材料七其官分文武班,何中書,日樞密,日三司,日御臺。-《宋史+夏國傳上》材料八元吳對宋的國書本要直接稱皇帝,通過協商既稱”凡卒”,又作”吾祖”"烏珠”,意思是“青天子”,而中原皇帝是”黃天子”。其他西夏官職寧今(太尉)額盧《樞密使)等,雙方的定都只用音譯。音譯可以假裝不知費獄之語的意恩,算是面子上魅強過得去。韋兵《完整的歷史拯驗:天下的“秋”師:依據樹料分析西夏政治制度的”彈性與包容性”所在。中書、樞密等機構的設置說明什么 這套機構除了漢族稱謂,還有一套音譯的本民族稱謂,且更多的是在雙方的國書中才使用。那么,為什么會有這個現象呢 從中我們可否解析出西夏制度的“彈性與包容性”所在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初步掌攝西夏政治制度特征,以材料問題形式驅動課堂,激交學生學習興趣。材料九遷往山東、河北、大名、關西等地的猛實謀免屯田,主要是軍事性質的:....-所以壯者皆兵,但"雙口搜四”是以戶為單位的,“每戶皆有了為兵”,平時士兵在家耕耘收獲,戰時壯者出征。王景義《論金代猛安謀克制的產生和發展》師:依據材料指出內遷的猛安謀克是如何兼顧民族特性與漢地需要的。預設:學生回答,相互補充。寓兵于農,既能滿尼軍事作戰的需要,鞏固金的繞治,又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初步掌提金朝政治制度特征,以村料問題形式驅動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材料十這夏全部分政治制度對比表師:結合上表探究遼夏金如何從政治制度方面豐富了“中國”的內涵。預設:學生回答,相互補充,完成對表格的填充,并得出結論:少數民族的官制仿漢制而建,擴大了中原地區政治制度的范圍,同時保留本民族的特色,因俗而治,兼容并蓄。材料十一國家“統合”乃指消強構成國家的各部門----包括區域、民族、階級-之間的差異而形成一個向心力高、凝聚力強的政治共同體。涉及政治、經濟、文化乃至心理等方面。蕭啟慶《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師:元統一以后面對空前遼闊的疆域努力進行國家的“統合”。請概括元進行國家“統合”的措施。預設:學生回答,相互補充,完成對元朝政策的學習師:元朝進行的國家“統合”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人手:其一,交通物流。建驛道,設驛站、急遞鋪重開大運河與開辟長途海運航線。其二,行省制及地方治理。關于行省制度,可以用“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來形容。而其他地方則有其派出機構行中書省管轄,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有效管轄。其中,對邊疆西藏地區是宜政院,還設置管轄西域和臺灣地區的機構,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其三,民族交融。與漢雜居,各民族長期相處與通婚。通過這些措施,元希望打造一個向心力高、凝聚力強的政治共同體。材料十二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康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元史·地理志序)材料十三元自混一以來,大抵皆內北國而外中國,內北人而外南人·....·自以為得親疏之道。是以王澤之施,少及與南:;滲漉之恩,悉歸于北。葉子奇《草木子》師:結合材料和教科書,用唯物史觀分析元在打造“向心力高、凝聚力強的政治共同體”方面的得與失。[設計意圖]史料研習,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的學科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