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一課《元朝的統治》教學設計一、學情分析學生經過第十課《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的學習,對忽必烈時期的統治措施已有一定了解。本節課著重講述元朝具體的施政方針,行省制度是重點。通過對臺灣、西藏等地與中央政府關系的講述,培養學生家國情懷,使其認識到臺灣和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教學目標(一)時空觀念了解元朝行省的劃分。(二)史料實證掌握元朝的政權性質和元朝的疆域;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和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措施。(三)家國情懷通過對西藏、臺灣與中央政府關系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且元朝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鞏固和民族交融。三、教學重難點重點:元朝疆域的范圍與民族交融的表現;元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措施。難點:對行省制度實施意義的理解。四、教法學法本節課為1課時,課型為新授課。教法主要有講述法、多媒體演示法等。學法主要有材料分析法、問題探究等。五、板書六、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同學們,經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經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的戰爭后,元朝統一了全國。當時元朝面對的是多種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為了維系帝國的統治,元朝的統治者都做出了哪些努力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學習第十課《元朝的統治》。(二)講授新課1.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1)教師活動出示元朝、唐朝、漢朝疆域對比圖,請同學們進行對比,指出元朝疆域最大。展示白塔寺圖片,引導學生思考隨著元朝的疆域不斷擴大,征服的民族也越來越多,當時這些民族是如何相處的。(2)學生活動通過圖片和自主閱讀課本,了解元朝的版圖和民族交融的表現。2.行省制度(1)教師活動(過渡:元朝在統一全國之后,面對如此之大的疆域和不同地區的人民,它該如何進行管理呢?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講的行省制度。)展示元朝在中央上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并將其與秦、唐對比,引出元朝君主專制更加強化。出示相關資料說明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結合相關史料說明行省制度的意義。材料一:“行中書省,凡十[一],秩從一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國初,有征伐之役,分任軍民之事,皆稱行省,未有定制。中統、至元間,始分立行中書省,因事設官,官不必備,皆以省官出領其事。其丞相,皆以宰執行某處省事系銜。其后嫌于外重,改為某處行中書省。凡錢糧、兵甲、電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明]宋濂等《元史》卷九十一《百官志》七材料二:“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則需呈報樞密院。沒有中書省、樞密使轉發的詔旨,行省官既不能更改賦稅,也不得調動軍隊。”——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下)材料三:“行省………在中央統一政策的基礎上上,獨立處理本省以內的政務。”——陳長琦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材料四:“元朝政治制度…行省制的設立……宗教事務管理機構設置,等等,大都為后代所承襲……”——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 )(下)(2)學生活動依據圖片與相關史事了解元朝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通過對史料的分析理解實行行省制度的意義。3. 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1)教師活動(過渡:元朝疆域遼闊,為了進行有效的治理,統治者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方式,不僅在草原地區和廣大的中原地區設立統治機構,同時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地區也設置了相應的管理機構。)臺灣 三國 吳國孫權派衛溫率領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隋朝 隋煬帝曾三次派人前往流求(今臺灣)元朝 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西藏 唐朝 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入藏,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唐中宗時,金城公主嫁給赤德祖贊;唐穆宗時,唐蕃會盟元朝 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以表格形式說明西藏、臺灣與中央政府的關系,引導學生找出政府對臺灣和西藏與其他地區統治方式的不同點,著重說明臺灣和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神圣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學生活動通過教師講解并結合之前所學,掌握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措施,并理解臺灣與西藏在古代與中央的關系,結合當今國家政局與外交關系正確認識其屬于中國領土。七、作業布置元朝的行省制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請大家課后查閱相關資料,看一看從元朝到現在不同的省份名稱都發生了什么變化?(最少三個)八、課堂總結元朝伴隨著疆域的不斷擴大,民族關系問題也變得遠兒來越突出。在不斷的碰撞中不同民族間相互交融,最終形成了“回族”。為鞏固統治,實行行省制度,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同時,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管理,在澎湖島設澎湖巡檢司,在西藏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在臺灣、西藏與中央關系的演變過程中我們應深刻認識到它們都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九、教學反思在本節課講解中,將教學目標貫徹始終,通過史料解讀、圖片展示、課堂提問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在課堂講述中,要貫穿民族融合,大一統國家的主線。課堂講述方式應生動有趣,學生回答問題后,應進行點評,采用互評等方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