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農業》教學方案第3課時一、教學目標1.通過實例分析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知道如何才能因地制宜發展農業。2.通過資料認識到科學技術在發展農業中的重要作用,樹立科技才能興農的意識。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難點】通過實例分析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知道如何才能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三、教學策略本節教材緊扣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選擇了突出現代化農業狀況的四個方面的內容——“農業及其重要性”、“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和“走科技強農之路”四個部分的內容。本課時為第3課時,重點介紹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和科技強農。在教學策略上,通過“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案例作為導入,引導學生了解因地制宜的道理。繼而通過選擇職業的活動題,來學習農業布局具體應該考慮的因素;最后通過分析中國農業的現狀來理解科技興農的必要性。四、教學流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環節一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情境引入】“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從事農業生產時需要遵循的一個原則:因地制宜 1.觀看圖片,理解古文含義 2.思考其蘊含的道理 1.通過日常地理事物引出農業生產需要遵循的原則 2.學習生活中的地理環節二 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 【思考】從漁夫、農民、守林人、牧民中選擇一種你喜歡的職業,并在下圖中選擇工作地點。說明理由。 提示:A林業,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發展林業可以保持水土。 B種植業,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 C牧業,氣候干旱、降水稀少,牧草生長良好 D 漁業,河湖較多,水資源充足 思考、討論 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思考農業布局的場景【概括歸納】農業的因地制宜,就是根據當時的自然環境(地形、氣候等)把要發展的農業生產部門或農作物,布局在適宜它本身發展、生長有利的地區。人類的生產活動一定要符合自然規律,這樣才可能持續地發展下去。 【小結】農業部分與自然條件的對應關系【練習】請解釋以下現象的原因。 01 桔生淮南則為桔,生于淮北則為枳。 02 我國海南島上香蕉樹、四川盆地柑橘樹、山東丘陵蘋果樹。 03 我國農作物種植中,北方以小麥為主,南方以水稻為主。 提示:01 土壤差異、氣候差異 02 熱量條件的差異 03 水源條件的差異 思考、回答 通過練習的形式鞏固所學知識轉折:因地制宜發展農業,還要考慮社會經濟條件的特點。閱讀教材,你能說說要考慮哪些社會經濟條件嗎?【活動】1.A、B、C、D四地中, A為城市郊區, B為遠離城市的平原地區, C為山地,D為海洋。請你為居住在四地的居民合理布局農業。 提示: A地:蔬菜、花卉,肉蛋奶等,原因是位于城市近郊,市場需求量大,經濟效益最高 B地:糧食作物為主,原因是遠離城市的平原地帶,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C地:適合發展林業,原因是山地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發展林業可以保持水土 D地:適合發展水產養殖業,原因是位于海洋,水域遼闊 1.家住A地的小雨,向村里建議減少水稻種植面積,改種蔬菜、花卉,發展魚、肉、乳、禽、蛋生產,你認為可行嗎?請說明你的理由。 提示: 可行。A地距離城市近,市場對花卉、蔬菜、肉、乳、禽、蛋的需求量大,而且價格比水稻高,所以由水稻改種花卉、蔬菜,發展肉、蛋、奶、禽能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1.觀看圖片 2.小組討論,代表回答 用活動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社會經濟條件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小結】農業布局需要考慮的因素環節三 走科技強農之路 轉折:中國是一個奇跡,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地球上約20%的人口。如何實現的?科技強農之路。1.走科技強農之路的必要性講解中國農業目前存在的問題: ①農產品數量和質量需求提高 ②耕地緊張 ③產量不穩定 ④國際市場變化大 理解 通過目前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理解中國走科技強農之路的必要性2.走科技強農之路的途徑【圖文解析】雜交水稻、溫室大棚、農業機械化、現代農業灌溉技術 閱讀圖文 理解識記 通過具體案例,使學生理解科技強農之路的具體實現方式小結:我國正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活動二】某中學地理小組開展了“科學技術在發展農業中的作用”的調查研究。下面是他們整理的結論,從A、B、C中任選一項,幫助他們補充些鮮活的例子。五、當堂練習1.農業大棚主要解決農業生產中的限制因素是( )A.土地 B.水源 C.溫度 D.光照2.珠江三角洲把糧田改種蔬菜的原因是( )A.自然條件 B.氣候條件 C.國家政策 D.市場需求量3.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下列地區的農業發展最能體現這一原則的是( )A.在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區,發展漁業B.在降水稀少的高原地區,發展糧食生產C.在地形陡峭的山地地區,發展林業D.在河網密布的地區,發展牧業4.山東省廣饒縣花官鄉以大蒜種植取代小麥,大蒜成為主導產品,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氣候 B.地形 C.市場 D.技術5.下圖是宜昌丘陵地區示意圖,圖中A為山區,B為丘陵梯田地區,C為平原地區,D為水庫,E為鄉鎮企業和居民區,F為水庫區北側的丘陵低山。根據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原則,將這些地區與合適的生產方案對應連接。(提示:每個地區分別對應一項方案)【參考答案】CDCC六、課程小結七、板書設計農業三、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1.定義:根據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辦法:宜林則林、宜糧則糧、宜牧則牧、宜漁則漁2.考慮自然條件:地形、氣候、水源、土壤等3.考慮社會經濟條件:市場、經濟、政策、交通等四、走科技強農之路必要性:①農產品數量和質量需求提高 ②耕地緊張 ③產量不穩定 ④國際市場變化大途徑:培育高產品種、溫室大棚、農業機械化、現代灌溉技術等未來: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八、課后作業1.家住鄉村的同學調查了解家鄉的農業科技帶來的變化,并填寫表格。2.家住城市的同學去農貿市場或生鮮超市,調查了解農業科技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的變化,并填寫表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