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明朝的統治》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一)歷史解釋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通過閱讀教材,獨立思考,對歷史現象進行初步歸納、比較和分析。(二)唯物史觀通過對科舉制度的評價,提高學生運用辯證的兩點論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三)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概括明朝加強君權的特點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認識到明朝君權的加強在-定時間和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同時它又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現。二、教學重難點朱元璋強化皇權,科舉考試的變化三、教學準備相關史料、PPT課件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多媒體展示朱元璋的肖像,介紹朱元璋的身世及其成為明太祖的經歷。】身世:朱元璋家境貧苦,從小給地主放牧牛羊,17歲時,父母、大哥都死于災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廟做和尚,元末農民起義后,他被迫投奔了起義軍,由于他足智多謀,作戰勇敢,幾年后成為這支起義軍的首領,他率領隊伍南征北戰,最終建立了明朝。(設計意圖:通過朱元璋起兵當皇帝的事跡,讓同學們大致了解到元朝末年的時代背景)(二)新課講解知識點一:明朝的建立1.教師:從朱元璋的身世我們能了解到朱元璋的生平主要事跡,貧農出身當過放牛娃,做過和尚,討過飯、撞過鐘,后來造反甚至還通過這個當上了皇帝,請同學們思考為什么元朝末年向朱元璋這些農民為什么要造反?(元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學生:【通過思考和閱讀教科書找出答案】(1)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敗,各級官吏竭力搜刮民脂民膏,導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2)1351年黃河下游地區爆發農民起義,很快發展到江淮地區,出現了多支反元隊伍。其中,朱元璋領導的隊伍逐漸強大,先是消滅東南各地的群雄,然后向北進軍。教師:1368年,明軍攻占元大都,元朝至此滅亡。在這一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于是就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也就是明太祖。同學們思考一下像朱元璋這樣參加過農民起義的開國皇帝還有誰?學生:漢高祖劉邦 漢光武帝劉秀教師:(總結)朱元璋在位期間,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為鞏固統治,加強王權,對新王朝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同時也在制度上有所創新。這些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皇權,但是卻給明朝的統治埋下了隱患。接下來我們來看朱元璋為了強化皇權采取了哪些措施。知識點二:朱元璋強化皇權教師:【多媒體展示史料】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稱其舊宅井里涌出醴泉,此為祥瑞,并借此邀請明太祖朱元璋前來觀賞。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華門時,太監云奇緊拉住韁繩,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覺事態嚴重,結果發現胡惟庸家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當天處死胡惟庸等。同時藉辭窮追其友好,包括開國第一功臣韓國公李善長等大批元勛宿將皆受株連,牽連致死者三萬余人,史稱胡惟庸案。請同學們根據材料,結合課本知識,說說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歷史原因。學生:元朝的滅亡是由于地方分權和朝臣的權力過大導致的。教師:【多媒體展示明朝政府架構圖,分組討論朱元璋強化皇權(中央、地方、軍事、特務)的措施。】我們都知道中國疆域自古以來都是幅員遼闊的,面對那么多的人口,還有復雜的政治局勢,同學們想一想如果你是皇帝你會怎么做?結合課本第67-68頁,從中央、地方、軍事、特務這四個方面來討論。【師生互動討論歸納】(1)在地方上:取消行省,設立“三司”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互不統屬,從而使行省的權力分散;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鞏固皇室。在中央上:廢除了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權分六部,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為分散兵權。在軍事上:朱元璋把原來的大都督府分為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利統歸兵部,這樣皇帝就直接掌握了軍事大權。在特務機構上: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明成祖時期設立東廠。這兩個機構合稱為“廠衛”,明朝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強化的表現之一。【組織學生扮演角色,表演以下對話】請認真觀看這四位同學的表演來思考明太祖時期皇權的特點。錦衣衛:陛下,這是昨天晚上宋學士家宴請賓客的情況。(把圖交給宦官遞給皇帝)朱元璋:宋愛卿,聽說你昨天晚上宴請貴賓,都請了那些人呢?宋濂(驚訝的表情):皇上是不是知道了(輕聲)。謝皇上關心,臣昨天和幾個朋友聚了聚,有王學士,李尚書,還有張侍郎。朱元璋:都吃了哪些好菜啊?宋濂:稟皇上,有糖醋鯉魚、宮保雞丁、四喜丸子、京醬肉絲、還有紅燒茄子和拔絲地瓜。朱元璋:很好,你沒有欺騙朕,是朕的忠臣,由你們輔佐朕,我很放心(面露笑容)。來人,把這張圖給宋大人看看。宦官:是。(將圖拿給宋濂)宋濂(接過圖,伸手抹了把汗,輕聲):好險,錦衣衛真是無孔不入啊。【師生互動歸納總結】明太祖時期皇權的特點: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幫助學生通過感知,形成歷史表象,使學生仿佛置身于過去的歷史環境中,去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并通過具體場景的體驗,激發積極的情感)教師:【多媒體展示史料】以后子孫做皇帝時,“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明太祖實錄》朱元璋在一系列的強化君權的措施之后,實現大權獨攬后,他還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請大家認真閱讀以下祖訓內容并思考:朱元璋立下這條“祖訓”的目的何在?答案提示:明太祖廢除丞相,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君權,禁止子孫設立丞相,主要是為了加強君主專制知識點三:科舉考試的變化教師:【多媒體展示舉子看榜圖和相關史料】“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于咸陽之郊......” ——顧炎武思考:八股文既然有如此危害,為何明朝統治者要設置八股取士?