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農業》教學方案(第2課時)教學目標1.了解我國的農業發展狀況,了解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2.掌握農業的主要部門。3.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二、教學重點及難點重點因地制宜發展農業。難點如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三、教學準備制作PPT。四、相關資源制作PPT所需的資源五、教學過程【課堂引入】 [導入新課]多媒體展示“中國地形圖”和“中國氣候類型圖”。教師:同學們,在前面我們學習過我國復雜多樣的地形條件和氣候條件。那么,誰愿意利用這副中國地形圖再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國的地形和氣候分布情況呢?(老師對參與學生給以評價、鼓勵)轉折:由以上活動,我們又一次明白了我國幅員遼闊,地形條件和氣候條件復雜多樣,五種陸地地形我國全都俱備,沿海還有廣闊的大陸架,南北、東西在氣溫和降水上相差也很大。這些都為我國發展多種農業類型提供了條件。但是我國各地自然環境差異很大,每個地區都有農業發展上的優勢與不足,在選擇農業類型時必須考慮地域特點,才能做出合理的選擇,促進農業的良性發展。即發展農業必須因地制宜。【新知講解】一、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教師提問:怎樣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多媒體展示教材“因地制宜”圖。請學生讀圖分析,回答問題。問題:(1)哪些地方適合種植作物?(2)哪些地方適合發展林業?(3)哪些地方適合漁業?(4)哪些地方適合發展牧業?師生總結:(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的地方適合發展耕作業。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平原區等地區,這些地方地形、土壤、水源、氣候條件相對來說都比較優越。(2)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方適合發展林業。既增加收入,又可保持水土,發揮森林的環境效益。(3)河湖較多,水資源充足的地方適合發展漁業。(4)氣候干旱、降水稀少,但牧草生長良好地方,適合發展畜牧業。“宜林則林”“宜糧則糧”“宜牧則牧”“宜漁則漁”這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四大原則,違背這些原則不合理利用土地或利用過度都將遭到大自然的報復。教師:從以上的分析,請歸納總結什么是因地制宜。學生:因地制宜是指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把要發展的農業生產部門或農作物,布局在適宜它本身發展、生長最有利的地方。多媒體展示以下例子,讓學生明白不同農耕區、林區,只要存在一方面自然條件差別都有可能導致農作物品種、林種的差異。(1)桔生淮南則為桔,生于淮北則為枳。為什么?(土壤差異、氣候差異)(2)我國海南島上香蕉樹、四川盆地柑橘樹、山東丘陵蘋果樹。為什么?(熱量條件的差異)(3)我國農作物種植中,北方以小麥為主,南方以水稻為主。為什么?(水源條件差異)教師總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不僅要合理選擇農業生產部門,還要合理選擇農業生產的品種。提問:由以上對各種案例的分析,大家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回答: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尤其重要,人們不合理的行為最終必將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教師總結:由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人類既可以對不利的環境進行改造,使之朝有利的方向發展;同時不合理的行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環境變得不利。人類的生產活動一定要符合自然規律,這樣才可能持續地發展下去。多媒體展示以下資料:我國20世紀90年代初蘋果暢銷,北方許多地區盲目擴大蘋果的種植規模。到1996年,我國市場上蘋果供過于求,不僅價格大跌,而且出現了嚴重的滯銷局面。提問:蘋果種植規模的擴大及后來的滯銷主要是受什么因素的影響?回答:市場需求量。承轉:自然條件制約農業生產,是農業生產部門或農業品種選擇必須要考慮的因素,但同時農業生產還受市場需求等一些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我們必須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才能做出科學的、合理的決策。二、走科技強農之路過渡:我國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請你總結一下我國取得了哪些成就。多媒體展示教材我國農業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圖文資料。師生共同總結:我國農業增長方式正從廣種薄收轉向優質高產,優良品種不斷涌現;機械化和專業化水平、生產效率不斷提高;農田水利建設取得長足進步;綠色、低碳、生態農業不斷推廣等;教師:我國取得了這么大的成就,功勞是誰的呢?學生:我國依靠科學技術取得了這么大的成就。科技進步在農業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活動:了解科技在發展農業中的作用。多媒體展示資料:某中學地理小組開展了“科學技術在發展農業中的作用”的調查研究。下面是他們 整理的結論,從A、B、C中任選一項,幫助他們補充些鮮活的例子。學生A:采用無土栽培具有節省耕地、省工省力、省水省肥、綠色環保等優點,發展前景廣闊。學生B:生物技術等用于病蟲害防治,減少熱農藥的使用,生產出無公害產品。學生C: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用于畜牧、養殖,實現生產過程的全流程監控,提高了畜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小結:科學技術在我國農業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依靠科技的優勢,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加快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的步伐。典型例題例1.我國牦牛主要生長在( )A.青海牧區 B.內蒙古牧區 C.新疆牧區 D.東北平原答案:A解析:牦牛原是我國青藏高原一帶的特產動物,分布于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肅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棲息于海拔3 000—4 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帶,對高山草原環境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內蒙古牧區的三河馬、三河牛;新疆牧區的細毛羊都是當地牧區的代表。故選A。例2.在西部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原因是( )A.該地牧業發達,牲畜需要大量的飼料 B.該地人口稀少,糧食需求量少C.該地氣候干燥,生態環境脆弱 D.該地少數民族擅長種植牧草答案:C解析:西部地區由于氣候干燥,生態環境非常脆弱,這里降水量少,地形崎嶇,山地高原為主的地形都使得這里在發展種植業的時候有很大的阻礙,如果一味地繼續發展種植業,只會造成這里水土流失、環境繼續惡化。故選C。六、課堂小結人類的生產活動一定要符合自然規律,這樣才可能持續地發展下去,各地區農業的發展要受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人類既可以對不利的環境進行改造,使之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同時不合理的行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環境變得不利。只有因地制宜才能發展好我國的農業。依靠科技,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七、板書設計一、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1、自然條件:地形、氣候、水源、土壤等2、社會經濟條件:市場、交通、技術、政策等3、因地制宜原則: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糧則糧,宜漁則漁二、走科技強農之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