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二課《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學設計一、學情分析學生經過6——11課的學習,對宋、元的政治經濟發展狀況已有一定了解,為本節課已打下一定基礎。本課所講內容較為龐雜,七年級學生思維比較活躍,易注意力分散,故在講課中通過多種圖片和史料吸引學生注意。二、教學目標(一)史料實證了解宋元時期出現的著名大都市及其繁榮景象;掌握宋元時期文化娛樂活動和節慶習俗的變化和宋詞、元曲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理解宋元時期都市文化生活與經濟繁榮、城市發展的關系。(二)家國情懷比較宋元時期文化習俗與當今文化習俗的相同點和差別,從而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延續性的特點。三、教學重難點重點:宋元繁華的都市生活的表現。難點:對宋詞、元曲成就及其與城市發展關系的理解。四、教法學法本節課為1課時,課型為新授課。教法主要有講述法、多媒體演示法等。學法主要有材料分析法、問題探究等。五、板書六、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北宋滅亡后,金人擄其藝伎北上,散落于山西,與晉南樂舞融合,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戲曲。也是在這個時期,人們開始以戲中各角色的人物來演繹戲外的真實人生,公忠者雕以正貌,奸佞者刻以丑行。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便是根據當時最流行的金院本“五花爨弄”雕成的戲俑。1959年山西侯馬西郊,塵封的舞臺再次開幕,五位隱退數百年的演員重新登臺。它們生動再現了當時的世俗生活和戲曲的繁榮之景,并把中國的戲曲史往前推進了五百多年。那我們眾所周知的元曲,是如何演變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讓我們共同來學習吧!【設計意圖】以歷史文物引入,介紹其背后的歷史故事,引入本課。(二)講授新課1.都市繁榮萬象新(1)教師活動師:這幅圖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就是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繪制的《清明上河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們能看到人們都在干什么嗎?生1:橋上有運送貨品的人,還有抬著轎子的一伙人,他們好像在交談。生2:酒樓里有人在喝酒。生3:岸上一群人在拉船,船上有人在指揮。大家觀察的都非常仔細,這幅圖描繪的是北宋首都汴京也就是今天開封的繁榮景象,宋元時期有很多大城市,不僅在商業、貿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發達,而且在社會生活方面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景象。當時有名的都市就包括北宋的開封、南宋的臨安和元朝的大都。材料一:“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大三門上皆是飛禽貓犬之類,珍禽奇獸,無所不有。第二、三門皆動用什物………大殿兩廊,皆國朝名公筆跡………大殿朵廊,皆壁隱褸殿人物,莫非精妙?!?br/>——[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相國寺內萬姓交易》(2)學生活動通過圖片和材料補充了解宋元都市繁榮的表現。(3)師生互動教師:如果你是北宋的居民,你愿意去哪里娛樂活動?生1:瓦子,那里吃喝玩樂一應俱全教師:瓦子是娛樂兼營業性的場所。那么請你說說,在瓦子里你都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小吃攤點、飯館、茶坊、商鋪,有賣藥材、學畫的,還有剃頭的,算卦的。生2:在勾欄內,我看到了各種藝人賣藝謀生,有說書的、唱曲的、演雜劇的,還有表演蹴鞠的。生3:商店門前懸掛的幌子迎風飄揚。師:在瓦子內,你會聽到什么?生1:商販的各種吆喝叫賣聲。生2:說書、雜劇演唱聲。師:面對此情此景,你想到了什么?生1:我想到了北宋城市的發達,商業市場的繁榮。生2:我想到了社會的安定,人民的悠閑。生3:我想到了當時文化娛樂的豐富,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師:熱鬧繁榮的瓦子和勾欄,確實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就連我們都不禁羨慕起來。現在,我希望大家進一步想想,這樣的生活與當時社會的哪些因素有關呢?(分成4~6人小組討論,然后發言)生1:因為城市人口多,經濟文化發達,商業貿易繁榮。生2:因為市民階層壯大,對文化娛樂生活的需要多種多樣。師:商業繁榮、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坊市制度被打破、市民階層壯大,歸根結底,都與當時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分不開。(4)教師活動提到雜劇,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元朝,事實上,雜劇是形成于宋代的,在元朝建立后,元雜劇在以大都為中心的北方地區興盛起來。而在元朝南北統一后,元雜劇傳入南方,演出活動遍及城鄉各地,為廣大民眾所喜愛。