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氣候》教學方案第2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運用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和城市降水量柱狀圖,概括我國降水時空分布特點。【過程與方法目標】運用中國干濕地區分布圖,說出四類干濕地區的分布。【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說出四類干濕地區的分布。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我國降水的分布特點及差異【教學難點】1.有關降水圖的分析判讀;2.干濕地區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關系。教學準備制作PPT。學習過程【課堂引入】多媒體展示我國各地的植被和民居景觀圖,并讓學生猜猜這些植被和民居的所在地。過渡:造成這些差異主要的自然原因是什么?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新知講解】一、東西干濕的差異1.我國降水空間分布不均多媒體展示“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圖”,學生讀圖,完成下列問題。(1)圖中有幾條主要的等降水量線。(2)等降水量線的主要延伸方向?(3)從圖上可以看出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規律是什么? 學生討論并回答、教師總結: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有利于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地。東南沿海地區地勢相對較低,離海洋近,受海洋濕潤氣流影響很大,形成的降水較多;而西北內陸地區遠離海洋,海洋濕潤氣流在向西深入內陸的過程中受到重重山嶺的阻擋,水汽含量越來越少,使西北內陸地區受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很小,所以我國年降水量空間分布的規律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東南沿海一帶的年降水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而西北內陸的有些地區還不足50毫米。由圖可知,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經過秦嶺-淮河一線。設問:為什么降水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回答:海陸因素:我國的降水水汽主要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東南季風從東南沿海登陸,向西北內陸推進。地形因素:在東南季風的推進過程中受多個山脈的阻擋,水汽逐漸減少,降水逐漸減少。因此我國降水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閱讀材料“我國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學生了解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和最少的地方分別是臺灣島東北部的火燒寮、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并引導學生從地形、海陸位置、大氣環流等因素分析其成因。過渡:我國降水除了空間分布不均,在時間分布上的又有什么特點呢?接下來我們來了解我國降水時間的分布。2.我國降水的時間分布不均多媒體展示“中國南北四個城市降水的季節差異”和“北京年降水量極值”圖,引導學生讀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問題:(1)四城市降水的季節分配均勻嗎?降水集中在哪個季節?(2)四城市的雨季長短有何差異?(3)讀北京年降水量極值圖,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對生產生活有何影響?學生討論交流后回答,教師適當點撥總結:中國降水的季節變化規律:大多數地區(東部地區)的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這期間的降水量一般占全年降水總量的80%左右。各地雨季的長短差別很大。一般說來,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降水量豐富;而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降水量少。中國降水的年際變化很大,與我國東部地區屬季風氣候有關。由此可知,我國降水的時間分布不均。承轉:有人說,降水多的地方就是濕潤地區,降水少的地方就是干旱地區,這種說法對嗎?我國的干濕地區是如何劃分的?3.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學生自學教材后回答:一個地方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反映了該地氣候的濕潤程度。若降水量遠大于蒸發量,則該地為濕潤地區;若降水量大于蒸發量,則該地為半濕潤地區;若蒸發量遠大于降水量,則該地為干旱地區;若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則該地為半干旱地區。