教師:(解讀史料)八股取士制度的危害就相當于秦始皇焚書造成的危害,對于人才的迫害有甚于咸陽之郊的坑儒。顧炎武的這句話反映了八股取士制度對文化還有人才培養方面的消極影響。有些學者認為八股文是明朝考試制度里最壞的一件事,既然八股文有如此危害,為什么明朝政府偏要用此來考試呢?任何制度的設立在當時都是由于社會的需要,而明朝出現八股取士的原因就在于,當時應考的人太多了,錄取標準總成問題,八股文則在經義里演變為一個固定的格式來,違犯了這個格式就不錄取,那么這個標準是什么呢?請同學們閱讀以下史料結合課本P68思考,明朝科舉制度從內容和文體上看有哪些變化?【多媒體展示史料和八股文圖片】“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后四部分是正式議論,中股是全篇重心,在這四段中,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文。”(1)內容的變化:嚴格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自己隨意發揮。否則,考生就會被認為是離經叛道,即使文章寫得再好,也不可能錄取。四書:即《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即《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朱熹:南宋儒家代表人物(2)文體的變化:嚴格規定文體格式、段落劃分,要求答卷由八個部分組成,其中后四個部分為主體,每部分要有兩股對仗的文字,因此稱為“八股文”。(3)危害: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應試人為了能夠被錄取,只有死讀“四書”“五經”,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情境創設活動】假如身處明朝,甲乙一起參加考試。根據他們的答案,你認為他們兩個誰會高中狀元?甲:根據自己的理解,作出回答乙:回答出有創意的答案如果你也是參與者,你想要高中狀元,你會如何回答?教師:根據上面所講的科舉考試的利弊,小組討論八股取士的影響。【答案提示】積極:使考試更加規范化,增大了考試標準的客觀性,對以后的考試制度也有借鑒意義。消極: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阻礙了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八股取士最大的危害在于,抑制了人們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梳理科舉制度的演變過程】1.創立(1)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2)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2.完善(1)唐太宗:重視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擴充國學規模,對應試者錄取極嚴。(2)武則天,大力提倡科舉,創設殿試,武舉。(3)唐玄宗,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內容3.僵化明太祖實行八股取士4.廢止(補充)清朝末年科舉制度被廢除(1905)知識點四:經濟的發展教師:明朝君權的強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明朝經濟的發展,明朝經濟在前代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改觀。【知識點較為簡單,由教師講授為主】1.農業原產美洲的高產糧食作物玉米、甘薯等,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自明中期經菲律賓傳入中國。記憶口訣:“兩只米(玉米)老鼠(甘薯,馬鈴薯)長的像(向日葵)花(花生)朵”2.手工業棉紡織業從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出現了一批棉紡織基地;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了解)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中華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后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3.商業全國性的商業城市——北京和南京(2)許多富商積極從事商貿活動,出現了徽商和晉商。晉商,通常意義的晉商指明清500年間的山西商人,晉商經營鹽業、票號等商業,尤其以票號最為出名。晉商也為中國留下了豐富的建筑遺產,著名的喬家大院、常家莊園、曹家三多堂等等。徽商,即徽州商人、新安商人,俗稱"徽幫",指徽州(府)籍商人的總稱 。徽商來自徽州,包括歙、休寧、婺源、祁門、黟、績溪六縣,即古代的新安郡。六縣之中,歙和休寧的商人特別著名。徽商在宋代開始活躍,全盛期則在明代后期到清代初期。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商幫,徽商皆處于貧困山區,種地無以生存。五、小結和作業(一)課堂小結:明朝前期,在政治方面:中央廢除丞相和中書省,以六部分理朝政;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設立廠衛等特務機構,對臣民進行監視。思想文化方面:實行“八股取士”。明朝采取非常手段加強君權,表明封建制度僅靠正常的統治措施已無法維持其統治,從而只得依靠極端手段來加強對人民的鎮壓和思想控制,說明封建制度的日趨衰落。(二)作業布置:1.及時完成課后配套練習題;2.整理課堂筆記。六、隨堂練習1.《明史 職官志》記載:“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參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誅丞相胡惟庸,遂罷中書省。其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明太祖這樣做的直接目的是(B )A.維護國家統一 B.強化君主專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實現權力制衡2.“胡惟庸絕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標,朱元璋要毀滅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個龐然大物。”“那個龐然大物”是指(B )A.內閣制度 B.丞相制度 C.宦官集閉 D.皇帝制度3.“時京官每旦入朝,必與妻子訣,及暮無事則相慶,以為又活一日。”反映的是( D )A.軍機處 B.八股取士 C.文字獄 D.廠衛制度4.“廠衛”制是明代強化君主專制統治的“特色”。據《明史 職官五》記載: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盜賊奸宄,街涂溝洫,密緝而時省之。”就其職責而言,歷史上對“廠衛”之士的最準確評價應該是( D )A.皇家衛士 B.國家棟梁 C.帝王奴才 D.朝廷鷹犬七、板書設計第14課 明朝的統治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2.明朝的建立二、朱元璋強化皇權1.原因:2.措施:三、科舉考試的變化1.明朝提倡尊孔崇儒2.八股取士四、經濟的發展1.農業2.手工業3.商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