(5)師生互動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生1:端午節、春節、清明節、元宵節。教師:中國人最看重的節日是什么呢?生2:春節。教師:過春節我們都要干什么呢?生3:放鞭炮、吃餃子等等.教師: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穿越回到宋朝,看看古人們是如何過節日的吧。(6)教師活動展示與節日有關的古詩,結合圖片和史料,引導學生回答,并說明古代春節與當今的不同。(7)學生活動通過史料和圖片了解豐富多彩的中國的節日,并認識到古今的不同點。2.宋元詞曲直白意(1)教師活動(過渡:詞是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詞在唐朝時已經出現,經五代到兩宋,得到很大發展。詞是一種新體詩歌,句子有長有短,也稱長短句,便于歌唱。每首詞依據樂譜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作詞牌,如《念奴嬌》《滿江紅》《蝶戀花》等。開始大多是描寫女性傷離怨別的心境或花前月下的景色,到宋代才有較大的變化,風格多樣,內容廣泛。接下來,就讓我們通過幾首詞來感受宋元氣象。)展示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的作品,播放朗讀視頻,引導學生分析三人的風格。結合宋元社會發展狀況,引導學生回答1:詞在宋代逐漸興盛的原因?問題2:元雜劇繁榮的原因?材料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材料二: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br/>——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br/>——李清照《武陵春·春晚》材料三: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2)學生活動通過圖片和史料理解三位詩人的作品風格,結合社會發展回答問題1:①宋代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市民階層不斷壯大,能夠歌唱的詞比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更適應市井娛樂生活的需要。②詞的句子長短不一,更便于人們抒發思想感情。問題2:①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交織的社會現實。②元統一以后,城市經濟的繁榮以發民間的文化交流,都為元雜劇的繁榮提供了豐富的背景和素材。3.以史為鑒知得失(1)教師活動出示司馬光個人簡介,使學生自主預習課本回答以下問題:①這本書的作者、題材、內容是什么?②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是什么?③我們應如何評價它?(2)學生活動通過自主預習,回答問題:①司馬光、編年體通史、戰國到五代1300年歷史②“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③中國史學的不朽著作著作 《史記》 《資治通鑒》作者 司馬光 司馬遷成書年代 西漢 北宋內容 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 戰國到五代體例 紀傳體通史(以人物為線) 編年體通史(以時間為線)地位 同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司馬遷、司馬光二人被稱為“史學兩司馬”。【設計意圖】通過圖片以及歷史故事吸引學生興趣,講述宋元經濟的發展狀況。七、作業布置1.他的詞“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査觀”。他極大地提高了詞的格調,確定了豪放派在宋代詞壇的重要地位。他是( B )A.李白 B.蘇軾C.李清照 D.關漢卿2.《資治通鑒》是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下列歷史人物不可能出現在該著作中的是( C )A.秦始皇 B.張騫C.趙匡胤 D.唐太宗八、課堂總結這節課,我們共同感受了宋元時期氣象萬千的都市生活。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活動,有蹴鞠、角抵、說書……什么是你印象深刻呢?我們還共同朗讀了不同風格的宋詞,從詞中你是不是也能體會到宋元的社會發展狀況呢?最后,我們學習了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這也提醒了我們生活在如此富足的時代,也要時刻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識,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九、教學反思在本節課講解中,將教學目標貫徹始終,通過史料解讀、圖片展示、課堂提問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課堂講述方式應生動有趣,學生回答問題后,應進行點評,采用互評等方法。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針對七年級學生的特點,講課應更加簡單明了,語言更加精簡。要在更大的程度上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