教師播放視頻資源【知識解析】干濕地區,讓學生了解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原則和不同干濕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提示學生注意不同干濕地區的分布地區和植被。為接下來的填表做知識鋪墊。總結形成表格如下表格:干濕地區 干濕狀況 分布地區 植被濕潤地區 年降水量>800 mm 降水量>蒸發量 秦嶺—淮河以南地區、東北三省東部、黑龍江西北、內蒙古東北部和青藏高原東南邊緣 森林半濕潤地區 年降水量>400 mm 降水量>蒸發量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東南部 森林草原半干旱地區 年降水量>200 mm 降水量<蒸發量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草原干旱地區 年降水量<200 mm 降水量<蒸發量 新疆、內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多荒漠4.我國干濕區的差異閱讀下面的材料,并加以補充,說明干濕地區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影響。材料1:氣候濕潤程度,直接影響到植被的生長。因而濕潤地區林木繁茂,干旱地區主要適合于草本植物生長。材料2:氣候干濕程度不同,會影響到農業類型,如東部地區以耕作業為主;西北干旱地區以畜牧業為主。此外,還會影響到主要農作物的生長,如南方濕潤地區主要以水田種植為主,北方地區主要以旱作為主。材料3:氣候濕潤程度影響了主要糧食作物的分布,進而影響到當地居民的飲食習慣。如南方人愛吃米飯,北方人喜食面。材料4:氣候干濕程度不同,對人們的身體也有很大影響。如南方降水多,人們易患風濕病、關節痛,因而愛吃辣椒、愛喝麻辣湯;北方降水少,氣候干,人們易上火,體力消耗大,因而愛吃菠菜,愛喝綠豆米湯。討論:上述材料究竟說明了不同的干濕地區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什么不同的影響呢?學生分組討論并回答 ,教師總結:干濕地區影響地面植被:濕潤地區,降水豐沛,因而林木繁茂;干旱地區,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矮小。干濕地區不同,植被不同,農業類型不同,農作物(經濟作物)也不同。干濕地區不同,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不同,人們的飲食習慣和身體狀況也不同。課堂活動2:多媒體展示“我國不同地區的傳統民居”的景觀圖片。甘肅夏河縣的土墻平頂層 吐魯番葡萄產區的蔭房浙江紹興市的磚墻斜頂層 富有特色的黃土風情——窯洞學生讀圖并分析比較這些傳統民居的建筑特點有何不同,這些特點與當地的降水有什么關系?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然后小組代表回答,教師引導和總結。(1)甘肅位于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年降水量較少,蒸發量大于降水量,房屋修建成平頂,可以用來晾曬糧食或其他農作物。(2)吐魯番年降水量很少,蒸發量很大,房屋通風效果很好,到了炎熱的夏季,平頂房的房頂就成了家家戶戶室外露宿的“大床”了;蔭房的通風可以加速水分的蒸發,利于水果的晾曬。(3)浙江、蘇南一帶位于我國東南部地區,年降水量較大,那里的農村房屋很有特色,為了利于雨水的下泄,減少雨水在屋頂的停留時間,屋頂坡度都很大,有的還把屋檐伸的比較長,防止屋檐經常滴水侵蝕墻基。(4)黃土高原上年降水量較少,氣候較為干旱,因此人們利用黃土的直立性修建了窯洞,窯洞冬暖夏涼,防風避雨,很適合北方黃土高原人民的生活。典型例題例1.北京市的干濕地區和溫度帶分別是( )A.濕潤地區 熱帶 B.半濕潤地區 暖溫帶 C.半干旱地區 暖溫帶 D.濕潤地區 亞熱帶答案:B解析:本題考察我國氣溫的分布特點和溫度帶的劃分,我國降水特點和干濕地區的劃分 讀四類干濕地區圖和中國溫度帶分布圖可知,北京市的干濕地區和溫度帶分別是半濕潤地區和暖溫帶。故答案選B。例2.下列地區,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地區、溫帶季風氣候的是( )A. 長江中下游平原 B. 東北平原C. 塔里木盆地 D. 華北平原答案:D解析:根據我國干濕地區、溫度帶和氣候類型的分布可知,長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亞熱帶、濕潤地區和亞熱帶季風氣候;東北平原主要位于中溫帶、半濕潤、溫帶季風氣候;塔里木盆地主要位于暖溫帶、干旱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華北平原主要位于暖溫帶、半濕潤和溫帶季風氣候。故D正確。【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通過學習,了解了我國的降水不僅有南北的差異,也有東西的差異。年降水的空間分布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知道了我國四類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和分布,了解了不同的干濕地區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有不同的影響。【板書設計】一、東西干濕差異顯著:1.我國降水空間分布不均2.我國降水時間分配不均我國降水的分布規律空間分布: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時間分布:大多數地區降水集中在4~10月,降水年際變化很大。3.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4.我國干濕地區的差異5.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